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绵羊》的原文摘录

  • 评论家莱斯利 · 福利尔德( Leslie Frielder)感言:“教师,非领域专家也。他并非在教授一门课,而是在分享他的人生。他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教学就是一种艺术。”在求学的时候,我逐渐归纳出如何判断老师质量的一个规律。如果某位教授从来不透露一些与个人相关的信息,比如自己的孩子或者同事的趣闻轶事,那么我敢断定,从他身上将学不到太多的东西。我并不是要求老师交代一切,而是希望教师让学生感受到他的真实和存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在分析芝加哥大学的过去和未来时,提及“哲学系教授摩尔提莫·贝娄对亚里士多德的《伦理论》颇有研究,但是打过交道之后,你会发现,他对如何生活给不了有价值的见解”。学生渴望诚实的教授,最起码希望教授本人是真实的。作为老师,我们先要摘掉老师的帽子,敢于承认学校大环境与自己心灵之间的鸿沟。在课堂上,我们对有些东西心知肚明,特别是最严肃、最发自内心的话却不能说:你想表达,生活就是一场悲剧;你想警告大家,我们的生活时刻处于千钧一发的状态;你想呼吁,我们在读的每一本书或讨论的每一个话题,都是在关注生命。但是你会觉得学校捆绑了你的手脚,甚至连你的嘴都变得被动,自己讲的话只能是引用二手的信息。你可能担心自己讲的话落地无声,根本没人理睬,因此你接受了这样的观点:在课堂上所讲的可以是你自己不相信的。而师生之间的距离恰到好处地帮助我们避免了这些尴尬! …… 学生希望完成更具挑战性的作业,并得到细致的个性化反馈,但是我们却推出了由电脑程序管理的选择题。MOOC的本质无非就是一种奢华的改良版的教科书而已,其提倡的学习行为与高等教育理应推崇的教学精神背道而驰:被动的学习、弱化的专注力、视频代替了阅读、教授俨然成为娱乐频道的主持人,滋生了教授明星化。这些新事物出现的背后是网络文化对我们的深度冲击,如谷歌或维基百科,误认为信息就是理解。用MOOC来替代传统的教学无异于把一名受家长冷...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2回复 16赞 2016-09-04 10:49:17
    —— 引自章节:教师的本职与学生最核心的能力
  • 当你身边的人不在乎出卖自己的灵魂时,你却要关注并滋养自己的灵魂,这几乎是一件不可理喻的事。 (查看原文)
    长风万里 1回复 7赞 2017-12-22 20:13:42
    —— 引自第27页
  • 真正的自信是不管他人试图给你灌输了什么观念,自己都始终坚信“我”的价值远远超于成绩,真正的自信是自己决定了什么是成功。 (查看原文)
    Heliodor 4赞 2017-11-01 11:27:06
    —— 引自第82页
  • 大学几乎认识不到学生的问题所在,因此也就不会帮助学生认清他们高中期间所形成的不良习惯和扭曲的价值观。正因如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众人的大学求学经历始终是他们高中的翻版。进入大学时,学生人手一本课程菜单,接下来,学生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虽然有导师,但是导师的主要责任是帮助学生了解学分要求,并在有必要的时候,鼓励学生去寻求心理咨询帮助。剩余的事情,包括很多青年向成年人过渡所产生的种种问题以及在高等学府求学期间的各种疑问,都会被遗落在一旁,无人问津。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4赞 2016-09-04 10:37:54
    —— 引自章节:一流名校是如何运行的
  •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官僚体制本⾝提出的质疑: 能者为何经常被埋没 在⼤浪中, 中庸之辈却⼿握⼤权? 归其原因是因为, 在这种体制下, 上升 的速度取决于个⼈在体制内周旋的娴熟程度, ⽽⾮专业背景的卓越。 奉承 上司, 排斥下属, 积极出⼊鸡尾酒社交活动, 善于官场术, 充分借助⼤师 余威狐假虎威, 直到最后在背后插上⼀⼑。 ⼴交⼈脉的最好办法就是随波 逐流、 ⼈云亦云, 不必为原则承担风险或者根本不需要原则。 ⽣活在某种 体制下, 你既不需要信奉该体制, 也⽆须质疑它。 你只需要成为他⼈希望 看到的守业者, 最终你将成为⼀名如作者康拉德笔下的那位负责⼈, 那种 内⼼空洞的⼈。 (查看原文)
    小新 2赞 2019-01-14 11:01:46
    —— 引自第94页
  • "I cannot imagine a Yale undergraduate spending an entire weekend lying in bed reading poetry or glued to a keyboard writing a breakthrough iPhone app“,said a former colleague in the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who went to college in the later 1970s. ”Yet, when I was an undergraduate, people did things like that all the time; passinate weirdos were all over the place, and they were part of what made college interesting." "Every education system," wrote Allen Bloom, "wants to produce a certain kind of human being." Growing up elite means learning to value yourself in terms of the measures of success that mark your progress into and throughout the elite: the grades, the scores, the trophies. That's what you're praised for; that is what you are rewarded for. Your parents brag, your teachers ... (查看原文)
    <>< 2赞 2014-09-05 02:18:26
    —— 引自章节:第一章
  • 让我们稍微品味一下如今顶尖大学给所有学生制定的门槛。虽然我们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是体育健将,有能力参加最高级别的竞技,但是我们要求所有学生都具有运动员精神,并且是体育运动的参与者。……如击剑、划船等,既具备技能又拥有优雅气质。 我们又要求学生有一定高度的艺术造诣,作为一种自我修养的表现。要做到这些,其背后是需要时间成本和家庭文化支出的…… 我们还要求学生们具有个人魅力(用老一辈的话来讲就是能够社交,行走于不同的俱乐部),因此我们需要学生参加面试并提供推荐信。 我们又要求他们展现“服务”精神,而这种“服务”无非就是现代版本的贵族式恩典,是一种对低端人群的施舍。 最后,我们需要“领导者”。不管怎样,你给人的印象就如同一位“储君”,是未来的领导者。 现在的大学提倡招募各路“神仙“:年轻的记者,极具潜力的天文学家,未来的大使或者是语言天才。成功被录取的学生履历上的10项课外活动并非代表了10种不同性质的活动,其中3、4、5项体现了对某一个领域的专注:数学、艺术或者学生会组织。你必须能够拿得出一两样绝活,同时你必须在其他方面也有卓越表现。 (查看原文)
    迷途尘世·书童 2赞 2016-06-23 16:17:16
    —— 引自第27页
  • 耶鲁的学生,如同干细胞,在决定成为什么之前,事业的选择是无限的。但是一旦决定了,那么无限就转变成了有限。“我和我的朋友并非去尝试过上千种职业道路,游遍了世界各地,才决定自己要做什么。事实上,我们都是抱着从众心理,在一条久经测试过的职业道路上,步步谨慎,步步为营,确保自己能够在几年之后有所收获。同时还是能做回干细胞,与大家一样,充满着无限的可能。” 顶尖的咨询公司完全利用了这种心态。首先,它们每年会空降到顶尖学府的校园,鼓励多数人来申请,但最后只招聘少部分人,整个过程让人觉得竞争门槛很高。这些工作经历不仅仅能够为你的个人简历增色,同时在你从事咨询工作之后,还是照样可以做其他任何事情。这样的机会简直太吸引人了。咨询性质的工作本身极其类似于大学:深刻的研究分析,各类信息的融合,清晰有效的沟通。完成这类工作并不要求经济学背景,甚至咨询公司经常会招聘一些人文学科的学生,只要你聪慧、勤奋并精力充沛。当然,我们不能不提,这样的工作会给你带来丰厚的收入。 (查看原文)
    闻夕felicity 2赞 2016-07-01 22:22:06
    —— 引自章节:第一章
  • 排名最高的“十大专业”往往是最具职场潜力的,而不是最有意思的。 (查看原文)
    liber145 2赞 2017-06-12 04:08:50
    —— 引自第33页
  • 大学承担的责任首先是教给学生如何思考。 大学并非是学会思考的唯一机会,它既不是第一个机会,也不是最后一个机会,但它绝对是最好的一次机会。 (查看原文)
    liber145 2赞 2017-06-12 04:08:50
    —— 引自第33页
  • 我们在大学的大部分所学必然会慢慢淡忘,剩余的部分其实就是你自己。 (查看原文)
    liber145 2赞 2017-06-12 04:08:50
    —— 引自第33页
  • 在满足基础物质条件之上,一个人的幸福感来自健康的社交圈以及从事有意义的工作。 做自己喜欢的事本来就是一碗实用性极高的鸡汤。 许多年轻人并不知道属于自己的“热爱”到底是什么,因此这样反而会令他们产生恐惧。 (查看原文)
    liber145 2赞 2017-06-12 04:08:50
    —— 引自第33页
  • 倡导以“使命”作为个人方向 询问自己“什么事情会触动你?”或者“什么能使你产生共鸣?” (查看原文)
    liber145 2赞 2017-06-12 04:08:50
    —— 引自第33页
  • 创建属于自己的生活的前提是,我们首先要铲除整个教育系统潜移默化地在我们心中播下的那颗种子:恐惧失败。 (查看原文)
    liber145 2赞 2017-06-12 04:08:50
    —— 引自第33页
  • 精英式的职业发展道路具有高度的可预见性,是一道极其乏味无趣的风景线。精英们体味不到不确定性的愉悦,总是在求稳;从未任由生活自由发展,总是要保持冷静和秩序;从未追随理想,总是要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完全负责。 (查看原文)
    liber145 2赞 2017-06-12 04:08:50
    —— 引自第33页
  • 大学教育的目的不可以仅仅停留在个体层面 (查看原文)
    liber145 2赞 2017-06-12 04:08:50
    —— 引自第33页
  • 与其致力于培养领导者,不如致力于培养优秀的公民和思想家。思想家是一群敢于质疑权威,而不是一心追求成为权威的人士,毕竟这里是大学。 (查看原文)
    liber145 2赞 2017-06-12 04:08:50
    —— 引自第33页
  • 思想家具有叛逆思维:不只是解答问题、还提出新的问题;不只是完成任务,还思考任何一件事情的价值所在;不只是用于冲锋陷阵,更重要的是为公司、行业乃至整个国家制订新的战略方向。拥有领导力不亚于重建自己,最核心的元素是勇气和想象力。最核心的任务是,筹建一个有能力与这个社会现状对抗的个体。 (查看原文)
    liber145 2赞 2017-06-12 04:08:50
    —— 引自第33页
  • 这种科技主义至上的思路正在统领着现代高等教育,其所缺失的正是整体大局观的教育,缺失地是对社会最根本存在的审视。 (查看原文)
    liber145 2赞 2017-06-12 04:08:50
    —— 引自第33页
  • 一种我们统称为“直升机式父母”——他们盘旋在半空,时不时时加压力,时不时批评,他们坚信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严格的、有秩序的、受监督的过程,这样才能培养出能力。……另一种属于“溺爱式父母”,他们往往任由孩子在一家餐厅里乱跑;在孩子8岁生日时还会替孩子系鞋带;在平日,他们会盲目地赞美自己的孩子,把他们形容得天花乱坠。……虽然这两种育儿方式看起来似乎互相矛盾,但从根本上来讲,它们并不对立,而是如出一辙。不论是张开双臂拥抱孩子,还是攥起拳头给孩子施压,都是源自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的一种冲动。 (查看原文)
    Wolfson 2赞 2018-03-27 21:35:16
    —— 引自第38页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32 33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