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砖花供的书评 (12)

璃人泪@2011 2018-03-28 21:32:57

在19世纪做手帐

在今天,若你是个水准尚佳的“手帐er”,而是不难交到朋友的。这至少意味着两件事:第一,你热爱生活,颇有点小情趣;第二,你的审美应当不错,动手能力也不会太弱。当然,大多数的手帐er只是怀着涂鸦的热情,享受着记录的过程。无论手帐能风靡几年,做手帐都已经是一种生活习...  (展开)
赵客 2018-05-03 11:00:44

九能儒僧生平事,尽付金石书画中

文/赵客 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金"是指青铜器及其铭文,“石”则是指石刻图像及文字。北宋年间经济和技术高度发展,造纸、印刷与墨拓技术得到空前提高,由此金石学的研究逐渐成形。赵明诚的《金石录》和欧阳修的《集古录》成为金石研究著作的翘楚。清代以后的金石学受乾...  (展开)
艺文类聚 2017-12-20 16:41:47

王屹峰:重访之旅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六舟上人是位非常有趣的人。 有清一代,如此入世的出家人,恐无出其右者。身为僧侣,却谨遵经世致用之道;又为学者,不讳四出谋生;学富五车,但喜标榜孩童游戏。当然,终其一生,虽从未见他谈及玄奥的禅理,却也一直踏踏实实地为寺院做着足传后世的事业。我对他各种身份的另外...  (展开)
晨边公园 2020-07-20 11:16:23

神接六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真的是太喜欢六舟了!旅行、好古、金石传拓,更不用说令人无法自拔的八破图和古砖花供,这位两百年前的僧人完全对上了我的胃口。 书里有几个点颇为有趣,六舟达受九岁被送入白马寺,到十七岁剃度为僧,这将近十年时间受到了良好的“素质教育”,得益于晚清儒释交好,他不仅学...  (展开)
碧月清风 2018-04-06 17:48:01

九能僧六舟与十九世纪的金石学

金石学滥觞于北宋。最初以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研究对象,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证经补史的目的。有宋一代涌现出以赵明诚、李清照夫妇为代表的一代学人,赵氏代表作《金石录》对后世影响深远。由宋入元、明,金石学渐趋衰落。迨至清代,受乾嘉学派影响,金石学复热,进...  (展开)
申仙 2018-04-26 23:58:19

夜读硬书,痴人表象

金石被视为金和美石之属:“故天子藏珠玉,诸侯藏金石,大夫畜犬马,百姓藏布帛。”又常被喻为不朽:“而欲建金石之功,终传不绝之世,岂不难哉!” 金石具有的精神含义在某一程度上来说是更超出其单纯观赏价值的,而国人书法当中又有金石韵味一说,便也是指代一种超然的态度。...  (展开)
雾凇 2018-04-18 20:00:44

“九能僧”六舟的金石艺术世界

(一)一个有心人,寻访一个有趣的人 想象一下,假如某天得知自己工作所在的场所,在一百五十年前曾居住过一位有才学的古人,心里必然会对这位古人升起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和好奇心吧。王屹峰与僧人六舟之间,恰好就有这样一种神奇的缘分。也许正是这冥冥中的缘分,牵动着王屹峰执...  (展开)
傅的羊 2018-03-16 16:45:15

名家点评

艺术家文化背景不同,时空境遇不同,往往各行其道,却常常不谋而合。从逼真透视到随意拼贴,这是西方艺术史的一个熟悉的故事。谁又想到,在远隔西方的一位中国僧人,凭他的超人悟性和不拘一格的敏锐,居然也悟出了同样的路数。他的全形拓,将三维立体化为平面章法,看似杂乱无...  (展开)
ly的读享生活 2018-04-18 09:38:07

金石槛外看门道

金石学,听着就高冷。很多人不懂,我也不熟谙。约略的了解,来自几本书。比如,施蛰存先生的《金石丛话》。 《吕氏春秋·求人篇》说夏禹的“功绩铭于金石”。施先生引高诱注曰:“金,钟鼎也;石,丰碑也。”可知金石是古人铭刻功绩的素材。三代盛青铜,钟鼎是大体积的礼器,其...  (展开)
有一些书评被折叠了 为什么被折叠?
评论被折叠,是因为发布这条评论的帐号行为异常。评论仍可以被展开阅读,对发布人的账号不造成其他影响。如果认为有问题,可以联系豆瓣电影。
加西亚修尔克斯 2018-04-23 22:33:25

从吾所好,与古为徒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书名 “古砖花供”源于一种类似“嫁接”的艺术形式,由清代金石僧六舟发明,即将其擅长的学术研究全形拓(古砖)与中国画(主要是花卉)相结合,最初可能是灵光一现的创意,在同道友谊的氛围中把玩、游戏而催生。其本是金石学的“副产品”,但自诞生以降,影响深远,竟赋予金石...  (展开)
Rose 2018-04-06 22:27:02

《古砖花供》:古砖花鸟下,天地一儒僧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对当今多数读者来说,琴棋书画,已经算得上奢侈的爱好,而金石学,更是一门陌生的学问,至于金石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毕生主要活跃在江浙地区的六舟,想必愈发鲜为人知。古史钩沉,多半如此,芸芸众生,非才华外露、影响甚远者,也就湮没无名,草草此世了。然而,在某一个...  (展开)

订阅古砖花供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