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黎东方讲史之续:细说秦汉》以作者首创的“细说体”写法,以生动活泼的文笔、严谨翔实的史料,叙述了秦汉时期的中国历史。
黎东方讲史之续:细说秦汉的创作者
· · · · · ·
-
黎东方 作者
目录 · · · · · ·
《细说秦汉》《细说两晋南北朝》《细说隋唐》《细说宋朝》
序言
一 秦汉以前
二 秦的来源
三 从非子到穆公
四 穆公图霸
五 孝公变法
六 用文化眼光看商鞅
七 惠文称王
八 昭襄王削弱魏韩赵楚
九 合从攻秦
一○ 孟尝君
一一 平原君
一二 信陵君
一三 春申君
一四 长平之战
一五 吕不韦
一六 秦始皇的神秘身世
一七 蕲年宫事变
一八 六王毕,四海一
一九 千古一帝
二○ 中国政治的新秩序
二一 焚书坑儒
二二 以吏为师
二三 沙丘政变
二四 秦二世的暴政
二五 指鹿为马
二六 李斯的悲剧
二七 秦政的“德治”包装
二八 秦汉之际大变局
二九 陈王奋起
三○ 项羽在巨鹿大显威风
三一 先人关者王之
三二 刘项争雄
三三 鸿沟分界
三四 垓下决战
三五 汉高祖
三六 白登的耻辱
三七 功臣一个个死掉
三八 吕后的故事
三九 文景之治
四○ 洛阳才子贾谊
四一 为富安天下
四二 游戏结了死仇
四三 清君侧
四四 平了七国之乱
四五 唐姬误会
四六 汉武帝了不得
四七 东方朔的政治幽默
四八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四九 司马迁和《史记》
五○ 戾太子刘据
五一 轮台诏
五二 儒生的地位上升了
五三 天马西来
五四 昭宣时代的中兴
五五 元帝以后就不行了
五六 老太太当家
五七 王莽是个什么样子的人
五八 农民暴动
五九 烂羊头,关内侯
六○ 红眉毛的大军
六一 光武帝不该打小算盘
六二 班超十分英雄
六三 甘英遗憾
六四 短命的皇帝一串
六五 外戚与宦官之争
六六 班固和《汉书》
六七 新兴的田庄经济
六八 东汉“土围子”
六九 太学的“学潮”
七○ 党人的光荣
七一 政坛“铜臭”
七二 汉末民间秘密宗教
七三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七四 大灾荒和流民运动
七五 江南得到了开发
七六 把董卓引进来了
七七 袁绍发难
七八 几个未曾加盟的人
七九 孙坚有点傻劲
八○ 董卓之死
八一 也有人替董卓报仇
八二 吕布穷无所归
八三 偷曹操的兖州
八四 被曹操赶走
八五 又偷刘备的徐州
八六 死在白门楼下
八七 董承是干什么的
八八 袁术做了一场皇帝梦
八九 刘备被曹操打败
九○ 袁绍也被曹操打败
九一 他的三个儿子、一个外甥都被曹操解决
九二 连辽西乌桓也人于曹操掌握
九三 刘表被曹操吓死
九四 年轻的孙权竟想抵抗
九五 赤壁之战
九六 周瑜死得可惜
九七 三分天下
九八 夷陵战役
九九 诸葛亮的神话
附录 国史“细说体”的创立及其特色
编后记
补编后记
· · · · · · (收起)
序言
一 秦汉以前
二 秦的来源
三 从非子到穆公
四 穆公图霸
五 孝公变法
六 用文化眼光看商鞅
七 惠文称王
八 昭襄王削弱魏韩赵楚
九 合从攻秦
一○ 孟尝君
一一 平原君
一二 信陵君
一三 春申君
一四 长平之战
一五 吕不韦
一六 秦始皇的神秘身世
一七 蕲年宫事变
一八 六王毕,四海一
一九 千古一帝
二○ 中国政治的新秩序
二一 焚书坑儒
二二 以吏为师
二三 沙丘政变
二四 秦二世的暴政
二五 指鹿为马
二六 李斯的悲剧
二七 秦政的“德治”包装
二八 秦汉之际大变局
二九 陈王奋起
三○ 项羽在巨鹿大显威风
三一 先人关者王之
三二 刘项争雄
三三 鸿沟分界
三四 垓下决战
三五 汉高祖
三六 白登的耻辱
三七 功臣一个个死掉
三八 吕后的故事
三九 文景之治
四○ 洛阳才子贾谊
四一 为富安天下
四二 游戏结了死仇
四三 清君侧
四四 平了七国之乱
四五 唐姬误会
四六 汉武帝了不得
四七 东方朔的政治幽默
四八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四九 司马迁和《史记》
五○ 戾太子刘据
五一 轮台诏
五二 儒生的地位上升了
五三 天马西来
五四 昭宣时代的中兴
五五 元帝以后就不行了
五六 老太太当家
五七 王莽是个什么样子的人
五八 农民暴动
五九 烂羊头,关内侯
六○ 红眉毛的大军
六一 光武帝不该打小算盘
六二 班超十分英雄
六三 甘英遗憾
六四 短命的皇帝一串
六五 外戚与宦官之争
六六 班固和《汉书》
六七 新兴的田庄经济
六八 东汉“土围子”
六九 太学的“学潮”
七○ 党人的光荣
七一 政坛“铜臭”
七二 汉末民间秘密宗教
七三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七四 大灾荒和流民运动
七五 江南得到了开发
七六 把董卓引进来了
七七 袁绍发难
七八 几个未曾加盟的人
七九 孙坚有点傻劲
八○ 董卓之死
八一 也有人替董卓报仇
八二 吕布穷无所归
八三 偷曹操的兖州
八四 被曹操赶走
八五 又偷刘备的徐州
八六 死在白门楼下
八七 董承是干什么的
八八 袁术做了一场皇帝梦
八九 刘备被曹操打败
九○ 袁绍也被曹操打败
九一 他的三个儿子、一个外甥都被曹操解决
九二 连辽西乌桓也人于曹操掌握
九三 刘表被曹操吓死
九四 年轻的孙权竟想抵抗
九五 赤壁之战
九六 周瑜死得可惜
九七 三分天下
九八 夷陵战役
九九 诸葛亮的神话
附录 国史“细说体”的创立及其特色
编后记
补编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春申君把吴王夫差所留下的宫殿废墟修整一番,作为他的别墅。又在今日的上海,疏浚了松江。松江的下游,于是得到一个新的名称:“黄歇浦”,黄歇之浦。黄歇浦三个字,慢慢地变成了“黄浦江”。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一三 -
朱英向春申君讨一个差使:到官里当郎(侍卫)。朱英说:“王命一死,李园必抢先进宫,和他的妹妹共掌大权,那时候他一定杀你(春申君)灭口。倘若你把我安置在宫里当侍卫,我就可以在李园入宫的时候,先杀了他。”春申君说:“李园这个人是弱者,不敢杀我灭口。”朱英听了,知道春申君不肯接受他的建议。以后的日子,不但春申君不好过;他朱英自己,也以早去为妙。于是,他就赶紧离开楚国,走得无影无踪。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一三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黎东方讲史(共9册),
这套丛书还有
《黎东方讲史:细说清朝》《黎东方讲史:细说民国创立》《黎东方讲史:细说元朝》《黎东方讲史·细说三国》《黎东方讲史:细说明朝》
等
。
喜欢读"黎东方讲史之续:细说秦汉"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黎东方讲史之续:细说秦汉"的人也喜欢 · · · · · ·
-
- 黎东方讲史:细说明朝 6.8
-
- 细说两晋南北朝 7.8
-
- 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 7.5
-
- 放言有忌 7.9
-
- 恺撒 8.7
-
- 中国通史(上下册) 9.0
-
- 罗马人的故事2 9.2
-
- 南渡君臣 7.8
-
- 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 8.0
-
-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9.1
黎东方讲史之续:细说秦汉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比较适合刚刚接触历史的读者
黎东方先生并未写完,前十三章为原稿,后面内容由王子今补编,陈文豪整理。这种细说体都以口语讲述,深入浅出,可读性很高,讲述比较概括性,很多人物故事都是一笔带过,比较适合刚刚接触历史的读者,对系统历史有个大概的了解。 本书是以秦非子开篇,夏商周略带,从穆公图霸、...
(展开)


第一本细说,还行吧。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直以来,对秦汉的历史不是特别明晰,这次借这个动机看了第一部细说体的历史书,至少对这段历史有了一点点的了解。细说体是以成年的口吻在讲述历史,不像东周列国志,有点带给小孩讲故事的情形讲述历史。 秦始皇统一中原,但是并没有及时的将法家治国转变为法儒治国,根本原因... (展开)> 更多书评 9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7.2分 555人读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7.7分 194人读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6.8分 13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黎东方讲史之续:细说秦汉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咩咩咩 2016-03-10 21:21:25
挺好看的,,,
1 有用 白首勤学 2017-02-06 16:12:18
不错的历史科普书,比较详细
0 有用 KKΛΕΕ 2019-01-03 09:44:02
“细说”不戏说,这才是通俗类历史读物的集大成者。以评书体的语言娓娓道来,以讲故事的方式谈史论今,不夸大不虚构,不仅是入门读物,即便是有点基础的读者也会很受益。ps.秦汉部分黎先生并没有写完,王子今先生续补得很不错,文风很一致。
0 有用 Nymphetamine 2019-01-16 08:39:32
2019年第一本书~历史还是很有趣的~
0 有用 绊脚猫 2023-06-02 11:00:54 北京
还可以的科普书,但对“细说体”的吹捧属实有点过了。秦写的还行,汉写的有点乱,三国这部分很一般。 “作为统一帝国来说,秦王朝和隋王朝都是二世而亡。而汉王朝、唐王朝、明王朝等,也都在第二代权力接递时发生过血腥的武装斗争,有时爆发政变,甚至导致战争。同样值得注意。专制政体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出现政治危机,可能是必然的。后世史家谈论秦王朝与隋王朝的政治教训,往往关注第一代帝王死后最高权力交接形式的合法性和合理... 还可以的科普书,但对“细说体”的吹捧属实有点过了。秦写的还行,汉写的有点乱,三国这部分很一般。 “作为统一帝国来说,秦王朝和隋王朝都是二世而亡。而汉王朝、唐王朝、明王朝等,也都在第二代权力接递时发生过血腥的武装斗争,有时爆发政变,甚至导致战争。同样值得注意。专制政体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出现政治危机,可能是必然的。后世史家谈论秦王朝与隋王朝的政治教训,往往关注第一代帝王死后最高权力交接形式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问题。于是对于扶苏的缅怀,成为千古话题。其实,面对既成的政局,分析政策的正与误,或许是更有意义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