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60年代初期,巴特在社会科学高等学院研究符号学和结构主义,他对传统学院文学理论观点以及大众文学形态作了论述,其独特的观点被称为新批评,引起其他思想家的不满,认为他漠视和不尊重文化中的文学根源。巴特则发表《批评与真实》。
《批评与真实》可以被看成罗兰·巴特对新批评运动的宣言。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激烈地反驳了其论战对手、法国文学批评家雷蒙·皮卡 RaymondPicard 的论点和论据;第二部分,提出一种文学科学,即文学批评应该是一种开放式的、有风险的、赋予作品某种特殊意义的话语,它应该强加一种意义而不是分析意义如何产生。在论战中,罗兰·巴特把对手推向一种右派、甚至是极右派的立场,而自己则站在其对立面,加入到从普鲁斯特开始,经过弗洛伊德、拉康、乔姆斯基、马拉美、雅各布森、布朗肖,一直到巴塔耶、索绪尔、列维—斯特劳斯、卢卡奇、戈德曼等人组成的阵营。在...
60年代初期,巴特在社会科学高等学院研究符号学和结构主义,他对传统学院文学理论观点以及大众文学形态作了论述,其独特的观点被称为新批评,引起其他思想家的不满,认为他漠视和不尊重文化中的文学根源。巴特则发表《批评与真实》。
《批评与真实》可以被看成罗兰·巴特对新批评运动的宣言。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激烈地反驳了其论战对手、法国文学批评家雷蒙·皮卡 RaymondPicard 的论点和论据;第二部分,提出一种文学科学,即文学批评应该是一种开放式的、有风险的、赋予作品某种特殊意义的话语,它应该强加一种意义而不是分析意义如何产生。在论战中,罗兰·巴特把对手推向一种右派、甚至是极右派的立场,而自己则站在其对立面,加入到从普鲁斯特开始,经过弗洛伊德、拉康、乔姆斯基、马拉美、雅各布森、布朗肖,一直到巴塔耶、索绪尔、列维—斯特劳斯、卢卡奇、戈德曼等人组成的阵营。在这一阵营中,不再有诗人,不再有小说家,只有书写本身。
批评与真实的创作者
· · · · · ·
-
罗兰·巴特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罗兰·巴特,20世纪法国著名学者和思想家,被认为是萨特之后法国知识界的领袖人物,蒙田之后最有才华的散文家。其许多著作对于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其影响所至包括结构主义、符号学、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
目录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批评话语的标准就是它的【适当性(justesse)】如音乐一般,一个和谐的音符并不一定就是一个准确无误的音符…在两种情况下,象征不同程度地消失了一半。第一种情况我们已提到过,那就是【否定象征,把作品有意的轮廓化为平淡无奇的虚假的字面意义,从而把作品封闭在一个重言式的死胡同中。】第二种情况则与此正好相反,它强调要科学地解释象征,一方面明言作品可解码(即承认作品是象征的),但另一方面这种【解码所采取的又是一种本身也是字面的、浅薄的、没有蕴涵的言语,企图以此阻止作品的无穷的隐喻,想在这阻止过程中获得作品的“真实”(vérité)】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4.批评 -
品味其实就是不准说话。假如精神分析被排斥,那是因为它能说话而不是因为它能思想… 就让我们把它称之为“品味”(goût)吧[57]。什么是品味所不能谈论的呢?那就是客体。在理论性的言语中,实物被公认为平淡无奇:这是言行失当,不是来自实物本身,而是由于抽象与具体的糅合(类的糅合向来是违禁的);把菠菜(épinards)与文学(littérature)相提并论是荒唐的[58]:这是实物与批评的符码语言的距离所引起的诧异。这样最终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移位:旧批评杰出的文章全都是抽象的[59],而新批评正好相反,因为它探讨实质与实物,似乎是这后者显得不可思议的抽象,其实批评的拟真所谓的“具体”只是习惯。是习惯控制批评的拟真的品味。对它来说,批评不应以实物(太平庸[60]),也不应以思想(太抽象)为对象,而只应以单一的价值为对象。 在此,品味是非常适用的:是德与美的共同仆役、美与善的方便的旋转门,审慎地混合在一个简单的标准中,可是这个标准有一破灭幻影的力量 。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3.品味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批评与真实"的人也喜欢 · · · · · ·
-
- 文之悦 8.4
-
- 片段集 8.4
-
- 神话修辞术 8.6
-
- 梦想的权利 8.1
-
- 生命权力、生命形式与共同体 7.0
-
- 解放 7.7
-
- 真实幸福的形而上学 8.0
-
- 野兽与主权者(第二卷) 8.8
-
- 流行体系 8.3
-
- 褶子 8.7
批评与真实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 条 )

袁文卓|罗兰·巴特的文学批评史观及其启示意义——以巴特的《批评与真实》为考察核心(二)

袁文卓|罗兰·巴特的文学批评史观及其启示意义——以巴特的《批评与真实》为考察核心(一)

打倒作者和相对客观的快乐

摘自朱志荣《西方文论史》
> 更多书评 12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Seuil (1966)8.7分 19人读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8.2分 123人读过
-
Seuil (1999)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①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
- ▓攒▓书▓如▓山▓倒▓ (不流ᝰ)
- 法学nerd的偏冷读书世界 (李初一)
- 杨宁老师的当代西方文论课 (敬沙)
- 他山之玉 (鶴景)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99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批评与真实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卡塔西斯 2021-10-18 09:54:38
别看这本书那么薄,第二部分对于文学科学的论述也就二三十页,但说清楚了很多四五百页的废话理论书说不清楚的问题。
1 有用 代山今 2020-01-10 15:12:26
第一部全面推翻了遵循“拟真”的旧批评,第二部建构了一种新批评,文学科学,但并非科学寻找本来的意义,,而是在象征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意义,如尼采所说:“重估一切价值”。 巴特批判起来还是挺狠,行文逻辑也很清楚,阅读难度低,有一点社科基础就可以读√。
0 有用 负盏 2020-02-25 01:16:46
拉康+结构主义
2 有用 北茴 2019-04-02 23:26:31
读理论书难产生阅读快感的原因在于:他们都在寻求某种重复性的包容一切的阐释网络,沦陷在浩瀚的文字游戏中,而这种沉迷是对语言本身的消耗。无论韦勒克还是乔纳森都在提炼文学的个性中消弥了这种个性,于此读巴特和福柯便给我一种久别重逢的原始理论愉悦。小小吐槽全书的重点不过是在第二部里的“批评”,一节足够撑起“批评与真实”的题目,这才是巴特应有的语言行文方式啊!前面大半吐槽,价值不高,有基础的看着爽一下,没点理... 读理论书难产生阅读快感的原因在于:他们都在寻求某种重复性的包容一切的阐释网络,沦陷在浩瀚的文字游戏中,而这种沉迷是对语言本身的消耗。无论韦勒克还是乔纳森都在提炼文学的个性中消弥了这种个性,于此读巴特和福柯便给我一种久别重逢的原始理论愉悦。小小吐槽全书的重点不过是在第二部里的“批评”,一节足够撑起“批评与真实”的题目,这才是巴特应有的语言行文方式啊!前面大半吐槽,价值不高,有基础的看着爽一下,没点理论储备的甚至会造成颅内暂时混乱。巴特用批评之于文本的意义将“借文阐释”合理化了,将批评对原文的重构也看作是一种创造性的真实语境,足够的真诚就是对真实的追求。让我想到福柯对这不是一只烟斗的阐释与莱辛对拉奥孔的解读,也都是一种借“题”发挥。这种研究方式是值得后来研究者去学习的,把这几本书放在一起读极好。 (展开)
22 有用 麦克默多的浮冰 2019-03-15 16:52:20
前半部分是篇嘴炮雄文(过于毒舌),话语权力的争夺檄文。旧批评对新批评的责难依托于旧批评圈内的“拟真”,他们坚守“客观性”,评论探讨抽象而非实物,将不和己意的文字称之为“病态”。“在旧批评中,守丧的特征不是让一些已有的词死去,而是不让新词诞生。”关于这场嘴炮:“在此我维护的并不是我的行话,而是语言的权利。” 后半部分是冒险的个性设想,区分关于作品多元意义的多重话语:文学科学、文学评论和不发表意义的阅... 前半部分是篇嘴炮雄文(过于毒舌),话语权力的争夺檄文。旧批评对新批评的责难依托于旧批评圈内的“拟真”,他们坚守“客观性”,评论探讨抽象而非实物,将不和己意的文字称之为“病态”。“在旧批评中,守丧的特征不是让一些已有的词死去,而是不让新词诞生。”关于这场嘴炮:“在此我维护的并不是我的行话,而是语言的权利。” 后半部分是冒险的个性设想,区分关于作品多元意义的多重话语:文学科学、文学评论和不发表意义的阅读活动。文学科学的设想困难重重:只能跟文学著作联系,可文学著作又如何独立存在?这与“旧批评”宣称的“文学就是文学”又有些相似了。“批评不能企图翻译作品,因为没有什么比作品本身更清晰。”批评是构思一个意义网,使其语言飘荡在作品语言之上。它所揭露的不可能是所指而只是一些象征的锁链。批评家不能代替读者。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