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拉古拉迈·拉詹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副标题: 全球经济潜在的危机
出版年: 2015-5-1
页数: 301
定价: CNY 49.00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08651125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副标题: 全球经济潜在的危机
出版年: 2015-5-1
页数: 301
定价: CNY 49.00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08651125
断层线(第二版)的创作者
· · · · · ·
-
拉古拉迈·拉詹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拉古拉迈·拉詹
麻省理工学院博士、芝加哥大学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2003年9月出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他是美国艺术和科学学院院士,并在2003年获得了美国金融协会颁发的费雪·布莱克奖,该奖只颁予40岁以下最优秀的金融经济学家。
目录 · · · · · ·
推荐序一 //
推荐序二 //
推荐序三 //
序 言 //
第一章 “放心贷款吧,有人埋单”
收入不平等的加剧 // 007
为什么美国会落后? // 010
工资差距拉大不平等 // 012
如何对待不平等 // 014
政治应对措施 // 016
住房信贷的始末 // 018
房利美和房地美 // 021
经济适用房计划 // 022
“居者有其屋”战略 // 024
所有权社会 // 025
信贷也疯狂 // 027
有趣的美国特征 // 031
沉重的反思 // 033
第二章 中国的断层线: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增长的不确定性 // 041
增加资本有利于发展? // 042
组织资本 // 044
先发国家如何建立组织资本 // 045
后发国家的战略 // 048
制高点 // 049
特权政策 // 051
外向型增长和管制资本主义 // 054
错过转型 // 056
德国和日本为什么富? // 057
断层线:日本的案例 // 060
中国的断层线将会加深还是弥合? // 063
出口增长型国家的难题如何解决? // 065
第三章 外资的诱惑:全球资本是如何运转的?
储蓄与投资 // 070
生产导向型经济体中的金融部门 // 072
1994年墨西哥危机 // 074
企业投资与管制资本主义 // 077
1998年东亚危机 // 079
断层线正在加深 // 085
危机之后的改革 // 086
美国成了外资最引人注目的目标 // 088
第四章 危机之下薄弱的社保体系
经济刺激的意愿 // 095
薄弱的社保体系 // 097
失业型复苏 // 098
社保体系为什么薄弱 // 101
经济层面的答案 // 101
救济金的政治学 // 106
自主刺激的弊端 // 112
第五章 谁在制造泡沫
美联储的目标 // 121
利率及其作用 // 123
网络泡沫的破裂 // 124
美联储有错吗? // 128
上涨的资产价格 // 129
资产价格脱离基本面 // 131
格林斯潘的对策 // 133
货币政策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 136
经济学家为什么容易犯错误 // 138
美国最大的失误之处 // 140
第六章 当货币成为一切的价值衡量
金钱能够衡量一切:银行家该不该受到指责 // 149
贷款经纪人出了什么错 // 154
究竟由谁来承担责任 // 159
这场危机并没结束 // 162
第七章 赌徒心理:银行在拿命运开玩笑
尾部风险:增加了风险爆发的可能性 // 170
为什么银行家选择尾部风险 // 172
为什么风险管理者发挥不了作用 // 174
风险成了耳旁风:高层的冒险行为 // 177
股东:眼睛死死盯在收益上 // 184
有政府做后台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 187
如果银行家闯了红灯…… // 192
第八章 金融改革:如何才能让金融灾难不再发生
如何规避风险:当人人都可以贷款的时候 // 200
金融改革应该遵循的原则 // 203
我们应该限制竞争吗? // 203
政府不应该成为危机的救命稻草 // 205
终结政府对金融机构的补贴和特权 // 206
制定适应经济周期的监管规则 // 206
把尾部风险打压下去 // 208
改变由薪酬带来的风险动机 // 210
让高级经理承担投资风险 // 211
让债券持有者明白,风险投资是要付出代价的 // 214
政府对市场的介入 // 216
“大而不能倒”应该扫进垃圾堆了 // 218
任何一家金融机构都是可以倒的 // 220
缓冲机制:让风险有一个缓冲区 // 223
让金融机构更容易清盘 // 225
应对无法预知的意外事件 // 227
掌控资源的获得 // 227
不能把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 // 228
逐步淘汰存款保险制度 // 230
恺撒的妻子 // 232
这样的救助以后再也不会发生了 // 233
第九章 任何人都应该公平地获得机会
提升人力资源质量 // 240
早期的劣势 // 240
非认知能力的培养 // 242
给孩子更公平的教育 // 243
教学质量影响重大 // 244
大学入学及大学阶段的教育 // 247
工作学徒制和培训 // 248
让差距变小 // 249
保险和安全网 // 249
区别对待失业保险 // 250
全民医疗保险 // 252
社会救济与劳动者的流动性 // 255
储蓄 // 259
政府能力 // 260
在逆境中重塑自我 // 261
第十章 说服中国:怎样才算最正确的做法
二十国集团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272
多边组织及其影响 // 275
获得全球影响力 // 279
全球经济治理改革 // 282
中国和世界 // 285
币值低估的代价 // 287
说服中国 // 290
现在就要行动起来 // 292
后 记 // 295
推荐序一 //
推荐序二 //
推荐序三 //
序 言 //
第一章 “放心贷款吧,有人埋单”
收入不平等的加剧 // 007
为什么美国会落后? // 010
工资差距拉大不平等 // 012
如何对待不平等 // 014
政治应对措施 // 016
住房信贷的始末 // 018
房利美和房地美 // 021
经济适用房计划 // 022
“居者有其屋”战略 // 024
所有权社会 // 025
信贷也疯狂 // 027
有趣的美国特征 // 031
沉重的反思 // 033
第二章 中国的断层线: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增长的不确定性 // 041
增加资本有利于发展? // 042
组织资本 // 044
先发国家如何建立组织资本 // 045
后发国家的战略 // 048
制高点 // 049
特权政策 // 051
外向型增长和管制资本主义 // 054
错过转型 // 056
德国和日本为什么富? // 057
断层线:日本的案例 // 060
中国的断层线将会加深还是弥合? // 063
出口增长型国家的难题如何解决? // 065
第三章 外资的诱惑:全球资本是如何运转的?
储蓄与投资 // 070
生产导向型经济体中的金融部门 // 072
1994年墨西哥危机 // 074
企业投资与管制资本主义 // 077
1998年东亚危机 // 079
断层线正在加深 // 085
危机之后的改革 // 086
美国成了外资最引人注目的目标 // 088
第四章 危机之下薄弱的社保体系
经济刺激的意愿 // 095
薄弱的社保体系 // 097
失业型复苏 // 098
社保体系为什么薄弱 // 101
经济层面的答案 // 101
救济金的政治学 // 106
自主刺激的弊端 // 112
第五章 谁在制造泡沫
美联储的目标 // 121
利率及其作用 // 123
网络泡沫的破裂 // 124
美联储有错吗? // 128
上涨的资产价格 // 129
资产价格脱离基本面 // 131
格林斯潘的对策 // 133
货币政策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 136
经济学家为什么容易犯错误 // 138
美国最大的失误之处 // 140
第六章 当货币成为一切的价值衡量
金钱能够衡量一切:银行家该不该受到指责 // 149
贷款经纪人出了什么错 // 154
究竟由谁来承担责任 // 159
这场危机并没结束 // 162
第七章 赌徒心理:银行在拿命运开玩笑
尾部风险:增加了风险爆发的可能性 // 170
为什么银行家选择尾部风险 // 172
为什么风险管理者发挥不了作用 // 174
风险成了耳旁风:高层的冒险行为 // 177
股东:眼睛死死盯在收益上 // 184
有政府做后台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 187
如果银行家闯了红灯…… // 192
第八章 金融改革:如何才能让金融灾难不再发生
如何规避风险:当人人都可以贷款的时候 // 200
金融改革应该遵循的原则 // 203
我们应该限制竞争吗? // 203
政府不应该成为危机的救命稻草 // 205
终结政府对金融机构的补贴和特权 // 206
制定适应经济周期的监管规则 // 206
把尾部风险打压下去 // 208
改变由薪酬带来的风险动机 // 210
让高级经理承担投资风险 // 211
让债券持有者明白,风险投资是要付出代价的 // 214
政府对市场的介入 // 216
“大而不能倒”应该扫进垃圾堆了 // 218
任何一家金融机构都是可以倒的 // 220
缓冲机制:让风险有一个缓冲区 // 223
让金融机构更容易清盘 // 225
应对无法预知的意外事件 // 227
掌控资源的获得 // 227
不能把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 // 228
逐步淘汰存款保险制度 // 230
恺撒的妻子 // 232
这样的救助以后再也不会发生了 // 233
第九章 任何人都应该公平地获得机会
提升人力资源质量 // 240
早期的劣势 // 240
非认知能力的培养 // 242
给孩子更公平的教育 // 243
教学质量影响重大 // 244
大学入学及大学阶段的教育 // 247
工作学徒制和培训 // 248
让差距变小 // 249
保险和安全网 // 249
区别对待失业保险 // 250
全民医疗保险 // 252
社会救济与劳动者的流动性 // 255
储蓄 // 259
政府能力 // 260
在逆境中重塑自我 // 261
第十章 说服中国:怎样才算最正确的做法
二十国集团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272
多边组织及其影响 // 275
获得全球影响力 // 279
全球经济治理改革 // 282
中国和世界 // 285
币值低估的代价 // 287
说服中国 // 290
现在就要行动起来 // 292
后 记 // 295
· · · · · · (收起)
推荐序二 //
推荐序三 //
序 言 //
第一章 “放心贷款吧,有人埋单”
收入不平等的加剧 // 007
为什么美国会落后? // 010
工资差距拉大不平等 // 012
如何对待不平等 // 014
政治应对措施 // 016
住房信贷的始末 // 018
房利美和房地美 // 021
经济适用房计划 // 022
“居者有其屋”战略 // 024
所有权社会 // 025
信贷也疯狂 // 027
有趣的美国特征 // 031
沉重的反思 // 033
第二章 中国的断层线: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增长的不确定性 // 041
增加资本有利于发展? // 042
组织资本 // 044
先发国家如何建立组织资本 // 045
后发国家的战略 // 048
制高点 // 049
特权政策 // 051
外向型增长和管制资本主义 // 054
错过转型 // 056
德国和日本为什么富? // 057
断层线:日本的案例 // 060
中国的断层线将会加深还是弥合? // 063
出口增长型国家的难题如何解决? // 065
第三章 外资的诱惑:全球资本是如何运转的?
储蓄与投资 // 070
生产导向型经济体中的金融部门 // 072
1994年墨西哥危机 // 074
企业投资与管制资本主义 // 077
1998年东亚危机 // 079
断层线正在加深 // 085
危机之后的改革 // 086
美国成了外资最引人注目的目标 // 088
第四章 危机之下薄弱的社保体系
经济刺激的意愿 // 095
薄弱的社保体系 // 097
失业型复苏 // 098
社保体系为什么薄弱 // 101
经济层面的答案 // 101
救济金的政治学 // 106
自主刺激的弊端 // 112
第五章 谁在制造泡沫
美联储的目标 // 121
利率及其作用 // 123
网络泡沫的破裂 // 124
美联储有错吗? // 128
上涨的资产价格 // 129
资产价格脱离基本面 // 131
格林斯潘的对策 // 133
货币政策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 136
经济学家为什么容易犯错误 // 138
美国最大的失误之处 // 140
第六章 当货币成为一切的价值衡量
金钱能够衡量一切:银行家该不该受到指责 // 149
贷款经纪人出了什么错 // 154
究竟由谁来承担责任 // 159
这场危机并没结束 // 162
第七章 赌徒心理:银行在拿命运开玩笑
尾部风险:增加了风险爆发的可能性 // 170
为什么银行家选择尾部风险 // 172
为什么风险管理者发挥不了作用 // 174
风险成了耳旁风:高层的冒险行为 // 177
股东:眼睛死死盯在收益上 // 184
有政府做后台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 187
如果银行家闯了红灯…… // 192
第八章 金融改革:如何才能让金融灾难不再发生
如何规避风险:当人人都可以贷款的时候 // 200
金融改革应该遵循的原则 // 203
我们应该限制竞争吗? // 203
政府不应该成为危机的救命稻草 // 205
终结政府对金融机构的补贴和特权 // 206
制定适应经济周期的监管规则 // 206
把尾部风险打压下去 // 208
改变由薪酬带来的风险动机 // 210
让高级经理承担投资风险 // 211
让债券持有者明白,风险投资是要付出代价的 // 214
政府对市场的介入 // 216
“大而不能倒”应该扫进垃圾堆了 // 218
任何一家金融机构都是可以倒的 // 220
缓冲机制:让风险有一个缓冲区 // 223
让金融机构更容易清盘 // 225
应对无法预知的意外事件 // 227
掌控资源的获得 // 227
不能把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 // 228
逐步淘汰存款保险制度 // 230
恺撒的妻子 // 232
这样的救助以后再也不会发生了 // 233
第九章 任何人都应该公平地获得机会
提升人力资源质量 // 240
早期的劣势 // 240
非认知能力的培养 // 242
给孩子更公平的教育 // 243
教学质量影响重大 // 244
大学入学及大学阶段的教育 // 247
工作学徒制和培训 // 248
让差距变小 // 249
保险和安全网 // 249
区别对待失业保险 // 250
全民医疗保险 // 252
社会救济与劳动者的流动性 // 255
储蓄 // 259
政府能力 // 260
在逆境中重塑自我 // 261
第十章 说服中国:怎样才算最正确的做法
二十国集团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272
多边组织及其影响 // 275
获得全球影响力 // 279
全球经济治理改革 // 282
中国和世界 // 285
币值低估的代价 // 287
说服中国 // 290
现在就要行动起来 // 292
后 记 // 295
推荐序一 //
推荐序二 //
推荐序三 //
序 言 //
第一章 “放心贷款吧,有人埋单”
收入不平等的加剧 // 007
为什么美国会落后? // 010
工资差距拉大不平等 // 012
如何对待不平等 // 014
政治应对措施 // 016
住房信贷的始末 // 018
房利美和房地美 // 021
经济适用房计划 // 022
“居者有其屋”战略 // 024
所有权社会 // 025
信贷也疯狂 // 027
有趣的美国特征 // 031
沉重的反思 // 033
第二章 中国的断层线: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增长的不确定性 // 041
增加资本有利于发展? // 042
组织资本 // 044
先发国家如何建立组织资本 // 045
后发国家的战略 // 048
制高点 // 049
特权政策 // 051
外向型增长和管制资本主义 // 054
错过转型 // 056
德国和日本为什么富? // 057
断层线:日本的案例 // 060
中国的断层线将会加深还是弥合? // 063
出口增长型国家的难题如何解决? // 065
第三章 外资的诱惑:全球资本是如何运转的?
储蓄与投资 // 070
生产导向型经济体中的金融部门 // 072
1994年墨西哥危机 // 074
企业投资与管制资本主义 // 077
1998年东亚危机 // 079
断层线正在加深 // 085
危机之后的改革 // 086
美国成了外资最引人注目的目标 // 088
第四章 危机之下薄弱的社保体系
经济刺激的意愿 // 095
薄弱的社保体系 // 097
失业型复苏 // 098
社保体系为什么薄弱 // 101
经济层面的答案 // 101
救济金的政治学 // 106
自主刺激的弊端 // 112
第五章 谁在制造泡沫
美联储的目标 // 121
利率及其作用 // 123
网络泡沫的破裂 // 124
美联储有错吗? // 128
上涨的资产价格 // 129
资产价格脱离基本面 // 131
格林斯潘的对策 // 133
货币政策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 136
经济学家为什么容易犯错误 // 138
美国最大的失误之处 // 140
第六章 当货币成为一切的价值衡量
金钱能够衡量一切:银行家该不该受到指责 // 149
贷款经纪人出了什么错 // 154
究竟由谁来承担责任 // 159
这场危机并没结束 // 162
第七章 赌徒心理:银行在拿命运开玩笑
尾部风险:增加了风险爆发的可能性 // 170
为什么银行家选择尾部风险 // 172
为什么风险管理者发挥不了作用 // 174
风险成了耳旁风:高层的冒险行为 // 177
股东:眼睛死死盯在收益上 // 184
有政府做后台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 187
如果银行家闯了红灯…… // 192
第八章 金融改革:如何才能让金融灾难不再发生
如何规避风险:当人人都可以贷款的时候 // 200
金融改革应该遵循的原则 // 203
我们应该限制竞争吗? // 203
政府不应该成为危机的救命稻草 // 205
终结政府对金融机构的补贴和特权 // 206
制定适应经济周期的监管规则 // 206
把尾部风险打压下去 // 208
改变由薪酬带来的风险动机 // 210
让高级经理承担投资风险 // 211
让债券持有者明白,风险投资是要付出代价的 // 214
政府对市场的介入 // 216
“大而不能倒”应该扫进垃圾堆了 // 218
任何一家金融机构都是可以倒的 // 220
缓冲机制:让风险有一个缓冲区 // 223
让金融机构更容易清盘 // 225
应对无法预知的意外事件 // 227
掌控资源的获得 // 227
不能把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 // 228
逐步淘汰存款保险制度 // 230
恺撒的妻子 // 232
这样的救助以后再也不会发生了 // 233
第九章 任何人都应该公平地获得机会
提升人力资源质量 // 240
早期的劣势 // 240
非认知能力的培养 // 242
给孩子更公平的教育 // 243
教学质量影响重大 // 244
大学入学及大学阶段的教育 // 247
工作学徒制和培训 // 248
让差距变小 // 249
保险和安全网 // 249
区别对待失业保险 // 250
全民医疗保险 // 252
社会救济与劳动者的流动性 // 255
储蓄 // 259
政府能力 // 260
在逆境中重塑自我 // 261
第十章 说服中国:怎样才算最正确的做法
二十国集团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272
多边组织及其影响 // 275
获得全球影响力 // 279
全球经济治理改革 // 282
中国和世界 // 285
币值低估的代价 // 287
说服中国 // 290
现在就要行动起来 // 292
后 记 // 295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经济评论家们常被人们戏谑地称为卡珊德拉或“永远的悲观论者”,因为他们总是预言经济下滑,所以不管怎样他们的预测最终都是对的,这就好像一座停了的钟,一天中也总有两次所指的时间是对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序言 -
在过去的10年中,银行所承担的风险逐步加大了。这着实令人吃惊,如果银行通过出售债券将高风险贷款从资产负债表中转移出去的话,银行的安全性应该提高才对。最终我才想通,原来我犯了经济学家们最大的一个通病,我假设其他条件不变,也就是说我假设除我所要研究的证券化这一现象以外的其他条件都是不变的。而通常来讲,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更重要的是,放宽管制以及证券化的发展加剧了金融市场的竞争,从而使银行家们开始追逐更加复杂的风险形式。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序言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断层线(第二版)"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断层线(第二版)"的人也喜欢 · · · · · ·
-
- 进化的大脑 (第二版) 8.1
-
- 创新启示 7.4
-
- 正向力 8.0
-
- 巴菲特法则 7.5
-
- 最后一英里 7.4
-
- 学会辩论:让你的观点站得住脚 7.3
-
- 决策的力量 7.2
-
- 明茨伯格管理进行时 8.3
-
- 温暖的巢穴 8.5
-
- 勇士王朝 6.9
断层线(第二版)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6 条 )


对不平等的深层次分析
也许没有一本书,从最底层用最让人听得懂的语言,分析不平等的原因。而《断层线》很好的给出了一种答案。 是什么导致了经济起起落落,贫富的差距?明天的经济,是否会更好?世界会沿着现在的道路一直走下去么?《断层线》给出了问题的答案(至少是大部分问题)。...
(展开)
> 更多书评 36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中信出版社 (2011)8.2分 1226人读过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0)8.8分 132人读过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1)暂无评分 4人读过
-
高寶 (2011)暂无评分 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不确定性与风险管理数字化----数字化目标 (小毛叔)
- 书单|藏书馆 (jrmg)
- 书单|经济学 (jrmg)
- crisis (new)
- 金融相关/所谓口水书/ (挥毫落纸如云烟)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断层线(第二版)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南宫擎天 2024-01-08 22:50:34 海南
不愧是硬度裔学者,写出来的东西轻易就让我满头问号。
0 有用 哆啦大胖 2020-10-30 16:58:14
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分享:本书分析了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前后出现的三条断层线。第一条断层线是社会竞争环境日趋激烈,导致贫富差距拉大,从而诱发房地产投资泡沫和金融危机;第二条断层线,是政府对于华尔街投行的盲目扶持,没有让宏观经济摆脱危机困境,从而使民众失去了对政府的信任;最后一条断层线是新兴经济体对发达国家的过度依赖,让美国房地产金融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海啸。拉古拉迈•拉詹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首先,... 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分享:本书分析了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前后出现的三条断层线。第一条断层线是社会竞争环境日趋激烈,导致贫富差距拉大,从而诱发房地产投资泡沫和金融危机;第二条断层线,是政府对于华尔街投行的盲目扶持,没有让宏观经济摆脱危机困境,从而使民众失去了对政府的信任;最后一条断层线是新兴经济体对发达国家的过度依赖,让美国房地产金融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海啸。拉古拉迈•拉詹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首先,政府要重视教育制度的改革,并重建社会保障体系,给予每个人公平竞争机会;其次,政府必须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杜绝金融机构用自己的存亡来绑架政府甚至是国家发展的未来;最后,新兴经济体应当重塑发展模式,在减少政府对经济直接干预的同时,将发展方向从依赖出口转向扩大内需,并与发达国家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 (展开)
0 有用 白术 2019-01-15 08:39:30
来自得到
2 有用 Kevin Lee 2020-09-02 23:37:59
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各种分析原因的书出了很多,但是这本书更能够合理地解释其成因,并揭示为什么在未来危机会再次发生。作者总结了三条“断层线”(地震的原因是地壳中的断层线,而且会沿着断层线发生。)分别是:断层线一、国内政治因素。特别是美国由于教育不平等导致经济不平等会迫使政治家采用宽松信贷的方式安抚民众;断层线二,国际贸易失衡。二战之后,日本、德国、中国、中东产油国等出口导向型经济,借钱给美国进行... 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各种分析原因的书出了很多,但是这本书更能够合理地解释其成因,并揭示为什么在未来危机会再次发生。作者总结了三条“断层线”(地震的原因是地壳中的断层线,而且会沿着断层线发生。)分别是:断层线一、国内政治因素。特别是美国由于教育不平等导致经济不平等会迫使政治家采用宽松信贷的方式安抚民众;断层线二,国际贸易失衡。二战之后,日本、德国、中国、中东产油国等出口导向型经济,借钱给美国进行消费,进一步助推资产泡沫;断层线三,发达欧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之间的差异,在相互协作的时候产生失衡。这三条断层线影响了金融部门的行为,能够很好解释危机的成因。现在读来,本书很好地解释了最近疫情之下的美国国内政治(选举、种族冲突),还有中美关系(贸易战、未来走向)。中文版翻译一般。 (展开)
0 有用 黄彬 2022-07-29 17:24:10
目前为止读到的对金融危机最清醒最实事求是的归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