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讲稿 短评

热门 最新
  • 13 欢乐分裂 2018-11-29 15:56:39

    3.5;纳博科夫怀着矛盾心理力图客观地去重新审视《堂吉诃德》(甚至以严谨态度记录分析与外部世界的40次冲突),发现其独特魅力,对照他喜爱的狄更斯、福楼拜和巴尔扎克并从中发现堂吉诃德形象的普世存在——将之定义为“高尚的疯和低下的蠢”,作品人物本身在历经时光洗练之后,焕发出温和、怜悯、纯洁、无私的光芒,是富有同情与幽默的范例;而细究塞万提斯的写作技巧,虽然老纳也给予了一定肯定——如“天才的直觉”拯救混乱的文本,如“残酷的结尾与本书的不负责任、简单幼稚、暗藏讽刺、无人性的世界完全一致”,但无论怎么看都像是高端黑。老纳指出的失败之处:1、剧本式的对话;2、与叙事脱节的自然描写;3、小说写作技艺尚未纯熟的时代,前后割裂;4、“孤岛”式群像描摹失败。

  • 23 安提戈涅 2019-11-13 21:00:20

    纳博科夫是文学教师与文学评论家的典范,对于一个文本能够如此此打磨与研读,如切如磋背后是敬畏之心。最有想象力的批评从不来自天赋,而是来自无限的勤勉,现在还有哪位批评家(与文学教师)会以重新整理情节提纲的方式,重述一本这么厚的作品,这种行为看起来很疯癫——就像纳博科夫说把堂吉诃德家书房的墙费劲地堵起来的神甫与理发师一样,“也是有点疯癫才能想出这样的点子来”,在重述的过程中,纳博科夫省略和强调都十分值得着眼,重要的叙事传统(塞万提斯怎样收束散漫的故事)、结构模型(孤岛模型)、人物的隐没出现以及出错,都在最隐微的地方提示出纳博科夫的眼光毒辣。比分一节的判断笨功夫,但最后竟然可以推向如此奇巧的地步。残忍一节的论述也非常好,“残忍感”实际上是一个非常现代的感受,差不多从蒙田开始才有了清晰的论述。

  • 6 恶鸟 2018-06-11 14:59:08

    老纳讲稿新版,太美了

  • 11 北楼鬼 2018-09-06 21:37:33

    三星的原因首先是翻译很次,远不及另外两部讲稿;另外,单一部堂吉诃德大概不值得这样大讲特讲。但看纳博科夫讲稿仍然有很多乐趣,看他精读文本并对其开刀的奇妙角度(比如通过堂吉诃德的胜负战绩来揭示松散的结构中也藏有匠心),看他(并认同他)类似于新批评派重点关注文本的小说阅读法,当然,也认同本书最核心的观点:即,堂吉诃德本身是一部充满残酷玩笑的小说,作者没能逃出同时代的道德和审美局限,他让愁容骑士冒险就是为制造笑料,骑士并非经后世不断阅读和阐释后,那个活在大众文化里的与现实对抗、“众人皆醉我独醒”理想主义者,那个唯一没疯的疯子;但塞万提斯的艺术直觉和能力仍使得刻画的人物超出了其主观意图,以致于这位骑士长长的影子投射到四百年后的今天,而且仍将在小说史和大众文化中继续以这复杂的样态存在下去。

  • 6 把噗 2018-09-25 13:44:27

    阅读纳博科夫的任何作品,都是无比愉悦的体验。

  • 5 #暗蓝# 2020-07-03 22:35:40

    纳博科夫其实是不愿意赞美《堂吉诃德》的,因为这部作品距离他所向往的周整、自洽的文学世界相去甚远。但在分析过程中,堂吉诃德形象的不断扩大,几条线索看似凌乱实则意义深远的交织,甚至包括塞万提斯依靠惊人的直觉,让堂吉诃德的所有战斗胜败各半,都展现了这部作品非凡的艺术性,而这些是纳博科夫作为一个“不情愿”的批评者发掘到的,则更显难能可贵。诚然,他最终把堂吉诃德最大的价值归结到他那“长长的影子”,但倘若没有本尊恰到好处的出场与活跃,没有配角们、周遭景物、光线的精心安排,这条影子绝无可能蔓延到今天。堂吉诃德是不朽的,而作为一个不可能避免个人好恶,但依旧可以“科学”地发掘文本伟大之处的批评者,纳博科夫的文学批评同样因此不朽。

  • 5 ly的读享生活 2018-06-11 19:17:42

    作为一个反对派,纳博科夫完美阐释了,技术流的黑粉才是真爱。

  • 3 亞歷山大裡亞 2018-09-17 22:10:08

    对堂吉诃德和桑丘的嘲弄和戏耍中显露着世界的残酷本质,时至今日,我们的世界也依然能从对他人的刻薄与贬低中获得快感。

  • 2 Atlantis 2018-06-10 22:56:32

    打开了崭新的思维。十一岁那年买了堂吉诃德,后来看了很多遍。一直把它当作猎奇的小说书,从来没想过在当时的写作背景下,读者和文中人物对堂吉诃德的捉弄和取笑就像是公开处刑。但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如此成功,今天的人们更多地赞赏他的勇气和高贵的品格,更反衬出书中其他人的可鄙与可笑。确实伟大。

  • 1 乙左左 2018-10-31 16:55:25

    为了读这本,特地把堂吉诃德读了一遍,后来发现,不读也是可以的。纳博科夫把小说拆解和研究到这个份上,也是让人惊叹。

  • 2 T 2019-09-07 08:33:57

    堂吉诃德,爱,所以苛责

  • 2 AL288-1 2019-11-19 22:43:11

    讲稿中解剖了《堂吉诃德》的结构形式,区分了书中主次人物的分组类型,透视了主要人物内部画像,定性了情节主次线基调,总论了《堂吉诃德》对后世的影响。读毕深深感受到了自己的差距,果然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 0 看不见的城市 2019-04-05 08:28:51

    这本就更适合作为讲学的参考了,毕竟后半本都是纳博科夫评注版堂吉诃德缩略本。以及妖风纯属胡说八道

  • 2 Y 2022-05-02 13:42:42

    说实在的他的文学理论水平不足以支撑这么深入的文本分析

  • 2 Particle 2019-10-18 23:22:12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是带着灌输式的理想主义印象来读《堂吉诃德》的,常常摸不着头脑。就好像有了教条式先入为主的成见再读《红楼梦》,必然会疑惑不解,这和反封建礼教哪能扯上边。没关系,纳博科夫教你如何看山还是山。塞万提斯也许并无此意,但“一个文学作品人物渐渐地与产生这个人物的书脱离了关系……三百五十年来,堂吉诃德穿越了人类思想的丛林与冻原……他代表了一切的温和、可怜、纯洁、无私以及豪侠”。

  • 1 曼弗雷德 2020-07-06 10:39:48

    纳博科夫这个跳梁小丑 抖机灵的祖师爷 几百年后 人们依然会捧读《堂吉诃德》而不会念叨你这个老变态

  • 4 malingcat 2022-06-11 13:55:47

    看过2007年译本,本次重读,依然惊讶于纳博科夫作为读者的敏锐、作为教师的认真。这本“残酷、粗俗的书”不是“世上最伟大的小说”。纳博科夫对塞万提斯的结构、语言和细节均不满意,特别不喜欢塞万提斯对堂吉诃德所遭受的痛苦津津乐道、大加渲染、毫无怜悯之情。但是,纳博科夫反对《堂吉诃德》、却不反对堂吉诃德。堂吉诃德这个形象摆脱了小说的束缚,行走于各个大陆,“代表了一切温和、可怜、纯洁、无私以及豪侠”。除了讲稿,纳博科夫给学生开列了参考文献,还耐心把《堂吉诃德》情节梳理了72页,优秀!

  • 2 良生。 2020-03-30 00:27:16

    纳博科夫的讨厌是认真的讨厌,有理有据的讨厌。为什么讨厌你,我一点一点分析给你听。另外,“什么都比不上在欢乐的大街上看到一条狗受尽折磨来得有趣-《堂吉诃德》就是在这样一个气氛中结束。”这样的事情,难道还不是正在发生吗?

  • 0 Athos 2019-04-05 16:52:50

    哭泣。纳老师是我的“错过”!装帧翻译好、讲稿形式好、作者头脑风度文本好。好像打开我小时候读堂吉诃德时那个绊住的结。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