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平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副标题: 当代文学的边缘作家与反讽传统
出版年: 2017-7
页数: 331
定价: 41
装帧: 平装
丛书: 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
ISBN: 9787532163823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副标题: 当代文学的边缘作家与反讽传统
出版年: 2017-7
页数: 331
定价: 41
装帧: 平装
丛书: 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
ISBN: 9787532163823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想读 (徐小凯)
- 书单|文学论述 (如峻峰)
- 文学 (locky)
- 书 - 文学 / 小说 / 诗歌 (Lab.Y)
- 青年学人 (kelefe)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76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反讽者说的评论:
feed: rss 2.0
5 有用 momo 2018-12-09 19:04:09
王小波那一章写得又克制又精彩。 1.作者自己说过王小波是心头挚爱,写起来反而分外节制(大意)。太欣赏这种态度了。这种克制带来的好处就是精当、解释力强。 2.精彩之一是超越了此前王小波评论中大量的“自由主义/文化研究”的二元框架;精彩之二是找了极妥帖的哲学参照系——克尔郭凯尔《论反讽概念》
4 有用 咸鹅 2017-09-29 20:12:33
大概因为是多篇独立的论文组成的,所以没有专门一章梳理理论问题(虽然我们已经有够多研究irony的著作了,但廓清自己的问题域还是必要的)。勾勒出一条反讽传统相当及时,不过这在当下肯定不是边缘,以及需要补写一章大咕咕咕鸡。
1 有用 Orange 2022-12-20 23:44:56 广东
“反讽”是此书的评述线索。正如作者所言:“虚无是思想底色,反讽是美学形式。”因此,书中出现的每一位作者都通过有意无意的“反讽”来引发读者的共鸣,这本文学评论进一步回答了部分中国当代作家与作品为何能吸引人,黄平并不是完全采用文本细读的形式来咬文嚼字,更多是将诸多文本置于历史话语中,从而又在美学形式上入手,以回答这些作家“脱历史”的目的。不管是王朔的介入,还是王小波对历史的间离,抑或是韩寒对历史的反叛... “反讽”是此书的评述线索。正如作者所言:“虚无是思想底色,反讽是美学形式。”因此,书中出现的每一位作者都通过有意无意的“反讽”来引发读者的共鸣,这本文学评论进一步回答了部分中国当代作家与作品为何能吸引人,黄平并不是完全采用文本细读的形式来咬文嚼字,更多是将诸多文本置于历史话语中,从而又在美学形式上入手,以回答这些作家“脱历史”的目的。不管是王朔的介入,还是王小波对历史的间离,抑或是韩寒对历史的反叛,他们都通过“反讽”完成了自己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思考。 (展开)
2 有用 Fugitive. 2023-03-15 11:26:38 北京
没想到小波年谱的部分几乎要读哭了……
6 有用 阿盏 2018-08-31 22:32:39
之前上专业课就始终不解的现象——王朔、王小波、韩寒,这些曾一度搅动纯文学的微澜,在文学、资本与社会批判之间游刃有余的作家,他们为何至今在当代文学史中无处安放?黄平老师的“反讽传统”终于给出答案。“虚无是思想底色,反讽是美学形式”,与反讽之共生的“喜剧”,经历了80-90年代,到如今也依然作为一条越来越鲜明的隐线而活动在文坛,由此串连成当代文学除乡土与家族叙事之外的另一重要特征。黄平老师这一本精彩的... 之前上专业课就始终不解的现象——王朔、王小波、韩寒,这些曾一度搅动纯文学的微澜,在文学、资本与社会批判之间游刃有余的作家,他们为何至今在当代文学史中无处安放?黄平老师的“反讽传统”终于给出答案。“虚无是思想底色,反讽是美学形式”,与反讽之共生的“喜剧”,经历了80-90年代,到如今也依然作为一条越来越鲜明的隐线而活动在文坛,由此串连成当代文学除乡土与家族叙事之外的另一重要特征。黄平老师这一本精彩的讲述让人开始相信,在新的评论家对文学史的建构下,那些文坛的“边缘人”,未来终将有被理性命名的一天。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