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本书原名为“马塞尔的光环”,是笔者20余年来陆续发表的文章。每篇文章,不论主题有否提到马塞尔的名字,都与马塞尔的思想有关:或将他与另一位哲学家比较,或取用他的概念来发挥一个专题,或介绍马氏本人的一个关键思想。总之,18篇文章(包括附录)除了一篇是马氏演讲的译文外,其他都是受到马塞尔的启发而写成的。将本书命名为“马塞尔的光环”可谓实至名归。但在付梓前,发现马氏一生关切的焦点不是他自己,而是存有,因此毅然将书名改成了“存有的光环”。既然不以“马塞尔”命名本书,书中若干不以马氏为主题的文章就更能得其所哉了。不过在“存有的光环”后加一副标题——“马塞尔思想研究”,倒是可以的。因为如上所述,本书各文都受过马氏的启发。
在台湾教哲学的同仁中,教马塞尔的不多。早期有项退结、邬昆如、郑圣冲等教授,稍后笔者加入阵营,不久关永中兄自鲁汶大学念了双博士回国,在台湾大学开现象学、诠释学、形上学、知识论等课,其中不少都提及马塞尔。他也写了很多马氏的专题,以“与马塞尔对谈”为名结集成《爱、恨与死亡》(台湾商务印书馆,1997年)一书。他在接受《哲学与文化》编辑采访时,坦认自己最心仪的哲学家是马塞尔,并说马氏尚有很多“宝”可供我人去“挖”。有这么一位同好,实是笔者的大幸,可谓“学”不孤必有邻也。感谢永中兄为本书作序。他谦称之为“代序”,谨就按原意发表。文中提及的本书书名现已改了,既有上段解释,不予修正。
笔者于20世纪60年代叩入哲学大门之后,曾遇两位恩师,其一是唐君毅,其二是马塞尔。两位恩师帮助我了解存有、关心“他者”,以及认同民族文化,使我尔后能在世局和宗教的变乱期中找到安身立命的基点、体会非直线式成长的另类幸福。因此我在撰文时难以把他们两位隔分;结果,一连串的反思多少变成了唐、马两位哲学家的对话了。方家可从此角度来体认笔者思维的经纬。
本书15篇文章中有两篇是演讲稿,《从存在到希望》是于1976年9月在台北耕莘文教院讲的,由当时辅仁大学哲四唐蓓蓓同学笔录,稍后刊于《鹅湖月刊》;另一篇是《比较萨特与马塞尔》,亦于耕莘开办的暑期写作班上讲授,由沈锦惠小姐抄录,此文虽与稍后写的《有神及无神哲学对比下的宗教观念》有类同之处,但因场合不同,内容有异,不割舍两文之一,似乎有其需要,谢谢誊稿的两位小姐的优雅文笔,使二稿流利顺畅,甚至好过笔者自己的文体。《马塞尔》一文是拙作《马塞尔》(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2年)一书之撮要,为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哲学大辞书》撰写,此文可对不谙马塞尔的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若先选读,能较易进入其他专题的内容。译稿《存有奥秘之立场和具体进路》是马塞尔于1933年在马赛市作的演讲。他曾两次向笔者强调此文对了解他奥秘哲学的重要。它几乎是马氏形上学的袖珍本,细读该文的朋友一定会体会它的魅力。此译文于1996年在台湾发表后一直未受到应得的注意,希望借本书的出版,唤起更多关切。
马塞尔对存有的诠释是“临在”及“互为主体性”。笔者自幼从家中及信仰中对临在有过刻骨铭心的体验;稍后与许多“他者”持续接受临在的恩泽,因此接触马塞尔的思想时,似乎找到了自己。今日能有机会将这些体验诉诸文字,首先该向上述的亲友与恩师们表达深邃的谢意:是他们帮助我体认了绝对关系的可能,并使我亦能协助存有散发其临在于他人。这是一个一生的工程,要在这条路上走到底,需要忠信和坚持,但我相信这条路一定走得通。
今天我们(读者与作者)有幸借文字会了面,但愿这份文缘能借这次交会而扩大,使临在的场域融合更多朋友,让存有的光环弥漫于华夏。
9 有用 יוֹחָנָן 2017-04-17 21:01:10
“陆爸”是列维纳斯的学生,专攻马塞尔哲学,与唐君毅思想相通。马塞尔拒绝胡塞尔的先验还原,而提倡“是”,就这一点来说他强调先验主体间性,以此来进去基督教的生命体验之中,不得不说马塞尔的存在哲学与布伯相通,旗帜鲜明。
1 有用 Alisa 2021-12-27 14:35:27
论文集,很有温度。也帮助我理解萨特了,尤其是晚年疑似扬弃无神论,这个我之前没注意。
3 有用 非行少女神乃襞 2022-04-15 22:21:48
1. 我不信鬼神之说,生死轮回,也不认为所谓的超自然体验是区分哲学和宗教的关键,更对有神论无神论之争无甚兴趣。荒诞,焦虑,烦闷与喜乐同样真实,并不彼此消融,更无需站队,如果马塞尔的光芒仅仅是宣布了前者的虚假性,那不过是说明了这种喜乐本身也同样虚假。 2. 陆神父作为知名列维纳斯弟子,引用法国哲学家的作品,居然都是英语,让人摸不着头脑 3. 我愿意相信陆神父是一个很好的人,但这不是一本好书,诸如“我... 1. 我不信鬼神之说,生死轮回,也不认为所谓的超自然体验是区分哲学和宗教的关键,更对有神论无神论之争无甚兴趣。荒诞,焦虑,烦闷与喜乐同样真实,并不彼此消融,更无需站队,如果马塞尔的光芒仅仅是宣布了前者的虚假性,那不过是说明了这种喜乐本身也同样虚假。 2. 陆神父作为知名列维纳斯弟子,引用法国哲学家的作品,居然都是英语,让人摸不着头脑 3. 我愿意相信陆神父是一个很好的人,但这不是一本好书,诸如“我拜访马塞尔家时看见挂了张德日进的照片,证明比较两者应是有意义的”这样的段落实在让人看了不舒服。 (展开)
4 有用 7flowers 2021-08-06 11:00:36
在遥远的地方,一切虔诚终当相遇。 天主的临在就是给予我最好的一份礼物。
5 有用 面包漏水 2021-08-08 18:10:10
马塞尔的存在哲学是一种全光的哲学,这光并非照耀与理解一切,也不是作为认识之视域或存在之开显的普遍与真理之光,而是潜藏在生命的内在奥秘中作为支持我们全给出自身、使我们临在于彼此面前彼此共融相爱的温暖友谊之光。类似于布伯,在这一存在的奥秘中我们成为了前概念非客体的真正主体之“你”。对成为了“你”的我们来说,存在的大光给予我们用之不竭的爱的源泉,因而主体间性是欢愉与绝对融洽的,甚至死亡都无法打断我们的关... 马塞尔的存在哲学是一种全光的哲学,这光并非照耀与理解一切,也不是作为认识之视域或存在之开显的普遍与真理之光,而是潜藏在生命的内在奥秘中作为支持我们全给出自身、使我们临在于彼此面前彼此共融相爱的温暖友谊之光。类似于布伯,在这一存在的奥秘中我们成为了前概念非客体的真正主体之“你”。对成为了“你”的我们来说,存在的大光给予我们用之不竭的爱的源泉,因而主体间性是欢愉与绝对融洽的,甚至死亡都无法打断我们的关系,死是躯体之“他”的消亡,而在“你”的我们之中真正主体的“你”绝不死亡。"爱一个人,就是对他说,你啊!你不会死。"因为在这奥秘的最深处有着‘绝对的你’为我们担保,而‘绝对的你’的终极之光临在于任何人面前并给出他绝对的爱。从团契来理解他的存在还好,可老哥非说存在本身就是这样相爱的主体间性就迷惑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