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時報文化
副标题: 控制學、文學、資訊學中的虛擬身體
译者: 賴淑芳 / 李偉柏
出版年: 2018-7-10
页数: 432
定价: NT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文化思潮
ISBN: 9789571372693
内容简介 · · · · · ·
隨著人工生命技術日益成熟,人類是什麼?誰又是後人類?
後人類時代來臨,人類與機器的關係將大翻轉?
人工智慧高度發展,人類與機器之間不再存有明顯的界線?
這是DNA精密計算的時代,是人工智慧即將當道的時代,所謂實體信息已分散在茫茫的信號間,我們對於人類身體曾持有的概念,一度消失於虛擬空間中。某些人對於這樣的變化驚豔不已,但若將這樣的概念落載於電腦程式或人類的大腦想像中,卻變成了星際迷航的科幻風格,令大多數的人驚恐,沉溺於外星怪物在太空艙中沉思的驚怖畫面。
當我們逐步成為後人類的這段過程中,知名人文學者的N. 凱瑟琳.海爾斯(N. Katherine Hayles在《後人類時代:虛擬身體的多重想像和建構》書中提出她的精闢見解,將妄想與事實清楚析離,深度研究信息時代的具體現象,成就本書最經典的論述核心。
在技術、文化研究和文學批評的歷史脈絡下,海爾斯為我們...
隨著人工生命技術日益成熟,人類是什麼?誰又是後人類?
後人類時代來臨,人類與機器的關係將大翻轉?
人工智慧高度發展,人類與機器之間不再存有明顯的界線?
這是DNA精密計算的時代,是人工智慧即將當道的時代,所謂實體信息已分散在茫茫的信號間,我們對於人類身體曾持有的概念,一度消失於虛擬空間中。某些人對於這樣的變化驚豔不已,但若將這樣的概念落載於電腦程式或人類的大腦想像中,卻變成了星際迷航的科幻風格,令大多數的人驚恐,沉溺於外星怪物在太空艙中沉思的驚怖畫面。
當我們逐步成為後人類的這段過程中,知名人文學者的N. 凱瑟琳.海爾斯(N. Katherine Hayles在《後人類時代:虛擬身體的多重想像和建構》書中提出她的精闢見解,將妄想與事實清楚析離,深度研究信息時代的具體現象,成就本書最經典的論述核心。
在技術、文化研究和文學批評的歷史脈絡下,海爾斯為我們展現出被抹去、被遺忘、被忽略之物,將信息想像成一個無形的實體。她從二戰後的梅西會議控制論談到1952年的控制論愛好者及小說家伯納德•沃爾夫(Bernard Wolfe);從自製的概念談到菲利普•迪克的幻覺與現實的文學探索;從人造生命談及後現代小說,探索人類作為控制論系統的意義。
凱薩琳.海爾斯橫跨了科技史、文化研究和文學批評,將三個故事的關連編織起來:信息是如何失去其身體的,亦即概念化為與物質形式分離的實體;仿生人文化和技術的建構;以及控制論論述中的自由主義人文主體的解體。從控制論到人工生命的誕生,《後人類時代:虛擬身體的多重想像和建構》提供了關於你我如何抵達虛擬時代,以及從此處可往何處去不可或缺的記述。
本書內容橫越數個專業領域,既有學術教科書的深度、文學批評理論的推演,亦有科普類科學史的介紹及大眾科幻作品的分析評論,是延續上個世紀徹底實踐跨文學科學「兩文化」的上乘之作,是本評論者驚嘆為耀眼的奇書(dazzling book)。
本書特色
☆後人類時代、人工生命時代、大數據時代的必讀經典之作!
☆勾勒虛實夾雜的後人類景象,梳理各種情境編織成的世界!
☆醍醐灌頂,提點探索後人類的感性層面!
☆賴淑芳、李偉柏雙譯者專文導讀!
作者简介 · · · · · ·
凱瑟琳.海爾斯(N. Katherine Hayles)
N. 凱薩琳.海爾斯寫作本書時任加州大學洛衫磯分校教授,現任杜克大學英文系「詹姆士 .杜克」講座特聘教授(James B. Duke Professor)。她擁有化學及英文高等學歷,著有《我的媽媽是電腦:數位主題和文學文本》,並編輯《混沌與秩序:文學和科學的複雜動態》,皆由芝加哥大學出版。代表作《後人類時代:虛擬身體的多重想像和建構》(HOW WE BECAME THE POSTHUMAN: Virtual Bodies in Cybernetics, Literature, and Informatics)已成為文學、人類學、社會學與媒體學等研究領域崇奉為經典之作。
目录 · · · · · ·
推薦語
導讀
序幕
第一章 朝向具體化的虛擬
第二章 虛擬身體和閃爍標誌
第三章 信息實體之爭:探討自動控制論的梅西會議
第四章 岌岌可危的自由主體性:諾伯特.維納和自動控制焦慮
第五章 從連字符號到拼接:《地獄邊境》(Limbo)中的控制論句法
第六章 自動控制學第二波:從反身性到自我組織
第七章 將真實內外、左右翻轉:菲利普.狄克六零年代中期小說中的邊界研究
第八章 信息的重要性
第九章 人工生命的故事
第十章 虛擬的符號學:映射後人類
第十一章 結論:何謂「成為後人類」?
注釋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后人类标志着有关主体性的一些基本假定发生了意义重大的转变。······后人类的(p.5)主体是一种混合物,一种各种异质、异源成分的集合,一个物质—信息的独立实体,持续不断地建构并且重建自己的边界。······关于自我(人本身)拥有某种力量、愿望或者意志,并且明显区别于“他人意志”的假设,也在后人类失去了基础,因为后人类的集体异源性特征隐含着一种分散的认知,分别位于相互之间仅有微弱交流的身体各部分(零件)之间。······如果“人类的本质是不被他人意志影响的自由”,那么“后人类”之所以“后”,并不是因为它必然不自由,而是因为没有一种先验的明显区别于他人意志的自我意志。尽管这些例子强调的是后人类人机关系的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认识到,后人类的建构/观念并不要求他的主体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电子人(cyborg)。无论身体是否受到干预,认知科学和人工生命等领域出现的各种新的主体性模式,都必然包含着一个可以称为后人类的生物学上依旧如故的“万物之灵”(Homo sapiens)。与这些典型的特征有关的,是有关主体性的建构/观念,而不是非生物成分的存在。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页 -
自由人本主义主体的中心不在于身体,而在于心灵。后人类尽管在很多方面都不遗余力地解构自由人本主义主体,但它也和自己的前辈一样,强调的是观念而非具体形式(身体)。 (查看原文) —— 引自第7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後人類時代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 条 )


《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章节概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个人读书的整理和思考。可能会有点片面和理解错误,仅仅作为参考~ 序言 这一章是统揽主旨。本书讲的是关于虚拟身体——作为一种信息模式的物质性和虚拟性,符号性和现实性中的人的主体性问题。这个人的主体性问题,要通过界定“人与机器”的关于思考问题,“男人”和“女人”的... (展开)
海勒斯的后人类主义 部分整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后人类主义是当代西方后学思潮中一个新兴的思潮,体现着对人文主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媒介理论的反思。跨学科研究出身的美国后现代文学批评家、后人类主义理论家凯瑟琳•海勒斯,结合控制论、信息理论等科学理论,以文学文本为依托去理解“后人类”,建构起独特的后人类... (展开)

“真正的众神就要来了。”

How We Became Posthuman

带着具身观点,重新整理控制论的历史

别人是翻译得拗口生硬,这位译者是翻译得颠三倒四。
> 更多书评 14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7.9分 852人读过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9)9.1分 11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港台 2018 (the Wor(l)d)
- 后人类主义 (火之巡礼)
- 企业转型为赛博物理社会系统---数字化抓手Ⅱ (小毛叔)
- 读书 (CHAN)
- 哲学 (大白有聪明脑壳)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後人類時代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shichalo 2023-09-12 03:14:36 四川
两位译者中有人工智能专家,确实在易读性上要比简中版好,而且人名、书名夹注英文原文的好习惯真的很有帮助,台湾译者也多是从意译的策略来翻译的,好处是符合中文习惯,清楚明白,但也不是没有问题,很多专有名词仍然太生僻,以及,有些英语句子翻得有些奇怪,例如我猜原文是suggest,其实可以翻成暗示、透露、认为吧,但书中全是建议,后接一些文本细读,就有点怪。但瑕不掩瑜。
0 有用 萝北 2023-10-03 22:33:27 浙江
台版尽管翻译腔很重,但至少没有那么多离谱的错译,而且更注重翻译的规范,在该有的地方都夹注了英文,包括作品名、人名、专业术语,很多术语的翻译也遵循了相应领域的通用表述,做到这些就比北大版要好很多了。
1 有用 In K 2020-02-28 13:17:08
后人类,不是“超人类”,系统的梳理了"复杂系统”几十年的思想历史,对每个阶段的深入探讨都很有启发,我也是最喜欢第十章幻想的部分。
1 有用 詅痴符 2020-03-16 14:26:44
很有趣,信息量也很大,但也就那样吧,基本上还是科幻,离现实很远
0 有用 虎川 2024-03-09 19:38:16 湖南
台版翻译既迷且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