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一代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献给万千读者的心灵之书,愿你洞悉生命的真谛,活出人生的意义。
★冯友兰的经典代表作!在20多万字的篇幅里融入了对生命的思索、对人生的追寻,融会了其一生的智慧结晶,洋溢着无限哲思!
★冯友兰之女宗璞先生亲自审定,内容丰富详实,包装精美,值得珍藏。
我们每一个人都曾面临着这样的困惑: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人生的意义在哪里?
或许,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解读,甚至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着不同的理解。这个问题似乎永远没有标准答案,却又不断地吸引着人们去思考和追寻。
本书精选一代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关于人生哲思的散文,从人生的本质、自我的认知、人生的境界等多个维度,讲述他对于人生的独到理解。全书旁征博引,娓娓道来,没有深奥难懂的阐释,没有故弄玄虚的说教,只有切身体悟的经验之谈,为人生旅程中迷茫无助的人们指点迷津,照亮前路,堪称献给万千读...
★一代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献给万千读者的心灵之书,愿你洞悉生命的真谛,活出人生的意义。
★冯友兰的经典代表作!在20多万字的篇幅里融入了对生命的思索、对人生的追寻,融会了其一生的智慧结晶,洋溢着无限哲思!
★冯友兰之女宗璞先生亲自审定,内容丰富详实,包装精美,值得珍藏。
我们每一个人都曾面临着这样的困惑: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人生的意义在哪里?
或许,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解读,甚至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着不同的理解。这个问题似乎永远没有标准答案,却又不断地吸引着人们去思考和追寻。
本书精选一代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关于人生哲思的散文,从人生的本质、自我的认知、人生的境界等多个维度,讲述他对于人生的独到理解。全书旁征博引,娓娓道来,没有深奥难懂的阐释,没有故弄玄虚的说教,只有切身体悟的经验之谈,为人生旅程中迷茫无助的人们指点迷津,照亮前路,堪称献给万千读者的心灵之书。
作者简介 · · · · · ·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省唐河县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赴美,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28至1952年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1952年起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等。
目录 · · · · · ·
第二章体悟生命的本质
第三章 人生在于自我认识
第四章 获得人生的幸福与满足
喜欢读"活出人生的意义"的人也喜欢 · · · · · ·
活出人生的意义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 条 )

读《活出人生的意义》
> 更多书评 9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15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活出人生的意义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海深不蓝 2021-04-21 20:55:20
读的有些头晕。。或许过两年再看比较合适
0 有用 diawa 2020-05-11 06:39:51
冯友兰的哲学演讲集,也收录了一些著作的内容。不同时期的文章集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不同的冯友兰。
2 有用 多啦B梦。 2018-11-04 20:57:27
没全读完。
0 有用 Sherry 2023-12-22 13:06:06 浙江
人生是有意义的,但这份意义取决于你的境界,境界没有高低之分,只是阶段不同。所谓人生的意义,全凭我们对于人生的了解。命运两重论提出,命是一个人在一生中的总遭遇,而运是一个人在某一时期的遭遇。读了这本书,非常感谢冯老提出的几个忠告:1.要有责任感;2.要立定志向,想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大任务;3.要注重兴趣,就是要注重兴趣,这一点在很多名师大家的书籍中很少见,因为大多数人只关心你能不能学会,而不会在乎... 人生是有意义的,但这份意义取决于你的境界,境界没有高低之分,只是阶段不同。所谓人生的意义,全凭我们对于人生的了解。命运两重论提出,命是一个人在一生中的总遭遇,而运是一个人在某一时期的遭遇。读了这本书,非常感谢冯老提出的几个忠告:1.要有责任感;2.要立定志向,想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大任务;3.要注重兴趣,就是要注重兴趣,这一点在很多名师大家的书籍中很少见,因为大多数人只关心你能不能学会,而不会在乎你感不感兴趣。4.要忘记成败,因为只是一时的成败,并不能决定一生;5.要注重锻炼,要有文明人的知识,还要有野蛮人的身体。 (展开)
1 有用 kozz 2022-06-25 19:50:54
1.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提法很有意思,于平时行为时,不妨审视判断下,自己的起心动念,是落在哪个境界; 2. 虽然冯老替四个境界做了高低差等的排序,认为差异是由认知(原文叫觉解)产生的。不过我看来,在今天熙熙攘攘追名逐利,所谓常驻功利境界的芸芸众生里,他们(至少部分)非不识道德境界概念,非不能理解这个境界的追求。他们之驻于功利,是不为长者折枝之类。在他们这里,不是认知的差距,而... 1.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提法很有意思,于平时行为时,不妨审视判断下,自己的起心动念,是落在哪个境界; 2. 虽然冯老替四个境界做了高低差等的排序,认为差异是由认知(原文叫觉解)产生的。不过我看来,在今天熙熙攘攘追名逐利,所谓常驻功利境界的芸芸众生里,他们(至少部分)非不识道德境界概念,非不能理解这个境界的追求。他们之驻于功利,是不为长者折枝之类。在他们这里,不是认知的差距,而是一个选择的问题。 3. 冯老是站在旁观者角度,从哲学逻辑的意义上检讨分析这些境界s。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很想亲自问问他,自认怎样?驻于哪个境界?知行合一又是什么个意思? 4. 最后通篇读完,掩卷而思。自己做番大事业(立功、立言)固然是相当难了。但还是可以争取下,当个圣人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