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嘉永六年(一八五三)六月,美國海軍將領培里率領艦隊出現在浦賀沖,使得幕府官員倉皇失措,也撼動了德川家族在平定內亂、實行閉關鎖國後確立的兩百餘年「太平盛世」。在列強叩關的壓迫下,德川幕府於次年被迫開國,日本的傳統政治及社會體系開始遭受現代化發展的西方文明衝擊。外患之外,此時日本國內的局勢也不平靜:天皇所在的京都頻繁發生「天誅」等恐怖行動,以長州為首的攘夷激進派勢力達到空前了全勝期,就連坂本龍馬也死於非命。
一連串激烈的變動將日本一步步推向前所未有的巨大改革,過去高高在上的將軍德川慶喜一夕間淪為「朝敵」(天皇、朝廷的敵人),即便江戶城在倒幕和挺幕雙方的協調下無血開城,但是內戰終究無法避免——無論是開城前的鳥羽伏見之戰、開城後奮力一搏的會津戰役,因應王政復古成立的明治新政府終究擊潰江戶幕府勢力,被美國歷史學家吉拉德‧霍恩譽為「人類歷史上最不尋常的發展之一」...
嘉永六年(一八五三)六月,美國海軍將領培里率領艦隊出現在浦賀沖,使得幕府官員倉皇失措,也撼動了德川家族在平定內亂、實行閉關鎖國後確立的兩百餘年「太平盛世」。在列強叩關的壓迫下,德川幕府於次年被迫開國,日本的傳統政治及社會體系開始遭受現代化發展的西方文明衝擊。外患之外,此時日本國內的局勢也不平靜:天皇所在的京都頻繁發生「天誅」等恐怖行動,以長州為首的攘夷激進派勢力達到空前了全勝期,就連坂本龍馬也死於非命。
一連串激烈的變動將日本一步步推向前所未有的巨大改革,過去高高在上的將軍德川慶喜一夕間淪為「朝敵」(天皇、朝廷的敵人),即便江戶城在倒幕和挺幕雙方的協調下無血開城,但是內戰終究無法避免——無論是開城前的鳥羽伏見之戰、開城後奮力一搏的會津戰役,因應王政復古成立的明治新政府終究擊潰江戶幕府勢力,被美國歷史學家吉拉德‧霍恩譽為「人類歷史上最不尋常的發展之一」的明治維新於焉展開。之後,一個亞洲的先進社會誕生。
幕末史的创作者
· · · · · ·
-
半藤一利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1930(昭和5)年生於東京。東京大學畢業後,進入文藝春秋就職。曾擔任《週刊文春》、《文藝春秋》總編輯、執行董事等職,之後成為作家。1993(平成5)年,以《這不是漱石老師嗎?》獲得新田次郎文學獎;1998年,以《諾門罕之夏》獲得山本七平獎。2006年,以《昭和史 1926-1945》、《昭和史 戰後篇 1945-1989》獲得每日出版文化獎特別獎。著有《決定版 日本最長的一天》、《聖斷 昭和天皇與鈴木貫太郎》、《山本五十六》、《蘇聯襲擊滿州的夏天》、《清張先生與司馬先生》、《隅田川的對面》、《那場戰爭與日本人》、《日俄戰爭史1》等諸多作品。
目录 · · · · · ·
第一章 幕末最長的一天 15
第二章 攘夷派、開國派、一橋派、紀伊派 61
第三章 和宮下嫁與公武合體論 99
第四章 遭恐怖行動震撼的京城市町 131
第五章 猛烈的權力鬥爭 167
· · · · · · (更多)
第一章 幕末最長的一天 15
第二章 攘夷派、開國派、一橋派、紀伊派 61
第三章 和宮下嫁與公武合體論 99
第四章 遭恐怖行動震撼的京城市町 131
第五章 猛烈的權力鬥爭 167
第六章 為皇國不惜皇國粉身碎骨 201
第七章 將軍前腳死,天皇後腳駕崩 241
第八章 淪為朝敵的德川慶喜 269
第九章 勝海舟與西鄉隆盛 305
第十章 戊辰戰爭的戰死者 347
第十一章 新政府沒有航海圖的出航 389
第十二章 國民皆兵與不平士族 425
第十三章 死於城山的西鄉殿 459
終章 在一個都不留之後 489
後記 499
參考文獻 503
「幕末史」相關年表 506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虽然已讲过多次,我还是要再重复一遍:“自幕末至明治的政治斗争,正是萨长欲代替德川号令天下而进行的。”对于那些拥立天皇而大肆胡闹的“志士”们,这句话直击其要害。当然,现实未能尽如他们所愿,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都不允许。正如胜海舟屡次所说,除了建立一个新的统一国家,已经没有其他道路可走了。那么,统一的中心为何物呢?新政府的“革命家”们基本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将具有超越性象征且万世一系的天皇作为中心,那是很久之后的事了。也就是说,直到明治十年才总算现固了国家运行的基础,却有形无实。萨长获得真正统一的精神权威,也是此后之事。本书仅以《幕末史》命名,正是出于这个原因。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后 记 -
改革确实在不断推进——唉,“改革”这个词真是无论如何都响彻耳畔。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四章 飘摇于暴动中的京都
> 全部原文摘录
幕末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 条 )

反萨长史观看“明治维新”

由安倍晋三的家族政治传奇讲起,来挖一挖日本的近代政治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提起邻国日本的政治,一年一个首相视乎是常态——若由1945年8月算起的75年里,第43任首相到今年刚刚当选的第99任首相菅义伟,平均每1.3年换一任首相,这显然不是正常的政治状态。相较之下,两度当选、其中三次连任的安倍晋三可以说是日本政坛的奇迹,他一个人担任了接近九年的... (展开)
“反萨长史观”的幕末史

哪有什么维新,只是一拨人打跑了另外一拨人


中国和日本为何走了不一样的道路

作为史料很新鲜,作为打发时间的读物则很枯燥

一本科普性质的小读物
> 更多书评 11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九州出版社 (2020)7.3分 339人读过
-
新潮社 (2008)暂无评分 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4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幕末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11 有用 我不在这 2018-06-13 01:42:22
国破山河在,而战争却只是徒留空虚。半藤一利以“非萨长史观”写就,在读完前还不明白为什么强调这一点。从嘉永六年(1853)到明治十年(1878)之间二十五年,朝幕政体因黑船事件迅速巨变为以萨摩、长州两大雄藩实权在握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格局,自踏入近代便不再改变,如今的日本史当然以权力斗争的胜利者萨长史观写就。“维新”只占微微一小步,因此萨长史观所主张的“明治维新”为作者所质疑。实则雄藩权倾朝野,勝海舟这... 国破山河在,而战争却只是徒留空虚。半藤一利以“非萨长史观”写就,在读完前还不明白为什么强调这一点。从嘉永六年(1853)到明治十年(1878)之间二十五年,朝幕政体因黑船事件迅速巨变为以萨摩、长州两大雄藩实权在握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格局,自踏入近代便不再改变,如今的日本史当然以权力斗争的胜利者萨长史观写就。“维新”只占微微一小步,因此萨长史观所主张的“明治维新”为作者所质疑。实则雄藩权倾朝野,勝海舟这样超然于自藩的预言家注定只能发挥工具作用而无法实现抱负。时有英雄,仍然竖子成名。二十多年的狂乱为武士时代送葬,是英魂的不值得。作者思路另辟蹊径,所引是否可靠受限于我的非专业身份,人情噺的笔法让整本书很易读。为作者在2008年3-7月间于日本庆应大学讲座讲义整理而成,章节篇幅均匀,共14章。 (展开)
4 有用 amelia 2020-02-19 23:19:14
这是一本好看的书。尽管书中上来声明的“史观”在后文中似乎没有鲜明色彩,但其态度是明确的:尽量中立,特别是不偏向胜者。与洋务运动相比,明治维新因为日本的迅速崛起而备受国人关注,既是痛点,又难免心存向往。但是细细读下来,其中反复背叛、勾心斗角、内部象征、甚至包括德川家族头领的反复无常也同样令人心惊,只是最后两章,才隐约看到果断、坚决排除异己后的改革强音。所谓的和谈有时并无意义,一次政坛的退却可能暗藏杀... 这是一本好看的书。尽管书中上来声明的“史观”在后文中似乎没有鲜明色彩,但其态度是明确的:尽量中立,特别是不偏向胜者。与洋务运动相比,明治维新因为日本的迅速崛起而备受国人关注,既是痛点,又难免心存向往。但是细细读下来,其中反复背叛、勾心斗角、内部象征、甚至包括德川家族头领的反复无常也同样令人心惊,只是最后两章,才隐约看到果断、坚决排除异己后的改革强音。所谓的和谈有时并无意义,一次政坛的退却可能暗藏杀机。这里面可以梳理的东西太多了。 (展开)
0 有用 柏舟 2020-03-31 22:31:22
一家之见
0 有用 康一來 2022-12-05 01:22:20 中国香港
這可能已經是幕末史著作裡面比較易讀的一部,但是,對以前有讀過幕末維新大概的我來說,這本書讀下來還是不易消化,世人往往側重幕末維新以後的明治史,即講述在伊藤博文等人帶領之下日本怎樣漸成東亞首屈一指的強國,但是幕末時期當中公武合體的爭論則常被忽視,不論是未能成功的公武合體還是後來的王政復古,這都是統治者間的妥協,坂本龍馬促成的薩長同盟,替後來的大政奉還製造空間,薩長系後來成功挾天子以令諸侯,半藤在後記... 這可能已經是幕末史著作裡面比較易讀的一部,但是,對以前有讀過幕末維新大概的我來說,這本書讀下來還是不易消化,世人往往側重幕末維新以後的明治史,即講述在伊藤博文等人帶領之下日本怎樣漸成東亞首屈一指的強國,但是幕末時期當中公武合體的爭論則常被忽視,不論是未能成功的公武合體還是後來的王政復古,這都是統治者間的妥協,坂本龍馬促成的薩長同盟,替後來的大政奉還製造空間,薩長系後來成功挾天子以令諸侯,半藤在後記不禁婉惜,他們同樣是想利用天皇達到政治目的,但薩長死者能在靖國神社被供奉,幕府軍人則被視作逆賊。同樣是時代印記:大久保利通和西鄉隆盛分別代表著新舊日本,西鄉最後因維護下層武士利益而死一一幕末維新不是一場沒有流血的變革。山縣有朋在西鄉死後提出設置擁有軍令權的參謀本部,這是日本成為軍事國家的起點。 (展开)
0 有用 贾葭 2022-09-01 21:28:48 日本
剛剛讀完,嚴重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