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的原文摘录

  • 哲学存在于生活之中,针对日常问题和回答中的许多预设,进行思维、领悟,从别人已经想过的、做过的事情那里获得教益,尽可能寻求直达真理的洞见,从而解决日常生活的规范性问题,为价值观提供理由。 (查看原文)
    开疆拓土的女侠 3回复 4赞 2018-09-22 20:57:50
    —— 引自第1页
  • 哲学史著作都带着作者的学术视角、背景知识、研究领域和文化取向的印迹。因此,每一种历史叙述都代表了先前思想的一个视角。不可避免地,人们会强调历史的多样性中自己觉得相关的、重要的内容,并且不可能是中立、客观,脱离自己的学术和文化环境之外。 (查看原文)
    开疆拓土的女侠 3回复 4赞 2018-09-22 20:57:50
    —— 引自第1页
  • 1。 首先,设法理解所说的内容。原始文本重要,教科书的评论更有助于把握哲学问题。要把任何原始文本都看作它所从属的文本整体的一部分,并且从来自思想史的一个较广视角出发来看待这个文本。 2。其次,文本来自社会,因此要在历史语境中看待。包括社会学分析和心理学分析,比如,研究家庭背景、社会地位或政治利益如何下意识地影响了作者及其同时代人。 3。最后,哲学文本的主要目的是表达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为真的某种东西。要把握文本的哲学核心,就需要反复追问,并与文本产生对话,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文本中的观点和论据进行对质。不要满足于它说了什么,思想如何受到时代的社会的影响,还要看其思想是不是有效,在多大程度上有效。 (查看原文)
    开疆拓土的女侠 3回复 4赞 2018-09-22 20:57:50
    —— 引自第1页
  • 智者派以前,希腊哲学家关注变化的问题、实体是什么、自然的根本元素等,追问变化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东西是什么?多样性之中的统一性是什么?变化真的存在吗?用自然解释自然,通过超越感性,把握真正的实在,确立了自然哲学的基调。 (查看原文)
    开疆拓土的女侠 3回复 4赞 2018-09-22 20:57:50
    —— 引自第1页
  • 前提:变化是存在的 问题:所有变化当中不变的元素是什么 论据:对水的观察,从水到其他物体,其他物体到水,宇宙构成和事物的转变可以被解释为一个永恒的循环 答案:水是所有变化中不变的元素 (查看原文)
    开疆拓土的女侠 3回复 4赞 2018-09-22 20:57:50
    —— 引自第1页
  • 蕴意:万物是可以理解的 【01006】泰勒斯追问什么是宇宙的最根本的建筑材料,即实体,代表的是变化中不变元素和多样中的统一性。实体问题成为希腊哲学的主要问题之一; 【01007】泰勒斯对变化问题作出了间接回答:始基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变化问题也成为希腊哲学的主要问题之一; 《哲学导论》王德峰【02037】 黑格尔认为,哲学借着这个命题,确定了只有一个“普遍”,亦即普遍的自在自为的存在体,这是单纯的没有幻想的直观,亦即洞见到只有“一”的那种思想。 王:用自然解释自然,意味着要超越杂多的感性自然,不要靠诗意的想象或出于恐惧的敬畏,而要用理智的推理,亦即要靠理性。确认人类心智中的理性之权能,包涵了西方知识观念的基本特征——思想的本性和使命,正是超越感性,把握真正的实在。 (查看原文)
    开疆拓土的女侠 3回复 4赞 2018-09-22 20:57:50
    —— 引自第1页
  • 【01012】赫拉克里特认为 1。万物处于流动状态之中,但是 2。变化是根据一种不变的规律发生的,并且 3。这种规律包含了对立面的相互作用 4。但是这种对立面相互作用的方式,作为一个整体创造了和谐 答案:logos是多样性中隐蔽的统一性(火是万物的始基) (查看原文)
    开疆拓土的女侠 3回复 4赞 2018-09-22 20:57:50
    —— 引自第1页
  • 【01014】巴门尼德认为:变化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 1。凡所是【存在】的,是【存在】着。凡所不是【存在】的,不是【存在】着。 2。凡所是【存在】的,可以被思想。凡所不是【存在】的,无法被思想。 3。变化这个观念蕴含着某物的进入是【存在】的状态,以及某物不再具有是【存在】的状态,也就成为无法被思想的东西,因此无法用思想来把握变化。 (查看原文)
    开疆拓土的女侠 3回复 4赞 2018-09-22 20:57:50
    —— 引自第1页
  • 理性 是【存在】 静止 统一性 —— = —————— = ———— = ———— 感觉 非是【非存在】 变化 多样性 (查看原文)
    开疆拓土的女侠 3回复 4赞 2018-09-22 20:57:50
    —— 引自第1页
  • 【01019】原子运动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虚空,非存在,是存在。【这对巴门尼德及其埃利亚门徒是一种突破,也是对上述问题的解答】原子在物理上不可分割,只能用物理概念来描述属性,包括广延、形状和重量。原子极小,无法被知觉到。原子同属一种质料,拥有不同的形状和大小,但每个特定的原子的形状和大小是恒定的。不同原子的形状不同,导致原子间结合难易度不同。因为机械碰撞造成原子彼此组合成群,相互碰撞的原子彼此结合,物体就形成了。原子运动是机械地发生,不受神圣的理性或人类的理性所决定。 【01022】而毕达哥拉斯的实在观不是物质元素,而是结构和形式,即数学关系。通过理性,而指向理性之外。但在文艺复兴时期,与德谟克利特一起在启发实验自然科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关键在于: 1。实在是可以用数学的语言来考虑的; 2。实在并不是我们通过感官而经验到的具有多样的质的东西;而是可以测量、可以用数目和数学公式表达的东西。 (查看原文)
    开疆拓土的女侠 3回复 4赞 2018-09-22 20:57:50
    —— 引自第1页
  • 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进入“人类中心论时期”,提出了伦理-政治问题,追问,在一切风俗习惯中,能否找到一个普遍有效的道德和政治理念。 有些人相信普遍有效的道德或政治理念是由神或自然赐予的,另一些人认为道德是每个社会或每个人创造出来的,因此不存在普遍有效的道德或政治理念。后期的智者派在认识论上转向了怀疑论(认为无法确定知识),在伦理-政治问题上转向了相对主义(认为不存在普遍有效的道德或伦理)。 (查看原文)
    开疆拓土的女侠 3回复 4赞 2018-09-22 20:57:50
    —— 引自第1页
  • 高尔吉亚:1。无物存在;2。如果有物存在,也不可知;3。即使可知,也不能把这样的知识告诉别人 特拉西马库斯:正义是强者的利益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查看原文)
    开疆拓土的女侠 3回复 4赞 2018-09-22 20:57:50
    —— 引自第1页
  • 在认识论上,“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智者派认为我们无法确定知识,观察事物的方式是多样的,并且受人们在特定时候的处境和职责决定,事物仅以某些方面或特性显现。 在伦理-政治上,强调“正义是强者的利益”,没有什么确实是正当的,所谓的正当就是强权,有强权才有公理。公理只是大多数弱者想被得到承认而已。不存在真正的普遍有效的道德,有的只是不同个人的爱憎感情。好的道德,只是隐约表达人们的喜好。 (查看原文)
    开疆拓土的女侠 3回复 4赞 2018-09-22 20:57:50
    —— 引自第1页
  • 【03044】认识论命题:事物不以它们本来的面目向人们显现,在任何时候都只显现其某些方面或特性; 认识论的视角主义:人们面前的事物受人在特定时候身处的环境或职责所决定; 认识论的多元论:观察事物的方式是多样的; 相对主义: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取决于我们的活动或情境——认识相对于我们的情境。 规范性命题:现象的价值或意义是相对人而言的,譬如,事物本身无善恶,善恶相对于个人或群体。 法律实证主义:有效法不是在任何时候都真实存在的法律,而是诉诸自然法理念。催生了法律实证主义和自然权利论哲学之间的对立。 (查看原文)
    开疆拓土的女侠 3回复 4赞 2018-09-22 20:57:50
    —— 引自第1页
  • 【03050】诉诸理性,通过概念分析、概念澄清的方法,达到对善的洞见。 知识分三类:1.有关是什么的事实知识;2.对应当是什么的规范性洞见;3.对真正自我的洞见。 苏格拉底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是美德和知识的统一。三命题: 1。美德即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洞见) 2。正当的知识必然导致正当的行为(洞见善,并获得对情境的正确认识和对善的正确洞见,那么从逻辑上讲,就会行善) 3。正当的行为必然导致幸福(幸福接近于心灵平静,良知和自尊,与人格完整、德性联系在一起) (查看原文)
    开疆拓土的女侠 3回复 4赞 2018-09-22 20:57:50
    —— 引自第1页
  • 【03061】在本体论的“何物存在”问题上,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第一实在(实体)。理念像数学概念一样,是无法用感官把握的,只能通过理性理解。与可变的理念表现相比,理念本身是普遍不变的。它们不存在于思想中,而是客观存在,且普遍有效。理念也可以理解为从时空中可感知现象中抽离出来的概念,概念独立存在,个别对象置于这些概念之下。【共相问题,唯理论和唯名论】因此,世界被分为理念部分和可感事物部分。认知二元论。 【03066】“太阳之喻”,太阳对可感世界的关系,好比善的理念对可知世界的关系。眼睛的能力,不等同于太阳;理性不等于善的理念。太阳使万物包括它自己为我们所见,善的理念也使所有理念包括他自己为理性所理解。此外,善的理念不仅是理解的前提,也是其他理念存在的前提。(太阳不存在,月光下的事物该存在还是存在的;善不存在了,恶魔主导的世界还是会横行其间。可见善不是始基。) “线段之喻”象征认识能力分不同的层次。分为:对可感事物的知识(依靠感觉)和对可知事物的知识(依靠思维)。前者包括猜测(影子、影像或摹本的知识)和信念(对这些影像和摹本的事物的知识);后者包括仔细推理(对假定前提的知识)和洞见(对原型的知识,心灵不需要影像支持能纯粹通过理念来思考)。 “洞穴之喻”可以用来说明对可感世界的知识和对理念洞见之间的关系。从猜测上升到洞见——从影子世界上升到白天的光线——最后看见太阳本身。 【03067】因此柏拉图的理念论不仅仅是本体论,即关于存在的理论;而且也是认识论,关于知识的理论:可感事物和我们大部分意见都是易变和不完善的。只有对理念的知识是客观的,因为理念自身完美不变。通过反思我们的感觉经验和语言表述,可以触及这一客观知识,因为理念以某种方式存在于我们的表达和感知事物的“背后”。 【03065】洞见理念,就是洞见理念间的联系,洞见理念的整体。一方面需要不断在现象和理念间上下穿行,另一方面需要不... (查看原文)
    开疆拓土的女侠 3回复 4赞 2018-09-22 20:57:50
    —— 引自第1页
  • 依据是理念独立存在,不会改变,而善的理念是实在的基础,代表理念之间的内在关系本身。理念的善独立于人们的意见和习俗,给道德和政治提供了稳固的基础。 (查看原文)
    开疆拓土的女侠 3回复 4赞 2018-09-22 20:57:50
    —— 引自第1页
  • 或许苏格拉底从来只是说他听从的是良知。但为什么良知之音能使他达到普遍的道德呢?这仍是个有趣的问题。 (查看原文)
    silverfish 2赞 2018-06-09 00:13:41
    —— 引自章节:全书
  • 统治者认为瓦解现有的流行意见会危及国家:人们的意见哪怕在事实上缺乏任何基础,但从功能上讲,仍是对社会适用的——我们可以用现代术语来说,一句半真半假的话,一句口号,也可能对社会有用。 (查看原文)
    silverfish 2赞 2018-06-09 00:13:41
    —— 引自章节:全书
  • 苏格拉底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理性主义者:也就是说,他相信理性优于意志/感觉,因为理性最先认识善,而意志/感觉则是用来达到理性所指的东西。以此对立的意志论则认为意志/感觉优于理性——我们先意愿某物(我们称之为善的东西),然后理性寻找获得此物的手段(以及意愿此物的辩护或合理化)。 (查看原文)
    silverfish 2赞 2018-06-09 00:13:41
    —— 引自章节:全书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15 16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