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ood Child》的原文摘录

  • 更深一步分析,育儿者所面临的困境,不仅是谦让的美德与虚伪的恶习之间的矛盾,更是根植于对孩子们的“真”“善”之间的矛盾想象。只有在一种情况下谦让才是真正的美德,那就是出于真诚的目的,单纯为了别人好;一旦动机不“纯真”,谦让就变成了虚伪。一方面,如中国自古以来的育儿观念所强调的那样,孩子纯真的天性,是人类美德的基础。保护儿童的“纯真”本身就是道意义上的善举。另一方面,考虑到资源分配这一具体领域,一个“纯真”的小孩,可能意味着这个孩子想要占有他想要的一切,这却是自私的表现了。这时候,孩子的“纯真”成了灰色地带。在如今的育儿话语当中,儿童天性”这一看似简单的概念,往往作为积极的解放性力量被建构起来,实际上却是日常社会化经验中有争议的道德空间。 (查看原文)
    豹豹猫女 2赞 2021-06-19 20:18:30
    —— 引自第157页
  • 我们往往认为道德规范是社会“强加”在孩子们的头脑里,认为这些规范主要经由奖惩而被“内化”。但事实并非如此。儿童其实对于伤害与关怀、合作公正持有先验假设,这正是他们能够习得社会道德规范的原因;就好像人类因为有视神经系统才能感知视觉。中国传统隐喻在此非常贴切,培养孩子就像是培育一棵树苗。你能够通过给树苗施肥、修剪杂枝、清理杂草来帮助它一一但是真正实现生长的是树苗本身,而不是你。道德是习得的,习得过程需要帮助,但道德并不是被教出来的。 (查看原文)
    豹豹猫女 2021-06-12 14:04:48
    —— 引自第8页
  • 儿童并非通过“下载”来获得信息。他们的头脑充满许多具体期望、直觉和认知倾向,这让他们能够自发从所处环境的碎片化信息中搭建起对世界的整体理解。众所周知,儿童并不是通过被传授语法来习得母语,相反,他们倾听身边的种种对话,在头脑中构建语法。 (查看原文)
    豹豹猫女 2021-06-12 14:04:48
    —— 引自第8页
  • 本书将民族志和现场实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我把儿童置于分析的中揭示他们如何建构自己的道德世界,并将他们的道德实践和理解置于日常经验之中。 (查看原文)
    豹豹猫女 1赞 2021-06-12 20:27:00
    —— 引自章节:None
  • 成熟的财产概念包括三条规则:所有者可以拥有并使用该物品,所有者可以拒绝他人拥有或使用该物品,所有者可以选择将该物品的相关权利转让给他人( Snare,1972) (查看原文)
    豹豹猫女 1赞 2021-06-19 20:22:49
    —— 引自第135页
  • 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会批判性地接受流行的育儿建议,有意识地将这些不同的知识线索与他们自己的育儿实践进行比较。这样的知识循环、评估和应用过程正处于中国教育向关注儿童内在主体性转向的宏观转型之中,这是中国新兴中产阶层中出现的一种新趋势(Kuan,2011,2012)。在竞争激烈的教育环境和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中,儿童心理压力激增是父母极为关注的问题。中国城市中越来越多的中产家长,在追求学业成绩的极端压力和竞争中,开始主张培养善于交际、有爱心、心理健康的孩子。 (查看原文)
    豹豹猫女 1赞 2021-06-21 20:00:08
    —— 引自第236页
  • 照料者与教育工作者面对的关键挑战:在个被看作是自私且冷漠的世界当中,人们应该教育自己的子女对他人友善、关爱、共情吗? (查看原文)
    豹豹猫女 2021-06-19 15:44:58
    —— 引自第110页
  • “孺子将入于井”故事的开头,孟子提出,慈悲之心是顺利且有效治理的关键。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四种基本道德感: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此外,他认为道德教育至关重要,是建设理想社会的关键途径:“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 (查看原文)
    豹豹猫女 2021-06-19 15:44:58
    —— 引自第109页
  • 家长和老师都陷入了道德教育的深刻困境,在冲突的价值观之做出选择,在理念与现实之间做出调和,在培养一个有道德的孩子和一个成功的孩子之间一一所有这些都发生在一个被认为不道德的世界里。 (查看原文)
    豹豹猫女 2021-06-21 00:08:02
    —— 引自第2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