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家之死的书评 (18)

“战斗才刚刚开始”——马丁·瓦尔泽的《批评家之死》
“战争过去了,但是战斗才刚刚开始。” ——《批评家之死》第二部第四章结尾 《批评家之死》是一本出版后其话题性和事件性超过对其文本价值讨论的书。在德国,大量媒体指控瓦尔泽的这本小说具有反犹倾向,甚至在图书正式上市前便大加鞭挞。对这种重点偏移的本质的揭示——或者...
(展开)

马丁•瓦尔泽不会随随便便让巴托克出场
若不是为了消耗掉工会福利,我不会去看电影《通勤营救》。这的确是一部泛善可陈的好莱坞娱乐片,在我看来,唯一有意思的地方是,麦考利先生为寻找那只包和背包的人,在通勤车车厢里来回穿梭。他搭讪了一个盛气凌人的高盛公司高管。人家只看了麦考利先生一眼,就断言:“瞧你的...
(展开)

批评家卷入死亡谜案,小说家身陷“反犹”疑云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批评家卷入死亡谜案,小说家身陷“反犹”疑云 ——马丁·瓦尔泽争议之作《批评家之死》精装推出 2002年春夏之交的德国文坛,一部还未正式出版的小说《批评家之死》,让作者马丁·瓦尔泽身陷“反犹”疑云,甚至有人叫嚣要用“法律手段”对付这位作家,“被捕入狱”一度成了这位... (展开)
从虚拟映射的角度解读《批评家之死》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认为,单从小说创作的角度来说,埃尔·柯尼希这个角色的塑造是较为失败的。 埃尔·柯尼希是瓦老按照德国zdf电视台《文学四重奏》的当家花旦莱希·兰尼茨基(华沙犹太区幸存者,已去世)基为原型进行创作的。其中埃尔柯尼希的朋友们也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原型。 马丁瓦尔泽和莱希... (展开)
当他批评时,他在说些什么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似乎早已成了彼此不相干的两件事。文学创作有灵感说、表现说等等,而到了文学批评,它更重视方法论,致力于建构精确的知识谱系。毫不令人意外的是,作家与文学批评家,长期以来不对付,前者控诉后者不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言外之意”,后者竭力主张去除... (展开)
德国“文穴”里的一只蝴蝶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南美洲的一只蝴蝶不经意间的一次翅膀扇动,竟然能使得两周后美国德克萨斯的龙卷风。当然瓦尔泽也没想到,他的一部《批评家之死》,就像德国文学史上的那只蝴蝶,只是微微震了震翅膀,就引起了如此轩然大波。 一个身为犹太人的批评家埃尔柯尼希,还有他的女助手玛莎·弗莱迪,...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