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乌苏里山区历险记》,虽是一篇旅行游记类读物,但其中的细节描写与人物刻画处处体现着当时作者的真实生活。原始森林中的一切,都显得危险而又神秘,在德尔苏·乌扎拉这位经验丰富的老猎人的陪同下,弗·克·阿尔谢尼耶夫和他的伙伴们一次又一次地度过了难关,两人也在不知不觉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乌苏里地区原本是中国领土,后被沙俄侵占。阅读此书时,读者可更好地了解我国原有领土的地理情况与风土人情。
作者简介 · · · · · ·
俄罗斯旅行家弗拉基米尔•克拉夫季耶维奇•阿尔谢尼耶夫(1872—1930) 苏联远东考察家、地理学家、民族学家和作家。在沙俄时代是沙俄军官、俄国地理学会会员、俄国东方学会会员,曾担任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博物馆馆长,俄国地理学会阿穆尔(黑龙江)分会会长。他开创了俄国文艺科普地方志流派的先河,曾发表六十余部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在乌苏里的莽林中》。
目录 · · · · · ·
第一章 玻璃沟
第二章 初遇德尔苏
第三章 打野猪
第四章 朝鲜屯见闻
第五章 勒富河下游
第六章 兴凯湖上的暴风雪
第七章 启程前的准备和考察队的装备(1906年)
第八章 溯乌苏里江而上
第九章 翻山越岭到科克沙罗夫卡村去
第十章 伏锦河谷
第十一章 穿过原始森林
第十二章 大森林
第十三章 翻过锡霍特山脉到海边去
第十四章 奥耳加湾
第十五章 阿尔扎马索夫卡河畔历险记
第十六章 弗拉基米尔湾
第十七章 德尔苏·乌扎拉
第十八章 阿姆巴
第十九章 里伏锦
第二十章 该诅咒的地方
第二十一章 返回海滨
第二十二章 鹿鸣
第二十三章 猎熊
第二十四章 与红胡子遭遇
第二十五章 林中大火
第二十六章 冬季行军
第二十七章 到伊曼去
第二十八章 困难的处境
第二十九章 从瓦贡别到帕罗沃齐
附录 《回声版》序言
· · · · · · (收起)
第二章 初遇德尔苏
第三章 打野猪
第四章 朝鲜屯见闻
第五章 勒富河下游
第六章 兴凯湖上的暴风雪
第七章 启程前的准备和考察队的装备(1906年)
第八章 溯乌苏里江而上
第九章 翻山越岭到科克沙罗夫卡村去
第十章 伏锦河谷
第十一章 穿过原始森林
第十二章 大森林
第十三章 翻过锡霍特山脉到海边去
第十四章 奥耳加湾
第十五章 阿尔扎马索夫卡河畔历险记
第十六章 弗拉基米尔湾
第十七章 德尔苏·乌扎拉
第十八章 阿姆巴
第十九章 里伏锦
第二十章 该诅咒的地方
第二十一章 返回海滨
第二十二章 鹿鸣
第二十三章 猎熊
第二十四章 与红胡子遭遇
第二十五章 林中大火
第二十六章 冬季行军
第二十七章 到伊曼去
第二十八章 困难的处境
第二十九章 从瓦贡别到帕罗沃齐
附录 《回声版》序言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醒来以后,我看见德尔苏劈了很多木柴,弄来一些桦树皮,把它们全垛在窝棚里。 我以为他想把窝棚烧掉,就劝他不要这样做。但是,他没理我,反而向我要一撮盐和一把米。我很想知道,他要这些东西干什么,就叫人给他拿来。这个赫哲人用桦树皮把火柴仔细包好,把盐和米也分别用桦树皮包起来,并把这些东西挂在窝棚里。接着,又把窝棚外面盖的树皮修补好,这才准备动身。 “你大概还打算回到这儿来吧?”我问他。他摇了摇头。我又问,米、盐和火柴是留给谁的。他回答说: “别的什么人来,窝棚找到,干柴找到,火柴找到,吃的找到——不会死!” 我记得,这使我大为震动。我沉思起来......赫哲人竟这样关心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德尔苏永远不会见到那个人,而那个人也不会知道,是谁给他准备了干柴和食物。我想起,我手下的人离开宿营地的时候,总是把树皮扔在篝火里烧掉,他们并没有什么恶意,只是觉得有趣而已,我从来没有制止过他们。这个野蛮人远比我更讲仁爱。他多么关心路人呐!......为什么住在城市里的人,这种美好的感情,这种关心他人利益的精神反而泯灭了呢,这种感情从前肯定是有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4页 -
夜晚寂静而又温暖,正适于夜间的昆虫出来活动。眼前的景象使我惊奇得忘了蚊蚋(rui),看得入了迷。空中到处闪烁着点点蓝光,原来是萤火虫,他们发出的亮光时断时续,每次不超过一秒钟。只要盯住一个蓝光,就能看出一只萤火虫的去向。据说,俄国移民头一次见到这种闪烁的亮光时,曾对它开枪射击,并且被吓跑了。眼前,这种昆虫已经不是几只,而是几千只,几万只。它们或在地面很近的草丛里飞来飞去,或在树丛中飞绕,或在树梢顶上盘旋。虫火荧荧,星光闪闪,真是一种光的舞蹈。突然,耀眼的电光一闪,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昼一般,一颗巨大的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划破夜空。顷刻间,流星碎裂,变成无数细小的火花,落到远处的山后面去了。星光熄灭了,萤火虫的燐光也像在魔杖的指挥下一样,顿时消失。过了两、三分钟,树丛里突然冒出了一只萤火虫,接着是第二只、第三只……半分钟后,成千上万只荧光闪闪的爱尔菲神又在空中到处舞蹈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09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共4册),
这套丛书还有
《德尔苏·乌扎拉》《在乌苏里的莽林中》《在乌苏里的莽林中:德尔苏·乌扎拉》
。
喜欢读"在乌苏里的莽林中"的人也喜欢 · · · · · ·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 条 )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读书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口气读完,中间没有停下来做笔记。合上书之后回想印象比较深的点: 1. 德尔苏,简单、热情、善良、乐于助人。 1)德尔苏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人。天气、大自然、动物,都有生命。德尔苏不打老虎,甚至他会和老虎进行交流,侵占了老虎的领地会和老虎道歉,老虎在队伍后面跟着走... (展开)
> 更多书评 11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9.0分 573人读过
-
哈尔滨出版社 (2017)8.0分 26人读过
-
西苑出版社 (2022)暂无评分 11人读过
-
胡桃木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5)暂无评分 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17年7~9月出版的外国文学 (鲸岛)
- EX-LIBRIS 2018 (Nosferatu)
- 探险·游记 (寻找安宁)
- 我的书架 (嚣张被冷水浇灭)
- 旅行/旅居/探索文学 (空空)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22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在乌苏里的莽林中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女婳 2021-12-20 20:27:39
很丰富的一部自然考察小说,学术性和故事性得到了很好的结合,虽然科考过程艰辛、危险,这些精彩的风俗人文、自然环境的描写依旧能轻易勾起自幼生长在都市里的人的向往之情。其中大量对当地中国人的描写于我熟悉又陌生,读起来十分有趣,联系起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感觉自己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我们的中国更加了解了。
3 有用 木卫二 2020-03-01 22:19:26
这套书分两本,名义上当然是阿尔谢尼耶夫的科学考察,但读起来——故事就差不多是以赫哲族猎人德尔苏·乌扎拉为针线。当他消失离开后,你会和作者一样,期待与他重逢。上一本是前往兴凯湖,主要在乌苏里江流域,锡霍特山脉以西部分的行路轨迹。有不少错别字。对着谷歌地图,如果多一些原文(英文或俄文)的地标注释就好了。不然经常一个地方出现三四个名字,然后还有地理名字。最好的情况,是附上原始地图。
0 有用 隐娘 2022-03-19 10:56:07
20世纪前后有很多的旅行笔记,地理考察日记出现,这本一百多年前的笔记如同时光机般,每次拿起来翻几页就如同穿行在遥远的原始森林中,真诚的地理学家,质朴的德尔苏,靠捕貂、割鹿茸、挖人参为生的各种住民,原始恶劣又多样美丽的大自然。窝在沙发里看一行人在暴风雪中抵御严寒和死亡,在蚊帐中对抗蚊蚋的密集包围,虽倍感生活的舒适,但这现代人早已遗失的地理与时空似乎也只能在文字与想像中重现。作者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对电... 20世纪前后有很多的旅行笔记,地理考察日记出现,这本一百多年前的笔记如同时光机般,每次拿起来翻几页就如同穿行在遥远的原始森林中,真诚的地理学家,质朴的德尔苏,靠捕貂、割鹿茸、挖人参为生的各种住民,原始恶劣又多样美丽的大自然。窝在沙发里看一行人在暴风雪中抵御严寒和死亡,在蚊帐中对抗蚊蚋的密集包围,虽倍感生活的舒适,但这现代人早已遗失的地理与时空似乎也只能在文字与想像中重现。作者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对电话和信件不胜其累,一百多年过去,工业时代初期到了信息时代高速发展期,距离大地越来越遥远。 (展开)
0 有用 sonoko 2021-03-03 21:16:30
老虎会学马鹿叫,把马鹿引过来,但终归是老虎,每次叫完之后总忍不住呼噜一声。啊我真的太喜欢这一段了,想象一下那声呼噜就觉得太可爱了!!中国人一向喜欢标榜自己爱好和平,没有侵略性,不喜扩张,其实呢?人类大抵是相同的,一天到晚说这些没用的也不知道为了什么。
0 有用 寡人有疾 2020-07-02 12:34:16
原来专供版就是内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