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译者: 史竞舟
出版年: 2017-6-1
页数: 364
定价: 148.00
装帧: 精装
丛书: 培文·艺术史
ISBN: 9787301282496
内容简介 · · · · · ·
当人出现在图像中时,人脸总是成为图像的中心。而与此同时,脸却仍以其特有的鲜活和生动,与一切将其固化为图像的尝试相对抗。在这部前所未有的《脸的历史》中,作者汉斯·贝尔廷探讨了脸和图像之间的这种张力。
本书从石器时代最初的面具开始,以现代大众传媒制造的脸为终点。汉斯·贝尔廷在宗教面具、舞台面具与演员的脸部表情、欧洲肖像绘画、摄影、电影、当代艺术中,发现了种种企图征服脸的尝试。而由于脸和人的自我都是一种鲜活的存在,这些尝试无一不以失败告终。生命不断地进入图像,最终却与一切再现规范和阐释标准相对抗。甚至近代欧洲的肖像绘画所生产出的也大多只是一些面具。电影虽然以无可比拟的私密性对人脸进行了展现,但这种将人类第一次真正付诸画面的诉求也宣告失败。
本书充满了打破流行观点的真知灼见,是对漫长历史中诞生的人类自画像的一次引人入胜的探索。
作者简介 · · · · · ·
汉斯·贝尔廷, 1935年出生于德国,曾在美因兹大学和罗马大学修习艺术历史、考古学和历史。1959年取得艺术史博士学位。1966年为汉堡大学的艺术史副教授;1970—1980年为海德堡大学的艺术史教授;1980年为慕尼黑大学的艺术史教授;1989—1990年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迈耶·夏皮罗客座教授;1996年为汉堡大学的艺术史副教授。2000年,他与24位来自艺术史、文学批评、哲学、神经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博士创立了跨学科的人类学和图像研究项目“图像媒体机构”。2002—2003年,他被任命为巴黎法兰西学院的欧洲主席。
其代表著作有《图画与迷信》《艺术史的终结》《真实的图画》《佛罗伦萨与巴格达》《世界的镜子》《艺术史导论》《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史》等。
目录 · · · · · ·
I. 面貌多变的脸和面具
1. 表情、自我面具及脸的角色
2. 面具在宗教仪式中的源起
3. 殖民地博物馆中的面具
4. 戏剧舞台上的脸和面具
5. 从面相学到大脑研究
6. 对脸的怀旧与现代死亡面具
7. 脸之悼亡:里尔克与阿尔托
II. 肖像与面具:作为再现的脸
8. 作为面具的欧洲肖像
9. 脸与骷髅:截然相反的面貌
10. 圣像与肖像:“真实的脸”与“相似的脸”
11. 记忆证明与脸的诉说
12. 伦勃朗和自画像:与面具的抗争
13. 发自玻璃箱的无声呐喊:挣脱牢笼的脸
14. 摄影与面具:属于莫尔德自己的陌生面孔
III. 媒体与面具:脸的生产
15. 脸:对媒体脸的消费
16. 档案:对大众面孔的监管
17. 视频与活动影像:逃离面具
18. 英格玛•伯格曼与电影脸
19. 脸的复绘与重塑:危机的征兆
20. 国家画像与波普偶像
21. 虚拟空间:无脸的面具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后记
· · · · · · (收起)
"脸的历史"试读 · · · · · ·
脸之悼亡:里尔克与阿尔托 在巴黎创作《马尔特手记》时,面对岌岌可危的“脸”,年轻的里尔克发出了令人难忘的哀叹,他也是第一个感喟于此的作家。这个德国人仿佛一个姗姗来迟的浪子,在大都市里穿梭徘徊。他发现在刚刚形成的都市人群中已没有了属于个体的死亡,回想起乡间度过的童年时光,关于个体和身份认同的问题始终困扰着他,让他不寒而栗。医院里的病人“当然是以批量生产的方式...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在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体裁之前,肖像画就已存在,但当时的肖像多为系列作品,或是作为王位继承权的证明,或是坟墓装饰画、祭坛画的一个次要组成部分。……这些肖像大多为僵固的侧面像,既没有属于自己的图像空间,也没有底面,因此无法以板画形式独立于环境而自成一体。与硬币和纹章上的画像类似,这些肖像从未借由一种投向外部的目光来宣示其对画面的占有权。这一点知道肖像完成了向“脸性”(Fazialität)的转变才得以实现,即人物的脸脱离平面、转向观众,而在此之前,这种权利仅为圣像所独有。 他们不无惊讶地发现,画中的上帝正以同样的方式注视着他们每一个人。……这种注视不同于肖像与观众之间的目光交流。……“当一个人望向真实的玻璃镜面时,他看到的是自己的形象”;修道院的僧侣在圣像这面反映“永恒神性”的镜子中看到的却不是自己,而是一个真理,他们自己也是这一真理的映像。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肖像与面具 -
画家此前制作的一副铜版画的铭文甚至明确提到了“脸”:艺术家所能再现的“仅仅是路德那易于衰朽”的脸(vultus occiduos),而非其精神的永恒图像(aeterna simulacra suae mentis)“。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肖像与面具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脸的历史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脸的历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 更多书评 3篇
-
哭之笑之 (君子不器。)
p1.只有当一张脸与另一张脸目光交汇、彼此交流的时候,它才成为一张“脸”。 p1.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脸来展现“自我”。为便于他人理解,人们在展现“自我”的同时,也必须遵循相应的社会习俗。 p2.公共空间中的脸遵循通行的社会习俗,或处于官方偶像无所不在的影响之下,这些作为媒体产物的偶像主宰着普罗大众的脸,从不试图与之进行目光交流。 p2.脸是我们身上代表了社会性的那一部分,身体则属于自然。 p2.“脸”不能仅仅被理解...2018-04-06 02:08 1人喜欢
p1.只有当一张脸与另一张脸目光交汇、彼此交流的时候,它才成为一张“脸”。 p1.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脸来展现“自我”。为便于他人理解,人们在展现“自我”的同时,也必须遵循相应的社会习俗。 p2.公共空间中的脸遵循通行的社会习俗,或处于官方偶像无所不在的影响之下,这些作为媒体产物的偶像主宰着普罗大众的脸,从不试图与之进行目光交流。 p2.脸是我们身上代表了社会性的那一部分,身体则属于自然。 p2.“脸”不能仅仅被理解为一种个体特征,它同时也受各种社会条件所制约。 p4.脸的进化早在文化诞生之前就已完成。只有在文化中,脸才被赋予了自然之外的意义,这些意义是对自然所做的各种诠释。 p5.作为身份符号的脸、作为表情载体的脸和作为再现场所的脸。 p6.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脸再现自我,他在生活中扮演着属于自己的角色。 p8.人即面具。 p10.脸是本书所围绕的不可见核心,关于它的探寻只能在社会边缘和文化边缘展开。脸是生命的原初形态,或曰社会实践中的自然形态。 p13.大众传媒时代引发了一场无限制的脸部生产,伴随着图像印刷和好莱坞影片的传播,一种新的脸部崇拜建立起来。 p15.面纱使脸发挥了双重作用:其一为投射在女性脸部的目光(脸希望借由面纱的保护而免受男性骚扰);其二为来自女性脸部的目光(脸在面纱背后获得了属于自己的自由)。 p16.西方观众企图寻找的只是关于文化差异的刻板印象,与此同时却绝不接受把自己等同于文艺复兴时期肖像画中的历史人物。 p17.肖像画体裁只见于欧洲文化。
回应 2018-04-06 02:08 -
肖像中断或抑止了使脸部表情不断变化的时间之流,也让鲜活的表情生命戛然而止。然而矛盾的是,只有被剥离了表情之后,脸才能明确无疑地回归到“脸”的概念本身。但这一回归的代价则是变为一张完全不能与富有生命力的脸同日而语的面具。每一幅肖像都提出了双重诉求,即再现一张具有个性特征的脸,描绘出这张脸,尽管肖像只能为此提供一个没有生命的平面。于是,就形成了自画像中与面具的对抗。在凝视镜子中的自己时,我们都会有...
2018-03-05 11:15
肖像中断或抑止了使脸部表情不断变化的时间之流,也让鲜活的表情生命戛然而止。然而矛盾的是,只有被剥离了表情之后,脸才能明确无疑地回归到“脸”的概念本身。但这一回归的代价则是变为一张完全不能与富有生命力的脸同日而语的面具。每一幅肖像都提出了双重诉求,即再现一张具有个性特征的脸,描绘出这张脸,尽管肖像只能为此提供一个没有生命的平面。于是,就形成了自画像中与面具的对抗。在凝视镜子中的自己时,我们都会有一种面具感。一旦开始自我现察,我们就会立即失去那种本能的自我表达。所以在镜子面前,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做鬼脸,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远离面具的牢笼,面具正是我们在面对自己的照片时往往心生反感的原因。当主体在镜子中寻找自我时,他发现的往往是另一个人。只有当镜中的脸随着他自己的脸一起变化,他才能确认镜中人就是自己。镜像为画家提供了诸多选择,但由于必须选择唯一一个图像进行呈现,所以他也面临诸多不确定性。肖像建立在“自我”理念的基础之上,即便是画家也不可能在镜子中找到“自我。
回应 2018-03-05 11:15 -
自我表达(它不同于自我意识)首先是一种精心谋划,一种面具。自我是不可能被固定在脸部制造出来的图像上的。表情与试图进行自我表达的主体间存在一种意向关系,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自我也同样是一种本能,在婴儿脱口而出“我”字的瞬间,自我便产生了,也就是说,自我是对意愿的强调,它始终在不断变化。但自我有别于我”,正如自我理解不同于自我意识。自我表达是在个体生活经历而非自发性的情境中完成的,而一个人的经...
2018-03-02 11:13
自我表达(它不同于自我意识)首先是一种精心谋划,一种面具。自我是不可能被固定在脸部制造出来的图像上的。表情与试图进行自我表达的主体间存在一种意向关系,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自我也同样是一种本能,在婴儿脱口而出“我”字的瞬间,自我便产生了,也就是说,自我是对意愿的强调,它始终在不断变化。但自我有别于我”,正如自我理解不同于自我意识。自我表达是在个体生活经历而非自发性的情境中完成的,而一个人的经历会不断在脸上得以反映。那种难以确定的一致性( Koharenz),即我们通常所认为的自我,一个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变化并趋于稳固的自我,不是在唯一一张脸上,而是在一连串脸上形成的
回应 2018-03-02 11:13 -
自我角色本身与社会行为规范密切相关。在近代,即使当一个人私下照镜子的时侯,社会规范依然在发挥作用。照镜子一方面是为了服从社会规范,同时也是为了满足人们心中的一个隐秘渴望:与真实的自我相遇。只有在“二者构成的张力”下,才会产生萨比娜·梅尔基奥尔一博内( Sabine Melchior- Bonnet)所谓的“自我体验”( Selbsterfahrung)。甚至镜子前的自我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时刻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注视和监控。“注...
2018-03-02 10:09 1人喜欢
-
人人都有一张脸,一张人群中的脸。只有当一张脸与另一张脸目光交汇、彼此交流的时候,它才成为一张“脸”。……“做”出某种表情意味着人为地“制造”出一张脸、表达某种感情,或是与他人进行一种无声的“交谈”。换句话说,即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脸来展现自我”。为便于他人理解,人们在展现“自我”的同时,也必须遵循相应的社会习俗。
2018-03-01 21:14
-
哭之笑之 (君子不器。)
p1.只有当一张脸与另一张脸目光交汇、彼此交流的时候,它才成为一张“脸”。 p1.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脸来展现“自我”。为便于他人理解,人们在展现“自我”的同时,也必须遵循相应的社会习俗。 p2.公共空间中的脸遵循通行的社会习俗,或处于官方偶像无所不在的影响之下,这些作为媒体产物的偶像主宰着普罗大众的脸,从不试图与之进行目光交流。 p2.脸是我们身上代表了社会性的那一部分,身体则属于自然。 p2.“脸”不能仅仅被理解...2018-04-06 02:08 1人喜欢
p1.只有当一张脸与另一张脸目光交汇、彼此交流的时候,它才成为一张“脸”。 p1.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脸来展现“自我”。为便于他人理解,人们在展现“自我”的同时,也必须遵循相应的社会习俗。 p2.公共空间中的脸遵循通行的社会习俗,或处于官方偶像无所不在的影响之下,这些作为媒体产物的偶像主宰着普罗大众的脸,从不试图与之进行目光交流。 p2.脸是我们身上代表了社会性的那一部分,身体则属于自然。 p2.“脸”不能仅仅被理解为一种个体特征,它同时也受各种社会条件所制约。 p4.脸的进化早在文化诞生之前就已完成。只有在文化中,脸才被赋予了自然之外的意义,这些意义是对自然所做的各种诠释。 p5.作为身份符号的脸、作为表情载体的脸和作为再现场所的脸。 p6.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脸再现自我,他在生活中扮演着属于自己的角色。 p8.人即面具。 p10.脸是本书所围绕的不可见核心,关于它的探寻只能在社会边缘和文化边缘展开。脸是生命的原初形态,或曰社会实践中的自然形态。 p13.大众传媒时代引发了一场无限制的脸部生产,伴随着图像印刷和好莱坞影片的传播,一种新的脸部崇拜建立起来。 p15.面纱使脸发挥了双重作用:其一为投射在女性脸部的目光(脸希望借由面纱的保护而免受男性骚扰);其二为来自女性脸部的目光(脸在面纱背后获得了属于自己的自由)。 p16.西方观众企图寻找的只是关于文化差异的刻板印象,与此同时却绝不接受把自己等同于文艺复兴时期肖像画中的历史人物。 p17.肖像画体裁只见于欧洲文化。
回应 2018-04-06 02:08 -
但在公共空间里,脸却发挥着另外的作用。公共空间中的脸遵循通行的社会习俗,或处于官方偶像无所不在的影响之下,这些作为媒体产物的偶像主宰着普罗大众的脸,从不试图与之进行目光交流。[1]“脸是我们身上代表了社会性的那一部分,身体则属于自然。”(21这句话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面具:每当我们需要扮演某个角色时,总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脸转化为面具。甚至可以说,社会上存在着所谓的“脸部时尚”。在此意义上,“时代的面容...
2018-03-01 21:16
但在公共空间里,脸却发挥着另外的作用。公共空间中的脸遵循通行的社会习俗,或处于官方偶像无所不在的影响之下,这些作为媒体产物的偶像主宰着普罗大众的脸,从不试图与之进行目光交流。[1]“脸是我们身上代表了社会性的那一部分,身体则属于自然。”(21这句话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面具:每当我们需要扮演某个角色时,总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脸转化为面具。甚至可以说,社会上存在着所谓的“脸部时尚”。在此意义上,“时代的面容”可以被理解为对一个时代诸多流行面孔的整合。在当今时代,流行面孔通过大众传媒得以大规模传播。事实上被社会大众普遍接受和竞相模仿的脸部“范式”在历史上也同样存在。(3)对“光滑细腻”或“粗犷有力”的偏好,反映了具有时代典型意义的脸部审美标准。
回应 2018-03-01 21:16 -
意识在人的个性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脸则进化成为面能够生动反映意识活动的镜子。人的面部活动“部分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它们是史前史的写照;另一部分则随着人类进化而逐渐形成。“脸的灵活性和表现力愈强,它所掌握的情感语言也愈加丰富细腻。 然而,脸的进化早在文化诞生前就已完成。只有在文化中,脸才被赋予了自然之外的意义,这些意义是对自然所做的各种诠释,例如经过涂绘、纹饰、修整和风格化的脸,假扮的脸,面...
2018-03-01 21:17
意识在人的个性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脸则进化成为面能够生动反映意识活动的镜子。人的面部活动“部分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它们是史前史的写照;另一部分则随着人类进化而逐渐形成。“脸的灵活性和表现力愈强,它所掌握的情感语言也愈加丰富细腻。 然而,脸的进化早在文化诞生前就已完成。只有在文化中,脸才被赋予了自然之外的意义,这些意义是对自然所做的各种诠释,例如经过涂绘、纹饰、修整和风格化的脸,假扮的脸,面无表情的脸,以及作为人工制品的面具,后者是一种佩戴在脸上的“仿制脸”。面具最早见于史前时期的死亡崇拜,它被用于在遗体上重塑死者生前的面容(42页)。然而直至近代,面具才在欧洲文化史和社会史中被理解为脸的假象和对脸的掩饰,而非其替代品。人们通过生动的面部表情进行自我表达,对于这种自我表达,深受文化传统影响的社会规范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不同文化或不同种族对脸亦有不同的理解。
回应 2018-03-01 21:17
1 有用 fushia 2017-07-07
好看好看好看 推荐推荐推荐
0 有用 血源2出了吗? 2017-12-30
勉强3星,真不该买啊哭泣。段落中大量的引号、括号和注释极其影响阅读体验(至少可以用标点挤压改善一下)。一段肥肠模糊和粗糙的史,倒是提供了一些待看list。
8 有用 哭之笑之 2018-04-06
p8马瑟·牟斯《关于原始交换形式——赠予的研究》 译成《礼物》不好吗?
0 有用 里相玉 2018-11-17
补上,确实肥肠模糊了
1 有用 晓林子悦 2017-07-03
脸,无处不在。仪式,崇拜,真相,镜像。既是人类学,也是心理学;既是社会史,也是艺术史。作者很有范儿:人脸、面具、肖像、摄影、自我、政治意识、被消费的明星、整容的心理机制……图像学意义的“脸”。我们所见的,与所想的,隔与不隔,传达什么信息?一部很好的全面阐释”脸“的艺术哲学著作。
0 有用 马一生 2021-03-22
今天开始在豆瓣标记读过的书,留个足迹。
0 有用 夜阑灯灭 2021-02-20
今年读过最好的书之一!精美的排版装帧就不说啦,那叫一个赏心悦目。内容也很精彩,虽然对我来说有些难了,各种主客体在场缺席再现的分析让我常常陷入混乱...但总之是非常有趣的题目,特写镜头,yyds!
0 有用 Galois 2021-02-07
补标。也只有Belting这种功力的学者能hold得住这么大的题目,当年看完第一遍就给朋友种草安利了。当然,对于Levi-Strauss《面具之道》、Man Ray等人作品对于“脸/面具”的主题的探索已经自成体系,Belting自然不免拾人牙慧。
0 有用 Pro.Farnsworth 2021-01-14
很适合做随便翻翻的睡前读物。贝老的知识面真是广,阅读体验很好
0 有用 人间清醒H 2021-01-04
脸是社会性的 身体是自然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