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译者: 刘晖
出版年: 2017-1-15
页数: 117
定价: 2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布尔迪厄作品
ISBN: 9787300236490
内容简介 · · · · · ·
《自我分析纲要》不是传记,而是布尔迪厄对自我的社会学分析。布尔迪厄对自己采取了批判反思的视角,仅仅选取了自身经历中从社会学观点来看直接相关的特征,也就是对社会学理解和解释必要的特征。他描述了他的童年经历和寄宿生活,20世纪50年代初他进入哲学场时的状况,从哲学转向人种学和社会学的蜕变过程,以及阿尔及利亚战争期间他所从事的调查,最终对自身的知识筹划提出了社会学解释:低微的出身与学业的成功产生了他分裂的习性,这种习性与他积累的学术资本一起,在知识场的作用下,导致他独特的实践——通过对立面的协调,把宏大的理论抱负与低微的研究对象相结合,以求创立一种总体性的实践的社会理论。
自我分析纲要的创作者
· · · · · ·
-
皮埃尔·布迪厄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年8月1日—2002年1月23日),是当代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思想家和文化理论批评家。1954年他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956年应征入伍,在阿尔及利亚服役两年。1964年回到巴黎,于1975年创办《社会科学研究行动》(Actes de la recherche en sciences sociales)。1982年成为法兰西学院唯一的社会学教授,社会科学高等学院(Ecole des hautes é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学术总监。主要著作有《实践理论大纲》《艺术的规则》《帕斯卡式的沉思》《男性统治》《区隔》等。
目录 · · · · · ·
二
三
四
五
译后记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没有什么比这一点让我更高兴的了,即我成功地使得我的某些男女读者对我的经验、困难、疑问、痛苦等感同身受,并从这种与赞同的投射截然相反的现实主义认同中,得到比他们所经历的和所做的稍稍好一点的行动和生活手段。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五 -
完全投入并忘记危险丝毫不是由于随便什么形式的英雄主义,而且我认为,这根植于我体会到的极度悲伤和忧虑。这种悲伤和忧虑,以及辨别一个仪式之谜、采集一个游戏、观看这个或那个物件(比如,一盏婚礼油灯,一个老箱子或一座保存完好的房屋的内部)的愿望,或在其他情况下,观察和证明的单纯欲望,导致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使我有可能理解我的经验的狂热工作中,我是这种经验的卑微而贫乏的证人,我要不惜一切代价说明这种经验。如我亲身经历的那样不折不扣地说出若干境况和事件——也许是险情——并不容易,这些境况和事件让我极为震惊,有事甚至回到我的梦里。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6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自我分析纲要"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自我分析纲要"的人也喜欢 · · · · · ·
自我分析纲要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 条 )
> 更多书评 11篇
论坛 · · · · · ·
有人觉得有些句子不够通顺吗? | 来自go for it | 1 回应 | 2023-10-10 14:10:20 |
扉页上的那句话是不是译得不准确啊? | 来自严重网络乱象 | 2 回应 | 2018-01-22 22:12:52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8.0分 292人读过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8)暂无评分 15人读过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8)暂无评分 5人读过
-
Raisons d'agir (2004)暂无评分 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近期新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逻辑学/哲学/方法论 (林村河畔)
- 陆沐編輯生涯得書 (於沐)
-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Felix Bourdieu)55年 (燭照)
-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 (把吴钩看了)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4517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自我分析纲要的评论:
feed: rss 2.0
15 有用 知度濟。 2020-08-07 18:01:02
出修订版好好改改翻译问题吧。
49 有用 安提戈涅 2020-07-23 21:16:12
《自我分析纲要》中的布迪厄通过一种“反自传”的形式,仍然充分地解释了《继承人》、《国家精英》、《区隔》等作品背后,最深层次的观念与经验的来源。这位出身于小地方邮局子弟的学者,从本能上就会更主动地意识到他与萨特、海德格尔等人的区别——后者要么被他讽刺为“神话”,要么就是“一种对神秘主义的颂扬”。也是这种意识,鲜明地规定了布迪厄对“现实主义”的推崇,他至少四次提及福楼拜,也恰恰因为他服膺于福楼拜现实主... 《自我分析纲要》中的布迪厄通过一种“反自传”的形式,仍然充分地解释了《继承人》、《国家精英》、《区隔》等作品背后,最深层次的观念与经验的来源。这位出身于小地方邮局子弟的学者,从本能上就会更主动地意识到他与萨特、海德格尔等人的区别——后者要么被他讽刺为“神话”,要么就是“一种对神秘主义的颂扬”。也是这种意识,鲜明地规定了布迪厄对“现实主义”的推崇,他至少四次提及福楼拜,也恰恰因为他服膺于福楼拜现实主义背后的冷静甚至冷酷。由此,他挣脱了被资产阶级保护和巩固的那套哲学说教模式与习得传统,走向了更为粗粝的“贫民窟的苦难”,毕竟,这是他的由来。谈到自己的工作状态里的超然与信仰,真是很令人心动:把自己看的有点像中世纪的一个石匠,雕刻一个教堂高高在上的柱头,柱头淹没在穹顶,注定让人完全看不到。 (展开)
2 有用 夜神ライン 2020-03-17 19:03:46
好像在和大师对话一样。虽然大师的话我也并不是都能明白,但感觉很亲切。
8 有用 57 2020-11-08 13:36:15
不好懂又很想懂,接连读了两遍。陷入布尔迪厄式的强力摩擦之中。在高等教育和社会出身,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精英与民众,现实政治和经院知识等等人为的二元对立之间,他取了一个奇绝的态度,也就是他说的“分裂的习性”和“双重拒绝”。这让他分析(主要是拒斥)别人和观察自己时的洞见不相上下,与此同时一开口也就落入了自己设下的陷阱。让这种几乎自我循环的论述超拔出来的,是不把这种自我反思的原创性据为己有,而是更关注... 不好懂又很想懂,接连读了两遍。陷入布尔迪厄式的强力摩擦之中。在高等教育和社会出身,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精英与民众,现实政治和经院知识等等人为的二元对立之间,他取了一个奇绝的态度,也就是他说的“分裂的习性”和“双重拒绝”。这让他分析(主要是拒斥)别人和观察自己时的洞见不相上下,与此同时一开口也就落入了自己设下的陷阱。让这种几乎自我循环的论述超拔出来的,是不把这种自我反思的原创性据为己有,而是更关注它的生产性,这一点教益非常深。反思或者说突破反思,正是要在人为的不可调和中继续搜寻人为的可能,而不是仅仅是提供一些令人束手无策的悔恨、怀旧、温柔抚摸。 (展开)
3 有用 李国藩 2020-04-19 18:36:41
布尔迪厄反复强调这不是自传,但是仍然从中窥见他人生中各种重要片段,他的心路历程以及这些经历对于他的学术生涯产生的影响。我觉得这本书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真诚和坦然。正如他在最后一句话中所提示的:“没什么比这一点更让我高兴了,即我成功地使得我的某些男女读者对我的经验、困难、疑问、痛苦等感同身受,并从这种与赞同的投射截然相反的现实主义认同中,得到比他们所经历的和所做的稍稍好一点的行动和生活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