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洪宪帝制外交》一书以洪宪帝制运动期间袁世凯政府的外交为主题,使用中、英、日三方史料,主要讨论帝制运动期间中、英、日三国外交,兼及美、法、俄国以及德国。作者认为,洪宪帝制与全球及东亚外交密切相关。在洪宪帝制外交中,袁世凯虽有娴熟的外交技巧,但因外部局势的因素,最终帝制运动不被各国承认。帝制外交交涉中贯穿着英日对东亚主导权的争夺,但英国因欧战不利而对日妥协,最终日本取得领导地位,对中国日趋强硬。洪宪帝制外交最终导致中日关系恶化,既中日“二十一条”交涉之后,中国反日民族主义进一步发展。
洪宪帝制外交的创作者
· · · · · ·
-
唐启华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唐启华,1955年生于台湾基隆,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关系史博士,台湾东海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主要从事民国外交史的研究,著有《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北京政府与国际联盟(1912~1928)》《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等。
目录 · · · · · ·
目录
·
前言 / 1
·
【第一章】英国购买中国军火交涉 / 1
第一节欧战爆发后的东亚局势 / 2
第二节巴克斯军火案 / 5
第三节巴克斯案的后续发展 / 24
第四节梁士诒军火案 / 32
·
【第二章】帝制推动时期的外交(1915年7月~10月中旬) / 43
第一节顾维钧出使与帝制外交 / 44
第二节日本对帝制的态度 / 54
第三节英国对帝制的态度 / 66
第四节帝制正式推动与各国反应 / 74
·
【第三章】列强第一次劝告(1915年10月14日~11月11日) / 82
第一节东京决定干涉 / 82
第二节三国劝告 / 102
第三节北京的答复 / 109
第四节中日延缓帝制交涉 / 121
·
【第四章】1915年11月中国参战交涉 / 134
第一节中国参战问题 / 136
第二节英国与法、俄、日政府的咨商 / 148
第三节日本反击 / 161
第四节英日妥协 / 171
·
【第五章】列强第二次劝告到云南起事(1915年11月18日~12月24日) / 191
第一节再提劝告之交涉 / 191
第二节接受推戴与对日妥协 / 204
第三节列强第二次劝告 / 212
第四节中日较劲与云南起事 / 220
·
【第六章】护国军起事到延缓登基(1915年12月25日~
1916年1月21日) / 236
第一节护国军对帝制外交之谴责 / 237
第二节登基与承认交涉 / 247
第三节周自齐特使赴日交涉 / 256
第四节日本反袁与暂缓登基 / 276
·
【第七章】暂缓登基到袁世凯去世(1916年1月21日~6月6日) / 291
第一节缓正大位与日本实力干涉 / 291
第二节撤销帝制 / 309
第三节对内收拾与对日妥协 / 315
第四节日本扼杀袁世凯 / 328
·
结论 / 345
·
征引书目 / 357
索引 / 364
· · · · · · (收起)
·
前言 / 1
·
【第一章】英国购买中国军火交涉 / 1
第一节欧战爆发后的东亚局势 / 2
第二节巴克斯军火案 / 5
第三节巴克斯案的后续发展 / 24
第四节梁士诒军火案 / 32
·
【第二章】帝制推动时期的外交(1915年7月~10月中旬) / 43
第一节顾维钧出使与帝制外交 / 44
第二节日本对帝制的态度 / 54
第三节英国对帝制的态度 / 66
第四节帝制正式推动与各国反应 / 74
·
【第三章】列强第一次劝告(1915年10月14日~11月11日) / 82
第一节东京决定干涉 / 82
第二节三国劝告 / 102
第三节北京的答复 / 109
第四节中日延缓帝制交涉 / 121
·
【第四章】1915年11月中国参战交涉 / 134
第一节中国参战问题 / 136
第二节英国与法、俄、日政府的咨商 / 148
第三节日本反击 / 161
第四节英日妥协 / 171
·
【第五章】列强第二次劝告到云南起事(1915年11月18日~12月24日) / 191
第一节再提劝告之交涉 / 191
第二节接受推戴与对日妥协 / 204
第三节列强第二次劝告 / 212
第四节中日较劲与云南起事 / 220
·
【第六章】护国军起事到延缓登基(1915年12月25日~
1916年1月21日) / 236
第一节护国军对帝制外交之谴责 / 237
第二节登基与承认交涉 / 247
第三节周自齐特使赴日交涉 / 256
第四节日本反袁与暂缓登基 / 276
·
【第七章】暂缓登基到袁世凯去世(1916年1月21日~6月6日) / 291
第一节缓正大位与日本实力干涉 / 291
第二节撤销帝制 / 309
第三节对内收拾与对日妥协 / 315
第四节日本扼杀袁世凯 / 328
·
结论 / 345
·
征引书目 / 357
索引 / 364
· · · · · · (收起)
喜欢读"洪宪帝制外交"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洪宪帝制外交"的人也喜欢 · · · · · ·
-
- 政党建置与民国政制走向 9.1
-
- 巴黎和会与北京政府的内外博弈 9.4
-
- 戊戌变法史研究 9.2
-
- 鼎革 8.2
-
- 袁世凯帝制复辟的政治学阐释 7.3
-
- 民国的“失传” 8.1
-
- 明代宦官 7.6
-
- 明前期军事制度研究 8.9
洪宪帝制外交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 条 )

好人难寻——外交视角下的洪宪帝制外交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直以来,官方叙事中的袁世凯总是以“窃国大盗“和”独夫民贼“的形象出现,但脸谱化的历史人物往往值得进一步探究,读史应于不疑处有疑。唐德刚教授在《袁氏当国》一书中说,他自幼时起就从未读过一本对袁世凯有正面评价之书,而他本人的学术生涯中对袁氏的评议,也是从全盘... (展开)> 更多书评 11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17年出版部分历史书籍 (納蘭逸蕭)
- 百部值得研读的中国近代政治史论著 (风正一)
- 鎮長的日记 (鎮長)
- 2017新京报·腾讯年度好书入围书目 (新京报书评周刊)
- 2015-2019书架 - 国内图书 (苇间疯)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240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洪宪帝制外交的评论:
feed: rss 2.0
6 有用 就很能激发人的 2019-03-08 08:31:53
(1)二十一条交涉换来的仇日情绪反而助长袁的领袖地位并削弱了日本在中国的影响,日本很快意识到并采取仇袁的基调。(2)帝制派对各国采取拖延办法争取时间,对内赶办国体投票试图制造“民意”既成局面。(3)各国对帝制本多有异议,但因欧战需要拉拢中国及军火诸案而陆续不再坚持。(4)袁利用前三条成功压迫日本在承认帝制上作出重大让步,甚至连登基时间(袁要求正月以符中国习惯,日本要求4月)都险些得手。(5)浪人、... (1)二十一条交涉换来的仇日情绪反而助长袁的领袖地位并削弱了日本在中国的影响,日本很快意识到并采取仇袁的基调。(2)帝制派对各国采取拖延办法争取时间,对内赶办国体投票试图制造“民意”既成局面。(3)各国对帝制本多有异议,但因欧战需要拉拢中国及军火诸案而陆续不再坚持。(4)袁利用前三条成功压迫日本在承认帝制上作出重大让步,甚至连登基时间(袁要求正月以符中国习惯,日本要求4月)都险些得手。(5)浪人、黑龙会、军部间谍始终为反袁暗流,一面支持护国军,一面在日本内部煽动政潮,最终令日本外务省低头,阁议正式采取极强硬立场并挟持四国银行团以财政手段倒袁,致袁全面失败。材料剪裁和组织都做得不好,人物简称太多。但史料功夫委实太足,而且所描述的历史事实太刺激了。 (展开)
1 有用 殷顽民 2018-04-08 21:25:35
如作者所言,欠缺德国方面的档案材料,从袁的手札看,与德似有重大交易?
3 有用 邝海炎 2019-05-31 23:47:30
袁世凯没有接受二十一条,甚至民四条也让日本没占到多少便宜,这才让日本怀恨在心,后来一意倒袁,支持中国的各种反袁势力,难怪蔡锷后来客死日本。
2 有用 黑屋 2019-07-21 12:36:25
大意:日本是我国共和制度的总倒逼师
15 有用 中世与近世之间 2018-10-23 22:25:33
如此精彩的博弈过程,能被作者写得如此枯燥乏味,我是很服气的。从杨奎松到沈志华,再到本书,大体感觉近现代史不了解国际的动态,很难挖掘国史的本真,作者从外交角度看洪宪帝制的成败过程无疑是高明的,毕竟怎么看护国战争的直接影响力都没那么大。近来读到的几本为袁“翻案”之作,其实完全称不上“翻案”。如果说民四条约时,袁世凯尚有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那么为帝制这种私利,不管其外交智慧如何游刃有余(此种智慧辛亥年间... 如此精彩的博弈过程,能被作者写得如此枯燥乏味,我是很服气的。从杨奎松到沈志华,再到本书,大体感觉近现代史不了解国际的动态,很难挖掘国史的本真,作者从外交角度看洪宪帝制的成败过程无疑是高明的,毕竟怎么看护国战争的直接影响力都没那么大。近来读到的几本为袁“翻案”之作,其实完全称不上“翻案”。如果说民四条约时,袁世凯尚有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那么为帝制这种私利,不管其外交智慧如何游刃有余(此种智慧辛亥年间便能看到,不过此时对象换成了日本罢了),也难以抱以赞赏之态度,唯一可称道的,大概是在这一过程自始自终没有实质向日本出卖国家利益。不过因为日本的反对与破坏,导致帝制失败,虽如袁氏所说“为日本去一大敌”,但国内各势力反日情绪依旧。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