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朝向后批判哲学
原作名: Personal Knowledge: 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
译者: 徐陶
出版年: 2017-9
页数: 562
装帧: 平装
丛书: 学术译丛
ISBN: 9787208145627
内容简介 · · · · · ·
《个人知识》(Personal Knowledge)是波兰尼耗费十余年心血的一部洋洋几十万字的哲学巨著。该书有一个醒目的副标题:“一种后批判哲学的探索”。从这个副标题可以看出,作者自认为捕捉到了长期以来为人忽视的人类认知理性中的一个重要层面,即缄默的理性。波兰尼认为,相对于传统认识论所依托的可明确表述的(explicit)逻辑理性,人的认知运转中还活跃着另一种与认知个体活动无法分离、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隐性认知功能,而这种意会认知却正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和内在本质。波兰尼宣称,意会认知论的提出将导致全部传统认识论的重大格式塔转换,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认知构架。对此,我有一个不够确切的比喻:波兰尼是认识论中的弗洛伊德。如果说弗洛伊德是发现了心理意识现象背后无意识活动的水下冰川,那么波兰尼则是透视了人类认知表层逻辑运转内部的隐性意会整合之地下火山。有人说,意会认...
《个人知识》(Personal Knowledge)是波兰尼耗费十余年心血的一部洋洋几十万字的哲学巨著。该书有一个醒目的副标题:“一种后批判哲学的探索”。从这个副标题可以看出,作者自认为捕捉到了长期以来为人忽视的人类认知理性中的一个重要层面,即缄默的理性。波兰尼认为,相对于传统认识论所依托的可明确表述的(explicit)逻辑理性,人的认知运转中还活跃着另一种与认知个体活动无法分离、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隐性认知功能,而这种意会认知却正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和内在本质。波兰尼宣称,意会认知论的提出将导致全部传统认识论的重大格式塔转换,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认知构架。对此,我有一个不够确切的比喻:波兰尼是认识论中的弗洛伊德。如果说弗洛伊德是发现了心理意识现象背后无意识活动的水下冰川,那么波兰尼则是透视了人类认知表层逻辑运转内部的隐性意会整合之地下火山。有人说,意会认知机制的揭示必将造成逻辑理性的彻底翻转,这也许就是“哥白尼革命”的直接含义吧。
《个人知识》一书共分四篇:第一篇,认知的艺术;第二篇,缄默的层面;第三篇,个人知识的辩护;第四篇,认知与存在。全书在写作上颇具古典色彩,结构严整,逻辑解释清晰,由表层及内里,再复归于现实的统一,把作者欲创立的意会认知论烘托得如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毫无造作专怪之嫌。 波兰尼称自己的《个人知识》是创建了一种新的“历史理论”,其意思是表明自己的意会认知论已经泛化为一个能够重新勾画全部人类知识的崭新世界图景。在这本书中,波兰尼操着意会认知之剑,在思想史、自然科学研究、认识论研究、社会政治、文化艺术、以及宗教等几乎所有知识领域,处处证实着缄默整合功能的隐性运行。
“个人知识”概念的提出,是针对西方传统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知识观提出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客观性”,认为知识是客观、公共、普遍适用、与个人无关的;知识必须经得起经验的检验,不得超越经验,如果知识与经验相冲突,人们必须随时把这种知识抛弃。波兰尼认为,客观主义的科学观或知识观以其大规模的“现代性荒唐”,几乎统治了20世纪的科学思维,这种见解实际上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虚假的理想。为此,他提出了“个人知识”的概念,表达了他的理想是“用多个世纪以来的批判性思维教导人们怀疑的官能把人们重新武装起来”。他强调,“要使长期以来被客观主义框架歪曲了的世界万物恢复它们的本来面目。”
波兰尼主要从三个方面表达其“个人知识”的认识论框架。第一,知识具有个人性,是一种要求技能的行为,是一种艺术。每一项这种行为,都需要参与的人热情洋溢的个人介入。知识具有内在的美,人们对知识的追求正是这种美的追求,这是知识的理性内核,具有逻辑功能,是知识的一个有机和必要的组成部分。第二,知识具有缄默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言传的。从这种意义上说,知识也是具有个人性的。“缄默知识”不可言传,靠的是师傅带徒弟这种方法来传授。第三,知识是一种信念,是一种寄托。我们从来不说不含有明确的感情性的东西,我们对事实所作的任何断言,本质上都是有求知满足感或说明别人的愿望和个人责任感这样的感情相伴随的。
作者简介 · · · · · ·
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 1891- 1976) ,是匈裔英籍著名的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他的主要著作有: 《科学、信仰和社会》(1946年)、《自由的逻辑》(1951 年)、《个人知识- 迈向后批判哲学》(1958年)、《人的研究》 ( 1959 年)、《 超越虚无主义》(1960 年)、《默会层次》(1966年)、论文集《识知与存在》(1969年) ,《意义》(1975年)。其中《个人知识—— 迈向后批判哲学》是一部代表波兰尼哲学思想的著作,书中提出的“个人知识”理论体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甚至被一些学者誉为是继笛卡尔、 康德以来认识论上的第三次“哥白尼式的革命” 。
目录 · · · · · ·
前言 / 1
致谢 / 1
第一编 认知的技艺 / 1
第一章 客观性 / 3
第一节 哥白尼革命的教训 / 3
第二节 机械论的发展 / 7
第三节 相对论 / 11
第四节 客观性和现代物理学 / 17
第二章 概率 / 21
第一节 纲领 / 21
第二节 无歧义的陈述 / 22
第三节 概率陈述 / 24
第四节 命题的概率 / 28
第五节 断言的本质 / 31
第六节 准则 / 35
第七节 信心的等级 / 36
第三章 秩序 / 39
第一节 偶然性与秩序 / 39
第二节 随机性和有意义的模式 / 44
第三节 化学比例的定律 / 47
第四节 晶体学 / 50
第四章 技能 / 58
第一节 技能的实践 / 58
第二节 破坏性的分析 / 59
第三节 传统 / 62
第四节 行家身份 / 64
第五节 两种知觉 / 65
第六节 整体和意义 / 68
第七节 工具和结构 / 69
第八节 寄托 / 70
第九节 不可言传性 / 73
第十节 结语 / 75
第二编 默会的成分 / 79
第五章 言述 / 81
第一节 导言 / 81
第二节 非言述的智力 / 83
第三节 语言的操作原则 / 89
第四节 言述性思维的能力 / 95
第五节 思维和言语Ⅰ:文本和意义 / 100
第六节 默会同意的形式 / 109
第七节 思维与言语Ⅱ:观念的决定 / 115
第八节 受教育的心灵 / 117
第九节 语言的再阐释 / 120
第十节 理解逻辑操作 / 134
第十一节 问题解决之导言 / 137
第十二节 数学的启发 / 142
第六章 求知热情 / 156
第一节 贴标签 / 156
第二节 科学的价值 / 159
第三节 启发性的热情 / 168
第四节 优雅与美 / 171
第五节 科学争论 / 176
第六节 科学的前提 / 187
第七节 私人与公众的热情 / 201
第八节 科学和技术 / 204
第九节 数学 / 214
第十节 数学的肯定 / 217
第十一节 数学的公理化 / 221
第十二节 抽象艺术 / 223
第十三节 内居与外突 / 226
第七章 欢会神契 / 241
第一节 导言 / 241
第二节 交流 / 242
第三节 社会知识的传递 / 246
第四节 纯粹的欢会神契 / 248
第五节 社会的组织 / 251
第六节 两种文化 / 254
第七节 个体文化的管理 / 256
第八节 市民文化的管理 / 263
第九节 赤裸裸的权力 / 265
第十节 强权政治 / 268
第十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魔力 / 270
第十二节 道德倒位的伪形式 / 276
第十三节 对知识分子的诱惑 / 278
第十四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 / 281
第十五节 关于事实的问题 / 284
第十六节 后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主义 / 287
第三编 个人知识的辩护 / 293
第八章 肯定的逻辑 / 295
第一节 导言 / 295
第二节 语言的自信运用 / 295
第三节 描述性术语的问题 / 296
第四节 精确性 / 298
第五节 意义的个人模式 / 299
第六节 事实的断言 / 301
第七节 朝向个人知识的认识论 / 303
第八节 推理 / 305
第九节 一般的自动化 / 310
第十节 神经学与心理学 / 311
第十一节 关于批判性 / 313
第十二节 信托的纲领 / 314
第九章 怀疑之批判 / 320
第一节 怀疑论 / 320
第二节 信念和怀疑的同等性 / 324
第三节 合理的与不合理的怀疑 / 326
第四节 自然科学中的怀疑论 / 328
第五节 怀疑是一个启发性原则吗? / 329
第六节 法庭上的不可知论的怀疑 / 330
第七节 宗教怀疑 / 333
第八节 隐含的信念 / 341
第九节 稳定性的三个方面 / 343
第十节 科学信念的稳定性 / 347
第十一节 普遍的怀疑 / 350
第十章 寄托 / 357
第一节 基本的信念 / 357
第二节 主观性、个人性与普遍性 / 358
第三节 寄托的融贯性 / 362
第四节 逃避寄托 / 366
第五节 寄托的结构Ⅰ / 368
第六节 寄托的结构Ⅱ / 373
第七节 不确定性与自我依赖 / 377
第八节 寄托的存在性方面 / 379
第九节 寄托的多样性 / 382
第十节 接受召唤 / 383
第四编 认知与存在 / 391
第十一章 成就的逻辑 / 393
第一节 导言 / 393
第二节 正确性的规则 / 394
第三节 原因与理由 / 398
第四节 逻辑学与心理学 / 400
第五节 动物的创造性 / 402
第六节 对于同等潜能的解释 / 407
第七节 逻辑层次 / 410
第十二章 认知生命 / 417
第一节 导言 / 417
第二节 类型的真实度 / 418
第三节 形态发生 / 425
第四节 有生命的机器 / 430
第五节 行动与感知 / 432
第六节 学习 / 436
第七节 学习与归纳法 / 440
第八节 人类知识 / 445
第九节 更高级的知识 / 447
第十节 融汇点 / 452
第十三章 人的崛起 / 458
第一节 导言 / 458
第二节 进化是一项成就吗? / 459
第三节 随机性——突生的一个例子 / 468
第四节 突生的逻辑 / 471
第五节 广义场之观念 / 476
第六节 类似机器的操作之突生 / 479
第七节 第一因与终极目的 / 481
索引 / 487
后记 / 561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Ever since, writers eager to drive the lesson home have urged us, resolutely and repeatedly, to abandon all sentimental egoism, and to see ourselves objectively in the true perspective of time and space.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2页 -
一个棋局对于黑猩猩和弱智来说是毫无意义的,因此也不会使他们困惑。另一方面,一个伟大的象棋大师对这样的棋局也不感到困惑,因为他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找到它的应对之法;只有能力与此棋局的难度大致相当的棋手才会对这个棋局非常关注。只有这样的棋手才会把对它的解决看作一个发现。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十一节问题解决之引论 / 139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个人知识"的人也喜欢 · · · · · ·
个人知识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 条 )


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组织怎么去管理?

> 更多书评 11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9.4分 77人读过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4)9.5分 23人读过
-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0)8.3分 130人读过
-
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4)暂无评分 6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①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
- 高评分kindle电子书 (人闲桂花落)
- 人文社会科学经典 (皇甫杰)
- 2018年购书目录 (思郁)
- 科学哲学与研究方法之间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917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个人知识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冻冻妖 2018-04-18 09:59:01
第十章有感,我们的信念寄托在过去自己所建立的体系中,行动和思考基本是参照过去。行动和思考的方法遵循以达成共识的原则,但原则并不是行动和思考的本体,行动和思考的本体是立足于个人认知的基础上。这并不意味这我们无法改变什么,从一种体系转到另一种体系在这边缘时会十分犹豫痛苦不堪。因为即无法接受新体系带来的冲击,又无法抛弃所建立起的信念。
4 有用 abitobssesed 2018-08-31 10:40:28
关于知识的根基与限度。想看当下哲学,对于二元论,辩证法,观念论,认识论,信仰,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理性主义等方面的梳理与廓清,然后了解知识论问题
3 有用 归洋 2018-11-28 22:27:21
personal knowledge
0 有用 玄微 2020-10-26 23:32:45
终于读完了。。。花了整整两周。没有酣畅淋漓的感觉。也没有深刻的完整体会。但这本书是导师每年必推荐的几本书之一。读哲学类的书总是非常慢非常难理解。难道是我太菜了😭这次算做一个预习吧。也包含了解老师推荐书和任务。先给个一般的评分。等我接下来完整学完西哲中哲和科学史之后再回来重读👿
0 有用 Osmanthus 2023-03-02 10:47:26 北京
先不评分了,看到这种书我就焦虑,一方面知道耐心读下去应该会对自己有不少的启发和收获,另一方面又确实读不下去。还好不用写书评啥的,于是就围绕着一些介绍信息大概了解了这本书的成本背景、写作目的和成文意义,先对它有个大概的了解,不至于一问三不知。后面我读完回来补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