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的书评 (18)

Ariel小艾 2016-02-01 12:06:51

王安忆的万有引力之虹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种说法:一部小说如果没法改编成影视作品,就不是好小说。的确,繁忙浮躁的当下,与其选择静读一本小说,很多人更愿意选择看一遍作品改编的电影,既呈现概貌、又不失生动,还节约时间。这一观点混淆了小说与故事的区别。好故事往往能被较为容易地改编,好小说...  (展开)
吴情 2016-02-16 09:53:24

《匿名》:隐匿行迹,何可正名?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文/吴情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对这一问题,诸多不同领域的思想者有着各自的见解。哲学家多半会采用逻辑推理,从某一先验观念或者现实经验出发,最终航行至结论的彼岸。社会学家大都围绕着资源和权力的获得与流通,从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社会规范的建立等...  (展开)
滕钝 2017-02-15 19:32:23

硬派作家王安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王安忆老师是我最尊敬的小说家。 在我的阅读经验里,王安忆老师是八十年代成名的那批小说家里,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失手过的,并且一直在进步的,唯一一个。 《长恨歌》已经够好了,一般情况下,凭此下半辈子当个作协主席,也算是功成名就了。 但是王安忆还是一直在写,在探索,...  (展开)
左叔 2016-06-13 12:25:43

身份标签与人生之中尴尬的为难处

花了近一个半月的时间,终于将王安忆的《匿名》读完了,可是阅读体验并不舒畅。 收到书讯,就第一时间满网络地去找这一本,并没有即刻如愿。所幸,后来有朋友得知我求这一本,便快递给我。拿到手,翻开一看,便被这本书的体量给惊住了。35万字密密麻麻地印449页,却只售39元。...  (展开)
兔小魔仙 2019-12-25 05:19:15

能力撑不起格局,“匿名”也罢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故事的起因——绑架走失案与《遍地枭雄》的设定如出一辙,阅读体验也别无二致,那就是不实的尴尬,这样的事件只是作者非常大胆纯粹的臆想,生活感太少而文学性太强的故弄玄虚很难引起共鸣。 故事的架构,是作者的大面积无法宣泄的哲学思考与急于展示的学术功底用轻若游丝的人物...  (展开)
大暑 2017-03-24 23:07:42

《匿名》:你说,生命到底是强大,还是脆弱?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作者说,这是一本“难读”的书,果不其然。 一边是极尽所能,在现代化都市里,找寻失踪者的亲人;而另一边,失踪的人却在几近原始的环境中,把自己的身份全然忘却。 陌生。一个荒蛮未开地带,对于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和乡村也不一样,乡村至少还有农田屋...  (展开)
还得注册 2016-11-02 17:55:05

慢慢看

1、七零年代生人的父母,在争夺中度过一生,凡乘公交上厕所进电梯抢头阵 2、吴总是时代潮流,吴宝宝则是潮流里的一个人,爸爸妈妈的儿子,一点一点地长大,读书,升学,就业,下海,做生意,越做越大,然后——人间蒸发。 3、认真而论,这种归纳的爱好,隐藏有哲学的天性。归类...  (展开)
去年天气旧亭台 2016-09-10 01:03:36

退化

他们说王安忆这本最新的书剑走偏锋,不同于以往的风格,我读过之后,也很赞同,确实很抽象,很难懂,读得很慢,太哲学,不过,她也延续下了自己惯有的元素——重描写,真是太重描写了,常见的几种表达方式——诸如抒情记叙之类的,都被转化为赤裸裸的描写,这些描写直入骨髓,...  (展开)
超越 2015-11-19 16:25:59 麥田2015版

无厘头与乌托邦

最初接触到这本书是在《收获》微信公众号,然后就开始关注这本书,切入视角比较小,从宏观而言,发生在上海一个小家庭的一个小人物的一次小小的意外,在个体的世界里,确实不可思议的改变和事故。王安忆以出色的语言支配力,塑造一场无厘头的绑架案,绘制了一个衰落过的的乌托...  (展开)
Zoe 2018-12-06 23:01:47

误区

这是一本我看不懂的书,其中的哲学思考尤其眼花缭乱。一个阴差阳错误入原始生活的人,将身心都缩小到本能需求,忘却前尘往事,历经磨难又渐入世俗的故事。 个人觉得王安忆风格一贯如此,对于书中的那些畸形开发地域的环境描写手到擒来,人事物都是精确又生动的。只是这样多哲学...  (展开)
淀子金 2017-03-10 09:50:06

匿名:读者,你要小心

《匿名》我断断续续读了一个多月也没有读完,上部岔开之后去读了另一本书来调节语感,再接续读下部。也间歇性地读一些轻松的文字。 王安忆这本最新的长篇小说,从各个角度来说都可谓精彩,语言、情境、结构、文字、意象、人性、天性……都可反刍出特别的意味,但阅读体验却很难...  (展开)
瓢儿白糖心瓤 2017-03-03 01:34:14

读起来干涩,心理描写出彩

自己层次还没到高度,整篇文读起来的太吃力,线索脉络难以理解,前面部分断断续续的看着总感觉干硬,生嚼的味道。看到后面的内容,又觉得前后的联络太刻意,或者有点为了联络而联络,读者,至少我自己没有得到逻辑上畅快淋漓的快感。整本书断断续续读了三个多月才差不多看完,...  (展开)
渴望年老 2016-05-03 16:45:49

经验的消解

与以往书写城市或乡村经验不同,王安忆这次讲述的是“我们现在是什么样子“以及“我们如何变成这个样子”的人类进化经验。 王安很喜欢侦探小说,尤爱阿加莎 ·克里斯蒂。《匿名》便是用了侦探小说或者类型小说的壳。小说以一场绑架案开场,受害者是一个快退休的老头。随即引出...  (展开)
芳春平仲绿 2016-04-02 17:41:25 麥田2015版

《匿名》追求无聊之作

我总觉得许多许多的语言有种无法言喻的病态,她自己恐怕也不知道说的什么,好像谈时间的哲学,哲学被糟蹋了  (展开)
璃人泪@2011 2016-01-20 19:32:29

速隐匿,慢正名

网上曾有这样一个实验:把手机关掉一天,回归简单的生活,试看心境会有怎样的变化。对手机重度依赖的现代人颇难适应,但更令人失望的,是再度打开手机时并未收到多少电话、短信。原来对周遭的人而言,自己没有想象中重要,原来网络彼端热络的通讯,与深情厚谊没有必然联系。 ...  (展开)
有一些书评被折叠了 为什么被折叠?
评论被折叠,是因为发布这条评论的帐号行为异常。评论仍可以被展开阅读,对发布人的账号不造成其他影响。如果认为有问题,可以联系豆瓣电影。
冰芷 2016-01-29 11:33:31

不断尝试本身就值得尊敬

理论上说,成熟作家行文总是极具个人风格的,即,即使不看作者名,读到某作,也知道是某人所写。 无疑,王安忆不在此列。在读《匿名》时,我曾经多次停下来,回想她的《小鲍庄》《我爱比尔》《长恨歌》《天香》,感觉这本书一点都没有王安忆过去行文的影子。 《匿名》全部用短...  (展开)

订阅匿名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