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毛姆是英国著名小说家,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作家”。他的小说机智、幽默,不时流露出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讥讽。
《人性的枷锁》说的是主人公菲利普如何抛弃人生的种种枷锁,终于获得精神自由的故事。菲利普天生患有腿疾,父母早亡,小小年纪被送去古板守旧的伯父家寄养。作为神父的伯父对小菲利普并无亲爱之情,为人自私冷漠,造成了这个早熟的孩子愈加敏感害羞的个性。菲利普的人生道路并不顺畅,他进行了许多尝试经历了不少痛苦才逐渐解除了宗教、学历、爱情、友谊、世人眼光、个性、世俗期待等等加诸在人一生中的种种枷锁。作为世界文学的经典名篇,建议出版,请审议。
人性的枷锁的创作者
· · · · · ·
-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于1874年1月25日出生在巴黎。父亲是律师,当时在英国驻法使馆供职。小毛姆不满十岁,父母就先后去世,他被送回英国由伯父抚养。毛姆进坎特伯雷皇家公学之后,由于身材矮小,且严重口吃,经常受到大孩子的欺凌和折磨,有时还遭到冬烘学究的无端羞辱。孤寂凄清的童年生活,在他稚嫩的心灵上投下了痛苦的阴影,养成他孤僻、敏感、内向的性格。幼年的经历对他的世界观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892年初,他去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了一年。在那儿,他接触到德国哲学史家昆诺·费希尔的哲学思想和以易卜生为代表的新戏剧潮流。同年返回英国,在伦敦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当了六个星期的练习生,随后即进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学医。为期五年的习医生涯,不仅使他有机会了解到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而且使他学会用解剖刀一样冷峻、犀利的目光...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于1874年1月25日出生在巴黎。父亲是律师,当时在英国驻法使馆供职。小毛姆不满十岁,父母就先后去世,他被送回英国由伯父抚养。毛姆进坎特伯雷皇家公学之后,由于身材矮小,且严重口吃,经常受到大孩子的欺凌和折磨,有时还遭到冬烘学究的无端羞辱。孤寂凄清的童年生活,在他稚嫩的心灵上投下了痛苦的阴影,养成他孤僻、敏感、内向的性格。幼年的经历对他的世界观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892年初,他去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了一年。在那儿,他接触到德国哲学史家昆诺·费希尔的哲学思想和以易卜生为代表的新戏剧潮流。同年返回英国,在伦敦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当了六个星期的练习生,随后即进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学医。为期五年的习医生涯,不仅使他有机会了解到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而且使他学会用解剖刀一样冷峻、犀利的目光来剖视人生和社会。他的第一部小说《兰贝斯的丽莎》,正是根据他从医实习期间的所见所闻写成的。
从1897年起,毛姆弃医专事文学创作。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写了若干部小说,但是,用毛姆自己的话来说,其中没有一部能够“使泰晤士河起火“。他转向戏剧创作,获得成功,成了红极一时的剧作家,伦敦舞台竟同时上演他的四个剧本。他的第十个剧本《弗雷德里克夫人》连续上演达一年之久。这种空前的盛况,据说只有著名剧作家肖伯纳才能与之比肩。但是辛酸的往事,梦魇似地郁积在他心头,不让他有片刻的安宁,越来越强烈地要求他去表现,去创作。他决定暂时中断戏剧创作,用两年时间潜心写作酝酿已久的小说《人生的枷锁》。
第一次大战期间,毛姆先在比利时火线救护伤员,后入英国情报部门工作,到过瑞士、俄国和远东等地。这段经历为他后来写作间谍小说《埃申登》提供了素材。战后他重游远东和南太平洋诸岛;1920年到过中国,写了一卷《中国见闻录》。1928年毛姆定居在地中海之滨的里维埃拉,直至1940年纳粹入侵时,才仓促离去。
两次大战的间隙期间,是毛姆创作精力最旺盛的时期。二十年代及三十年代初期,他写了一系列揭露上流社会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道德堕落、讽刺,如《周而复始》、《比我们高贵的人们》和《坚贞的妻子》等。这三个剧本被公认为毛姆剧作中的佳品。1933年完稿的《谢佩》是他的最后一个剧本。毛姆的戏剧作品,情节紧凑而曲折,冲突激烈而合乎情理;所写人物,着墨不多而形象鲜明突出;对话生动自然,幽默俏皮,使人感到清新有力。但总的来说,内容和人物刻画的深度,及不上他的长、短篇小说,虽然他的小说作品也算不上深刻。这一时期的重要小说有:反映现代西方文明束缚、扼杀艺术家个性及创作的《月亮和六便士》;刻画当时文坛上可笑可鄙的现象的《寻欢作乐》;以及以大英帝国东方殖民地为背景、充满异国情调的短篇集《叶之震颤》等。短篇小说在毛姆的创作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他的短篇小说风格接近莫泊桑,结构严谨,起承转落自然,语言简洁,叙述娓娓动听。作家竭力避免在作品中发表议论,而是通过巧妙的艺术处理,让人物在情节展开过程中显示其内在的性格。
第二次大战期间,毛姆到了美国,在南卡罗莱纳、纽约和文亚德岛等地呆了六年。1944年发表长篇小说《刀锋》。在这部作品里,作家试图通过一个青年人探求人生哲理的故事,揭示精神与实利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小说出版后,反响强烈,特别受到当时置身于战火的英、美现役军人的欢迎。
1946年,毛姆回到法国里维埃拉。1948年写最后一部小说《卡塔丽娜》。此后,仅限于写作回忆录和文艺评论,同时对自己的旧作进行整理。毛姆晚年享有很高的声誉,英国牛津大学和法国图鲁兹大学分别授予他颇为显赫的“荣誉团骑士“称号。同年1月25日,英国著名的嘉里克文学俱乐部特地设宴庆贺他的八十寿辰;在英国文学史上受到这种礼遇的,只有狄更斯、萨克雷、特罗洛普三位作家。1961年,他的母校,德国海德堡大学,授予他名誉校董称号。
1965年12月15日,毛姆在法国里维埃拉去世,享年91岁。骨灰安葬在坎特伯雷皇家公学内。死后,美国著名的耶鲁大学建立了档案馆以资纪念。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唯有父母的舐犊之情,才算得上是真正无私的感情。置身于陌生人中间,他好歹总算长大成人了,但是别人对待他,往往既无耐心,又不加克制。他颇为自己的自制力感到自豪。他的这股自制力,硬是伙伴们的冷嘲热讽锤炼出来的,到头来,他们反说他玩世不恭、薄情寡义。他在待人接物方面,学会了沉着应付,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做到不露声色,久而久之,现在再也没法使自己的情感见之于言表。人家说他是个冷血动物,可他心里明白自己极易动感情,有谁偶尔帮了他点什么忙,他就感动得什么似的,有时甚至连口也不敢开,生怕让人发觉自己的声音在发抖。他回想起痛苦的学生时代以及那时所忍受的种种屈屏,回想起同学们对他的讪笑如何造成了他唯恐在旁人面前出丑的病态心理。最后,他还想到自己始终感到落落寡合,而踏上社会之后,由于自己想象力活跃。对人生充满憧憬,但现实生活却是那么无情,两者之间的悬殊,导致了幻想和希望的破灭。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78页 -
他不知道,一个人一生必须艰苦跋涉,越过一大片土地贫瘠、地势险峻的原野,方能跨入现实的门槛。说青春是幸福的,这只是一种幻想,是已经失去了青春的人们的一种幻想,是已经失去了青春的人们的一种幻想。但是,年轻人知道自己是不幸的,因为他们脑子里充满了灌输给他们的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一旦同现实接触,总是碰得头破血流。看来,他们似乎是某种阴谋的牺牲品,因为他们所读的书——由于必要的选择而很理想;还有长辈们之间的谈话——他们是透过健忘的玫瑰色的雾霭来回首青春的,这一切都为他们准备好了一个不真实的生活。他们必须自己发现,他们所读过的书,所听到的话,全是谎言!谎言!谎言!而每一次的发现,都是往那具已被钉在生活十字架上的身躯再打入一枚钉子。奇怪的是,每一个经历过痛苦幻灭的人,由于受到他自身抑制不了的力量的驱使,又总是无意中增添了这种痛苦的幻灭。 对菲利普来说,和海沃德的交往是一种最糟糕的事。他任何东西都不肯亲眼去观察,而只是通过书本知识来认识。他是危险的,因为他欺骗自己,达到了如痴如狂、诚心诚意的程度。他真诚地将自己的淫荡误认为是浪漫的感情,把自己的优柔寡断断误认为是艺术家的气质,把自己的偷懒误认为是哲学家的冷静。他的思想因为追求风雅而变得庸俗起来。他把一切事物都看得比实物大,轮廓模糊,还给它们蒙上一层多愁善感的金色雾霭。他扯谎,自己却没有意识到。别人为他指出来时,他却说谎言是美好的。他是个理想主义者。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1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人性的枷锁"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人性的枷锁"的人也喜欢 · · · · · ·
人性的枷锁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206 条 )




信仰,道德,还是“为所欲为”?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2 )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9.1分 49735人读过
-
Bantam Classics (1991)9.0分 1010人读过
-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6)9.2分 33175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9.0分 517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我最爱的图书
- 毛姆 (xinqisophia)
- 大学的精神粮食 (覆盆子与木莲i)
- 在生活的洪流中,寻觅、拾捡人生的意义 (锦瑟)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人性的枷锁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NJ 2019-02-15 01:51:11
为什么这版本的评分低,有时间我看其他译本。这本是图书馆借来看的,分上下两册。
1 有用 叼着包子想饺子 2017-11-10 08:46:54
看到米尔德里德那一段我都要弃了,一个人可以被情欲操控到如此卑贱 虽说米尔德里德的存在很必要,但我还是难以下咽这个人物
0 有用 xiaoqi 2025-02-08 19:18:27 上海
人只有经历过许多才会成长成熟,才会真正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好好地活着去寻求吧。
0 有用 欲买桂花同载酒 2018-11-04 23:38:52
想说的话有许多,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在菲利普的人生中有着普通人都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他就像一面镜子,我们都可以在他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菲利普在不同的时期对人生有着不同的感悟,如同我们一样,之所以会对人生产生思考,是不甘愿过着平庸的一生,我们想方设法的去找出人生的意义,最终却发现人生最大的意义就是没有意义。小说最终的结局,是作者对美好人生的一种期翼,我想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
0 有用 薄谶 2018-05-02 23:17:13
诗和远方也好,平实的家庭生活也好,都是令人满足的。 看到菲利普从自卑一路走向坦然,自己仿佛也体验了一回成长。 最初无法接受米尔德里德的市侩与无知,但之后发现,其实生活中也能有一些和她有相同特性的人,而那些人也不一定可恨,便能够像菲利普一样释怀了。 关于毛姆对于人生图案的看法和他的“人生无用论”,我并不完全赞同,或许是我从小接受的教育的缘故吧,我认为一个人如何生活不仅仅对自己有影响,还能够影响他人,... 诗和远方也好,平实的家庭生活也好,都是令人满足的。 看到菲利普从自卑一路走向坦然,自己仿佛也体验了一回成长。 最初无法接受米尔德里德的市侩与无知,但之后发现,其实生活中也能有一些和她有相同特性的人,而那些人也不一定可恨,便能够像菲利普一样释怀了。 关于毛姆对于人生图案的看法和他的“人生无用论”,我并不完全赞同,或许是我从小接受的教育的缘故吧,我认为一个人如何生活不仅仅对自己有影响,还能够影响他人,如果能让自己的人生经验、精神和价值流传下去,他的人生就会更加长久而有力了。而毛姆至今都在用他的作品影响我们,也间接说明了这一点,所以“人生无用论”只适用于平凡的人,而人们也正是因为害怕自己的人生无用,才去努力拼搏的,不是么?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