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向世界所做的“和平崛起”的承诺至今不能让西方消除对中国威胁的恐惧?为什么曾经坚信中国是一个机遇并应接触中国的主张现在在西方失去了市场?为什么讲述“中国故事”首先需要了解西方对中国崛起的叙事?如果您关心这些问题,那么这本书将会给您提供令人耳目一新的解析。
本书在有关中国的国际关系文献中别开生面。在揭示话语、认同和表述这些因素在中国的全球事务尤其是与美国的关系中的关键作用方面,潘成鑫站在了这一研究的前沿。对于关注有关中国是什么或将向何处去的争论的学者以及学生(高年级和研究生),这是一本必读书。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奥利弗·特纳博士
正如情人眼里出西施,中国是威胁还是机遇也是见仁见智。本书对西方关于中国的想像所进行的潜心考察令人耳目一新,其哲学深度鲜有匹敌。潘博士在此将其剖析和掌控中西知识的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有别于传统的研究方法,他以退为进,通过一针见血地、反思性地观察中国观察者,得出的结论令人豁然开朗。潘博士的书值得广为阅读。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陈智宏教授
中国的崛起通常要么被看作威胁、要么被看作机遇。潘成鑫告诉我们,这两种表述其实都是西方恐惧和渴望确定性、可预测性的体现。他对于一种更加具有反思性和文化敏感性的中国研究的呼吁是对当代一个重大政治论题的重要贡献。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罗兰·布兰克教授
封底文字:
为什么中国向世界所做的“和平崛起”的承诺至今不能让西方消除对中国威胁的恐惧?为什么曾经坚信中国是一个机遇并应接触中国的主张现在在西方失去了市场?为什么讲述“中国故事”首先需要了解西方对中国崛起的叙事?如果您关心这些问题,那么这本书将会给您提供令人耳目一新的解析。
本书在有关中国的国际关系文献中别开生面。在揭示话语、认同和表述这些因素在中国的全球事务尤其是与美国的关系中的关键作用方面,潘成鑫站在了这一研究的前沿。对于关注有关中国是什么或将向何处去的争论的学者以及学生(高年级和研究生)而言,这是一本必读书。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奥利弗·特纳(Oliver Turner)博士
潘成鑫的新著不仅挑战了一些关于中国崛起特性的基本假设,更重要的是促使我们对我们是如何知道有关中国知识的*基本出发点进行再思考。
英国华威大学肖恩·布雷斯林(Shann breslin)教授
本书对西方关于中国的想象所进行的潜心考察令人耳目一新,其哲学深度鲜有匹敌。潘博士在此将其剖析和掌控中西知识的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有别于传统的研究方法,他以退为进,通过一针见血地、反思性地观察中国观察者,得出的结论令人豁然开朗。潘博士的书值得广为阅读。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陈智宏(Gerald Chan)教授
这是关于西方表述中国的一部出色而富有见地的著作,其理论框架昭示出西方的中国表述不仅仅来源于中国,也根植于西方。虽然此前已有对这一话题的分析,本书的新颖之处在于它对“中国威胁”和“中国机遇”的同时思考:中国崛起的这两个方面对当代都至关重要。通过其挑战成见的结论,这是对有关文献的一个真正的开创性贡献。我力荐此书!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马克林(Colin Mackerras)荣休教授
中国的崛起通常要么被看作威胁,要么被看作机遇。潘成鑫告诉我们,这两种表述其实都是西方恐惧和渴望确定性、可预测性的体现。他对于一种更加具有反思性和文化敏感性的中国研究的呼吁是对当代一个重大政治论题的重要贡献。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罗兰·布兰克(Roland Bleiker)教授
0 有用 Alcibiades 2017-05-05 15:28:14
买的书。这本书太贵了,总320页,其中还有40页英文参考文献。却定价69块钱。不过我觉得还值得。给我很大启发。标题里的“欲望”是不是翻译成“欲求”更好?因为西方对中国的“欲望”不仅仅是想要做什么,而是想要做成什么,且已经开始做了很多了。总之,这是一本关于观察者观察那些中国观察者的书。它很好地解答了中国为什么挨骂的问题。更确切的说,它解答了中国为什么无论做什么都会挨骂的问题。中国按照西方的来,必被骂... 买的书。这本书太贵了,总320页,其中还有40页英文参考文献。却定价69块钱。不过我觉得还值得。给我很大启发。标题里的“欲望”是不是翻译成“欲求”更好?因为西方对中国的“欲望”不仅仅是想要做什么,而是想要做成什么,且已经开始做了很多了。总之,这是一本关于观察者观察那些中国观察者的书。它很好地解答了中国为什么挨骂的问题。更确切的说,它解答了中国为什么无论做什么都会挨骂的问题。中国按照西方的来,必被骂,不按照西方的来,更被骂。原因不在于中国做了什么,而在于西方由于自身的知识、权力与欲求支配之下的成见,要求它们必须去骂中国。 (展开)
0 有用 白垩纪 2024-12-31 23:41:15 广东
非常建构主义,对“中国威胁论”和“中国机遇论”其实是一块硬币的两面的解读很受教。这本书里的很多东西可以反思现在火热的国际传播,很多时候这边废了老半天讲自己好,人家根本不信……颇为赞同,在一个地缘政治图穷匕见的新环境下,仅靠增加交往、提升软实力已经作用有限了,除非西方自己改变认同。所以大概能明白,USA的建制派如此恐惧TikTok的原因了。
1 有用 J 2022-02-03 19:36:33
题目翻译成“叙事”其实很不准确,内容倒是用“表述”(representation),用对了。遵循的还是后现代语言转向那一套,“意义只能通过叙述来赋予”。拟剧理论以及性别理论称之为“展演”“操演”。安全化理论称之为“安全化话语”“安全剧目”。福柯称之为“话语规训”“知识型”。构境论视作“日常生活革命”“景观社会”。这些庞杂的理论试图告诉我们,世间万物绝无对立,全依赖人的心灵、情感与心智,现代政治乃至... 题目翻译成“叙事”其实很不准确,内容倒是用“表述”(representation),用对了。遵循的还是后现代语言转向那一套,“意义只能通过叙述来赋予”。拟剧理论以及性别理论称之为“展演”“操演”。安全化理论称之为“安全化话语”“安全剧目”。福柯称之为“话语规训”“知识型”。构境论视作“日常生活革命”“景观社会”。这些庞杂的理论试图告诉我们,世间万物绝无对立,全依赖人的心灵、情感与心智,现代政治乃至到了“人心之争”“神话之争”的地步。由此来看,经典国际关系理论确然过时了。所谓的“认知政治”“意缘政治”“批判地缘政治”的涌现,是吉登斯所言的“现代性”的后果。作者书中构建了两个“情感型”,即“中国威胁论”“中国机遇论”,做了意识形态指向的分析,以此揭露福柯之言“知识即权力”。但是啊,不够微观。 (展开)
0 有用 什么玩意儿 2024-08-06 09:59:20 上海
这本书信息量大,提供了很多近几十年来西方各界产出的涉华言论,这样的研究,工作量极大。然而,学术并不会因为做得辛苦就变得精彩,基于文献的论述自然看着翔实有力,但是如果仅是对一个问题做个解答,没有任何理论的依托或者创新,多少是不符合社会科学的期待。这本书的内容和结论在2016年出版时还是相当具有参考价值,可惜的是当时未见任何可观声浪,现在看来已无多少惊喜。整本书的核心观点在倒数第二章有了比较精妙的表达... 这本书信息量大,提供了很多近几十年来西方各界产出的涉华言论,这样的研究,工作量极大。然而,学术并不会因为做得辛苦就变得精彩,基于文献的论述自然看着翔实有力,但是如果仅是对一个问题做个解答,没有任何理论的依托或者创新,多少是不符合社会科学的期待。这本书的内容和结论在2016年出版时还是相当具有参考价值,可惜的是当时未见任何可观声浪,现在看来已无多少惊喜。整本书的核心观点在倒数第二章有了比较精妙的表达——西方对华的各种幻灭源于自己“不切实际和不可实现的冀望”,并强调“希望未必总是归于幻灭。切合实际的希望、制定可以实现的目标,会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显然,作者认为,美西方认为中国对他们的“不礼貌”而生发的敌视部分原因是他们自己的“幻想”。我将这个观点总结为一个概念——“国际政治中的相对剥夺感”。 (展开)
1 有用 德意奥人 2016-09-28 21:10:07
反元叙事,绝不仅仅意味反多层研究,不意味着“自我被对方语境结构纳入”,更不意味着反社会科学。抛下政见,不喜作者太过鲜明的站队,对一些行文措辞框架亦有质疑。但是选题非常好,文献也很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