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念群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谭徐锋工作室
副标题: 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增订本)
出版年: 2016-1
页数: 262
定价: 48
装帧: 平装
丛书: 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
ISBN: 9787303195091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谭徐锋工作室
副标题: 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增订本)
出版年: 2016-1
页数: 262
定价: 48
装帧: 平装
丛书: 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
ISBN: 9787303195091
内容简介 · · · · · ·
中层理论的建构对于中国史研究的意义至少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尽量可使我们摆脱宏大叙事的纠缠。目前许多历史著作行文叙述总是宏阔而不细致,概论式的判断比比皆是,本质主义式的断语草草形成,里边唯独看不到日常生活状态下人的踪迹,人变成了冷冰冰的趋势与规律的符号表征。二是讨论如何改变史界只拉车不看路式的工匠型治史方式。作者新刊长序,收入其近十年的反思,趋向更加圆融的历史叙事。
中层理论的创作者
· · · · · ·
-
杨念群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杨念群自选集》、《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合编)、《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感觉主义”的谱系:新史学十年的反思之旅》等,主持《新史学》丛刊及“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主要学术兴趣是中国政治史、社会史研究,并长期致力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探究中国史研究的新途径。
目录 · · · · · ·
再版序言
自序
第一章 现代中国史研究“正统观念”的源起及其反思
一“国民史学观”的兴起与现代国家的创构
二 社会史的表述方式与世界体系的关联性
三 美国中国学思潮中的“世界观念”与国内史学的关系
· · · · · · (更多)
自序
第一章 现代中国史研究“正统观念”的源起及其反思
一“国民史学观”的兴起与现代国家的创构
二 社会史的表述方式与世界体系的关联性
三 美国中国学思潮中的“世界观念”与国内史学的关系
· · · · · · (更多)
再版序言
自序
第一章 现代中国史研究“正统观念”的源起及其反思
一“国民史学观”的兴起与现代国家的创构
二 社会史的表述方式与世界体系的关联性
三 美国中国学思潮中的“世界观念”与国内史学的关系
四 中国史学的传统渊源:“正统观”与现代意识的悖论关系
五 起源神话的迷思:现代意识的陷阱
六 “复原论”的魔影:实证主义的误区
七 克服“正统观”束缚的可能性:一种推测
第二章 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思想史问题意识的演变
一 启蒙话语与“心理主义”解释传统的复归
二 传统如何被创造性地转化?
三 超越“激进”与“保守”的二元对立框架
四 中国思想史研究与“现代性”问题
五 由西徂东:“理论旅行”的现代性意义
第三章 “市民社会”理论视野下的中国史研究
一“国家—社会”的对峙框架与地方史研究的兴起
二“公共领域”概念与中国经验
三“韦伯式圈套”与中国城市史研究
四 冲突与控制:汉口的近代化模式
五 对“汉口模式”的批评与反批评
六 “市民社会”概念在中国史研究中的适用限度
七 “市民社会”研究在中国的前景
第四章 从“士绅支配”到“地方自治”“基层社会研究的范式转变
一 士绅理论:从“身份论”到“支配模式”
二 村落共同体的功能演变与地方组织诠释的多义性
三 从结构功能分析到社区史研究
……
第五章 “中层理论”的建构与中国史问题意识的累积和突破
第六章 身处后现代思潮中的我们:历史如何重新书写?
主要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自序
第一章 现代中国史研究“正统观念”的源起及其反思
一“国民史学观”的兴起与现代国家的创构
二 社会史的表述方式与世界体系的关联性
三 美国中国学思潮中的“世界观念”与国内史学的关系
四 中国史学的传统渊源:“正统观”与现代意识的悖论关系
五 起源神话的迷思:现代意识的陷阱
六 “复原论”的魔影:实证主义的误区
七 克服“正统观”束缚的可能性:一种推测
第二章 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思想史问题意识的演变
一 启蒙话语与“心理主义”解释传统的复归
二 传统如何被创造性地转化?
三 超越“激进”与“保守”的二元对立框架
四 中国思想史研究与“现代性”问题
五 由西徂东:“理论旅行”的现代性意义
第三章 “市民社会”理论视野下的中国史研究
一“国家—社会”的对峙框架与地方史研究的兴起
二“公共领域”概念与中国经验
三“韦伯式圈套”与中国城市史研究
四 冲突与控制:汉口的近代化模式
五 对“汉口模式”的批评与反批评
六 “市民社会”概念在中国史研究中的适用限度
七 “市民社会”研究在中国的前景
第四章 从“士绅支配”到“地方自治”“基层社会研究的范式转变
一 士绅理论:从“身份论”到“支配模式”
二 村落共同体的功能演变与地方组织诠释的多义性
三 从结构功能分析到社区史研究
……
第五章 “中层理论”的建构与中国史问题意识的累积和突破
第六章 身处后现代思潮中的我们:历史如何重新书写?
主要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按照一些当代历史学家的看法,人们天真地以为,这些命题的解释都是先验地( a priori))认定所发现的历史对象定会切合历史事实本身的精髓本质。[1由此可以抓住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其实这是根本无法验证的。波普在批评此取向时说过,历史只能积累起某些假设,并把它们连贯起来,而不可能积累起普遍性的规律。因为所谓历史资料仅仅是记载那些被认为足够有兴趣的事实,以至于这种资料般说来只包括符合一种预先设想的理论的事实。[71对波普的话我们不妨稍加注释,其意是说,各种连贯起来的假设是没有本原性的规律可循的,它的意义仅定位于特定理论的需要。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六 “复原论”的魔影:实证主义的误区 -
在梁启超看来,普通民众之国民身份意识的确立是史学发生作用的第步,也是新史学与传统史学认知出发点根本区别之所在,只有身份的清晰才能确保世界资格的产生。与之相应的是,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所标举出的新史学大纲,其切入点恰恰在于寻找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中的确切位置。这种位置感的确定需通过勘定文明起源,辨别民族身份,关照阶级制度与经济条件的构成形式,以及和世界文化的沟通状况等一系列由内到外的探究才能达致。[2]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当年梁启超是以政鼓动家的身份兼扮“新史学”的掌门角色,他所设计的种种“內部研究”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一“国民史学观”的兴起与现代国家的创构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共40册),
这套丛书还有
《施善与教化》《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在国家与社会之间》《重塑中华》《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等
。
喜欢读"中层理论"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中层理论"的人也喜欢 · · · · · ·
-
- 皇权不下县? 8.3
-
- 从计量、叙事到文本解读 7.8
-
- 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增订本) 9.3
-
-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 8.9
-
- 历史人类学的旨趣 8.7
-
- 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 9.0
-
- 小历史与大历史 8.3
-
- 地方在中央 7.4
-
-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 8.2
-
- 猛将还乡 8.2
中层理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 条 )

小研究的突破点,大理论的新抓手
(1)仅考据史实的历史研究。看似公允客观,实际上是逃避官方强势话语体系的压迫。通过这种稀碎的史实研究消解。(2)完全体系化的宏大叙事。与具体的问题之间联系极其少。更多存在于思维构建上。 因此我们在历史学上引入社会科学方法,需要构建“中层理论”,即通过特殊性的个...
(展开)
> 更多书评 6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新史学文库 (新史学)
- 新书掠影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 (新史学)
- 已购书目8 (文在兹)
- 法学nerd的偏冷读书世界 (李初一)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04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中层理论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格列柯南 2020-10-31 02:15:20
基本上算是一本中国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读《生活在那个朝代最郁闷》后对杨的好感全凭这本书就没有了。作者后现代的立场,动辄后殖民主义、福科等词汇实在让人失望。另外原本打算读点中国史,但一看这一滩浑水式的争论,也打算放弃了。
5 有用 Sarcophagus 2016-10-21 08:53:06
保留了2001年初版的一篇自序和六章(六篇论文),增加了一篇再版序。或许由于文字重新排版,多了一些外文拼写错误。
0 有用 似乎又 2017-03-18 16:55:35
对grand narrative和“meta narrative”的双重矫正,立马让我想起杨奎松的“中间地带”。对库恩的批评(p,183)。
3 有用 小重山行人 2018-11-14 22:11:40
一,地方精英似更倾向与国家合谋,其选择也往往与国家行为紧密相关。不应多发挥知识分子的超越性。二,他批判的很多著作并不就是落伍和无可取之处的,而是要不断怀疑业界的“规范信念”和作者的“预设立场”。三,知识社会学-后现代-本土化的研究之后会是什么?开始做此,即意味着被纳入谱系,既跃跃欲试,想以此为模板。又不禁惶惑,能不能再打破?
2 有用 摸摸小猫头 2020-05-07 20:48:39
文献综述以外的启发若有若无,对魏特夫、费正清、施坚雅这些范式的立场、出发角度的点明算是一个很好的提醒,有些时候可以看作你应该学习他们从哪里发问,有些时候可以看作如果你不从他们的问题发问,你该从哪里出发。中间部分关于儒家的讨论,汪晖和辜鸿铭部分都比较冗长也很奇怪,最后感觉作者对现代化的立场很奇怪,并以此作为一个评价的基点,作者好像在儒学方面作品有深耕吧,比较了解。后面将黄宗智和秦晖研究对话部分很好,... 文献综述以外的启发若有若无,对魏特夫、费正清、施坚雅这些范式的立场、出发角度的点明算是一个很好的提醒,有些时候可以看作你应该学习他们从哪里发问,有些时候可以看作如果你不从他们的问题发问,你该从哪里出发。中间部分关于儒家的讨论,汪晖和辜鸿铭部分都比较冗长也很奇怪,最后感觉作者对现代化的立场很奇怪,并以此作为一个评价的基点,作者好像在儒学方面作品有深耕吧,比较了解。后面将黄宗智和秦晖研究对话部分很好,想去看秦晖“关中模式”的研究了,介绍的书很多值得一看。后现代部分批评贺萧“声音考古”原因模模糊糊,不怎么同意。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