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麥田
副标题: 紀德逝世六十五週年紀念.人生二部曲之一
原作名: Si le grain ne meurt
译者: 嚴慧瑩
页数: 344
装帧: 平装
丛书: 紀德逝世六十五週年紀念·人生二部曲
ISBN: 9789863443315
内容简介 · · · · · ·
因為誠實,他成為時代異端──
一位因日記撼動整個歐洲的大師。
善與惡的永恆辯證 啟發卡繆、沙特、德希達等名家
法國首席文學大師最具代表性的裸裎自剖
「人們希望孩童的心靈僅是透明而純淨,
我從小卻只在自己身上看見醜陋與邪惡。」
以書信與日記聞名的紀德,步入中年後再次提筆,寫作一部小說體裁的自傳。他從童年時代開始說起:教會記憶、讀書經驗、永遠蒼老的祖母、與堂姊一起嬉耍的回憶、因為「壞習慣」而被趕出學校。以及與同性友人密切的友誼、偕王爾德同遊異地,為了心靈救贖而締結的婚姻。
紀德很早就意識到自己身上的「惡」。面對象徵著道德束縛的嚴謹母親,他童稚的心靈不斷感受到欲望的召喚,腦中持續冒出對傳統觀念的質疑,更對禁忌的同性之愛暗生興趣。他想逃離既有的框架,卻又渴求美與善的洗滌。他必須認識潛藏於心靈中的惡,同時持續懺悔,唯有黑暗與聖潔兩造之間來回,才能繼續做他自己。...
因為誠實,他成為時代異端──
一位因日記撼動整個歐洲的大師。
善與惡的永恆辯證 啟發卡繆、沙特、德希達等名家
法國首席文學大師最具代表性的裸裎自剖
「人們希望孩童的心靈僅是透明而純淨,
我從小卻只在自己身上看見醜陋與邪惡。」
以書信與日記聞名的紀德,步入中年後再次提筆,寫作一部小說體裁的自傳。他從童年時代開始說起:教會記憶、讀書經驗、永遠蒼老的祖母、與堂姊一起嬉耍的回憶、因為「壞習慣」而被趕出學校。以及與同性友人密切的友誼、偕王爾德同遊異地,為了心靈救贖而締結的婚姻。
紀德很早就意識到自己身上的「惡」。面對象徵著道德束縛的嚴謹母親,他童稚的心靈不斷感受到欲望的召喚,腦中持續冒出對傳統觀念的質疑,更對禁忌的同性之愛暗生興趣。他想逃離既有的框架,卻又渴求美與善的洗滌。他必須認識潛藏於心靈中的惡,同時持續懺悔,唯有黑暗與聖潔兩造之間來回,才能繼續做他自己。
本書書寫四年,陸續分卷出版,頭幾冊以匿名問世。正式集結出版後震驚世人,屢遭刪減,由於開頭就意指「惡」為人性本然,使紀德遭視為異端,在獲頒諾貝爾文學獎後,紀德作品在法國仍被列為禁書。
如果麥子不死的创作者
· · · · · ·
-
安德烈·纪德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安德烈.紀德(André Gide)
二十世紀法國首席文學家之一。出身優渥,父親是巴黎大學法學教授,叔叔是政治經濟學者。
一八九一年發表第一部小說,一八九三年紀德於北非結識王爾德,認識了自己的同性戀傾向,一八九五年與表姊瑪德蓮結婚。一九〇八年參與創建《新法國評論》雜誌,啟發後世歐洲知識份子。他始終走在時代先鋒,曾為囚犯人權奔走,三〇年代因對共產思想萌生興趣而訪問蘇聯。一九四七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理由是「文筆平易近人,充滿文藝氣息,同時也以真誠、無懼的愛及深刻的心理洞見,呈現人類的問題與現況」。
其作品對自身禁忌私密的坦率敞開,在當時宗教氣氛濃厚的歐洲社會是令人極為震驚的,甚至遭指為異端。甚至在一九五一年逝世後,天主教教會仍決定將他的作品列為禁書。
紀德也帶來一股讓知識份子擺脫宗教與道德束縛的思潮,使「人的問題」逐漸優於「神的問題」,更為後代名家開啟一...
安德烈.紀德(André Gide)
二十世紀法國首席文學家之一。出身優渥,父親是巴黎大學法學教授,叔叔是政治經濟學者。
一八九一年發表第一部小說,一八九三年紀德於北非結識王爾德,認識了自己的同性戀傾向,一八九五年與表姊瑪德蓮結婚。一九〇八年參與創建《新法國評論》雜誌,啟發後世歐洲知識份子。他始終走在時代先鋒,曾為囚犯人權奔走,三〇年代因對共產思想萌生興趣而訪問蘇聯。一九四七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理由是「文筆平易近人,充滿文藝氣息,同時也以真誠、無懼的愛及深刻的心理洞見,呈現人類的問題與現況」。
其作品對自身禁忌私密的坦率敞開,在當時宗教氣氛濃厚的歐洲社會是令人極為震驚的,甚至遭指為異端。甚至在一九五一年逝世後,天主教教會仍決定將他的作品列為禁書。
紀德也帶來一股讓知識份子擺脫宗教與道德束縛的思潮,使「人的問題」逐漸優於「神的問題」,更為後代名家開啟一條更自由的思想道路。在他的作品中,始終可以看見他誠實攤開自己所有心靈歷程,在善與惡的二元對立拉鋸裡,尋找自己的和諧平衡與進展,持續質疑,也藉此感受生存的意義。正如某些作家需要藉由犯罪來獲得持續的懺悔洗滌力量,他也需要這種永恆的運動來獲得創作力量。靈性,禁慾,嚴謹的渴望,但同時也受到慾望或罪惡的誘引。他對世界關懷,為囚犯的人權奔走聲張,一九四七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際,紀德已經儼然歐洲知識份子的精神領袖,啟發當代無數名家。
目录 · · · · · ·
如果麥子不死
第一部
第二部
紀德年表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上卷-五 我更喜欢爱玛妞,她越长大我越喜欢。我也在一天天长大,但这不是一回事。在爱玛妞面前我装出一本正经也无济于事,总感到自己仍是小孩子,而感到她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她温柔的目光流露出忧郁;那忧郁我揣测不透,所以更加吸引我。甚至爱玛妞心情是否忧郁我也不确切知道,因为她从来不谈她自己。她那种忧郁不是别的孩子琢磨得透的。我生活在这位表姐身边,已经意识到我们有着一致的兴趣和思想,衷心想使这种一致更密切、更彻底。我想,她为此感到开心。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上卷-五 使我的女友过早成熟的秘而不宣的忧郁,我不是慢慢发现的,像通常发现一个心灵的秘密那样。这是一个意想不到的世界,突然彻底暴露在我面前,我突然向这个世界睁开了双眼,犹如天生的盲童摸了救世主,双眼突然睁开了一样。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如果麥子不死"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如果麥子不死"的人也喜欢 · · · · · ·
-
- 最后的对话 Ⅱ 8.8
-
- 现代自然 9.1
-
- 散文的理念 8.2
-
- 时间之间 8.1
-
- 追忆往还录 7.9
-
- 阅读蒙田,是为了生活 8.1
-
- 战地行纪 8.1
-
- 后现代性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 9.2
-
- 深淵書簡: 王爾德獄中書信 8.7
-
- 重逢 8.4
如果麥子不死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 条 )

读《如果种子不死》想说的几句

文学并不总是“编”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没有开展大量阅读以前,我总是觉得(甚至我在自己的小说里)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都是编出来的,事实上当读了莫言、纪德、贾平凹、沈从文、老舍等等作家的书以后,发现打动人的作品并不总是编的,人物和经历,和作者自身的生活经历以及性格息息相关。 安德烈·纪德(1869... (展开)
> 更多书评 14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1 )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8.1分 549人读过
-
Gallimard (1972)暂无评分 5人读过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5)8.2分 219人读过
-
上海三联书店 (2016)8.2分 14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10-2019购书记 (kingfish)
- 无聊书单 (因索暮尼亚)
- 是光 (禧月)
- 买买买 (will)
- 诚品书店 (will)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8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如果麥子不死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K 2017-01-07 17:31:00
开启此书也是在飞机上,结束此书也是在飞机上,于是乎比地面的阅读多了些奇异的感受,机窗外面窄窄一道昏黄的霞光,瞬间有了宗教般的色彩,让我想流泪。就像书里的坦白:最能引我流泪的,是所有美德,高尚,牺牲,奉献,感恩,勇气,自然纯真孩子气的显现。
3 有用 信然 2019-09-12 07:59:53
這個版本很喜歡,該書的第二部分真的非常精彩,我之前不知道紀德和王爾德也有交情,而且是引領他進入一個“新世界”的那種交情,這部分對性的描寫,坦白到讓人驚訝。第一部分的那些成長,磕磕碰碰,都那麼真實,但應該也有虛構的成分,沒人能將童年記得那麼清晰,但紀德可能比別人強一點,因為他有寫日記的習慣。
1 有用 陈韵如暴言录 2024-11-14 23:16:31 北京
最喜欢的部分不出所料是后面短短的沙漠之行,我在试着走进一些
1 有用 常官鱼鱼 2020-11-29 09:44:06
讀第一部分的狀態可是很不好的,滿腦子都是:去你媽的紀德,這些東西有什麼好寫的。把它連起來,如果連不起來,我就很生氣而且沒法報復你浪費我寶貴的時間。讀書已經很睏了 hhhhh但是我還是好愛他。 從中間開始到後半卻妙趣橫生,慢慢的體會和切入到我的人生。歡欣雀躍 每次讀完把書丟開就罵紀德。我想我對書本的權威性也要有如他一般去破除。
1 有用 覃沁 2017-03-21 09:38:19
麦子与麦田 死亡与重生 信仰与放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