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编辑推荐:
解析建筑理念与传统文化之融合、再现古典建筑精妙
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大师珍贵手绘,复原中国古代建筑
内容简介:
本书以系统介绍中国古代建筑概貌的《中国古代建筑概说》为总论,按不同建筑结构和规划的特点,对中国古代土木建筑、都城规划、建筑外观等进行了专业化、系统化的研究,对古代建筑的时代性差别把握得当,且总结了中国古代城市和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的规划、布局手法及建筑物的一般性特点。傅 熹年先生善于运用模数分析控制规划和建筑设计,对战国、汉代、北朝、隋唐、宋金及明清各类建筑进行复原行研究。
中国古代建筑概说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傅熹年,1933年生,著名建筑历史学家、文物鉴定专家,启功先生的私淑弟子。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兼职教授。从事中国建筑史研究工作,重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和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的规划、布局手法及建筑物的设计规律,利用已掌握的模数规律,对西周、战国、唐、宋、金、元一系列建筑遗迹做复原研究。发表论文近30篇,编为《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完成了五卷本《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第二卷《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史》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和建筑设计方法研究》的撰写。主编有《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中的《两宋绘画·上、下》和《元代绘画》共三卷。
目录 · · · · · ·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设计特点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研究
元明清三代都城北京城
明代北京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总体规划手法的特点
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兆域图》及其所反映出的陵园
· · · · · · (更多)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设计特点
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研究
元明清三代都城北京城
明代北京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总体规划手法的特点
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兆域图》及其所反映出的陵园
规制
附录对建筑历史研究工作的认识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唐是继汉以后又一个统一昌盛的王朝,它的都城规模宏大,为古代世界第一;在全国按州县分级新建了大量城市,远达边疆地区;建筑群气局开朗,一气呵成,院落空间变化丰富;房屋造型饱满浑厚,遒劲雄放;木构架条理明晰,望之举重若轻;装饰端丽大方而不失纤巧,完全摆脱了汉以来线条方直、端严雄强的古风,进入新的境界。唐所建含元殿、麟德殿、明堂等大型建筑的尺度,以后各朝都未能超过,可以认为接近古代木构建筑尺度的极限。所以无论从建筑艺术还是建筑技术衡量,唐代都是臻于成熟的盛期。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中国古代建筑概说 -
中国古代建筑的最重要特点之一,是采取院落式的群组布局,建筑物沿水平方向展开。各种建筑群,大至宫殿庙宇,小至民居,都把大大小小的单栋建筑围成尺度和空间形式各异的院落,以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并取得丰富多样的艺术效果。从现存的一些大建群看,尽管院落重重,屋宇错杂,空间形式富于变化,其布局却都主次分明、统一谐调,有明显的节奏和韵律,极富规律性。可见,中国古代群组建筑在规划和设计上必然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手法,否则是难以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明代北京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群总体规划手法的特点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中国古代建筑概说"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国古代建筑概说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 条 )

虽如麻雀,却包罗万象°

俞耕耘:空间的隐喻 文明的密码——评《中国古代建筑概说》
> 更多书评 4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北京出版社 (2016)8.2分 76人读过
-
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2018)暂无评分 8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人丑就该多读书(Ⅳ) (湖山雨谷)
- 2016购书统计 (ly的读享生活)
- 璃の悦读纪@2020 (璃人泪@2011)
- 2016年度中国好书评选 (牧芒)
- 2016年 已购 (刊谬补缺)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7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中国古代建筑概说的评论:
feed: rss 2.0
6 有用 Augentropfen 2016-06-30 11:53:08
文字总结这个东西,很多人都能做,在我看来这本书最最精华的部分是身为著名建筑历史学家的傅熹年先生的手绘稿,除了一些对现存建筑的临摹,更珍贵的是对已毁坏消失建筑的想象复原,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项工作,需要深厚的历史功底和建筑功底相结合才能做到,复原图要做到想象大胆又符合当时朝代的审美特征,还要经受得住后世学者的考证和推敲,非常非常厉害。就凭这一点,这本书就值得看。
0 有用 金金金拾钻石 2022-04-28 09:50:06
必读!
0 有用 星之野 2018-10-09 02:44:33
梳理
0 有用 璐璐 2024-01-03 21:50:29 北京
作为文章合集,文字非常通俗易懂,并没有读学术著作的困难,书中大量老先生的手绘稿,斗胆临摹了一副傅熹年老先生的柱梁结构建筑立面图,不仅感概 太神奇了。看完补评:好好看,建筑在老先生笔下都活过来了。
0 有用 喂饭 2018-07-22 10:40:43
几篇文章选材好不过内容时有重复,傅老手绘图是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