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大智度论校勘(套装共2册)》是诠释《大品般若经》的论着。“大智度”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的意译。相传本论的原文有十万颂,据推测,今本百卷是鸠摩罗什缩译而成者。罗什译本中,最初的三十四卷为全译本,是《大品般若》初品的注释,其后各卷所译,则经罗什加以节略,取其足以开释文意的部分而已。本论若全部译出,或将十倍于此。全书所援引经典、论书极多,包含原始佛教圣典、部派佛教诸论书,以及初期大乘诸经典。
没做笔记。还需再仔细刷两遍。学汉传佛教的人早读早好
已觉此书为究竟意,其谛深邃,妙不可言。 5,有法,对治则有,实性则无。于此病名为药,于余病非药。佛法中治心病亦如是:不净观思惟,于贪欲病中,名为善对治法;于瞋恚病中,不名为善,非对治法。所以者何?观身过失,名不净观;若瞋恚人观过失者。则增益瞋恚火故。思惟慈心,于瞋恚病中,名为善对治法;于贪欲病中,不名为善,非对治法。所以者何?慈心于众生中求好事,观功德;若贪欲人求好事,观功德者,则增益贪欲故。 2... 已觉此书为究竟意,其谛深邃,妙不可言。 5,有法,对治则有,实性则无。于此病名为药,于余病非药。佛法中治心病亦如是:不净观思惟,于贪欲病中,名为善对治法;于瞋恚病中,不名为善,非对治法。所以者何?观身过失,名不净观;若瞋恚人观过失者。则增益瞋恚火故。思惟慈心,于瞋恚病中,名为善对治法;于贪欲病中,不名为善,非对治法。所以者何?慈心于众生中求好事,观功德;若贪欲人求好事,观功德者,则增益贪欲故。 22,转轮圣王与佛。财自在,心自在。 43,经:唯除阿难在学地,得须陀洹。以在学地,未离欲故。 (展开)
还是比较难懂, 网上见护法师的讲解释义,非常好 如果我们能像龙树在《大智度论》中那样的解释《大般若经》时,就懂得这个道理
六波罗蜜
。
> 更多书评 1篇
> 19人在读
> 12人读过
> 188人想读
订阅关于大智度论校勘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否定君 2018-12-02 18:14:00
没做笔记。还需再仔细刷两遍。学汉传佛教的人早读早好
2 有用 白胡子 2020-06-19 20:14:41
已觉此书为究竟意,其谛深邃,妙不可言。 5,有法,对治则有,实性则无。于此病名为药,于余病非药。佛法中治心病亦如是:不净观思惟,于贪欲病中,名为善对治法;于瞋恚病中,不名为善,非对治法。所以者何?观身过失,名不净观;若瞋恚人观过失者。则增益瞋恚火故。思惟慈心,于瞋恚病中,名为善对治法;于贪欲病中,不名为善,非对治法。所以者何?慈心于众生中求好事,观功德;若贪欲人求好事,观功德者,则增益贪欲故。 2... 已觉此书为究竟意,其谛深邃,妙不可言。 5,有法,对治则有,实性则无。于此病名为药,于余病非药。佛法中治心病亦如是:不净观思惟,于贪欲病中,名为善对治法;于瞋恚病中,不名为善,非对治法。所以者何?观身过失,名不净观;若瞋恚人观过失者。则增益瞋恚火故。思惟慈心,于瞋恚病中,名为善对治法;于贪欲病中,不名为善,非对治法。所以者何?慈心于众生中求好事,观功德;若贪欲人求好事,观功德者,则增益贪欲故。 22,转轮圣王与佛。财自在,心自在。 43,经:唯除阿难在学地,得须陀洹。以在学地,未离欲故。 (展开)
1 有用 咖族のD 2024-07-25 17:20:11 上海
还是比较难懂, 网上见护法师的讲解释义,非常好 如果我们能像龙树在《大智度论》中那样的解释《大般若经》时,就懂得这个道理
1 有用 碎玻璃 2023-06-25 20:48:29 北京
六波罗蜜
0 有用 自在行 2024-10-25 20:40:54 河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