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 · · · ·
前言
致谢
第一编 三重革命
第一章 网络化个人主义:新的社会操作系统
网络化的个人主义
三重革命对网络化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
三重革命给社会带来了好的还是坏的影响
第二章 社交网络革命
转向社交网络革命
人们认为自己是群体一员,其实他们是在网络之中
人们认为自己特立独行,其实他们是在网络之中
网络化的思维方式
社交网络视角的发展
始祖——乔治·齐美尔
“冷战”引发了社交网络的思考
社交网络的结构
分析社交网络
网络化个人主义的子群
个人的社交网络
网络化的社会
第三章 互联网革命
为何互联网扩散的速度如此之快、范围如此之广?
联网的个人电脑支持网络化的个人主义
互联网的扩张:早期使用者的故事
宽带吸引了早期和晚期多数使用者——“天路历程”在继续
数字鸿沟的现状
互联网文化
网络化的演变
第四章 移动革命
最初的手机都是大块头
世界走向移动
语音加短信
智能手机:超越通话和短信
电脑走向移动和无线
生活在云端
永远在线和超级连接
控制社会交往的强度和范围
基于移动通信而建立的临时社区
面对面约会的新情境
拓展的社交
距离的弱化——但并非消失
联网之在、在亦不在、不在亦在
公共和私人空间界限的模糊
三重革命继续深入: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
第二编 网络化个人主义如何运作
第五章 网络化的关系
从门对门到地方对地方的网络
从地方对地方到人对人的网络
在线和离线网络化的关系
个人网络有多大?
谁在个人网络中?
松散结合的、分隔的和专门的个人社区
核心网络比讨论重要问题更重要
Facebook时代的网络
越多,越快乐
第六章 网络化的家庭
网络时代的生存方式
变化中的家庭:规模和过程
家庭角色的变化
家庭时间.网络时间
数字技术和网络化家庭
新的连接方式:夫妻之间保持联络
与孩子的连接
青少年使用短信
一起上网
网络化的家庭:连接的运动
第七章 网络化的工作
在网络化组织中推进网络化工作的变革
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扩散和使用
网络化的员工如何工作
网络化组织的崛起
在不同的团队中工作
家庭一工作的界限模糊
网络和飞机:连接北美和中国的桥梁
波音777和波音787飞机的分布式设计
线上和线下的网络化工作
第八章 网络化的创作者
三重革命时代的“创造”
维基百科上的内容创造合作
加上你的标签
在线和离线的埃及革命
所有用户创造的内容如何改变了媒介图景
3月30日到4月5日的这一周
社交网络上的明星与“和土豆泥”
个人身份创造和声誉管理
为什么要成为一个网络化的创作者
每个人都想投身到这个行动
第九章 网络化的信息
新闻的过去和现在
不断变化的信息和媒介生态
信息过量
个人信息的“自我监控”
自上而下的监控
相互之间的监视:我们彼此关注
自下而上的监督:监督权力阶层
处理“零隐私”
网络信息时代下丰富的生活方式
第三编 网络化世界的行事指南:现在和未来
第十章 网络化个人的发展
琳达·埃文斯变成网络化的个人
作为网络化的个人如何发展
网络化个人的新素养
第十一章 网络化个人主义的未来
未来趋势的驱动力:数字革命的定律
物理化和数字化的融合
社交、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的融合
私人透明度和连通性的新逻辑
场景一:更加网络化的个体
场景二:信息被封锁和监视着的世界
未来将顺其自然
参考文献
译者后记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超越孤独"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超越孤独"的人也喜欢 · · · · · ·
超越孤独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超越孤独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 条 )

在网络社会中实现自我
> 更多书评2篇
-
也良程可学实践 (咸鱼就是在大海之中了)
将技术设备引入社会生活之后,人们已经改变了相互交往的方式。人们作为个人,越来越变得网络化了,而非嵌入群体中。在网络化个人主义的时代,中心、焦点是个人;不是家庭,不是工作单位,不是邻里社区,同样也不是社会群体。 一个新的社会操作系统,社会就像计算机系统一样,具有能够提供机会和约束、制定规则和程序的网络化结构......社会操作系统是个人的(个人位于自治的中心)......社会操作系统是多用户的(人们与多种多样...2017-08-11 19:27 1人喜欢
-
I♡SH (>^ω^<)
本书开宗明义就在谈三个革命。一个叫做社会网革命,第二个叫做互联网革命,第三个叫做移动互联网革命。 三大革命所带来的一些网络化个人主义这样子的操作系统到底是什么。它如何影响了你在生活中间的方方面面,从家庭、工作、组织、创新、信息等等部分。 哪怕是你一个个人,实际上你也有一个小的系统,就在你生活的周遭,它形成了你的操作系统,你如何去看待这样子的形式去掌握这个系统的变化。 简介 互联网与新媒体并不能决定...2018-12-06 06:42
本书开宗明义就在谈三个革命。一个叫做社会网革命,第二个叫做互联网革命,第三个叫做移动互联网革命。 三大革命所带来的一些网络化个人主义这样子的操作系统到底是什么。它如何影响了你在生活中间的方方面面,从家庭、工作、组织、创新、信息等等部分。 哪怕是你一个个人,实际上你也有一个小的系统,就在你生活的周遭,它形成了你的操作系统,你如何去看待这样子的形式去掌握这个系统的变化。 简介 互联网与新媒体并不能决定我们的行为,而是我们决定了如何使用它们并与人交往。如今,我们不能再继续孤独地活着,而应成为网络化时代的主宰者。《超越孤独》呈现了社交网络、互联网和移动革命这三重革命如何在社区、家庭和工作场所发挥影响,带来了人际关系的转变、家庭内外环境的变迁、工作方式日趋转型等。 超越孤独 如何在网络大世界经营自己的小圈子? 三个重要结论 它说第一个,P+T 这两个人他们是通过了互联网,以自己为核心建立了一个非常强韧的个人中心网,也就是以个人他建立了一个自己的人脉网络。 这跟他们的爸爸妈妈的时代是很不一样的。因为他爸爸妈妈时代基本上就是生活在自己的职业社群,生活在自己的公司中间,回到家里了,就生活在自己的亲族中间,就生活在自己的教会中间,都是一个一个群体的现象。而他发觉现在的人很懂得,以自己为中心经营出自己的圈子。 第二个它说 P+T 必然在平常相当长的时间中间都在努力地经营着自己的关系,也就是经营着他们的 P+T 的网站,也因此在不断扩大他们的人脉。这一点又和他们的父母是很不一样的。因为他们的父母都活在似乎很自然的,你的公司,你的郊区的生活中间。似乎努力去经营人脉这件事情对他们的父母而言是非常陌生的。 第三个就是 P+T 在刚刚发生困难的时候,竟然开始非常的犹豫,而到了最后他们才发觉,他们必须要向他们的人脉圈提出了求救的信号。没想到得到了这么大的反应,甚至得到了这么多的间接互惠。 那这一点又是在他们的父母的世界中间无法想象。因为我们常常以为情感性关系和工具性关系,也就是一个纯粹为了兴趣而结合的关系,和你到最后互相帮忙的关系,似乎好像应该是公私分明的。但实际上包括在美国人的生活中间,它都是混合在一块。 当他说第三个结论的时候,对我而言最大的一个讶异是我们中国人不一直是如此吗?不要说是五千年文化,两千六百年来的儒家文化,我们不是都是在经营着自我的人脉圈,按照费孝通所说,也就是叫做差序格局网络。 另外我们不是一直都在努力地经营人脉,最后我们不都是在人脉中间进行更多的资源交换吗? 这就和我们看到了 P+T 父母那一辈活在一个传统的自然形成的社区之中,以及他们竟然只是以他们的社区中间的生活关系,不把它变成复杂的资源交换,是很不一样的。这样子的一个行为模式,这本书,也就是《超越孤独》这本书,给了一个新的名词,叫做网络化个人主义。 也就是说一个个人在网络时代中间,因为三网革命,三网合一,而形成了一个懂得去经营自己人脉,经营自己圈子,以及懂得在圈子中间进行资源交换的一群新的人。他给了一个新的名词,叫做网络化个人主义。 这本书一共有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我刚才讲了,就是三重革命,那它会很细致地分别谈社会网革命,移动互联革命,以及互联网革命它的一些细致的部分。 第二部分它则是在谈,这三大革命所带来的一些网络化个人主义这样子的操作系统到底是什么。它如何影响了你在生活中间的方方面面,从家庭、工作、组织、创新、信息等等部分。 第三部分它就谈了一些它对未来的个人行动的指南。 我相信也是读者们比较感兴趣的一些部分,包括了你的工作、组织的关系,以及对创新的需求。那这是我这一次读书中间所要重点介绍的东西。 那至于这本书其它的部分,读者也可能会读出一些其它的亮点。我们在这里不会做过多而细致的介绍。 首先当然谈到了第一个亮点,刚才已经介绍了,以 P+T 的故事来进行了介绍。那我最好奇的一件事情实际上是,我们会发觉一方面西方社会因为三大移动互联,互联网和社会网的革命的关系,而走向了一个从个人主义的社会,走向了网络化的个人主义。 而我们的社会又刚好相反,实际上传统的社会就是很网络化的,不断地在他自己的社区之中,也不断在自己的人脉之中经营着自己的个人关系网。而我们这样的一个个人关系导向的民族,却又在这些年中间,改革开发的大潮中,西方思潮的洗礼中,我们有了更强大的个人主义的倾向。我觉得有趣的是,我们看到了西方的社会在变化,我们的社会也在变化,但这个变化却竟然是渐渐的趋同。 那第二个亮点我们就要谈一下网络化的工作,这是我非常感兴趣的话题。那网络化的工作,简单的来讲,就是说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个人,他可能已经不属于组织了,他可能是一个创业者,他可能是一个现在我们最喜欢谈的双创,他也可能有一个自己的工作室,他甚至是一个自由职业工作者。 而同时我们会发觉我们即使在组织中,其实也有很多很多的工作,不再是那么简单的只是被组织规定的朝九晚五,而有了更多的自由行动的空间。 非常类似的情况可能发生在今天的企业组织之中,一个越来越强调自己组织是一个平台性组织的企业,他很可能容许他的所谓的员工们是有自我导向的团队,乃至于很多公司都把它变成了所谓的制度化。比如说像利丰集团,它强调小约翰韦恩制度。比如说京瓷,他们会有所谓的小阿米巴制度。 这些制度都说明了组织也在容许个人在组织中间具有越来越强大的自由,乃至于他甚至鼓励他们成为内部创业的团队,让组织内的人也可以自我组织,自我导向,自我创发,最后还能够甚至变成创业。而从这些创业中间甚至可以容许你能够跟原来的组织保持了非常良好的关系。 因此我们都知道现在我们很喜欢谈的平台型组织,产业生态系,这都是我们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非常喜欢强调的互联网思维。那这样子的互联网思维其实正是在改变着你的工作形态。所以我们看到了你即使是处于一个组织中间,你所面对的一群员工他也可能是一个平台上的创业者,一群众包者。 那对于一个平台的领导者而言他要如何去管理这样子的一群人。而对于一个组织的工作者而言,我在这样子这个过程中间,我越来越发觉我不再是一个朝九晚五,只有打卡为目的来获取生活费的人。而我们越来越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形成了一个跟别人有合作互动,而形成以我自己的圈子为核心,以我自己的人脉为核心,我可能有我自己小小的众包系统,我有自己的合作网络,我有我自己可以形成创新的小平台。因此我能够有一个很大的行动空间。 那在组织上我们称这种叫做网络化的组织。 这已经在 90 年代之后形成了一个非常强大的经济管理、公共管理,乃至于我们这些社会科学研究者要研究的议题。那我们如何能够看到我们的工作已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而使我们的工作者能够在这样子经营个人平台,经营个人圈子的过程中间,发挥他的才干,又能够跟组织能够形成良好的协作。而组织和组织之间也有一大堆的战略联盟的网络,上下有互包的网络等等的合作形态。因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平台之上,大家的工作形态都发生了变化。这里到这里。 我特别想要介绍的就是这样子的一个操作系统底下,我们要如何去面对创新。简单的来讲,我们刚才已经看到了我们的工作会列入在一个平台之上,会在一个网络结构之中。那同样的,我们的创新也会在相同的情况底下,它可能是在一个网络式平台之上,它可能是在一个创新创业平台之上,它可能是在一个虚拟社区之中。 另外一个我们就要想,那像这样子的平台、社区、系统的领导者,他又要怎么样去看待这样子形式的一个创新。那在这里我们先要开始介绍,其实这样子的一个创新有一些非常好的案例,比如说当年有一个开放性操作系统 Linux,今天我们可以看得到有维基百科,这都是一种众创的形式,而能够得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创新的成果。 而我们可以看得到,在这样子的一个操作平台中间,今天成为了很多很多企业和很多很多创新所得到的一个共同的方式。讲到 Apple 这家公司之所以成功,他不就是懂得在 iPad 上在 iPhone 上有平台,让大家都能够在上头写各式各样的 APP,而形成了一个大众创新,一起来,造成了这样子一个基本系统,能够有越来越多的用处的一个方式。 我们同样的可以看得到,微信在今天做小程序,不也是在开放,像这样子的一个微信平台之上,让大家有了更多的创新的机会。而我们作为一个个人,当我们介入像这样子创新的平台中间,我们也可以看得到,我们得到了各式各样的机会。因此我们可以创造我们自己想要看到的创新的机会。哪怕你今天只是一个阿里巴巴上的网店,你都有很好的机会来展示你不同的营销上的思维。 这就是一个在平台上,在一个网络上,你如何能够整合你自己网络中间的各式各样的资源,带来你心目中间可能与其它人异质化的营销管道,或是异质化的创新产品能够得到的一个东西。那最重要的,回过头来我特别讲到这一段时候,有一些属于个人的感慨。 就是实际上对于一个创新的平台或是创新的社群,它的经营者其实又不是这么简单的,放任这组织在那里,事情就自然发生。实际上第一个,它要有一个培育组织的过程,所以当我们作为一个创新者,带着自己的个人化的网络操作系统,乃至于有了自己的人脉网,自己的圈子,进入了一个平台的时候,实际上第一个是我们要如何使自己的一个平台转型成为自己的圈子,转型成为一个能够具有创新行动能力的一个团队。那这个过程实际上是要跟这个平台有高度的互动,甚至接受一定的培育。 而第二个,其实平台中间的创新也不是那么自动自发,而就会能够产生有序结果的。所以这个东西是需要事先有很多设计,现在有一个新的流行名词叫顶层设计。那顶层设计的意思就是,我要为这个创新平台带来一个方向,制定一些规则,乃至于发展出一套治理机制,在上头的人能够自我的遵循。 好,最后在创新的过程中间,为了使整个平台不至于失序,所以你会要有很多调控的过程。这些都是我在这样子的一个新时代的创新平台之上,可能作为一个平台的管理者他必须要去注意的。到这里为止,实际上这一块就是我在讲我自己的复杂了。 那我们再回到网络化个人主义这样子的一个操作系统。简单的说,我们在建人脉,建圈子,进行人情交换,互相帮忙,然后我们开始基于这样子的一个个人中心网络,而进入了职场,进入了工作,进入了创新的领域之中。 我们竟然很容易可能又会落入了中国过分的使用圈子、人情、关系的恶性思维中,总认为这就是功利的,这就是自私的,这就是有目的的。而实际上我们应该去好好地思考的是,这样子的核心,你能够建一个稳定的网络结构,在你身边形成长期的合作态势。 回到了《超级合作者》这本书,它还是建立在一种合作的精神,合作的机制之上。那经过了长期的这样子合作的培养,我们才能够建构出自己的这一套个人人脉网络,来当我们最好的一个操作系统。而且我们因此可以了解到在建圈子,人情交换,产生资源之外,我们能够自我组织,自我发展,而形成一整个种群,以自己人脉网络形成了一个自我形成的种群。而我们的所有的行为会在这个种群中间带来大家的共同利益。而因为共同利益而能够共同的可持续性发展。
回应 2018-12-06 06:42 -
fin del mundo (小步流星往前走)
人们正在意识到每个个体都位于他或她自己个人网络的中心,构成由一千或两千或者更多人围绕着我们旋转的太阳系统。每个人都已成为连接个人、网络和机构的信息和传播的交换台。同时,每个人都已成为通向世界其他地方的门户,为他们的朋友通向其他社会圈子提供桥梁。 (感觉说的有点夸张了,不过有时候确实如此)2018-04-08 11:02
-
I♡SH (>^ω^<)
本书开宗明义就在谈三个革命。一个叫做社会网革命,第二个叫做互联网革命,第三个叫做移动互联网革命。 三大革命所带来的一些网络化个人主义这样子的操作系统到底是什么。它如何影响了你在生活中间的方方面面,从家庭、工作、组织、创新、信息等等部分。 哪怕是你一个个人,实际上你也有一个小的系统,就在你生活的周遭,它形成了你的操作系统,你如何去看待这样子的形式去掌握这个系统的变化。 简介 互联网与新媒体并不能决定...2018-12-06 06:42
本书开宗明义就在谈三个革命。一个叫做社会网革命,第二个叫做互联网革命,第三个叫做移动互联网革命。 三大革命所带来的一些网络化个人主义这样子的操作系统到底是什么。它如何影响了你在生活中间的方方面面,从家庭、工作、组织、创新、信息等等部分。 哪怕是你一个个人,实际上你也有一个小的系统,就在你生活的周遭,它形成了你的操作系统,你如何去看待这样子的形式去掌握这个系统的变化。 简介 互联网与新媒体并不能决定我们的行为,而是我们决定了如何使用它们并与人交往。如今,我们不能再继续孤独地活着,而应成为网络化时代的主宰者。《超越孤独》呈现了社交网络、互联网和移动革命这三重革命如何在社区、家庭和工作场所发挥影响,带来了人际关系的转变、家庭内外环境的变迁、工作方式日趋转型等。 超越孤独 如何在网络大世界经营自己的小圈子? 三个重要结论 它说第一个,P+T 这两个人他们是通过了互联网,以自己为核心建立了一个非常强韧的个人中心网,也就是以个人他建立了一个自己的人脉网络。 这跟他们的爸爸妈妈的时代是很不一样的。因为他爸爸妈妈时代基本上就是生活在自己的职业社群,生活在自己的公司中间,回到家里了,就生活在自己的亲族中间,就生活在自己的教会中间,都是一个一个群体的现象。而他发觉现在的人很懂得,以自己为中心经营出自己的圈子。 第二个它说 P+T 必然在平常相当长的时间中间都在努力地经营着自己的关系,也就是经营着他们的 P+T 的网站,也因此在不断扩大他们的人脉。这一点又和他们的父母是很不一样的。因为他们的父母都活在似乎很自然的,你的公司,你的郊区的生活中间。似乎努力去经营人脉这件事情对他们的父母而言是非常陌生的。 第三个就是 P+T 在刚刚发生困难的时候,竟然开始非常的犹豫,而到了最后他们才发觉,他们必须要向他们的人脉圈提出了求救的信号。没想到得到了这么大的反应,甚至得到了这么多的间接互惠。 那这一点又是在他们的父母的世界中间无法想象。因为我们常常以为情感性关系和工具性关系,也就是一个纯粹为了兴趣而结合的关系,和你到最后互相帮忙的关系,似乎好像应该是公私分明的。但实际上包括在美国人的生活中间,它都是混合在一块。 当他说第三个结论的时候,对我而言最大的一个讶异是我们中国人不一直是如此吗?不要说是五千年文化,两千六百年来的儒家文化,我们不是都是在经营着自我的人脉圈,按照费孝通所说,也就是叫做差序格局网络。 另外我们不是一直都在努力地经营人脉,最后我们不都是在人脉中间进行更多的资源交换吗? 这就和我们看到了 P+T 父母那一辈活在一个传统的自然形成的社区之中,以及他们竟然只是以他们的社区中间的生活关系,不把它变成复杂的资源交换,是很不一样的。这样子的一个行为模式,这本书,也就是《超越孤独》这本书,给了一个新的名词,叫做网络化个人主义。 也就是说一个个人在网络时代中间,因为三网革命,三网合一,而形成了一个懂得去经营自己人脉,经营自己圈子,以及懂得在圈子中间进行资源交换的一群新的人。他给了一个新的名词,叫做网络化个人主义。 这本书一共有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我刚才讲了,就是三重革命,那它会很细致地分别谈社会网革命,移动互联革命,以及互联网革命它的一些细致的部分。 第二部分它则是在谈,这三大革命所带来的一些网络化个人主义这样子的操作系统到底是什么。它如何影响了你在生活中间的方方面面,从家庭、工作、组织、创新、信息等等部分。 第三部分它就谈了一些它对未来的个人行动的指南。 我相信也是读者们比较感兴趣的一些部分,包括了你的工作、组织的关系,以及对创新的需求。那这是我这一次读书中间所要重点介绍的东西。 那至于这本书其它的部分,读者也可能会读出一些其它的亮点。我们在这里不会做过多而细致的介绍。 首先当然谈到了第一个亮点,刚才已经介绍了,以 P+T 的故事来进行了介绍。那我最好奇的一件事情实际上是,我们会发觉一方面西方社会因为三大移动互联,互联网和社会网的革命的关系,而走向了一个从个人主义的社会,走向了网络化的个人主义。 而我们的社会又刚好相反,实际上传统的社会就是很网络化的,不断地在他自己的社区之中,也不断在自己的人脉之中经营着自己的个人关系网。而我们这样的一个个人关系导向的民族,却又在这些年中间,改革开发的大潮中,西方思潮的洗礼中,我们有了更强大的个人主义的倾向。我觉得有趣的是,我们看到了西方的社会在变化,我们的社会也在变化,但这个变化却竟然是渐渐的趋同。 那第二个亮点我们就要谈一下网络化的工作,这是我非常感兴趣的话题。那网络化的工作,简单的来讲,就是说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个人,他可能已经不属于组织了,他可能是一个创业者,他可能是一个现在我们最喜欢谈的双创,他也可能有一个自己的工作室,他甚至是一个自由职业工作者。 而同时我们会发觉我们即使在组织中,其实也有很多很多的工作,不再是那么简单的只是被组织规定的朝九晚五,而有了更多的自由行动的空间。 非常类似的情况可能发生在今天的企业组织之中,一个越来越强调自己组织是一个平台性组织的企业,他很可能容许他的所谓的员工们是有自我导向的团队,乃至于很多公司都把它变成了所谓的制度化。比如说像利丰集团,它强调小约翰韦恩制度。比如说京瓷,他们会有所谓的小阿米巴制度。 这些制度都说明了组织也在容许个人在组织中间具有越来越强大的自由,乃至于他甚至鼓励他们成为内部创业的团队,让组织内的人也可以自我组织,自我导向,自我创发,最后还能够甚至变成创业。而从这些创业中间甚至可以容许你能够跟原来的组织保持了非常良好的关系。 因此我们都知道现在我们很喜欢谈的平台型组织,产业生态系,这都是我们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非常喜欢强调的互联网思维。那这样子的互联网思维其实正是在改变着你的工作形态。所以我们看到了你即使是处于一个组织中间,你所面对的一群员工他也可能是一个平台上的创业者,一群众包者。 那对于一个平台的领导者而言他要如何去管理这样子的一群人。而对于一个组织的工作者而言,我在这样子这个过程中间,我越来越发觉我不再是一个朝九晚五,只有打卡为目的来获取生活费的人。而我们越来越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形成了一个跟别人有合作互动,而形成以我自己的圈子为核心,以我自己的人脉为核心,我可能有我自己小小的众包系统,我有自己的合作网络,我有我自己可以形成创新的小平台。因此我能够有一个很大的行动空间。 那在组织上我们称这种叫做网络化的组织。 这已经在 90 年代之后形成了一个非常强大的经济管理、公共管理,乃至于我们这些社会科学研究者要研究的议题。那我们如何能够看到我们的工作已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而使我们的工作者能够在这样子经营个人平台,经营个人圈子的过程中间,发挥他的才干,又能够跟组织能够形成良好的协作。而组织和组织之间也有一大堆的战略联盟的网络,上下有互包的网络等等的合作形态。因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平台之上,大家的工作形态都发生了变化。这里到这里。 我特别想要介绍的就是这样子的一个操作系统底下,我们要如何去面对创新。简单的来讲,我们刚才已经看到了我们的工作会列入在一个平台之上,会在一个网络结构之中。那同样的,我们的创新也会在相同的情况底下,它可能是在一个网络式平台之上,它可能是在一个创新创业平台之上,它可能是在一个虚拟社区之中。 另外一个我们就要想,那像这样子的平台、社区、系统的领导者,他又要怎么样去看待这样子形式的一个创新。那在这里我们先要开始介绍,其实这样子的一个创新有一些非常好的案例,比如说当年有一个开放性操作系统 Linux,今天我们可以看得到有维基百科,这都是一种众创的形式,而能够得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创新的成果。 而我们可以看得到,在这样子的一个操作平台中间,今天成为了很多很多企业和很多很多创新所得到的一个共同的方式。讲到 Apple 这家公司之所以成功,他不就是懂得在 iPad 上在 iPhone 上有平台,让大家都能够在上头写各式各样的 APP,而形成了一个大众创新,一起来,造成了这样子一个基本系统,能够有越来越多的用处的一个方式。 我们同样的可以看得到,微信在今天做小程序,不也是在开放,像这样子的一个微信平台之上,让大家有了更多的创新的机会。而我们作为一个个人,当我们介入像这样子创新的平台中间,我们也可以看得到,我们得到了各式各样的机会。因此我们可以创造我们自己想要看到的创新的机会。哪怕你今天只是一个阿里巴巴上的网店,你都有很好的机会来展示你不同的营销上的思维。 这就是一个在平台上,在一个网络上,你如何能够整合你自己网络中间的各式各样的资源,带来你心目中间可能与其它人异质化的营销管道,或是异质化的创新产品能够得到的一个东西。那最重要的,回过头来我特别讲到这一段时候,有一些属于个人的感慨。 就是实际上对于一个创新的平台或是创新的社群,它的经营者其实又不是这么简单的,放任这组织在那里,事情就自然发生。实际上第一个,它要有一个培育组织的过程,所以当我们作为一个创新者,带着自己的个人化的网络操作系统,乃至于有了自己的人脉网,自己的圈子,进入了一个平台的时候,实际上第一个是我们要如何使自己的一个平台转型成为自己的圈子,转型成为一个能够具有创新行动能力的一个团队。那这个过程实际上是要跟这个平台有高度的互动,甚至接受一定的培育。 而第二个,其实平台中间的创新也不是那么自动自发,而就会能够产生有序结果的。所以这个东西是需要事先有很多设计,现在有一个新的流行名词叫顶层设计。那顶层设计的意思就是,我要为这个创新平台带来一个方向,制定一些规则,乃至于发展出一套治理机制,在上头的人能够自我的遵循。 好,最后在创新的过程中间,为了使整个平台不至于失序,所以你会要有很多调控的过程。这些都是我在这样子的一个新时代的创新平台之上,可能作为一个平台的管理者他必须要去注意的。到这里为止,实际上这一块就是我在讲我自己的复杂了。 那我们再回到网络化个人主义这样子的一个操作系统。简单的说,我们在建人脉,建圈子,进行人情交换,互相帮忙,然后我们开始基于这样子的一个个人中心网络,而进入了职场,进入了工作,进入了创新的领域之中。 我们竟然很容易可能又会落入了中国过分的使用圈子、人情、关系的恶性思维中,总认为这就是功利的,这就是自私的,这就是有目的的。而实际上我们应该去好好地思考的是,这样子的核心,你能够建一个稳定的网络结构,在你身边形成长期的合作态势。 回到了《超级合作者》这本书,它还是建立在一种合作的精神,合作的机制之上。那经过了长期的这样子合作的培养,我们才能够建构出自己的这一套个人人脉网络,来当我们最好的一个操作系统。而且我们因此可以了解到在建圈子,人情交换,产生资源之外,我们能够自我组织,自我发展,而形成一整个种群,以自己人脉网络形成了一个自我形成的种群。而我们的所有的行为会在这个种群中间带来大家的共同利益。而因为共同利益而能够共同的可持续性发展。
回应 2018-12-06 06:42 -
也良程可学实践 (咸鱼就是在大海之中了)
将技术设备引入社会生活之后,人们已经改变了相互交往的方式。人们作为个人,越来越变得网络化了,而非嵌入群体中。在网络化个人主义的时代,中心、焦点是个人;不是家庭,不是工作单位,不是邻里社区,同样也不是社会群体。 一个新的社会操作系统,社会就像计算机系统一样,具有能够提供机会和约束、制定规则和程序的网络化结构......社会操作系统是个人的(个人位于自治的中心)......社会操作系统是多用户的(人们与多种多样...2017-08-11 19:27 1人喜欢
-
fin del mundo (小步流星往前走)
第一,社交网络革命为人们超越结构紧密的群体世界提供了机会,也带来挑战。 第二,互联网革命为人们提供了传播的能量和信息收集的能力,而这些是过去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们所不具备的。 第三,移动网络革命使信息和通信技术成为人们随时与朋友取得联系和获取信息的附属品。 网络化个人主义的重要标志是人们越来越像相互联系的个人二飞嵌入群体中的成员。2018-04-04 15:26
-
I♡SH (>^ω^<)
本书开宗明义就在谈三个革命。一个叫做社会网革命,第二个叫做互联网革命,第三个叫做移动互联网革命。 三大革命所带来的一些网络化个人主义这样子的操作系统到底是什么。它如何影响了你在生活中间的方方面面,从家庭、工作、组织、创新、信息等等部分。 哪怕是你一个个人,实际上你也有一个小的系统,就在你生活的周遭,它形成了你的操作系统,你如何去看待这样子的形式去掌握这个系统的变化。 简介 互联网与新媒体并不能决定...2018-12-06 06:42
本书开宗明义就在谈三个革命。一个叫做社会网革命,第二个叫做互联网革命,第三个叫做移动互联网革命。 三大革命所带来的一些网络化个人主义这样子的操作系统到底是什么。它如何影响了你在生活中间的方方面面,从家庭、工作、组织、创新、信息等等部分。 哪怕是你一个个人,实际上你也有一个小的系统,就在你生活的周遭,它形成了你的操作系统,你如何去看待这样子的形式去掌握这个系统的变化。 简介 互联网与新媒体并不能决定我们的行为,而是我们决定了如何使用它们并与人交往。如今,我们不能再继续孤独地活着,而应成为网络化时代的主宰者。《超越孤独》呈现了社交网络、互联网和移动革命这三重革命如何在社区、家庭和工作场所发挥影响,带来了人际关系的转变、家庭内外环境的变迁、工作方式日趋转型等。 超越孤独 如何在网络大世界经营自己的小圈子? 三个重要结论 它说第一个,P+T 这两个人他们是通过了互联网,以自己为核心建立了一个非常强韧的个人中心网,也就是以个人他建立了一个自己的人脉网络。 这跟他们的爸爸妈妈的时代是很不一样的。因为他爸爸妈妈时代基本上就是生活在自己的职业社群,生活在自己的公司中间,回到家里了,就生活在自己的亲族中间,就生活在自己的教会中间,都是一个一个群体的现象。而他发觉现在的人很懂得,以自己为中心经营出自己的圈子。 第二个它说 P+T 必然在平常相当长的时间中间都在努力地经营着自己的关系,也就是经营着他们的 P+T 的网站,也因此在不断扩大他们的人脉。这一点又和他们的父母是很不一样的。因为他们的父母都活在似乎很自然的,你的公司,你的郊区的生活中间。似乎努力去经营人脉这件事情对他们的父母而言是非常陌生的。 第三个就是 P+T 在刚刚发生困难的时候,竟然开始非常的犹豫,而到了最后他们才发觉,他们必须要向他们的人脉圈提出了求救的信号。没想到得到了这么大的反应,甚至得到了这么多的间接互惠。 那这一点又是在他们的父母的世界中间无法想象。因为我们常常以为情感性关系和工具性关系,也就是一个纯粹为了兴趣而结合的关系,和你到最后互相帮忙的关系,似乎好像应该是公私分明的。但实际上包括在美国人的生活中间,它都是混合在一块。 当他说第三个结论的时候,对我而言最大的一个讶异是我们中国人不一直是如此吗?不要说是五千年文化,两千六百年来的儒家文化,我们不是都是在经营着自我的人脉圈,按照费孝通所说,也就是叫做差序格局网络。 另外我们不是一直都在努力地经营人脉,最后我们不都是在人脉中间进行更多的资源交换吗? 这就和我们看到了 P+T 父母那一辈活在一个传统的自然形成的社区之中,以及他们竟然只是以他们的社区中间的生活关系,不把它变成复杂的资源交换,是很不一样的。这样子的一个行为模式,这本书,也就是《超越孤独》这本书,给了一个新的名词,叫做网络化个人主义。 也就是说一个个人在网络时代中间,因为三网革命,三网合一,而形成了一个懂得去经营自己人脉,经营自己圈子,以及懂得在圈子中间进行资源交换的一群新的人。他给了一个新的名词,叫做网络化个人主义。 这本书一共有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我刚才讲了,就是三重革命,那它会很细致地分别谈社会网革命,移动互联革命,以及互联网革命它的一些细致的部分。 第二部分它则是在谈,这三大革命所带来的一些网络化个人主义这样子的操作系统到底是什么。它如何影响了你在生活中间的方方面面,从家庭、工作、组织、创新、信息等等部分。 第三部分它就谈了一些它对未来的个人行动的指南。 我相信也是读者们比较感兴趣的一些部分,包括了你的工作、组织的关系,以及对创新的需求。那这是我这一次读书中间所要重点介绍的东西。 那至于这本书其它的部分,读者也可能会读出一些其它的亮点。我们在这里不会做过多而细致的介绍。 首先当然谈到了第一个亮点,刚才已经介绍了,以 P+T 的故事来进行了介绍。那我最好奇的一件事情实际上是,我们会发觉一方面西方社会因为三大移动互联,互联网和社会网的革命的关系,而走向了一个从个人主义的社会,走向了网络化的个人主义。 而我们的社会又刚好相反,实际上传统的社会就是很网络化的,不断地在他自己的社区之中,也不断在自己的人脉之中经营着自己的个人关系网。而我们这样的一个个人关系导向的民族,却又在这些年中间,改革开发的大潮中,西方思潮的洗礼中,我们有了更强大的个人主义的倾向。我觉得有趣的是,我们看到了西方的社会在变化,我们的社会也在变化,但这个变化却竟然是渐渐的趋同。 那第二个亮点我们就要谈一下网络化的工作,这是我非常感兴趣的话题。那网络化的工作,简单的来讲,就是说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个人,他可能已经不属于组织了,他可能是一个创业者,他可能是一个现在我们最喜欢谈的双创,他也可能有一个自己的工作室,他甚至是一个自由职业工作者。 而同时我们会发觉我们即使在组织中,其实也有很多很多的工作,不再是那么简单的只是被组织规定的朝九晚五,而有了更多的自由行动的空间。 非常类似的情况可能发生在今天的企业组织之中,一个越来越强调自己组织是一个平台性组织的企业,他很可能容许他的所谓的员工们是有自我导向的团队,乃至于很多公司都把它变成了所谓的制度化。比如说像利丰集团,它强调小约翰韦恩制度。比如说京瓷,他们会有所谓的小阿米巴制度。 这些制度都说明了组织也在容许个人在组织中间具有越来越强大的自由,乃至于他甚至鼓励他们成为内部创业的团队,让组织内的人也可以自我组织,自我导向,自我创发,最后还能够甚至变成创业。而从这些创业中间甚至可以容许你能够跟原来的组织保持了非常良好的关系。 因此我们都知道现在我们很喜欢谈的平台型组织,产业生态系,这都是我们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非常喜欢强调的互联网思维。那这样子的互联网思维其实正是在改变着你的工作形态。所以我们看到了你即使是处于一个组织中间,你所面对的一群员工他也可能是一个平台上的创业者,一群众包者。 那对于一个平台的领导者而言他要如何去管理这样子的一群人。而对于一个组织的工作者而言,我在这样子这个过程中间,我越来越发觉我不再是一个朝九晚五,只有打卡为目的来获取生活费的人。而我们越来越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形成了一个跟别人有合作互动,而形成以我自己的圈子为核心,以我自己的人脉为核心,我可能有我自己小小的众包系统,我有自己的合作网络,我有我自己可以形成创新的小平台。因此我能够有一个很大的行动空间。 那在组织上我们称这种叫做网络化的组织。 这已经在 90 年代之后形成了一个非常强大的经济管理、公共管理,乃至于我们这些社会科学研究者要研究的议题。那我们如何能够看到我们的工作已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而使我们的工作者能够在这样子经营个人平台,经营个人圈子的过程中间,发挥他的才干,又能够跟组织能够形成良好的协作。而组织和组织之间也有一大堆的战略联盟的网络,上下有互包的网络等等的合作形态。因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平台之上,大家的工作形态都发生了变化。这里到这里。 我特别想要介绍的就是这样子的一个操作系统底下,我们要如何去面对创新。简单的来讲,我们刚才已经看到了我们的工作会列入在一个平台之上,会在一个网络结构之中。那同样的,我们的创新也会在相同的情况底下,它可能是在一个网络式平台之上,它可能是在一个创新创业平台之上,它可能是在一个虚拟社区之中。 另外一个我们就要想,那像这样子的平台、社区、系统的领导者,他又要怎么样去看待这样子形式的一个创新。那在这里我们先要开始介绍,其实这样子的一个创新有一些非常好的案例,比如说当年有一个开放性操作系统 Linux,今天我们可以看得到有维基百科,这都是一种众创的形式,而能够得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创新的成果。 而我们可以看得到,在这样子的一个操作平台中间,今天成为了很多很多企业和很多很多创新所得到的一个共同的方式。讲到 Apple 这家公司之所以成功,他不就是懂得在 iPad 上在 iPhone 上有平台,让大家都能够在上头写各式各样的 APP,而形成了一个大众创新,一起来,造成了这样子一个基本系统,能够有越来越多的用处的一个方式。 我们同样的可以看得到,微信在今天做小程序,不也是在开放,像这样子的一个微信平台之上,让大家有了更多的创新的机会。而我们作为一个个人,当我们介入像这样子创新的平台中间,我们也可以看得到,我们得到了各式各样的机会。因此我们可以创造我们自己想要看到的创新的机会。哪怕你今天只是一个阿里巴巴上的网店,你都有很好的机会来展示你不同的营销上的思维。 这就是一个在平台上,在一个网络上,你如何能够整合你自己网络中间的各式各样的资源,带来你心目中间可能与其它人异质化的营销管道,或是异质化的创新产品能够得到的一个东西。那最重要的,回过头来我特别讲到这一段时候,有一些属于个人的感慨。 就是实际上对于一个创新的平台或是创新的社群,它的经营者其实又不是这么简单的,放任这组织在那里,事情就自然发生。实际上第一个,它要有一个培育组织的过程,所以当我们作为一个创新者,带着自己的个人化的网络操作系统,乃至于有了自己的人脉网,自己的圈子,进入了一个平台的时候,实际上第一个是我们要如何使自己的一个平台转型成为自己的圈子,转型成为一个能够具有创新行动能力的一个团队。那这个过程实际上是要跟这个平台有高度的互动,甚至接受一定的培育。 而第二个,其实平台中间的创新也不是那么自动自发,而就会能够产生有序结果的。所以这个东西是需要事先有很多设计,现在有一个新的流行名词叫顶层设计。那顶层设计的意思就是,我要为这个创新平台带来一个方向,制定一些规则,乃至于发展出一套治理机制,在上头的人能够自我的遵循。 好,最后在创新的过程中间,为了使整个平台不至于失序,所以你会要有很多调控的过程。这些都是我在这样子的一个新时代的创新平台之上,可能作为一个平台的管理者他必须要去注意的。到这里为止,实际上这一块就是我在讲我自己的复杂了。 那我们再回到网络化个人主义这样子的一个操作系统。简单的说,我们在建人脉,建圈子,进行人情交换,互相帮忙,然后我们开始基于这样子的一个个人中心网络,而进入了职场,进入了工作,进入了创新的领域之中。 我们竟然很容易可能又会落入了中国过分的使用圈子、人情、关系的恶性思维中,总认为这就是功利的,这就是自私的,这就是有目的的。而实际上我们应该去好好地思考的是,这样子的核心,你能够建一个稳定的网络结构,在你身边形成长期的合作态势。 回到了《超级合作者》这本书,它还是建立在一种合作的精神,合作的机制之上。那经过了长期的这样子合作的培养,我们才能够建构出自己的这一套个人人脉网络,来当我们最好的一个操作系统。而且我们因此可以了解到在建圈子,人情交换,产生资源之外,我们能够自我组织,自我发展,而形成一整个种群,以自己人脉网络形成了一个自我形成的种群。而我们的所有的行为会在这个种群中间带来大家的共同利益。而因为共同利益而能够共同的可持续性发展。
回应 2018-12-06 06:42 -
fin del mundo (小步流星往前走)
人们正在意识到每个个体都位于他或她自己个人网络的中心,构成由一千或两千或者更多人围绕着我们旋转的太阳系统。每个人都已成为连接个人、网络和机构的信息和传播的交换台。同时,每个人都已成为通向世界其他地方的门户,为他们的朋友通向其他社会圈子提供桥梁。 (感觉说的有点夸张了,不过有时候确实如此)2018-04-08 11:02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MIT Press版 2012-5-25 / 27人读过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15-2019好书新发现 (Moon)
- 互联网中心主义 (HuMan)
- 北 大 传 播 学 考 研 (迟恩)
- 天津师范大学藏书 (乐读者)
- 创业 (小树)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超越孤独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佐川英树 2018-12-03
垃圾读物
0 有用 荷猪 2015-07-04
主要译者。
1 有用 夜阑Vic 2015-05-18
难得看到这样新的译作。不过启发性不算很强。
0 有用 Prufrock 2016-10-10
文中提到的“过滤气泡”https://www.ted.com/talks/eli_pariser_beware_online_filter_bubbles?language=zh-cn
0 有用 迟恩 2015-07-30
网络化个人的生存之道,对理解移动媒体略有启发。前两不分多为阐述现象,第三部分有料多一点。看完最大感触就是盆友圈必须要分组啊。
0 有用 佐川英树 2018-12-03
垃圾读物
0 有用 澳白小姐 2018-10-14
这翻译……看着累人!内容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0 有用 天才第一步 2018-07-22
实在是水的一匹
0 有用 …… 2018-05-16
内容比较琐碎
0 有用 单向度的狗 2018-01-08
名字起得很商业,但是是一本学术含量比较高的专著,看似在聊互联网实际上,是从社会网络的概念出发,讲三重革命如何进一步塑造网络化的个人主义,以及带来的社会变迁。缺点是翻译比较晦涩,很难读,尤其是有那么几章不重要的是给学生翻的,有很多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