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论语》记载了孔子和弟子们的问答,凡20篇,是儒家基本经典,影响极大。古往今来,注家众多,其中以今人杨伯峻先生的译注最为脍炙人口。
《论语译注(典藏版)》是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简体字本)的一个扩充版,增加了原来简体字本没有排而原来繁体字本有的《试论孔子》、导言、例言、《论语词典》等,使读者得见简体字本杨伯峻《论语译注》的全貌。同时在纸张材料和装帧方式上更考究,具有典藏价值。
论语译注(典藏版)的创作者
· · · · · ·
-
杨伯峻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杨伯峻(1909~1992),原名杨德崇,湖南省长沙市人,著名语言学家。 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历任中学教员、冯玉祥将军研究室成员、广东中山大学讲师、湖南《民主报》社社长、湖南省政治协商会议秘书处处长、中共湖南省委统战部办公室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兰州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华书局编辑、中国语言学会理事等。他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古汉语语法和虚词的研究方面以及古籍的整理和译注方面。
目录 · · · · · ·
试论孔子
导言
例言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论语词典
· · · · · · (收起)
导言
例言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论语词典
· · · · · · (收起)
喜欢读"论语译注(典藏版)"的人也喜欢 · · · · · ·
论语译注(典藏版)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19 条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4 )
-
中华书局 (2006)9.1分 75505人读过
-
W. W. Norton & Company (1997)暂无评分 10人读过
-
中华书局 (2009)9.3分 4167人读过
-
中华书局 (2006)9.0分 322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逛书店,挑版本 (傑)
- 2015已购书 (xyz)
- 中华书局学术类精装捞钱书 (老冯家的不孝子)
- 涵泳盡俯仰 (浮光河)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1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论语译注(典藏版)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乔舒懿 2022-01-19 20:53:13
这本书是对《论语》全书进行翻译,并给出作者对某些有争议字词的考证过程及结论。解读还需参照其他学者的著作。 第一次把《论语》从头扫读到尾,以杨伯峻《论语译注》为主,傅佩荣《人能弘道》为辅。主要是读《论语》中自己本就有印象内容的解释,没读的要么是因为乍一看没有兴趣而没有继续了解的欲望,要么是觉得对自己没有帮助。总的来说,《论语》的绝大部分内容在当代除了对史学、哲学等学科具有科研价值外,对大多数人应该是... 这本书是对《论语》全书进行翻译,并给出作者对某些有争议字词的考证过程及结论。解读还需参照其他学者的著作。 第一次把《论语》从头扫读到尾,以杨伯峻《论语译注》为主,傅佩荣《人能弘道》为辅。主要是读《论语》中自己本就有印象内容的解释,没读的要么是因为乍一看没有兴趣而没有继续了解的欲望,要么是觉得对自己没有帮助。总的来说,《论语》的绝大部分内容在当代除了对史学、哲学等学科具有科研价值外,对大多数人应该是没有太大价值(比如其中有诸多关于当时具体礼制的讨论、对当时某些或许是名人的行为的评价)。不过作为中国人,应当对中国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我会以《论语》为起点,未来会进一步学习。 (展开)
0 有用 Andy 2021-02-14 10:15:55
我每一条在比对和注释中(目前学而和为政篇),感觉杨先生的译注写的比较匆忙,好多处不合适的注释。可以作为入门,但不可深究。(目前是这个评价,后面再看) 当然,这本书比某丹之流的好百倍了。 我比对的方法是:1.查《论语》和《孔子家语》《礼记》等先秦古文中的用法。2.查汉典。
0 有用 宿莽 2019-07-21 08:29:46
一直没完整读过,有点惭愧。粗略过了一遍,读得蛮开心的。喜怒哀乐都在里面,很多特别好玩的段落。恰恰论语证明,孔子不是圣人。读论语的意义更在于一窥中国文人的文化底蕴,不读论语很多古文是难以真正理解的。
1 有用 格子之外的感性 2021-04-05 12:21:37
《论语》可以说是中国人的必读书。 我们可以从哲学、思想、传统、历史、为人处世等等角度去解读这本书。 我们应该尽量客观地去看待孔子的思想,要看到其中的有益之处,也要看到其中的糟粕。我很不喜欢将孔子比作圣人。 读这本书后可以看出孔子其实也是一个普通人,他有普通人的优点和缺点。他的思想以及为人之中的可贵之处,我们应该看到。 孔子的思想或者哲学更多的还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和政治方面的。 我特意选择了杨伯峻的译... 《论语》可以说是中国人的必读书。 我们可以从哲学、思想、传统、历史、为人处世等等角度去解读这本书。 我们应该尽量客观地去看待孔子的思想,要看到其中的有益之处,也要看到其中的糟粕。我很不喜欢将孔子比作圣人。 读这本书后可以看出孔子其实也是一个普通人,他有普通人的优点和缺点。他的思想以及为人之中的可贵之处,我们应该看到。 孔子的思想或者哲学更多的还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和政治方面的。 我特意选择了杨伯峻的译注版本,这是一个很好的版本,特别适合初期学习。 (展开)
0 有用 柠檬炸弹 2022-03-23 10:37:30
孔子之道,在于忠恕。中国文化的幸运之处在于数千年一脉相承的伦理观,这一套自孔孟以来的思想虽然曾经以《四书五经》的形式被稳固下来,但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典籍更像是希腊文献而非《圣经》。古往今来的学者一直在重新诠释这些文化经典,甚至一再重新找到失散的典籍,因此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次小规模的“文艺复兴”。对文化传统进行新的诠释,是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韧性来源和内在动力。数千年前孔子的思想是对士的道德要求... 孔子之道,在于忠恕。中国文化的幸运之处在于数千年一脉相承的伦理观,这一套自孔孟以来的思想虽然曾经以《四书五经》的形式被稳固下来,但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典籍更像是希腊文献而非《圣经》。古往今来的学者一直在重新诠释这些文化经典,甚至一再重新找到失散的典籍,因此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次小规模的“文艺复兴”。对文化传统进行新的诠释,是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韧性来源和内在动力。数千年前孔子的思想是对士的道德要求,但是随着时代变迁,人多元化发展下,每个公民都有知识、有能力,亦有责任。读经典,才能了解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的伦理观,才能在新的时代做出新的诠释以适应环境。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