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过去40年在金融自由化、政府对私人财富隐性担保、宏观政策过度依赖信贷的大环境下,全球范围内金融的顺周期性成为驱动经济中期波动的重要力量,甚至带来了金融危机。有别于实体与金融相割裂的传统视角,本书在金融周期的分析框架下,聚焦信用和房地产相互促进的机制,联系金融和实体、总量和结构,提供一个从金融看宏观经济的全景式分析。
中国在经历第一个金融周期,上半场的繁荣已经持续了10年,房地产和信用(债务)过度扩张损害潜在增长率,扭曲经济结构,加剧贫富分化和环境污染,不可持续。央行加息(紧货币)、监管加强(紧信用)、结构改革包括税制调整,独立或合力作用,将触发金融周期拐点。下半场调整意味着房地产去泡沫、非政府部门去杠杆,经济增长在一段时间面临下行压力,但结构改善。寄希望于刺激增长和通胀去杠杆、家庭加杠杆扶持企业降杠杆、只减债务不减资产泡沫、汇率贬值消化高房价等都是不...
过去40年在金融自由化、政府对私人财富隐性担保、宏观政策过度依赖信贷的大环境下,全球范围内金融的顺周期性成为驱动经济中期波动的重要力量,甚至带来了金融危机。有别于实体与金融相割裂的传统视角,本书在金融周期的分析框架下,聚焦信用和房地产相互促进的机制,联系金融和实体、总量和结构,提供一个从金融看宏观经济的全景式分析。
中国在经历第一个金融周期,上半场的繁荣已经持续了10年,房地产和信用(债务)过度扩张损害潜在增长率,扭曲经济结构,加剧贫富分化和环境污染,不可持续。央行加息(紧货币)、监管加强(紧信用)、结构改革包括税制调整,独立或合力作用,将触发金融周期拐点。下半场调整意味着房地产去泡沫、非政府部门去杠杆,经济增长在一段时间面临下行压力,但结构改善。寄希望于刺激增长和通胀去杠杆、家庭加杠杆扶持企业降杠杆、只减债务不减资产泡沫、汇率贬值消化高房价等都是不现实的。
进入金融周期下半场后,理想的宏观政策是“紧信用、松货币、宽财政”,但这是技术层面的调整,不改变金融的基本结构。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还需要深层次的变革:一是央行(财政)扩表增加货币投放,降低对银行信贷的依赖,央行发行数字货币支持财政大幅减税;二是回归某种形式的分业经营,存款归存款、投资归投资,区隔金融的公用事业和风险部分。
作者简介 · · · · · ·
彭文生,现任光大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博士。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曾任中信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巴克莱资本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香港金融管理局经济研究处和中国内地事务处主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学家。现兼任香港外汇基金咨询委员会辖下货币发行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论坛创始成员,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研究生导师,南开大学兼职教授。在宏观经济和金融研究领域拥有丰富经验,连续三年获得《亚洲货币》(Asia Money)宏观经济研究第一名。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出版多部中英文著作。其中,中文专著《渐行渐远的红利——寻找中国新平衡》于2015年获第一届“孙冶方金融创新奖·著作奖”。
目录 · · · · · ·
一、为什么要看金融周期
二、金融周期的理论渊源
三、政策框架演变的影响
四、中美金融周期分化
五、故事叙述的架构
第一章 货币是非中性的
一、什么是货币
二、中性论的起源——货币数量论
三、货币中性的现代版本
四、非中性之总量视角
五、货币扩张如何影响资产配置
六、非中性之结构视角
第二章 致第一个信用周期
一、信用不同于货币
二、高储蓄导致信用扩张?
三、顺周期性和银行的特殊角色
四、信用周期的总量视角
五、信用周期的结构视角
六、中国信用周期的总量与结构含义
第三章 信用的价格——利率
一、利率由什么决定
二、自然利率见底了吗
三、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四、结构含义
五、政策的取舍
六、钱荒会重演吗
第四章 影子银行是银行吗
一、野蛮生长的影子贷款
二、金融自由化的产品
三、影子贷款创造影子货币
四、放大金融的顺周期性
五、刚性兑付之谜
六、推波助澜的互联网金融
第五章 地根连着银根
一、特殊的生产要素
二、土地的垄断属性
三、土地的金融属性
四、杠杆周期
五、房地产泡沫
六、去库存的陷阱
七、土地财政加大顺周期性
第六章 汇率“常识”的偏差
一、人民币汇率强弱之辨
二、误区一:贸易顺差代表升值压力
三、误区二:贬值不利于国际化
四、误区三:升值促进结构调整
五、从金融周期看汇率
六、不应有的贬值恐惧
七、贬值救不了房价
第七章 金融周期的结构效应
一、房地产占尽先机
二、金融业近水楼台
三、不容忽视的政府隐性担保
四、民间投资下滑的非常解释
五、信用扩张加剧贫富分化
六、贫富分化促进信用扩张
七、结构的总量效应
第八章 货币政策显疲态
一、何谓货币稳定
二、物价稳不代表经济稳
三、传统机制遇到障碍
四、非常规松货币
五、负利率的能与不能
六、中国的非常规货币政策
七、汇率机制是最大挑战
第九章 宏观审慎监管再发现
一、什么是宏观审慎监管
二、新瓶装旧酒?
三、取消存贷比要求得不偿失
四、MPA的不可承受之重
五、被调坏了的房贷首付比
六、创新挑战监管
七、监管框架改革
八、宏观审慎监管也有局限性
第十章 财政“复辟”?
一、重回聚焦点
二、财政关乎私人债务可持续性
三、政府债券是安全性资产
四、财政投放外生货币
五、顺周期还是逆周期
六、期待财税改革
七、规范地方财政
八、财政主导还是货币主导
第十一章 山雨欲来“类滞胀”
一、金融周期接近顶部之现象
二、潜在增长率下降
三、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四、隐性通胀显性化
五、供给侧改革的影响
六、“紧信用”还是“紧货币”
第十二章 去杠杆的路径
一、衡量杠杆率的两个指标
二、你的负债,他的资产
三、去杠杆的四个认知误区
四、降杠杆的机制
五、政府介入的时机与方式
六、债转股:似曾相识燕归来?
七、宏观政策:紧信用、松货币、宽财政
第十三章 未来的货币
一、比特币(黄金)不是货币
二、功能财政投放货币
三、资本市场与银行体系之争
四、狭义银行与全能银行之争
五、央行数字货币促进狭义银行
六、普惠金融降低顺周期性
七、包容性增长:一个框架性建议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渐行渐近的金融周期"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渐行渐近的金融周期"的人也喜欢 · · · · · ·
- 渐行渐远的红利 9.0
- 信用创造、货币供求与经济结构 9.2
- 货币数量、利率调控与政策转型 9.0
- 人为制造的脆弱性 8.9
- 动荡时代 8.7
- 宏观经济数据分析手册 9.1
- 资本回报 8.8
- 通胀螺旋 8.5
-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8.3
- 房债 8.4
渐行渐近的金融周期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5 条 )
> 更多书评 35篇
论坛 · · · · · ·
P224日元利率下降后反而带来汇率升值? | 来自ཚུལ་ཁྲིམས། | 1 回应 | 2024-07-30 17:29:13 |
不太懂,请问按照BSH假说,为什么非贸易品对贸易品... | 来自ཚུལ་ཁྲིམས། | 1 回应 | 2024-07-26 09:16:45 |
内贬外升只是短暂现象吧? | 来自后青春的诗 | 2024-07-26 09:10:06 | |
请问谁有电子版呀 | 来自紫色小花盆 | 24 回应 | 2024-07-14 12:47:01 |
金融周期下半场宏观环境呈现? | 来自静水流深 | 3 回应 | 2019-05-21 15:44:12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书单 | 千评9分书 (Sheryl)
- 37°暖书单(二) (37°暖)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37°暖书单(一) (37°暖)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渐行渐近的金融周期的评论:
feed: rss 2.0
73 有用 Yolanda 2018-04-27 11:03:20
推荐指数:五颗星。逻辑非常清楚。不太适合作为金融入门书籍,需要一定的背景,读起来简直是有种如来神笔,重新又复习了基础金融学的感觉。难得一见的,非常不错的书。每一部分还有继续深挖的空间,这个程度都可以做科研论文了。用中美做对比。数据来源是引用wind的,可信度大大增加。从金融风险和经济宏观的角度对目前现有的问题进行一系列的分析。独到的见解。可见团队的用心和扎实的金融经济学基础。
2 有用 无名的费多 2024-01-13 12:42:00 上海
不如说是渐行渐近的经济危机。呐喊之作
6 有用 新闻可乐 2018-08-19 21:36:55
如果没有深厚的经济学基础,读此书实在是一场挑战。
38 有用 指上弹冰 2018-04-26 01:02:00
非常厉害的一本书。从信贷扩张和房地产价格上涨促进的顺周期性以及货币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出发,围绕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运行的主线,详细分析了信贷和房地产的相互作用机制。由于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并未经历过一个完整的金融周期,导致大家都对房地产周期即将进入下半场的观点持有不同看法,而且在很多数据上(如近十年二手房和新房交易量比例),美国、日本及欧洲的模型在我国均不适用,因此在信用、货币、财政的宏观政策角度可能只会... 非常厉害的一本书。从信贷扩张和房地产价格上涨促进的顺周期性以及货币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出发,围绕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运行的主线,详细分析了信贷和房地产的相互作用机制。由于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并未经历过一个完整的金融周期,导致大家都对房地产周期即将进入下半场的观点持有不同看法,而且在很多数据上(如近十年二手房和新房交易量比例),美国、日本及欧洲的模型在我国均不适用,因此在信用、货币、财政的宏观政策角度可能只会形成某些共识。可以看出,彭文生在IMF和香港金管局的职业经历让他能够极具高度分析一些问题,书中最后提到的央行发行数字货币恐怕是大概率事件,当商业银行无法进行或者只能以极低比例进行信用创造时,银行业务模式一定会被倒逼进行重大变革。 (展开)
2 有用 徐子杰 2018-05-16 09:31:49
近期读过的最好的一本, 只能说读完,需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