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布迪厄的社会学诗学
出版年: 2017-1
页数: 468
定价: 8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上海市学术著作出版基金
ISBN: 9787208134287
内容简介 · · · · · ·
全书旨在对布迪厄的社会学诗学进行一个较为系统的批判性阐释和研究。除了序跋之外,全书共分七部分。导论“文化与权力”勾勒了布迪厄社会学诗学的主要特征,认为可分为文化研究视野中的、旨在考察艺术消费的社会学美学;以及文学现代性视野中的、旨在考察文学生产的文学社会学两部分。第一编“实践与反思:布迪厄社会学要旨”,侧重于从宏观层次描述布迪厄思想大系,主要是讨论哲学和社会学层面的布迪厄。第二编“文化再生产与符号暴力”简述了布迪厄若干重要社会理论,包括他的教育社会学、语言理论、性别支配理论、知识分子理论和阶级理论。第三编“趣味:区隔的逻辑”和第四编“文学现代性的别种解读:文化生产场理论”均为本书重点。前者探讨了布迪厄的社会学美学,后者论述了布迪厄文学场理论。结论部分批判性质疑了布迪厄社会学诗学的有效性限度。附录部分收录了一篇布迪厄社会学诗学的代表性译文。
本书是对法...
全书旨在对布迪厄的社会学诗学进行一个较为系统的批判性阐释和研究。除了序跋之外,全书共分七部分。导论“文化与权力”勾勒了布迪厄社会学诗学的主要特征,认为可分为文化研究视野中的、旨在考察艺术消费的社会学美学;以及文学现代性视野中的、旨在考察文学生产的文学社会学两部分。第一编“实践与反思:布迪厄社会学要旨”,侧重于从宏观层次描述布迪厄思想大系,主要是讨论哲学和社会学层面的布迪厄。第二编“文化再生产与符号暴力”简述了布迪厄若干重要社会理论,包括他的教育社会学、语言理论、性别支配理论、知识分子理论和阶级理论。第三编“趣味:区隔的逻辑”和第四编“文学现代性的别种解读:文化生产场理论”均为本书重点。前者探讨了布迪厄的社会学美学,后者论述了布迪厄文学场理论。结论部分批判性质疑了布迪厄社会学诗学的有效性限度。附录部分收录了一篇布迪厄社会学诗学的代表性译文。
本书是对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文化理论的介绍与研究,并对于中国语境中的历史文化实践进行了理论的运用与分析。布迪厄社会学文化学理论的精髓在于反对一切形式的符号控制,反对普遍存在的不平等。为了实现这一实践目的,他一方面借助于独特的概念工具和研究方法考察了人类行动的逻辑,从而 获得了他作为一个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甚至哲学家的崇高声誉;另一方面,他又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统治阶层是如何在获得被统治者共识的条件下,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进行合法性治理的。
作者简介 · · · · · ·
朱国华,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分别获文学学士、博士学位。1986—2001年,任教于东南大学,2001—2003年,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迄今,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06年被选为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秘书长兼法人代表。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年,赴美国杜克大学访学一年。2009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11年,任《文艺理论研究》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2015年3—8月,赴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任高级访问学者。从1986年开始至今,发表论文百余篇,著作有《权力的文化逻辑》、 《文学与权力:文学合法性的批判性考察》、 《乌合的思想》等,译著有《海德格尔的政治存在论》,散文集有《兄弟在美国的日子》。
目录 · · · · · ·
导论 文化与权力
一、布迪厄:社会学的不朽者
二、文化政治与现代主义经验
三、社会学美学与文艺社会学
四、布迪厄的意义与研究策略
第一编 实践与反思:布迪厄社会学要旨
第一章 陌生人:布迪厄的生活轨迹与学术性情的发生
第一节 生为陌生人
第二节 从人类学到社会学
第三节 从读者到作者:走向辉煌
第四节 从学者到文化角斗士
第五节 误解与理解
第二章 继承与断裂:布迪厄的哲学思想渊源
第一节 与常识决裂:布迪厄与法国认识论传统
第二节 关系性、专断性无意识结构及其他:布迪厄与结构主义
第三节 身体性、政治介入和哲学现成品:布迪厄与现象学
第三章 继承与断裂: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渊源
第一节 学术与政治:布迪厄与马克思
第二节 符号维度与合法性:布迪厄与韦伯
第三节 社会事实、分类及分化:布迪厄与涂尔干
第四章 布迪厄的方法论与理论图式
第一节 超越对立
第二节 建构对象与关系主义
第三节 反思的三重奏
第四节 理性与价值:学术的政治使命
第五章 主要概念工具
第一节 习性
第二节 资本
第三节 场域
第四节 实践
第二编 文化再生产与符号暴力
第六章 文化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
第一节 符号暴力与教育再生产
第二节 阶级习性与教育期待
第三节 国家暴力与精英生产
第四节 理论争鸣、教改方案与跨语境效应
第七章 语言交换的经济
第一节 述行句的社会条件
第二节 国家体制与合法语言
第三节 语言市场、语言习性与价值预期
第四节 语言市场的权力关系
第五节 命名与符号权力
第六节 对布迪厄语言理论的省思
第八章 符号暴力与性别支配
第一节 符号暴力
第二节 男性统治的逻辑
第三节 超历史性别结构、符号财产与无望的乌托邦
第四节 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语境中的布迪厄性别理论
第九章 知识分子场
第一节 知识分子的定义与系谱
第二节 知识分子场:对知识分子的祛魅
第三节 知识分子:被统治的统治者
第四节 超越批判与建设的对立?
第十章 社会空间与社会阶级
第一节 马克思与韦伯的理论遗产
第二节 社会空间的结构
第三节 社会世界的表征与阶级斗争
第四节 过时的理论建构?
第三编 趣味:区隔的逻辑
第十一章 艺术编码的社会条件
第一节 艺术感知的生成
第二节 艺术能力的社会学
第三节 艺术能力的历史性
第四节 艺术接受与艺术教育
第五节 卡里斯玛与社会不平等
第十二章 阶级习性与美学性情
第一节 趣味与阶级区隔
第二节 合法趣味与美学性情
第三节 文化意愿:中产阶级的趣味
第四节 工人阶级:必然性的选择
第十三章 美学个案研究:摄影术与艺术博物馆
第一节 摄影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阶级习性与作为艺术的摄影
第三节 模仿艺术的艺术
第四节 艺术博物馆:虚假的文化承诺
第十四章 当代语境中的布迪厄美学社会学理论
第一节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与艺术祛魅
第二节 福柯、德里达与媒介:布迪厄与后现代主义
第三节 解码与抵抗:布迪厄与伯明翰学派
第四编 文学现代性的别种解读——文化生产场理论
第十五章 当代文论语境中的布迪厄
第一节 创造者神话与社会学
第二节 拒绝本质主义:对内部、外部阅读的双重超越
第三节 文学场:辩证超越的逻辑
第四节 布迪厄文学社会学的当代效应
第十六章 颠倒的经济:文学场的结构
第一节 文学场:信念的生产场
第二节 限制生产与大生产:文学场的结构
第三节 占位、位置、性情与可能性空间
第四节 正统与异端:文学场的符号斗法
第五节 理论与实践:布迪厄文学场的跨语境运用
第十七章 文学场的历史发生与文学现代性
第一节 纯粹美学的发明
第二节 双重结构与符号财富的生产
第三节 文学场的内忧
第四节 文学场的外患
第五节 文学现代性与现代主义
第六节 第三世界视野中的文学场理论
结论 对反思性社会学诗学的反思
一、假如无魅可祛……
二、文学自主性的悖论
三、实用价值与理论意义
四、最后的理论盘点:从文学的观点看
附录一 译文
摄影的社会定义
附录二 引用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权力的文化逻辑"的人也喜欢 · · · · · ·
权力的文化逻辑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权力的文化逻辑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 条 )

一本最薄的介绍布尔迪厄的书

赵勇|马夫式阐释与祛魅式反思 ——读朱国华《权力的文化逻辑:布迪厄的社会学诗学》
> 更多书评 2篇
-
布迪厄,“概念的真正意涵来自于各种关系。只有在关系系统中,这些概念才获得了它们的意涵。” 一、习性 《实践的逻辑》,习性,“与存在条件的特定阶级相联系的条件作用形成了习性:它是持久的、可变换的一些性情系统,是一些被建构的结构,这些结构倾向于作为建构性结构而起作用,也就是作为这样一些原则而起作用:它们产生和组织了实践和表征,从而,即便并未有意识瞄准一些目标,或者并未明确掌握为达至这些目标必具的运作程...
2020-06-16 14:33 11人喜欢
布迪厄,“概念的真正意涵来自于各种关系。只有在关系系统中,这些概念才获得了它们的意涵。”
一、习性
《实践的逻辑》,习性,“与存在条件的特定阶级相联系的条件作用形成了习性:它是持久的、可变换的一些性情系统,是一些被建构的结构,这些结构倾向于作为建构性结构而起作用,也就是作为这样一些原则而起作用:它们产生和组织了实践和表征,从而,即便并未有意识瞄准一些目标,或者并未明确掌握为达至这些目标必具的运作程序,就可以客观地适应到其结果中去。”
习性的基本特征:
1、习性是一整套性情系统,即感知、评判和行动的区分图式的系统。
2、习性具有稳定性,它植根于心智和身体,也会超越遭遇的具体情境发生惯性作用。但它又可以置换,即:①在某个领域所获得的习性能在其他领域发生类似效果。 ②习性受到社会条件的限制而发生缓慢的变化。
3、习性作为主观性的社会结构,它既通过社会条件将外部强制和可能性内在化,即,被建构为我们的认知、感知和行动的图式;又作为建构性的结构,赋予个人在社会世界各个领域的活动一种形式和连续性,它使得行动者获得行动的意义与理由。
4、习性对实践的引导,往往是无意识的。无意识指对累积在身上的历史失去记忆或主观意识,而习性就是在实践过程中历史所转变成的自然。这种无意识特征为习性的模糊性质留下了阐释空间。在此意义上,习性以某种游戏感引导行动者根据未必经过理性计算的策略而行动;但同时,习性是按照一定的资源条件和过去经验中最可能成功的行为模式,驱动行动者根据预期的结果选择实践活动,因此习性包含了可能与不可能的无意识计算。习性会适应它赖以建构的特殊条件,适应作为客观可能性而被铭记的种种要求,由此能再生产客观条件所固有的规律;但是,作为历史的产物,作为客观结构的内在化,它又并非某种机械决定的机制,而表现为即兴创造的生成原则。
二、资本
习性取决于行动者在社会空间所占据的位置,而资本的总量和性质决定了行动者在一定社会空间的占位。
布迪厄“资本是积累的(以物质化的形式或具体化的、肉身化的形式的)劳动,当这种劳动在私人性,即排他的基础上被行动者或行动者小团体占有时,这种劳动就使得他们能够以物化的或活的劳动形式占有社会资源。”
1、布迪厄的资本不是单纯经济意义上的,而是各种形式的资本,可分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上述资本的被认可形式称之为符号资本。
2、布迪厄将资本与权力联系在一起。一个人拥有资本的数量和类型决定了他在社会空间的位置,也就决定了他的权力。
3、各种资本能相互转换。资产阶级的再生产策略,是将子女送到贵族学校捞取文化资本。布迪厄认为,正是研究资本转换所赖以发生的作用机制(例如俱乐部、学校、家庭),以及把握转换的规律,比如转换率,才使得他的科学理论不止是一种理论研究,而且具有建构、生产研究对象的实际用途。
4、尽管各种资本具有自主性,但根源还是经济资本。
5、就反对本质主义而言,资本从来都是具体的、特殊的资本:“当我们提到特殊资本的时候,这意思是说资本只是处在与某一特定场域的关系之中才是有效的,并因此总是处在该场域的诸多限制之中。”
三、场域
行动者所拥有的习性和资本,必须有一个展开的领域。
布迪厄: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架。正是在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强加于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机构之上的决定性因素之中,这些位置得到了客观的界定,其根据是这些位置在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占有这些权力就意味着把持了在这一场域中利害攸关的专门利润的得益权)的分配结构中实际的和潜在的处境,以及它们与其他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
现代社会具有大量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即场域,它们拥有自身的逻辑和规律,并且不可化约为其他领域的决定因素。
行动者一旦进入场域,即获得该场域特有的行为和表达的特殊代码。在此过程中,习性会引导行动者将场域“建构成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一个被赋予了感觉和价值,值得你去投入、去尽力的世界。”这也就是建构为一种“幻象”,比如在司法场中对公平或正义等神圣观念的崇信。幻象具有不同的特定形式,它作为场域的所有成员集体性执着的信念,构成了场域具有超验本质的某种东西:它使得行动者认为必须严肃认真地对待游戏,而自己的付出也物有所值。但幻象究其实是一种特定利益形式,只是历史性建构的一种专断性。幻象是通过习性来召唤行动者进行实践活动,因而还要关注习性与场域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习性是场域赖以发生功效的条件,另一方面,习性也是场域作用的一个结果,场域也会塑造行动者的习性,特别是由于行动者所拥有的资本,以及在场域的特定位置。
行动者在位置空间和主观立场之间存在着同源关系。因此,一些社会行动者如果立场接近,是他们习性相近、社会空间位置接近的结果。知识分子站在被压迫者的立场上说话,是因为他们处于被统治地位,与广大被支配者存在着结构上的同源关系。但是,社会行动者并不知道支配着他们行动的背后的幻象。比如知识分子就坚信,他们不代表任何特定阶层的利益,而代表全人类的利益。他们实际上为知识分子的幻象所迷惑。
从场域结构看,由于资本的不平等的分配,因而场域是一个永恒斗争的场所。每个获准进入场域的行动者必然受到场域逻辑的压力,认同场域的游戏规则,这就是所谓入场费;但是,每个行动者都会谋求更多的资本,从而获得支配性位置。因此,行动者旨在生产有价值的符号商品。商品价值的赋值研判取决于市场/场域的供需关系,也决定于符号生产者所拥有的符号资本的总量和构成,最后有些符号商品被接纳而有的被淘汰。这样经过优胜劣汰的选择,胜利者可以获得制定场域的合法定义的垄断权力。
符号斗争也就是分类斗争。根据行动者自身的习性和拥有的资本,行动者的策略可分为三种:保守、继承和颠覆。
正统与异端之争旨在争夺对于解释场域合法游戏规则的垄断权。任何一方对于游戏规则的制定都是根据自己的位置和利益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调节。场域的支配者总是垄断着场域的历史,通过对历史的再生产和再阐释。与此相反,心怀不满的新锐们则通过重新命名的区隔策略来进行符号斗争,这种命名通过有利于自己的合法性定义推翻原有的场域话语的有效性和合法性,或者另起炉灶,将原有话语一脚踢开;或者将原有话语降格为自身话语的一个次要步骤,或收编为自己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把自己区隔为场域历史的真正继承人,而把对手区隔为落伍者,并试图将他们放逐到场域的边缘。新锐们也因此重写属于自己的场域历史。
场域的相对自主性。场域都会为自己的自主性而斗争,即摆脱政治、经济等外部因素控制,使自身的逻辑逐渐获得独立性。一个场域越具有自主性,越能够把权力场的友/敌逻辑转换成场域自身的真/伪逻辑,也越能把自己的规则强加到每个场域的成员身上,而外部资源要想渗透到场域内部,必须“先通过场域特有形式和力量的特定中介环节,预先经历一次重新形塑的过程”,即只有转换成场域本身的结构元素,才能发挥作用。但是,任何一个场域说到底都受到元场的制约,即权力场。因此,符号革命得以实现,并不完全取决于新来者所制定的革命规划的内在合理性,而是某个场域之外的外部需要的变化或者历史机遇相契合的产物。
四、实践
Praxis是一个相对于理论意义上的概念,通常译为“实践”。布迪厄使用practice 一词,说明了其研究对象是平常进行的、普通的实际行为,而不是践履某种观念或者理想意义上的那种实践。
实践的关键性特点是紧迫性(urgency),这首先指行动者总是在一定具体的空间,特别是时间中进行活动。实践的时间结构,亦即其节奏、速度,也就是其方向性,构成了实践的意义。”实践总是处在当下时间之中的实践,并且,实践还负载着过去,并指向未来,因此,它不可能遵循理论家所设想的那种逻辑,也常常不可能按照行动者事先的规划去行事,因为千变万化的制约因素总是迫使行动者不是按照理论可能性而是根据现实可能性对行为路径或行为模式作出选择。
布迪厄以礼物为例讨论了时间维度在实践中的意义,回礼物种种可选择的策略总是通过对时间的控制,巩固或提升自己在社会空间所处的位置。因此,实践的其他属性,例如模糊性、不确定性,实际上是由此紧迫性派生出来的特性。
实践的逻辑“是可以理解的,连贯性的,但是只能取决于能否达到某一特定点(超过了这一点就不再是'实践的'了),而且,实践的逻辑还指向实践目的,即实现种种希望或者(生或死的)欲望等等。”布迪厄这里表明了两种相 关的立场:
其一,反对“学究谬误”的立场,指出实践关涉的并不是结构主义者所相信的诸如上/下之类的认知图式或概念,而是一些具体可感的事物。学究谬误表现为构建一些理论模式,在此模式之中,对实践的理解被总体化了、去时间化了,理论家以此模式再来肢解实践,这就必然导致对社会世界的误识。这就好比在某一个旅游胜地,只有外地游览者才会求助于地图,而当地人并不需要根据街道布局来设计自己的交通路线。结构主义者这种类型的理论家错就错在以为当地人也根据地图来设 计自己的路线。
其二,实践有作为内驱力的发生原则,它基于人的利益或者欲求。这些发生原则体现为习性,推动行动者进行种种实践。在习性对于结构的具体作用方式上,行动者在实践中遵循的并不是规则,而是基于习性的策略(习性乃是策略的前策略基础。它总是倾向于再生产使策略行动成为可能的那些条件)。这也就是一种实践感,或者说一种游戏感。行动者未必遵循理性,未必很好地把握了对于游戏的感觉,但他们按照自己理解的规则行事,正是这种即兴表演的自由才使游戏得以继续,尽管这一自由仍然在某些约束之下。当他们根据实践性预期进行实践的时候,他们对于游戏的理解或感知实际上已经蕴含了对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无意识的综合判断,各种客观机遇的可能性早已经内化成一种具有必然性的实践感,从而支配着自己作出实践选择。由于既不能将实践归为理性计算的产物,也不能将习性理解为只是无意识地自动调适于结构,因而实践具有不确定性。
实践的逻辑并一定正确。人们的策略总是基于在社会空间中所占据的位置,因此未必能够越过自己的视界来客观准确地认识社会现实,他们只是根据被视为当然的笃识经验(doxic experience)来引导自己的实践。这种笃识经验是客观结构与提供直接理解幻觉的内化了的结构相契合的产物。
回应 2020-06-16 14:33 -
职业的变动并不必然意味着原先的阶级区隔格局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大学入学门槛的降低造成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普遍化,导致中下阶层提高生活水准成为可能,然而水涨船高,在整个社会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每个阶级大致上还是保持着原有的相对位置,整个社会世界不平等的等级秩序依然如故。
2019-06-09 16:53 1人喜欢
-
职业的变动并不必然意味着原先的阶级区隔格局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大学入学门槛的降低造成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普遍化,导致中下阶层提高生活水准成为可能,然而水涨船高,在整个社会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每个阶级大致上还是保持着原有的相对位置,整个社会世界不平等的等级秩序依然如故。
2019-06-09 16:53 1人喜欢
4 有用 端夫人 2017-10-21
第一章末尾朱国华就在偷偷地种大毒草! 布迪厄五星,给朱国华扣一星。
1 有用 胖达叔 2017-06-17
同样,看过word枪版算读过吧……
0 有用 观止 2017-03-25
目前读到的研究布迪厄的最好著作,行文逻辑清晰,富有力量感,尤其是对相关资料的占有,达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就连书中的注释都信息量巨大,实在钦佩!
1 有用 Saltimbanques 2018-02-27
借序言一句话,提到朱国华就会联想到布迪厄,反之亦然。
17 有用 小白不癫疯 2018-03-30
文艺学背景限制了朱国华对布尔迪厄的理解。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之间的关联并不像朱所想的那样是如此固定的。 对布尔迪厄的批评并未切中要害,习性作为客观结构的主观化,其客观结构是变动开放的,而非稳定不变。引述诸多,而未能一统观之。 介绍作入门之用尚可。
0 有用 J’accuse 2020-12-15
能够用如此生动的语言和例子来阐释布尔迪厄的观点,真的太难能可贵了,朱国华老师用实践抵抗了教授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参与建构的社会再生产。在一个采访中,布尔迪厄说,社会学的意义就在于解释本来可以是其他形态的社会为什么是现在这样。而在朱老师看来,布尔迪厄局限的地方也在于这一决定论逻辑:为什么本来可以是其他形态的社会,只能是这样?
0 有用 飞飞在田野 2020-07-30
终于读完了,很好的介绍书,算是对布迪厄的理论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0 有用 曹家小胖Kimi 2020-06-23
(1)读完第四章,我在想,布迪厄的理论贡献在于解high。然后,好像就没有然后了。囧。(2)比《文化与权力》好读一些。
0 有用 德彪西瓜 2020-05-21
四舍五入就是,人类学舍友天天挂在嘴边的社会学大佬的著作拜读完成✅
0 有用 口天剪布 2020-01-15
学习写作的优秀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