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 冯涛
出版年: 2016-7-31
页数: 232
定价: 55
装帧: 平装
丛书: E·M·福斯特文集(2016版)
ISBN: 9787532772391
内容简介 · · · · · ·
《小说面面观》是E•M•福斯特唯一的文学批评专著,原是作者一九二七年应母校剑桥大学“克拉克讲座”之请所作的系列演讲,系统并深入地讲解和论述了长篇小说这个文学门类的取材、内容与艺术形式等诸方面的问题。作者将小说的艺术分为故事、人物、情节、幻想、预言、模式与节奏等七个方面,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地进行讲解和分析,以自己小说大师的切身创作体验去体贴和关照小说史上的众多名家与名著,慧眼独具、洞见迭出,同时又轻松幽默、如话家常。
福斯特在这组系列演讲中谈到小说与现实的关系,提出小说既大于现实又小于现实的观点;提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著名观点,成为后世的评论家所经常采用的术语;提出“小说家的职能就是从其根源上揭示隐匿的生活”的著名观点,对于叙述角度以及艺术表现形式如模式与节奏的探讨尤其深具开创之功与启发意义。《小说面面观》至今仍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小说美...
《小说面面观》是E•M•福斯特唯一的文学批评专著,原是作者一九二七年应母校剑桥大学“克拉克讲座”之请所作的系列演讲,系统并深入地讲解和论述了长篇小说这个文学门类的取材、内容与艺术形式等诸方面的问题。作者将小说的艺术分为故事、人物、情节、幻想、预言、模式与节奏等七个方面,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地进行讲解和分析,以自己小说大师的切身创作体验去体贴和关照小说史上的众多名家与名著,慧眼独具、洞见迭出,同时又轻松幽默、如话家常。
福斯特在这组系列演讲中谈到小说与现实的关系,提出小说既大于现实又小于现实的观点;提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著名观点,成为后世的评论家所经常采用的术语;提出“小说家的职能就是从其根源上揭示隐匿的生活”的著名观点,对于叙述角度以及艺术表现形式如模式与节奏的探讨尤其深具开创之功与启发意义。《小说面面观》至今仍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小说美学的经典名著。
小说面面观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英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和批评家,著名的人道主义者,毕业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后被母校聘为荣誉研究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1905)、《最漫长的旅程》(1907)、《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908)、《霍华德庄园》(1910)、《莫瑞斯》(创作于1913—1914年,1971年作者逝世后出版)、《印度之行》(1924);两部短篇小说集《天国公共马车》(1911)和《永恒的瞬间》(1928),后合为《福斯特短篇小说集》(1947);以及广受好评的小说评论专著《小说面面观》(1927,原为在剑桥大学的系列演讲)。
福斯特作为小说家的力量主要体现在他将各种典型性格人格化的高超能力、他对于人性中卑鄙与高贵间激烈斗争的出色描绘、他所塑造的一系列令人难忘的“圆形人物...
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英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和批评家,著名的人道主义者,毕业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后被母校聘为荣誉研究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1905)、《最漫长的旅程》(1907)、《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908)、《霍华德庄园》(1910)、《莫瑞斯》(创作于1913—1914年,1971年作者逝世后出版)、《印度之行》(1924);两部短篇小说集《天国公共马车》(1911)和《永恒的瞬间》(1928),后合为《福斯特短篇小说集》(1947);以及广受好评的小说评论专著《小说面面观》(1927,原为在剑桥大学的系列演讲)。
福斯特作为小说家的力量主要体现在他将各种典型性格人格化的高超能力、他对于人性中卑鄙与高贵间激烈斗争的出色描绘、他所塑造的一系列令人难忘的“圆形人物”以及极具个人色彩的明晰风格。作为著名人道主义者的福斯特在作品中高举“理解”与“同情”的大旗,强调精神与物质之间、人与人乃至不同的民族之间“只有连接起来”,人类才有希望。
福斯特的小说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饱含幽默和反讽,既有精巧严整的情节,又极富象征乃至哲理意味,将艺术性与可读性完美地融为一体。福斯特曾十三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并有五部小说作品被改编为电影;他不但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同时又是拥有最大读者群的作家之一。
目录 · · · · · ·
作者附言
一. 导言
二. 故事
三. 人物(上)
四. 人物(下)
五. 情节
六. 幻想
七. 预言
八. 模式与节奏
九. 结语
附录
A. 福斯特备忘录摘录
B. 小说工厂
C. 《小说的取材与方法》
D. 小说的艺术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小说毫无疑问是一块文学湿地——由百川浇灌,不经意间就成了沼泽。我不奇怪为什么诗人瞧不上它,虽然他们自己偶尔也涉身其中。我也不惊讶于历史学家的恼怒,因为小说也会无意中进入他们的领地。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一、导言 -
换言之,他们的品位都不高:美的世界对狄更斯关闭了一大半,对威尔斯关闭了全部。这两位还有其他的可比之处,比如刻画人物的方式,这一点我们后面再细谈。也许他们之间的巨大区别就在于,两个同样富有天分的无名小子,在不同的时代里获得了机遇,一位是在一百年前,另一位是在四十年前。这个时间差对威尔斯很有利。和他的前辈相比,他受到的教育要好得多;尤其是增加了科学教育,这强化了他的意志,使他与前人截然不同,非理性的成分得以抑制。威尔斯显示了社会的一个进步:他的工艺专科学校超越了狄更斯笔下的多西波伊斯学堂。不过他却没能显示小说艺术的进步。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一、导言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小说面面观"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小说面面观"的人也喜欢 · · · · · ·
小说面面观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7 条 )

小说的生命在于表现人性与情感



你刚才说的那个人,是圆的还是扁的?
> 更多书评 77篇
论坛 · · · · · ·
没人吐槽这本书的封底吗 | 来自炊云 | 2022-04-26 23:34:01 | |
福斯特谈纪德的小说 | 来自智术师 | 2021-02-21 17:11:28 | |
福斯特对英国小说的认知,十分贴合实际 | 来自智术师 | 2021-02-21 16:58:57 | |
喜剧可以使用扁平人物,但悲剧不可以 | 来自智术师 | 2021-02-21 16:58:45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9 )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8.1分 1737人读过
-
Penguin Classics (2005)8.5分 66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8.1分 733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7.1分 717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①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
- 冯涛策划编辑图书目录(2) (judetheobscure)
- 译文文学 (上海译文)
- ▓攒▓书▓如▓山▓倒▓ (不流ᝰ)
- 200本认知建构推荐书目 (少女绿妖)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43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小说面面观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支离疏 2017-12-28 10:58:59
嗯
3 有用 momo 2020-07-07 15:15:34
暂且粗略一记。别的先搁置不表,翻译我是要吹一吹的。多么通体舒畅的翻译,给你德芙般丝滑香甜的体验
3 有用 Maydline. 2019-08-15 23:41:40
值得一读,Forster文笔真的太有趣了。感觉这本书最有建设性的论述不是批评圆形人物、扁平人物的部分,而是在"小说人物"区别于真实人类的地方,在于他们过着心理状态极度外露的生活这个论点。在现实里我们总是有秘密的,因此小说里人物个性的真实,与我们世界里的个性真实从此有了本质区别。《预言》一章写得也很有意思。
2 有用 小肖 2019-06-19 16:42:50
我觉得作者除了对小说的几个主要方面:故事、人物、情节、幻想、预言、模式和节奏做了些看似高深实则浅显的介绍外,真的没什么值得看的。几乎都是作者对几位作家和几部作品的个人感受,很难从中形成什么系统性的观点。少有的结论散落在只言片语中。我越来越觉得小说其实是没有一定的规章可言的,看了这么几本关于小说艺术的书后,对我并没有什么卵用,喜欢不喜欢,好看不好看,只有看了才知道!
1 有用 俱往矣 2019-05-14 18:19:41
时间的顺序一旦毁坏,势必将所有理应取而代之的一切连带毁灭;旨在表现价值的小说只会变作不可理喻的谜团,因此成为毫无价值的废物。(38) 扁平人物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不论他们何时登场,都极易辨识——被读者的情感之眼认出,视觉的眼睛只不过注意到一个特定的名字的再次出现。(62)第二大优势是,他们事后很容易被读者记牢。(63) 在情节跟人物进行的这场蚀本的战斗中,情节经常也会卑怯地暗施冷箭作为报复。几乎所有... 时间的顺序一旦毁坏,势必将所有理应取而代之的一切连带毁灭;旨在表现价值的小说只会变作不可理喻的谜团,因此成为毫无价值的废物。(38) 扁平人物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不论他们何时登场,都极易辨识——被读者的情感之眼认出,视觉的眼睛只不过注意到一个特定的名字的再次出现。(62)第二大优势是,他们事后很容易被读者记牢。(63) 在情节跟人物进行的这场蚀本的战斗中,情节经常也会卑怯地暗施冷箭作为报复。几乎所有小说在结尾时都会软弱无力。这是因为一定要情节来收拾残局。(89)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