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作为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在中国和东南亚的职业外交人员,马丁在书中运用大量外交档案和权威文献资料,论述了英美两国对新中国的不同反应与态度,涉及华德事件、外交理念、中国与西方的经济关系、中国介入朝鲜战争及英美的反应、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问题、日内瓦会议等重大史实,还原了英美外交机构的复杂的决策与协调过程,可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外交政策和外界的反应,以及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适过程。
利用大量的原始的一手档案资料,还原英美复杂的外交决策与协调过程,再现六十多年前的外交风云。不仅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中国外交也有重要价值。
一部结构紧凑、思路清晰,而又容易引发争论的著作。该著作完全建立在对英美一手档案和二手文献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它对美国和英国面对1948~1951年发生在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的原因,进行了透彻的分析。
...
作为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在中国和东南亚的职业外交人员,马丁在书中运用大量外交档案和权威文献资料,论述了英美两国对新中国的不同反应与态度,涉及华德事件、外交理念、中国与西方的经济关系、中国介入朝鲜战争及英美的反应、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问题、日内瓦会议等重大史实,还原了英美外交机构的复杂的决策与协调过程,可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边倒”外交政策和外界的反应,以及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适过程。
利用大量的原始的一手档案资料,还原英美复杂的外交决策与协调过程,再现六十多年前的外交风云。不仅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中国外交也有重要价值。
一部结构紧凑、思路清晰,而又容易引发争论的著作。该著作完全建立在对英美一手档案和二手文献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它对美国和英国面对1948~1951年发生在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的原因,进行了透彻的分析。
——《美国历史学评论》(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作者简介 · · · · · ·
埃德温•W. 马丁(Edwin W. Martin, 1917~1991年),美国外交家,曾任职于美国外事局。1953年曾参加朝鲜停战政治谈判。1967~1970年任美国驻香港和澳门总领事,1971~1973年任美国驻缅甸大使。
目录 · · · · · ·
第一章 对胜利示威的反应
第二章 原地不动
第三章 苏联和中共
第四章 英美的政策
第五章 司徒雷登大使的主动
第六章 司徒雷登和黄华的晤谈
第七章 周恩来的新方针
第八章 郁闷的上海
第九章 毛泽东发出邀请
第十章 撤离中的坚持
第十一章 封锁
第十二章 英美之间的政策分歧
中篇 承认与撤退
第十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第十四章 “华德事件”的考验
第十五章 英国考虑承认问题
第十六章 美国确定对台政策
第十七章 英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十八章 收回美国领事馆地产
第十九章 中苏条约
第二十章 英国遇挫
第二十一章 离境的风险
第二十二章 美国的一个试探性举动
第二十三章 中英相互不满
第二十四章 外国企业受到排挤
下篇 朝鲜战争的影响
第二十五章 美国对台政策的转变
第二十六章 对台湾中立化政策的反应
第二十七章 禁运对贸易的影响
第二十八章 英国在华艰难立足
第二十九章 焦点在联合国
第三十章 中国介入朝鲜战争
第三十一章 灵活性的终结
第三十二章 监禁与留难
第三十三章 朝鲜战争的苦果
第三十四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策的转变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中国是否有对东南亚的“侵略计划”,这个还很难说,但令人不解的是,当他们在朝鲜取得巨大胜利之后,怎么能把敌人的让步单纯看成自胜利的结果,并认为这是对其决策英明的证明?事实上,这样做似乎体现了中国宣传工具的自负趋向。比如,《人民中国》的一篇社论说:“一方面,美帝国主义在亚洲已经遭到并还将遭到更加悲惨的失败;另一方面,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紧密团结并与苏联结盟的中国人民……已经成为自己国家的主人和亚洲人民力量的中心。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三十章 中国介入朝鲜战争 -
中共没有并且从来不曾有过与美国建立正常关系的真诚愿望。过去的一年已使这一点变得非常明确。为阻碍关系正常化,他们在沈阳扣押了美国总领事,随后征用了在北京的使馆的兵营建筑。当美国国务院试图在美国驻北京总领事离境前与中国建立非正式关系时,中国人又拒绝了这一个要求。个中缘由,只有他们自知道。我认为,事情已再清楚不过了,在过去的一年半中,如果他们确实想要与美国人建立某种关系的话,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中共对此非常清楚。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十二章 美国的一个试探性举动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抉择与分歧"的人也喜欢 · · · · · ·
抉择与分歧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 条 )
> 更多书评 8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1986)暂无评分 4人读过
-
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0年)暂无评分 13人读过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我知道这些书很怪但我爱的难以自拔之二 (Josephine)
- 甲骨文丛书[ORACODE](已出书目) (Yursler_林)
- 鎮長的日记 (鎮長)
- 甲骨文丛书完整书目 (鳟鱼)
- 2016年购书目录 (思郁)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抉择与分歧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greenhands 2017-06-07 10:31:16
梳理了从1948年至1954年间,英美与中共的外交关系的历史变化,揭示了三方的动机,对对方的试探和回应。如果能揭示中共背后苏联的情况,会更完美了。
14 有用 烟斗客甲 2016-11-27 14:58:41
沈阳美领馆不被接触,中以外交未建立为由不让领馆运作导致混乱;美英分歧大,英考虑香港贸易欲建关系台归中,美未通过制裁望中不靠向苏台独;黄华代周与司徒雷登接洽无果;中把美英合体,全倒苏;周口信应对策,沪工潮驱外使英美无以立足,美提出可接受不同政体但需遵守国际准则如隔空打牛;美否司徒雷登北上司否南下见蒋;英帮美看守使馆;美重台英重港。英国承认没能讨好兵营依然被征收。朝鲜战争的爆发和延续,有着一系列误判误... 沈阳美领馆不被接触,中以外交未建立为由不让领馆运作导致混乱;美英分歧大,英考虑香港贸易欲建关系台归中,美未通过制裁望中不靠向苏台独;黄华代周与司徒雷登接洽无果;中把美英合体,全倒苏;周口信应对策,沪工潮驱外使英美无以立足,美提出可接受不同政体但需遵守国际准则如隔空打牛;美否司徒雷登北上司否南下见蒋;英帮美看守使馆;美重台英重港。英国承认没能讨好兵营依然被征收。朝鲜战争的爆发和延续,有着一系列误判误读误解因素,中始终认为美英一体直到战后才开始考虑分化两者关系,也对英美分化中苏关系没有反应;传教士大多被监管,企业被冻结,相互关系走向冰点。英印助中入常因朝战搁浅,在彼此无法沟通和理解的境况下走向彻底敌对。国际间的通行交往规则是不断完善和普世的,其实与人际交往也仿佛,但当初的中国确实没有知道很多。 (展开)
13 有用 Biomass 2017-08-06 08:36:07
麦卡锡主义的史前史。
55 有用 豆腐仔 2016-08-03 22:30:54
抉择,是指美国对中共和国民党的抉择。分歧,则是指美国和英国的分歧。在这本以美国和英国为视角的新中国成立后数年的历史中,可以看到英国为摆脱美国的影响的苦苦挣扎(虽然最后依然不成功),以及共产党在建国后的“独立自主”。只是这种独立自主,显得不太人道和遵守国际规则。但是你又怎么能评判他的对错呢?自1840年以来,帝国主义就不跟中国讲国际规则,现在翻身了却又苦苦挣扎着要让新中国讲规则,这不是很可笑的一件事... 抉择,是指美国对中共和国民党的抉择。分歧,则是指美国和英国的分歧。在这本以美国和英国为视角的新中国成立后数年的历史中,可以看到英国为摆脱美国的影响的苦苦挣扎(虽然最后依然不成功),以及共产党在建国后的“独立自主”。只是这种独立自主,显得不太人道和遵守国际规则。但是你又怎么能评判他的对错呢?自1840年以来,帝国主义就不跟中国讲国际规则,现在翻身了却又苦苦挣扎着要让新中国讲规则,这不是很可笑的一件事吗?政治是丑恶的,可怜的只是夹在政治中的人。面对中国共产党,英美总显得很幼稚,不论是六十年前,还是现在。真以为经济因素决定上层建筑?那是马克思的掩眼法罢了。 (展开)
2 有用 Folie à Deux 2017-01-29 18:06:58
简而言之就是贵国耍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