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家之死的书评 (18)

童末 2018-08-17 12:05:48

“战斗才刚刚开始”——马丁·瓦尔泽的《批评家之死》

“战争过去了,但是战斗才刚刚开始。” ——《批评家之死》第二部第四章结尾 《批评家之死》是一本出版后其话题性和事件性超过对其文本价值讨论的书。在德国,大量媒体指控瓦尔泽的这本小说具有反犹倾向,甚至在图书正式上市前便大加鞭挞。对这种重点偏移的本质的揭示——或者...  (展开)
吴玫 2018-03-26 13:56:32

《批评家之死》:不要掠过德国作家小说里的音乐元素

千万不要掠过德国作家放在他们小说里的音乐元素,它们往往是打开这部作品的钥匙。 德国人几乎都在氤氲着古典音乐的氛围中长大,作家也不例外。那种仿佛与生俱来的音乐素养,决定了德国作家不会无缘无故地在自己的作品里让自己的人物是音乐家、是音乐爱好者。一位作曲家的作品...  (展开)
吴玫 2019-01-09 13:42:12

马丁•瓦尔泽不会随随便便让巴托克出场

若不是为了消耗掉工会福利,我不会去看电影《通勤营救》。这的确是一部泛善可陈的好莱坞娱乐片,在我看来,唯一有意思的地方是,麦考利先生为寻找那只包和背包的人,在通勤车车厢里来回穿梭。他搭讪了一个盛气凌人的高盛公司高管。人家只看了麦考利先生一眼,就断言:“瞧你的...  (展开)
普照 2018-04-24 15:35:44

批评家卷入死亡谜案,小说家身陷“反犹”疑云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批评家卷入死亡谜案,小说家身陷“反犹”疑云 ——马丁·瓦尔泽争议之作《批评家之死》精装推出 2002年春夏之交的德国文坛,一部还未正式出版的小说《批评家之死》,让作者马丁·瓦尔泽身陷“反犹”疑云,甚至有人叫嚣要用“法律手段”对付这位作家,“被捕入狱”一度成了这位...  (展开)
KEY-可以文化 2018-03-08 10:42:06

权力的变奏:马丁•瓦尔泽的《批评家之死》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批评家之死》是马丁•瓦尔泽2002年的作品,分为《涉案》、《招供》和《粉饰乾坤》三部分,共16章。全书围绕主人公拉赫著作《犯罪的愿望》中的一句话展开:“一个让人觉得罪该万死的人,他果真死了,那就是现实主义!”这句话在全书中出现了7次,尤莉亚引用了4次,施特莱夫...  (展开)
KEY-可以文化 2018-03-02 10:31:18

好人一下台,我们就上场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书评人阎海东 瞧瞧这些热热闹闹的事儿吧,我是个外行。但是让我这个外行来说两句。这本相当好看的书,用他们国内的批评家阿希姆·凯泽的话说,写得“很漂亮,很恶毒,很放肆”,而且,我觉得读起来很好玩,妙,非常智慧。里头的精神病患者充满了天才的表达。疯疯癫癫的有趣和...  (展开)
普照 2018-03-01 14:31:10

书评 | 电视的悲剧:《批评家之死》

电视媒体本身的优越性已经确立了它在信息传播中的优势地位。这种优势很快就转变成了一种垄断的霸权。没有什么可以和电视的威力相抗衡,几乎所有的人都臣服于其下。即使有少部分的顽固者竭力抵御着电视传播对于生活的压迫,但是终究无济于事。 伴随这种电视霸权产生的,便是借助...  (展开)
固态蒸汽 2018-05-31 21:21:04

悲怆预言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批评家之死》的发表就像一声惊雷,将德国文坛炸的面目全非,然而在前言中大段关于反犹主义的争议的表现,在阅读过后却产生了一种本末倒置的感觉。忽略这有关政治影射和种族主义的无聊争论点,即便“死去的”评论家埃尔–柯尼希并非犹太人,对于这种权力浸染的德国文穴的反击...  (展开)
安东。 2018-05-16 22:28:49

是与非的协奏曲

“……她当时在练习第二首哀歌,但与其说是练习,不如说是演奏。我还告诉她我听见她如何堆砌密集的和弦,让声音的轻纱婆娑起舞。” 如果不是为了那个莫比乌斯环式的结尾,我认为《批评家之死》应该停在这一个镜头(或许可以通过电影实现)。马丁·瓦尔泽的文字有那样一种神奇的...  (展开)
2021-04-08 08:28:24

从虚拟映射的角度解读《批评家之死》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认为,单从小说创作的角度来说,埃尔·柯尼希这个角色的塑造是较为失败的。 埃尔·柯尼希是瓦老按照德国zdf电视台《文学四重奏》的当家花旦莱希·兰尼茨基(华沙犹太区幸存者,已去世)基为原型进行创作的。其中埃尔柯尼希的朋友们也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原型。 马丁瓦尔泽和莱希...  (展开)
lieerli 2018-12-27 18:40:37

以笔杀人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整本书的宗旨是批评家辛辣的全方位的嘲弄和批判。举国著名的批评家是个对作者充满恶意的自大狂,所有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的扬名立万,像是踩着作者们的心血之作往上爬;自己毫无原创性,那些绝妙的被传送的言论大多拾人牙慧,本身不如说是浮夸的表演者,只为博人眼球,所以昨天...  (展开)
繁花落尽终究败 2018-10-06 18:47:42

一本不该评价的小说

豆瓣70+的评论量,也算是一本小众的书。 很少看译本的我,实在是不懂德文,无奈选了浙江文艺出版社的译本。让我惊喜的是第一次对读了译本感到庆幸,译者渊博的学识和资料的准确引证,甚至在译注里写了自己对作品的猜想,再加上更加精彩的译者序,给对德国文学不是很了解的人提...  (展开)
KEY-可以文化 2018-05-15 11:46:47

网易读书专访马丁·瓦尔泽:我揭穿了歌德的文化谎言

本文转载自网易读书,选取了其中有关《批评家之死》的几段采访。 网易读书:德国书业协会在向您颁发书业和平奖时称:“瓦尔泽以他的作品描写和阐释了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德国现实生活,他的小说和随笔向德国人展现了自己的祖国,向世界展现了德国,让德国人更了解祖国,让世界更了...  (展开)
普照 2018-03-19 17:50:43

新京报书评周刊评《批评家之死》

新京报书评周刊 | 一周新书推荐 评《批评家之死》 马丁·瓦尔泽是当代德语小说创作的尊严,但2002年,这本《批评家之死》问世时,他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舆论抨击。大众争论的焦点在于故事开始时两个人物的身份,一个是犹太人,而另一个是德国人。马丁·瓦尔泽在写小说的时候,...  (展开)
KEY-可以文化 2018-03-01 16:14:13

【访谈】《外滩画报》专访海德堡大学德语系教授迪特-博希迈耶,谈《批评家之死》

《外滩画报》:2002 年《批评家之死》出版后,遭到了一些“反犹”的指责,有人说这本书的主角影射的正是犹太批评家赖希-拉尼茨基。你也觉得这本书是针对拉尼茨基的吗? 迪特-博希迈耶:瓦尔泽写这本小说其实是讽刺媒体,同时讽刺那些在媒体中安身的文学批评家。他之所以以赖希-...  (展开)
有一些书评被折叠了 为什么被折叠?
评论被折叠,是因为发布这条评论的帐号行为异常。评论仍可以被展开阅读,对发布人的账号不造成其他影响。如果认为有问题,可以联系豆瓣电影。
思玉 2018-07-01 11:08:59

勉力而为

这本书以第一人称的语气描绘了一幅写作界与批评界众生相,因为用了强烈的讽刺口吻,所以并不是最能感动我的那一类,好在作者一开始就以第一人称声明自己对神秘主义和炼金术的兴趣,让我有了读下去的冲动。读完整个故事,除了对受害人汉斯·拉赫的同情,更多是对批评界的失望,...  (展开)
Rose 2018-07-03 20:59:07

当他批评时,他在说些什么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似乎早已成了彼此不相干的两件事。文学创作有灵感说、表现说等等,而到了文学批评,它更重视方法论,致力于建构精确的知识谱系。毫不令人意外的是,作家与文学批评家,长期以来不对付,前者控诉后者不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言外之意”,后者竭力主张去除...  (展开)
陈晨曦 2018-06-20 23:39:35

德国“文穴”里的一只蝴蝶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南美洲的一只蝴蝶不经意间的一次翅膀扇动,竟然能使得两周后美国德克萨斯的龙卷风。当然瓦尔泽也没想到,他的一部《批评家之死》,就像德国文学史上的那只蝴蝶,只是微微震了震翅膀,就引起了如此轩然大波。 一个身为犹太人的批评家埃尔柯尼希,还有他的女助手玛莎·弗莱迪,...  (展开)

订阅批评家之死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