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1940年代末,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成千上万的苏联科学家、工程师、教授和各方面的技术专家纷纷来到这片陌生的国土,他们胸怀革命的理想,本着国际主义精神,把知识、经验和技术传授给中国,并与中国人民一道挥洒汗水,为新中国政权的稳定、经济的恢复和工业化基础的建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然而,1960年7月,苏联政府一道纸令,所有的苏联专家突然撤退回国……
为了再现这段真实的历史,作者参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和档案文献,走访了当年聘请苏联专家的一些单位和有关人员。在充分使用档案文献和口述史料的基础上,对苏联专家来华的基本状况、中苏双方在专家问题上的政策方针、苏联专家在华工作的条件和环境、苏联专家的作用和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和论述,使读者能够对这段人所共知但又语焉不详的历史有一个基本的和真实的了解。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专门研究苏联顾问和专家在华历史...
1940年代末,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成千上万的苏联科学家、工程师、教授和各方面的技术专家纷纷来到这片陌生的国土,他们胸怀革命的理想,本着国际主义精神,把知识、经验和技术传授给中国,并与中国人民一道挥洒汗水,为新中国政权的稳定、经济的恢复和工业化基础的建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然而,1960年7月,苏联政府一道纸令,所有的苏联专家突然撤退回国……
为了再现这段真实的历史,作者参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和档案文献,走访了当年聘请苏联专家的一些单位和有关人员。在充分使用档案文献和口述史料的基础上,对苏联专家来华的基本状况、中苏双方在专家问题上的政策方针、苏联专家在华工作的条件和环境、苏联专家的作用和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和论述,使读者能够对这段人所共知但又语焉不详的历史有一个基本的和真实的了解。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专门研究苏联顾问和专家在华历史的学术性著作。
自出版后,反响颇佳,俄罗斯、美国等正在翻译英文、俄文版,足见其影响。此次第三次再版,作者补齐疏漏,内容更完善。
作者长期研究中苏关系史,为该领域权威学者,不乏知名代表作。
曾主编《中苏关系史纲》《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史纲》获教育部学术著作一等奖,《一个大国》被中宣部列为党员干部推荐书目。
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的创作者
· · · · · ·
-
沈志华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沈志华 1950年出生,著名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国际冷战史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香港大学名誉研究员
目录 · · · · · ·
第一章 逐步靠拢:斯大林时期之一(1948—1949)
一、战后苏联对华方针的调整
二、援助中共的第一批苏联专家
三、林彪要求苏联派遣更多的专家
四、斯大林的犹豫和拖延
· · · · · · (更多)
第一章 逐步靠拢:斯大林时期之一(1948—1949)
一、战后苏联对华方针的调整
二、援助中共的第一批苏联专家
三、林彪要求苏联派遣更多的专家
四、斯大林的犹豫和拖延
五、刘少奇带领大批高级专家回国
第二章 缔结同盟:斯大林时期之二(1949—1953)
一、关于苏联专家来华工作条件的谈判
二、中国急需大量苏联顾问和专家
三、他们是中国人最好的老师
四、与苏联专家的矛盾和意见分歧
五、对苏联专家是如何派遣和管理的
六、毛泽东号召全面向苏联专家学习
第三章 共度蜜月:赫鲁晓夫时期之一(1953—1957)
一、赫鲁晓夫努力调整对华方针
二、苏联专家大规模来到中国
三、苏联专家的实际待遇和工作条件
四、与苏联专家的友谊和矛盾
五、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的思想
六、派遣和聘请专家方针的微妙变化
第四章 走向分裂:赫鲁晓夫时期之二(1958--1960)
一、暴风雨到来之前的平静和暗流
二、中苏正面冲突与专家政策的调整
三、在“大跃进”浪潮中的苏联专家
四、苏联专家与中国核武器的研制
五、赫鲁晓夫宣布全面撤退苏联专家
结论
征引和参考书目
来华苏联顾问和专家名单
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
· · · · · · (收起)
喜欢读"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冷战的转型 8.6
-
- 脆弱的联盟 7.9
-
- 冷战的起源 9.1
-
- “中间地带”的革命 9.0
-
- 无奈的选择 9.4
-
- 經濟漩渦 8.9
-
- 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 8.8
-
-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共三册) 8.4
-
- 读史求实 8.5
-
- 大棋局中的国共关系 9.0
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4 条 )
> 更多书评 24篇
论坛 · · · · · ·
为什么叫苏联“专家”,而不叫苏联“顾问”? | 来自智术师 | 2025-01-19 22:34:04 | |
本书使用的档案资料 | 来自智术师 | 2025-01-19 21:59:04 | |
考察1950年代苏联专家在华历史现家的三个方面 | 来自始束 | 2021-07-24 00:34:09 | |
特别喜欢这一段 | 来自反派角色 | 2021-01-24 20:11:29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新华出版社 (2009)7.9分 165人读过
-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3)8.5分 88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37°暖书单(二) (37°暖)
- 社科文献好书推荐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已上传libgen的中文书 (奥吉尔维同志)
- 必买之书 (山鬼2046)
- History,Geography,Map,etc (sinol)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冷眼旁观 2023-02-10 18:32:00 甘肃
新中国成立伊始,对国家建设与国家管理方面基本是一无所知的,苏联专家事无巨细地为新中国提供了全方位援助,体现出了国际主义精神。没有苏联专家的帮助,新中国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取得令人瞩目的各方面成就。这一点,我们不应该忘记。至于后期赫鲁晓夫单方面要求撤出所有在华专家,则体现出政治斗争的反复无常与冷酷无情。
2 有用 Ray 2017-05-25 17:33:51
社会主义国家关系范式和准则的结构性失衡,最后作者一语中的。本书确是佳作,资料够详实,分析也有力到位,就是我更关心的一些面向语焉不详。
2 有用 Maximus 2022-12-25 16:52:40 上海
沈志华的几麻袋苏联档案让他水了好多东西....差不多的东西换个标题整理整理就又是一本书了。赫鲁晓夫和斯大林在中苏破裂前的卖肾援华可能是商周以后中国接受的最大规模的一次技术输入,中国在物质上摸到现代性的边真的要感谢这些苏联专家。再大的民族如果自我封闭于世界也是一个小部分,只能接受外界的技术输入维持进步,否则就会现于停滞,是非曲直不论,玉米撤走专家后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陷入的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种1840年前... 沈志华的几麻袋苏联档案让他水了好多东西....差不多的东西换个标题整理整理就又是一本书了。赫鲁晓夫和斯大林在中苏破裂前的卖肾援华可能是商周以后中国接受的最大规模的一次技术输入,中国在物质上摸到现代性的边真的要感谢这些苏联专家。再大的民族如果自我封闭于世界也是一个小部分,只能接受外界的技术输入维持进步,否则就会现于停滞,是非曲直不论,玉米撤走专家后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陷入的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种1840年前持续了几百年的困境,而讽刺的是,给了中国这个技术输入的俄国本身,也是欧美技术输入的对象,自决于技术进步的主流后,到现在都没缓过来..... (展开)
4 有用 春秋 2022-08-16 01:11:56
沈公这本书写的像是资料汇编,大量材料的引用罗列,因其议题吸引人,所以读起来感觉还不错。通过本书,可以对苏联专家在建国初年的重要性有一深刻感受,而中苏的关系变迁也令人回味无穷。不过,最令人动容之处莫过于中国人民和苏联专家顾问之间实在的友谊。今天我们都喜欢宏大叙事,但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及其互动再次提醒我们,国际关系和大国博弈是一回事,人与人的相遇是另一回事。
14 有用 dromobabel 2016-08-12 00:59:44
这样的历史著作感觉匠气特别重,虽然档案用得挺扎实,不过读起来一点味道都没有,而且是可以开头猜结尾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