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1940年代的纽约,有一群因德国纳粹迫害而逃离欧洲的人。他们侥幸躲过追捕,途径流亡者的“苦路”,历经种种磨难,九死一生,来到“应许之地”美国开始新的生活。但恐惧的阴影挥之不去,曾经对未来的憧憬又仿佛是徒劳的希冀。
主人公路德维希·佐默是德国人,父亲因纳粹的政治迫害而死,他也被迫在欧洲流亡多年。佐默曾在巴黎跟着一个犹太古董商做学徒,古董商去世后,他抛弃自己原先的身份,继承了古董商的护照,后乘船抵达纽约。
和许多流亡者一样,佐默努力重新开始。他经人介绍入住了一家聚集各国流亡者的旅馆,凭借当初在古董商身边和藏身于博物馆时学到的知识在一家古玩店找到工作,与时装模特玛丽亚·菲奥拉相恋……但对于父亲遇害的记忆太深刻,逃亡路上的恐惧感变成了一种本能反应,要融入新的生活并不容易。失根的佐默在这繁华的都市中不知该何去何从……
应许之地的创作者
· · · · · ·
-
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 作者
-
丁娜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ErichMariaRemarque,1898~1970),德裔美籍小说家。出生于德国一个工人家庭,18岁时志愿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前线负伤,战后做过教师、记者、编辑等多种工作。1929年,小说《西线无战事》出版,引起轰动,迅速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使他成为蜚声世界的作家。因为他的反战立场,纳粹上台后,将他与托马斯·曼等人的作品公开焚毁。1938年,他被剥夺德国国籍,后流亡美国。1947年,他加入美国国籍,次年返回欧洲并定居瑞士。1970年9月25日,雷马克在瑞士逝世。1991年,雷马克的家乡奥斯纳布吕克设立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和平奖。
雷马克的著作大多带有自传色彩,用词精练,抒情的书写中却透出客观、冷峻的气质,被比作德国的海明威。他一生共著有十五部小说、三部剧本和两部文集,其中,《西线无战事》《凯旋门》《三个伙伴》《爱与...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ErichMariaRemarque,1898~1970),德裔美籍小说家。出生于德国一个工人家庭,18岁时志愿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前线负伤,战后做过教师、记者、编辑等多种工作。1929年,小说《西线无战事》出版,引起轰动,迅速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使他成为蜚声世界的作家。因为他的反战立场,纳粹上台后,将他与托马斯·曼等人的作品公开焚毁。1938年,他被剥夺德国国籍,后流亡美国。1947年,他加入美国国籍,次年返回欧洲并定居瑞士。1970年9月25日,雷马克在瑞士逝世。1991年,雷马克的家乡奥斯纳布吕克设立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和平奖。
雷马克的著作大多带有自传色彩,用词精练,抒情的书写中却透出客观、冷峻的气质,被比作德国的海明威。他一生共著有十五部小说、三部剧本和两部文集,其中,《西线无战事》《凯旋门》《三个伙伴》《爱与死的年代》等多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
译者:丁娜,北京大学西语系德语专业毕业,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现居慕尼黑。1999年开始进行德语文学与社科书籍的翻译,主要译作有:《寻访行家》(合译),《红桃J:德语新小说选》(合译),《幸福,在幸福远去的时代》《运动通史:从古希腊罗马到21世纪》《德意志之魂》(合译)和《背对世界》。
目录 · · · · · ·
附录:《应许之地》手稿笔记摘要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应许之地"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应许之地"的人也喜欢 · · · · · ·
应许之地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未竟的泣血之作,生命最后的姿态,应许之地,世界上真的存在吗?
这本书我啥时候看完的?
> 更多书评 10篇
论坛 · · · · · ·
未完待续 | 来自豆友206970784 | 1 回应 | 2021-10-30 19:50:07 |
这本和译林版《天堂里的影子》是不是一本书? | 来自拔刀诀 | 4 回应 | 2019-07-16 13:20:52 |
出版了吗? | 来自尼 这 | 2 回应 | 2017-07-18 14:30:04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14年大陆将出的外国文学新书[2] (Onetti)
- 国内德语文学与哲学译介(2011 - 2013) (Rottwitz)
- 一无所知的世界,看下去,才有惊喜 (溜肉段)
- 37°暖书单(二) (37°暖)
- 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张怒)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431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应许之地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奥利弗石木 2017-09-22 16:31:38
描写很细腻。我很喜欢,但看书的那段时间处于一种非常焦虑的状态,如果能有一个放空的时间,我想再回来读一遍。
3 有用 海上的亞德里安 2017-08-02 16:51:44
看完后面的手稿笔记会庆幸,幸亏没写完才未落入窠臼。
1 有用 人生跳水台 2021-12-13 21:18:45
从节奏到描述都好喜欢,故事发展也好喜欢,总之好喜欢
9 有用 森森 2017-09-24 00:45:31
一份控诉书,原罪控诉书,尖锐的,弥漫着无望又无力的阴郁
2 有用 Agnes G 2017-12-24 15:21:39
雷马克的小说,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不是很好看。没有其他译本的一种高贵感。
0 有用 Illusionen 2024-11-20 00:10:24 浙江
好无聊...德国人写小说没有一点活啊,跟他们的电影戏剧一样。
0 有用 香槟超新星 2024-11-06 14:40:18 山东
在迫害与屠杀中遭受摧毁的不仅有肉体,还有精神。回忆就是眼泪与痛苦的混合物,流亡者是幸存者,却仿佛绞尽脑汁偷来了一份不幸。活着的人活在阴影之下,过去的痛苦是阴影,随时在某一句话(“你的证件在吗?”)某一场梦(永不停歇的焚烧炉)中反扑;过去的幸福是阴影,平淡甜蜜的日常回忆与椎心泣血的杀父之仇都是砒霜,也许在一个安全时刻猛然发作。 这本书我看到最后三分之一才渐入佳境,可惜雷马克没能写完,后面有罪之人被秩... 在迫害与屠杀中遭受摧毁的不仅有肉体,还有精神。回忆就是眼泪与痛苦的混合物,流亡者是幸存者,却仿佛绞尽脑汁偷来了一份不幸。活着的人活在阴影之下,过去的痛苦是阴影,随时在某一句话(“你的证件在吗?”)某一场梦(永不停歇的焚烧炉)中反扑;过去的幸福是阴影,平淡甜蜜的日常回忆与椎心泣血的杀父之仇都是砒霜,也许在一个安全时刻猛然发作。 这本书我看到最后三分之一才渐入佳境,可惜雷马克没能写完,后面有罪之人被秩序庇护,血亲复仇最终自刎,在他笔下一定能写出那时德国混沌纠结的痛苦。 (展开)
0 有用 Q姑娘 2024-10-02 07:45:45 广东
又是一本评分很高但自己看完无感的小说。
0 有用 KerichyZ 2024-09-26 23:01:38 北京
很难想象这样的书写对亲历的流亡者而言意味着什么,但笔法、情节和想象之外,还是能从最朴素的人类情结中找到理解入口,觉得怎样评判都不够恰当,所幸文学的产能是巨大的,而其存在本身,的确是在滋养生命。
0 有用 咦 2024-09-20 20:45:13 北京
比西线无战事差很多,男凝味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