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文教育辩护》的原文摘录

  • 1852年,大主教纽曼写道,受过人文教育的学生是为了自己去“了解知识的伟大轮廓”,而不是去获得求生的必需技能。 (查看原文)
    哈米 1赞 2016-07-22 10:54:23
    —— 引自第42页
  • 第三章 学会思考 不论你的工作是什么,大学里学到的专业知识等毕业后,到了真正的职场,恐怕难有太多实际的用途。即便你的专业是对口的,但是学校里所学的很快也会过时。……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不变的是你获取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所有的领域都在不断推陈出新,你也要不断面对新的挑战。……哈佛大学校长德鲁.福斯特指出,人文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大家提供”第六份工作,而不是第一份工作“所需要的技能。(49页) 最好的思考望望在不同的理念、领域和专业发生碰撞时出现,在不同文化发生冲突时出现。(50页) (查看原文)
    非我琐言 1赞 2018-02-06 11:05:47
    —— 引自章节:第三章 学会思考
  • 如果说无知就是幸福,那人类为什么想要知识?…… 知识大可比作普罗米修斯之火。在埃斯库罗斯的版本里,除了一根燃烧的树枝,普罗米修斯还给人类带来艺术、写作、数学、天文、建筑和医药的学问。换句话说,普罗米修斯从天堂里带给人类的,是一个人文教育的科目表——为了这个科目表,他和人类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92页) 如同《圣经》所预言的那样,追寻知识给人类带来力量,这力量可以行善,亦可以造孽。但总的来说,人类的生活在不断改善。……近五百年来,知识的效果基本是正面的,近两百年来则是毫无疑问地造福了人类。(97页)。 人类之所以能更好地组织起来,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促进生产力,这些行为和组织的理念固然要归因于不断尝试并总结经验,但也要归因于人文科学提供了更好的猜测和洞见。(98页) (查看原文)
    非我琐言 1赞 2018-02-06 11:06:49
    —— 引自章节:第五章 知识和权力
  • 想要过好日子其实不难。先上大学,然后再退学。白天学计算机科学,晚上编程。开一个科技公司,然后迅速上市。这,就是最新版的美国梦。要是你不喜欢冒险,那就学电子工程 (查看原文)
    枫舞之秋 2016-06-10 11:05:43
    —— 引自第1页
  • 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基于服从的社会,总体来说是和人的天性相抵触的。像一些威权国家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就,恰好是因为它虽然对很多事保有控制,但已在社会的某些领域实现了相当的自由和自治。然而,随着进一步开放,纳入知识和种种人文理念,拥抱交换——换句话说,就是人文教育所侧重的价值——维系强有力的政治控制会变得越来越难。 (查看原文)
    哈米 2016-07-22 14:19:25
    —— 引自第101页
  • 人文教育的核心美德是教你写作,写作让你思考...... 写作一篇文章的初稿本身就是一种求知的过程:了解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发现我的想法之间的逻辑关联,看我的结论是否基于事实。 人文教育的第二个优势就是它教会你如何说话......研讨班是人文教育的核心教学手段,它能让学生学到怎么阅读、分析和剖析。 人文教育的第三大优势:它教会你如何学习。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017-08-23 16:15:58
    —— 引自第44页
  • 熟知一些基本事实,熟读一些经典书籍——为大脑置备些“家具”——“可以为自幼的思考打下坚实基础。 (查看原文)
    非我琐言 2018-02-06 06:46:46
    —— 引自第34页
  • 所谓人文教育,根本就是让思想自由地驰骋,自由地放牧。……说到底,想要了解一个问题,可以看书,或是直接用谷歌。真正难以做到的,是学会用批判的眼光来阅读、分析数据、陈述自己的想法。最重要的,是要学会享受知性冒险,把思考作为家常便饭。 (查看原文)
    非我琐言 2018-02-06 06:52:40
    —— 引自第35页
  • 人文教育的一个持久福利就是它拓宽了我们的心胸。……人文教育能提高我们的工作能力,但它同样会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伴侣、朋友、父母和公民。 (查看原文)
    非我琐言 2018-02-06 11:41:52
    —— 引自第103页
  • 我独居,因而东西取代了人类,和我共同建立了日常的小生圈。伴我散步的拐杖、用来喝牛的杯子、桌上的花瓶、盛水果的碗烟灰缸、绿灯罩的立灯、铜制的度小神像、墙上的画,以及最重的,斗室墙边那些堆积成山的卡对我而言,它们是能信任的面孔提供我家和故乡的错觉 --黑塞,《堤契诺之歌》 (查看原文)
    李白开 2018-05-01 11:40:10
    —— 引自第1页
  • 数据显示,今天的学生对世俗的追求是和强烈的行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非政府组织变得很酷,这是因为今日之年轻人把它们视作一种有价值的经历,有些人圣旨把它们视为终身奋斗的目标。和积极参与政治或是志愿应征入伍的那些前辈相比,现在的年轻人也有自己的原则,他们要行善,也要改变世界,只不过他们的方式更为实际,更注重方法,更加讲究方式——是麦肯锡的方式,而不是特蕾莎修女的方式。 大多数美国人对政治都失去了兴趣,美国年轻人认为美国政府已经变得两极化和功能失调,他们宁可在非政府组织里工作,但这只是手段不同,目的还是一样的:促成社会变化。鉴于目前的政治现状,政府的官僚主义和无孔不入的超级媒体,他们的选择是理性的,甚至可以说是明智的。 今天的大学生也追寻道德和生命的意义,但他们追寻的方式不同。在这方面,每一代人和前一代人的方式不一样,特别是在社会发生巨变的时代。我们这一代人更实际,更讲究渐进主义。他们也追寻真理,但不像过去的英雄人物那样敲锣打鼓;他们要把这些大追求和过好日子的现实需求结合起来。 也许他们没有在学习诗歌,而是在编应用程序,但这也是时代的召唤。 (查看原文)
    自得其乐的刺猬 2018-07-01 17:55:54
    —— 引自第109页
  • 我意识到,从印度来的我也许考试技能、重复和死记硬背的能力很强,但自我表达的能力则很差。 现代哲学里有这样一个争论:思维和语言,孰先孰后?……对这个问题,我只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当最开始写作时,我意识到自己对一个问题的认识通常是一堆半生不熟的想法,它们之间有很多逻辑上的空缺。正是写作本身让这些概念获得秩序。写作一篇文章的初稿本身就是一种求知的过程:了解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发现我的想法之间的逻辑关联,看我的结论是否基于事实。不管你是谁——政治家、商人、律师、历史学家或是小说家——是写作让你在现有的想法里去芜存菁,提供秩序和清晰的表达。 (查看原文)
    Scarlett 2019-07-22 21:46:06
    —— 引自第44页
  • 说到底,想要了解一个问题,可以看书,或是直接用谷歌。真正难以做到的,是学会用批判的眼光来阅读、分析数据、陈述自己的想法。最重要的,是要学会享受知性冒险,把思考作为家常便饭。 (查看原文)
    艹艹山 2020-02-08 13:52:24
    —— 引自章节:第二章 人文教育简史
  • 现代哲学里有这样一个争论:思维和语言,孰先孰后?我们是先抽象思考,然后再付诸文字?还是直接用文字进行思考,用文字搭就思考的框架?对这个问题,我只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当最开始写作时,我意识到自己对一个问题的认识通常是一堆半生不熟的想法,它们之间有很多逻辑上的空缺。正是写作本身让这些概念获得秩序。写作一篇文章的初稿本身就是一种求知的过程:了解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发现我的想法之间的逻辑关联,看我的结论是否基于事实。 (查看原文)
    艹艹山 2020-02-08 13:52:24
    —— 引自章节:第三章 学习思考
  • 罗马治家和哲学家西塞罗最早在书面文字中使用“文艺术”(artes liberales)一词。他认为对真理的探寻和修辞的技能可以结合起来。“因为尽善尽美的演说必须源于知识。”虽然争议仍然存在,事实是,人文教育一向综合了实际的一和形而上的一面。 从一开始,科学就是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不同的是,那时学习科学的目的和现在对此目的的理解完全两样。在古代以及之后的多个世纪里,科学是通向抽象真理的途径,没有实际的用途。而像语言和历史这样的人文科目,则恰恰相反,能够为政客、朝臣律师和商人提供必要的技能。尽管如此,希腊人和罗马人在修习修辞和语法的同时还要修习几何、天文。公元前一世纪,这个双重教育观终于定型为所谓的“七艺”在科学和人文之间、理论和实践之间取得一个平衡。几个世纪以后,七艺常常被划成两组所谓的前三艺包括语法、逻辑和修辞;而后四艺则包括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 (查看原文)
    メメメ子ちゃん 2021-03-16 17:50:25
    —— 引自章节:第二章 人文教育简史
  • 所谓人文教育,根本就是让思想自由地驰骋,自由地放牧。 想要了解一个问题,可以看书,或是直接用谷歌。真正难以做到的,是学会用批判的眼光来阅读、分析数据、陈述自己的想法。最重要的,是要学会享受知性冒险,把思考作为家常便饭。 受过人文教育育的学生是为了自己去“了解知识的伟大轮廓”,而不是去获得求生的必需技能。 (查看原文)
    メメメ子ちゃん 2021-03-16 22:42:14
    —— 引自章节:第二章 人文教育简史
  • 研讨班是人文教育的核心教学手段,它能让学生学到怎么阅读、分析和剖析。 在印刷术出现前的几个世纪里,口头表达是社交生活和职业生涯的核心。 (查看原文)
    メメメ子ちゃん 2021-03-16 22:48:47
    —— 引自章节:第三章 学习思考
  • 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不变的是你获取技能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学生也要了解自己的专业领域之外的东西。 学术交叉训练能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事实、观点的能力,学到如何分析和判断它们的重要性,如何表达一个观点等等。这种经历让你训练自己多方面的智能,使你变成一个更有创造力、更觉知的个体。 (查看原文)
    メメメ子ちゃん 2021-03-16 22:53:01
    —— 引自章节:第三章 学习思考
  • 1778年,杰斐逊在弗吉尼亚州立法委员会提出“普及教育动案”。他认为任何政府都有可能退化成专制暴政,而防范这个退化发生的最好办法,他写道,就是“尽可能地开启民智”。历史的经验教训足以构造一座强有力的堡垒,让人民知道如何抵御专制,他一再强调教育对民主的重要性。 杰斐逊的担忧是,没有公共教育的系统,这个国家将会被一个特权阶层所统治,这个特权阶层将通过一个私有体制的网络来不断延续自己的特权。 他经常提到,需要创造一种“自然贵族”(natural aristocracy),是完全基于才干的,要经常轮换,是基于出身、财富和特权的种种“非自然贵族”的反面。杰斐逊相信每个社会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个精英阶层,总有些人出类拔萃,但美国的精英应该是最优秀最聪明的那群人,是最好的教育结果。 对杰斐逊来说,实现真正的自然贵族有一个关键,那就是,穷人和富人应该有均等的教育机会。 (查看原文)
    メメメ子ちゃん 2021-03-17 23:26:24
    —— 引自章节:第四章 自然贵族
  • 耶鲁报告指出,人文教育的根本意义“不在于教授任何特定职业所需,而是为所有职业的共同点奠基”。它描述了两种教育的目的:一种是训练大脑怎样思考;一种则是为大脑灌输特定内容。 知性文化的两个要点是头脑的训练(培养它的カ量)和充实(知识備备),然而前者也许更为重要。因此,大学课程的主要目的乃是每天以严格的手段锻炼学生的心智。所有课程的设计,教学的方法都应该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怎样才能最好地传授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艺术,怎样有序思考,怎么分析事物,怎么明辨是非,怎么组织论据,怎么平衡各方面的意见,怎么唤醒、提升和控制想象力,怎么安排记忆,怎么激励和引导自己的天分。 (查看原文)
    momo 2022-02-09 20:16:20
    —— 引自章节:第二章 人文教育简史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