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品方: 甲骨文
副标题: 18世纪的欧洲与亚洲帝国
原作名: Die Entzauberung Asiens: Europa und die asiatischen Reiche im 18. Jahrhundert
译者: 刘兴华
出版年: 2016-11-10
页数: 680
定价: 89.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甲骨文丛书
ISBN: 9787509752630
内容简介 · · · · · ·
莱布尼茨奖(2010)、格尔达•汉高奖(2012)、汤因比奖(2017)获得者于尔根•奥斯特哈默作品。许倬云、杨照撰文推荐。
启蒙时期的世界观与求知欲促使欧洲人接触陌生的亚洲,欧洲不断和同时代的亚洲互相比较,借以寻得自己的定位,从而逐渐从亚洲的优势中解放出来。
《亚洲的去魔化》呈现的正是在18世纪这段知识系统大变动的历史时期,欧洲人与亚洲知识、亚洲印象纠缠的过程。
欧洲在这个世纪深入认识亚洲,原本神秘奇幻的国度现在成了清晰的客体,这种知识上的去魔化令欧洲获得了一种至今依然挥之不去的优越与自大感。奥斯特哈默的研究呈现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难题,对今日的世界来说,这段历史为不同文化的互相理解及冲突沟通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亚洲的去魔化》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帮助我们深入到18世纪欧洲知识世界里。……可以回头借此对亚洲自我历史认知与欧洲的想象建构,对这段西...
莱布尼茨奖(2010)、格尔达•汉高奖(2012)、汤因比奖(2017)获得者于尔根•奥斯特哈默作品。许倬云、杨照撰文推荐。
启蒙时期的世界观与求知欲促使欧洲人接触陌生的亚洲,欧洲不断和同时代的亚洲互相比较,借以寻得自己的定位,从而逐渐从亚洲的优势中解放出来。
《亚洲的去魔化》呈现的正是在18世纪这段知识系统大变动的历史时期,欧洲人与亚洲知识、亚洲印象纠缠的过程。
欧洲在这个世纪深入认识亚洲,原本神秘奇幻的国度现在成了清晰的客体,这种知识上的去魔化令欧洲获得了一种至今依然挥之不去的优越与自大感。奥斯特哈默的研究呈现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难题,对今日的世界来说,这段历史为不同文化的互相理解及冲突沟通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亚洲的去魔化》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帮助我们深入到18世纪欧洲知识世界里。……可以回头借此对亚洲自我历史认知与欧洲的想象建构,对这段西方逐步凌驾东方的过程,有更深入更细腻的把握。
——杨照
《亚洲的去魔化》一书概念清晰、风格典雅。……这部作品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亚洲文化与一个已经变得陌生的18世纪欧洲。
——斯特凡•布拉肯西克(Stefan Brakensiek)
亚洲的去魔化:18世纪的欧洲与亚洲帝国的创作者
· · · · · ·
-
于尔根·奥斯特哈默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于尔根•奥斯特哈默(Jürgen Osterhammel),1952年生,曾在伦敦德国史研究所和弗莱堡大学工作,现为康茨坦茨大学近现代史教授。他出版过大量有关18世纪以来的欧亚历史著作。他的下列作品也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Die Verwandlung der Welt: eine Geschichte des 19. Jahrhunderts)《中国与世界社会》(China und die Weltgesellschaft);《中国革命:1925年5月30日,上海》(Shanghai, 30. Mai 1925. Die chinesische Revolution)。目前,他正在从事20世纪的去殖民化史研究,并和入江昭(Akira Iriye)合作主编《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6卷...
于尔根•奥斯特哈默(Jürgen Osterhammel),1952年生,曾在伦敦德国史研究所和弗莱堡大学工作,现为康茨坦茨大学近现代史教授。他出版过大量有关18世纪以来的欧亚历史著作。他的下列作品也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Die Verwandlung der Welt: eine Geschichte des 19. Jahrhunderts)《中国与世界社会》(China und die Weltgesellschaft);《中国革命:1925年5月30日,上海》(Shanghai, 30. Mai 1925. Die chinesische Revolution)。目前,他正在从事20世纪的去殖民化史研究,并和入江昭(Akira Iriye)合作主编《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6卷本)。
译者简介
刘兴华,德国波恩大学历史系博士生。游学德国多年,热爱旅行,性嗜书,现从事出版工作。
目录 · · · · · ·
推荐序 新世界与老亚洲 杨 照
序
第一章 前言
亚洲的“没落” 欧洲的自大人类的大地图
论述压力 教育包袱 偏执症
认知差异
空间
断代
第一篇 知识之路
第二章 亚洲-欧洲:界限、均衡、等级
俄罗斯帝国中的亚洲及欧洲领土
奥斯曼帝国:欧洲强权?还是野蛮的异族文化?
亚洲:最重要的大陆?
特质类型与百科全书
欧洲优先——泛欧洲的全球化
第三章 变换角度:欧洲自由心证的表现空间
文化转移与殖民主义
种族中心论的理论
跨文化的成就比较
演绎出来的正义
访问中国人及泰米尔人的
尼布尔的猴子
第四章 旅行
约翰•马尔科姆爵士的客人
官员的眼泪
海洋与陆地
东亚:抵达长城
东南亚及南亚:帝国的迁徙自由
近东:古代朝圣团
冒险家及变节者
研究者及工作人员
第五章 相遇
劳累 失望 灾难
神秘的曼宁先生
通译与对话
语盲
模仿与假象
认知机会的社会学
第六章 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以亚洲为经验
巨人与独角兽
没有偏见
亲眼所见
在哲学的刑场前
有疑问之阶级的方法
耳闻与道听途说
当地知识:欧洲文本中的亚洲学
第七章 报道、出版、阅读:从经验到文字
作为认知工具的游记
文体与真实
选集 拼贴 超叙述
改善的翻译
现实性与经典名单
阅读轨迹
阅读艺术
铺陈的断裂
第二篇 当代人与历史
第八章 历史的基本力量:草原战士、征服者、簒夺者
部落的亚洲:阿提拉与后果
革命的大陆
帖木儿:王朝创建者与怪物
纳第尔•沙阿国王:战争彗星与爱国人士
海达•阿里:暴君与启蒙改革者
火山政策的现代化
第九章 野人与蛮族
失落的野人
四种野蛮
世界屋脊
地理学、历史哲学及民族志上的“鞑靼地区”
克里米亚半岛上的骑士与异族
游牧生活的理论
安土重迁的胜利
第十章 真假暴君
尼禄和所罗门的遗产
孟德斯鸠阅读约翰•夏尔丹爵士
专制主义与历史哲学
质疑“东方专制”
安奎特-杜培宏与欧洲人之亚洲图像的去魔化
印度:专制转移
中国:官僚管理
奥斯曼帝国:禁卫军与纸老虎
来自西方的光
第十一章 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
文明人的休戚与共
城市
巴达维亚的殖民社会学
近距离的角度:阿勒颇的城市生活
奴隶
掌权的博士
种姓制度:宗教束缚或社会乌托邦
封建制度
面具与感情
在文化差异下诞生的社会学
第十二章 女性
最大的差异
感官的国度
家庭范畴
“老婆很多”
工作、自由与牺牲
进步:殷勤的标准
第十三章 时代转折:欧洲中心论的兴起
思想的悬浮状态与新的隔离
从阿拉丁的宝库到发展中国家
没落 退化 停滞
从文明理论到文明化使命
新版后记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地名及内容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孟德斯鸠不只根据政治关系的组织形态来描述政治关系,用他的话说,不只根据其“形式”——他认为还存在着一个统的“原则”,以主流心理倾向的形式渗入整个共同社会当中。如此一来,亚里士多德传统的国家形式学说便跨入政治社会学中。在君主政体中,决定一个社会道德氛围并标志出前政治空间中人类关系的是荣誉,在专制政体中则是恐惧。此外,孟德斯鸠和其他作者也认为,在专制政体下,绝对的统治与隶属关系会再现于社会生活的所有层面中。例如,后宫之内由君主负责守卫的宦官以及彼此之间等级森严的依附于后宫的女子所构成的从属关系,正是一个政治状态的微型宇宙。苏丹的宫廷结构重复着国家的结构。 这是重要的观点,但在描述真正的社会关系时,仍是一个过于粗糙的工具。孟徳斯鸠自己在《论法的精神》其他部分中发展出更接近掌握社会化形式的概念与假设。他所提出的最普遍的上层概念,便是民族的普遍意志。这个民族最普遍的特征由“气候、宗教、法律、统治原则、过去的模范、风俗与习惯”构成。这些要素各自的影响视个别情况而定。风俗与习惯是“普遍的”,追溯不到任何明显的创始人的意志,也就是所谓“自然长成”的制度,而法律则可溯及立法者的意志。 孟德斯鸠接着思索法律、风俗与习惯的关系。在他看来,中国文明独特的原因在于三者一致,而且还有宗教的因素。这种几乎无法由外破坏的坚固的多重价值体系,至今仍令所有征服者害怕,亦如孟德斯鸠清楚所见,阻碍了该国的基督传教活动。 对这样一个“社会学”观点而言,风俗最为重要。它是私人生活的社会法则(个体被当成人类,而非尽国民义务的公民),和传统的举止规矩(习惯)的差别在于风俗操控着人类的内在动机。尽管18世纪后半叶,只有少数作者遵循孟德斯鸠狭义而精确的风俗概念,但他建议的术语却开启了理解类似“整体社会”这类事物的可能性。注意到孟德斯鸠赋予其类别普遍的适用性很重要。...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文明人的休戚与共 -
“专制政体”被当成体系概念,不被用来标志个别统治者的行为,而被视为一种特定的政治秩序形式。因此,体系与个别行为”之间的属性关联并非一成不変。首先,可以从体系的压制特质中,推断出个别统治者的实际压制行为、算次,分开两者,那么一名有德行的君主亦有可能在一个恶劣的体系下行善;再次,将体系视为一种标准,借此来衡量实际行为。当穆拉甲・多桑一再指出土耳其政治运作中一些无法忽视的专制之处表明奥斯曼人已背叛了自己与他们原来出色公正的国家机制时,采取的便是这种做法。 除了体系特质外,专制概念中的另外两个重要成分已在古希腊的政治理论中出现:一种蔑视法律的独裁统治退化形式的非法专制政体,而且被特别归入“蛮族”之中。亚里士多德发展出这套关键性的相对论述,导致政治一体化的世界分裂为二。对希腊人来说,专制政体是所有宪法形式中最恶劣的,完全造合“蛮族”,因为他们在人类学上有其局限,缺乏自由意识“因为蛮族的奴性类似于希腊人和亚洲人,比欧洲人更甚,因而可以忍受专制统治,不起而反抗。”因此,相同的统治形式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脉络中,会有不同的评价。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孟德斯鸠阅读约翰•夏尔丹爵士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亚洲的去魔化:18世纪的欧洲与亚洲帝国"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亚洲的去魔化:18世纪的欧洲与亚洲帝国"的人也喜欢 · · · · · ·
亚洲的去魔化:18世纪的欧洲与亚洲帝国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 条 )
> 更多书评 5篇
论坛 · · · · · ·
“连汉字都无法阅读—没有开化的明证” | 来自月儿圆 | 2020-04-27 23:09:04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8)暂无评分 9人读过
-
左岸文化 (2007)8.7分 16人读过
-
C.H. Beck (1998)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一无所知的世界,看下去,才有惊喜 (溜肉段)
- 广义人类学备忘录 (nothing传叔)
- 甲骨文丛书[ORACODE](已出书目) (Yursler_林)
- 文化研究系列 新书 (赵舒默)
- 雲中上師推荐书目 (唐唐丸)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亚洲的去魔化:18世纪的欧洲与亚洲帝国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𐒁𐒌𐒍𐒧𐒨𐒎𐒐𐒣 2022-01-10 20:46:20
看了大半年断断续续看完了。。。
0 有用 优游卒岁 2018-03-19 11:40:27
欧洲对亚洲的打量,经历了从景仰到好奇,到去魔化到鄙夷的过程,而在18世纪之时,是欧亚关系重大转折之时,也是欧亚之间文明的进展此起彼伏之时。这种打量出现于欧洲人当时的游记之中,以及时人所写的论述中,该书将这些记叙与论述梳理出来,也还有些趣味。只不过写得枯燥了些,尤其后记部分对萨义德东方学的吹捧,让人生烦。
4 有用 phoenix 2017-03-22 13:49:39
其实我挺喜欢这样叙述的,大量原始信息虽然难以全部吃透,但足以反映历史风貌。重点是全是干货啊~#其实是神作#
2 有用 甲骨文图书 2016-11-27 12:32:16
奥斯特哈默,知识渊博,视角独特,值得一读
2 有用 holly2007 2017-04-28 18:01:27
以18世纪亚洲帝国为对象的历史社会学,规范的field research,引用密集度堪比《管锥篇》,资料信手拈来,巨细靡遗,作者涵化史料扎实而彻底。译笔略硬,读来磕绊,久之不免心中杯葛。1处bug:159页第二段第六行多写了一遍Van Bra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