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现代妇女文学研究
出版年: 2018-5
页数: 297
定价: 59.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培文书系·文学与当代史丛书
ISBN: 9787301293577
内容简介 · · · · · ·
《浮出历史地表》是系统运用女性主义立场研究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的经典著作。借助精神分析、结构、后结构主义理论,本书以作家论形式深入阐释了庐隐、冰心、丁玲、张爱玲等九位现代重要女作家,同时在现代中国的整体历史文化语境中,勾勒出了女性写作传统的形成和展开过程。理论切入、文本分析和历史描述的有机融合,呈现出女性书写在不同时段、不同面向上的主要特征,及其在现代文学史格局中的独特位置。本书自1989年问世后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誉为中国女性批评和理论话语"浮出历史地表"的标志性著作。
作者简介 · · · · · ·
孟悦,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5年获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学位,2000 年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在清华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任教,现任教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研究系。专著有《历史与叙述》《本文的策略》《人·历史·家园:文化批评三调》等。
戴锦华,北京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教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11年,自1993年任教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现为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从事电影、大众传媒与性别研究。开设“影片精读”“中国电影文化史”“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性别与书写”等数十门课程。中文专著《雾中风景》《电影批评》《隐形书写》《昨日之岛》《性别中国》等;英文专著Cinema and Desire, After Post-Cold War。专著与论文被...
孟悦,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5年获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学位,2000 年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在清华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任教,现任教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研究系。专著有《历史与叙述》《本文的策略》《人·历史·家园:文化批评三调》等。
戴锦华,北京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教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11年,自1993年任教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现为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从事电影、大众传媒与性别研究。开设“影片精读”“中国电影文化史”“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性别与书写”等数十门课程。中文专著《雾中风景》《电影批评》《隐形书写》《昨日之岛》《性别中国》等;英文专著Cinema and Desire, After Post-Cold War。专著与论文被译为韩文、日文、德文、法文等十余种文字出版。
目录 · · · · · ·
一、两千年:女性作为历史的盲点 2
女性的(反)真理 2
从男耕女织到“父子相继” 4
“人伦之始” 7
“妻与己齐”——话语权 10
女性形象——空洞能指 13
二、一百年:走到了哪里 22
女性与民族主体 24
从“我是我自己的”与“女子没有真相” 29
“祥林嫂系列”与“新女性群” 34
第一部分 (1917—1927)
第一章 “五四”十年:悬浮的历史舞台 43
一、弑父时代 43
弑父——历史坐标上的零点 43
魅力与匮乏 46
两个死者,一个镜像 48
二、从女儿到女人——“五四”女作家创作概览 53
“父亲的女儿” 53
塑造母亲 56
爱——反侵犯性话语 58
经验与话语互逆 60
写女人 63
第二章 庐隐:“人生歧路上的怯者” 66
庐隐的世界 66
狭隙间的两扇门 71
悬浮舞台与文化死结 76
第三章 沅君:反叛与眷恋 83
爱情作为女性反抗途径 83
性爱道德观 88
母女纽带 91
第四章 冰心:天之骄女 95
得天独厚 95
神圣的母子同体——极乐的一瞬 97
“心外的湖山”、身外的面具 101
长不大的女儿 103
第五章 凌叔华:角隅中的女性世界 108
闺房中的风云变幻 109
“太太”阶层 112
新女性与新妻子 119
第二部分(1927—1937)
第六章 三十年代:文明夹缝中的神话 129
一、轮回 129
进退维谷的历史步履 129
大众之神与政父 131
双刃匕首 134
二、黑暗、阴影与白天的分割 137
陷入孤独的女性 137
他人的女性之躯 140
“女性的天空是狭窄的” 144
第七章 丁玲:脆弱的“女神” 146
异化与孤独 146
“韦护”的两面 153
复苏与泯灭 159
第八章 走向战场与底层 166
血写的革命与墨写的革命 166
放弃小我,走向大众 170
第九章 都市的女性:辉煌之页的边缘 175
唯美意识形态 175
履着“新文化”碎片徘徊 179
第十章 白薇:未死方生 183
“弑父”场面中的女性 184
“五四”至大革命时期的女性命运——《炸弹与征鸟》 187
十年孤独——《悲剧生涯》 190
第十一章 萧红:大智勇者的探寻 196
命运 196
女性的历史洞察力 205
彻悟与悲悯 214
第三部分(1937—1949)
第十二章 四十年代:分立的世界 223
一、主导话语阵地与解放区 224
民族新生抑或寒夜 224
亚细亚生产方式之善 229
无性之性 232
女性与个人共谋 234
二、女性、女人、女性话语 236
牢狱与自由 236
结束弱者阶段 239
女性话语的初始 241
第十三章 苏青:女人——“占领区的平民” 244
灾难的畸存与历史的残片 245
女性:空间性的生存 248
女人、母亲、做母亲 251
新女性:一部荒诞戏剧 255
第十四章 张爱玲:苍凉的莞尔一笑 260
一个正在逝去的“国度” 261
绣在屏风上的鸟 264
文明·历史·女人 270
结 语 性别与精神性别——关于中国妇女解放 276
2003年再版后记 282
赘言其后 288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浮出历史地表"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浮出历史地表"的人也喜欢 · · · · · ·
浮出历史地表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浮出历史地表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 条 )

我想,我们有必要重提解放

(1/33)《浮出历史地表》读后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是跟苏老师约定的“一年(2018.8.1-2019.7.31)写33篇读书笔记/memo/书评/札记...”的第1篇(1/33) 戴锦华在重印后记里提到这是她的第一本书,那时,她跟孟悦刚及而立之年——想象一下八十年代,西方思想的涌入使得沉闷的学界和思想界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在那焰色纷然,如... (展开)
浮出历史地表之后我了解了什么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其实虽然在这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书下面留下了书评。但是我看的其实并不是这个版本。我这个版本在豆瓣上没有找到。 ( ・᷄৺・᷅ ) 此书内容很深刻,很惭愧,断断续续地从暑假看到了现在(11月)。其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回过头又看了两三遍。现在写下的这个只是想记... (展开)
期待在地表呼吸平等空气的那天
> 更多书评 14篇
-
espionage (Piled higher and deeper)
同我们在妇女解放问题中遇到的现象一样,我们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一结论,但马克思主义中那些与意识形态斗争稍有距离的部分一那些知识概念和科学部分,如果不是遭到忽略,至少也遭到了简单化的解释,从而不复成为知识和科学。(当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结合是一个复杂问题,此论难免有偏颇之见。)又響如,在中国五四时期颇有影响的达尔文学说,曾改变了不少人对历史进步和人类自身的看法,促成一代人的意识形态信念,以为进步...2019-04-15 19:48 2人喜欢
同我们在妇女解放问题中遇到的现象一样,我们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一结论,但马克思主义中那些与意识形态斗争稍有距离的部分一那些知识概念和科学部分,如果不是遭到忽略,至少也遭到了简单化的解释,从而不复成为知识和科学。(当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结合是一个复杂问题,此论难免有偏颇之见。)又響如,在中国五四时期颇有影响的达尔文学说,曾改变了不少人对历史进步和人类自身的看法,促成一代人的意识形态信念,以为进步、发展、“青年必胜于老年”“青春必胜于白首”是老大中国获救的途径。且不说这与达尔文在西方历史与人的问题上产生的效果多么不同(在西方,达尔文的学说导致的是对合目的的历史及人的伟大梦幻的破灭),问题在于,达尔文那种环游各地广泛考察各生物学文本把各种神秘的、偶然的、不可解的资料,一一还原到其原始处境,以求从历时角度对每一偶然的成因做出令人信服的破译解释的工作,那种反神秘化的科学工作,却很少人效仿或很少人效仿得像。即便在鲁迅那里,进化论也只是一种信念,而不是一种科学工作方式,他的《中国小说史略》固然从历时角度描述了小说发展,但对各个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原始情境的解释一一其科学研究却显得薄弱得多。也许正是因为取其成果为信念、而不是取其方法为科学,达尔文学说在中国被作为一种反动意识形态社会达尔文主义遭到批判后,便默默无闻。同妇女们一样,达尔文的某些东西遭到忽略。我们的现代史似乎并没有允诺这种科学和反神秘化的文化选择,新文化更似一种政治焦虑的产物,一种自鸦片战争和东西文化碰撞以来民族主体对自身政治前途的巨大焦虑的外射物。女性在某种意义上同其他字眼一一人、个性解放、民主、科学一样,成为缓解这种焦虑,象征地满足这种政治愿望的一个意识形态等码。科学、知识、人和女性在未及出现、未及得到解释之前,已经被囫囵吞枣地编入了现代意识形态向封建秩序进攻作战的武器库,并随着这一战场的转移而弃入旧物堆。正是由于这种对民族政治命运的焦虑和缓解焦虑的迫切性,在辛亥革命之后形成的新文化赖以立身存命的不是科学、知识、技术,而是意识形态,这恰巧应和我们生产方式的历史——我们的现代生产方式改变的不是生产力,而是所有制。仅凭这一点就足以使女性封闭于她的镜式结构中间,阻隔在由自我命名到自我阐释反阐释的此岸,从而把子君从一个活女性变成死女性,从弄潮儿变为落伍者,把“我是我自己”的骄傲变成“女子没有真相”的痛苦。
回应 2019-04-15 19:48 -
当然,有句名言。“我是和你一样的人”易ト生《玩偶之家》)但这仅仅是对她玩偶的地位的否定,并没有解救女性在话官符号象征序中的困境。如果“我”和“我自已”仅仅意味着与男性一样的主体,那么,失落的不仅是性别特征,而是女性的全部历史意味一女性之为女性的真义。也正是这一点流露出作者本人的男性身份,历史地看,“同男人样的人”只能是类男人,准男人,因为“人”並非一个两性共享的字眼。不论是在易ト生时代的欧洲还...
2020-04-17 00:07 1人喜欢
当然,有句名言。“我是和你一样的人”易ト生《玩偶之家》)但这仅仅是对她玩偶的地位的否定,并没有解救女性在话官符号象征序中的困境。如果“我”和“我自已”仅仅意味着与男性一样的主体,那么,失落的不仅是性别特征,而是女性的全部历史意味一女性之为女性的真义。也正是这一点流露出作者本人的男性身份,历史地看,“同男人样的人”只能是类男人,准男人,因为“人”並非一个两性共享的字眼。不论是在易ト生时代的欧洲还是鲁迅时代的中国,都还没有一种观念、一种学说解释过“女性”这个群体,女性的真相从未形成过概念一一语言。这里无意中出现一个有的逻辑一方面女人不是玩偶,女人不是社会规定的性别角色,但女人也不是她自己,因为所谓“我自已”,所指的不过是“同男人一样的男人的复制品。另一方面,女人若是否认同男人一样,承认自已是女人,则又会落回到历史的旧辙,成为妻子、或女人味儿的女人。于是,子君们命名了自己,但这是一个没有所指的命名,我和我自已之间只能形成循环封闭的同义重复,如同对置的两面镜子,哪一面也不指向外界的真实或开放意义空间。 引自 从“我是我自己的”与“女子没有真相” 29 今天所看的另一篇欧美女性主义写作的论文与之很像,剑指语汇系统和符号系统。
回应 2020-04-17 00:07 -
espionage (Piled higher and deeper)
十年过去了,历史的年盘并未因时间的流逝有所改变,生活的内容并未改变,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连同那旧童谣都并未改变。在雪地上飘起从未见过的旗子之前十年、百年、千年,这封闭的乡土的世界演出着同一幕巨型戏剧,一枯一荣的大地,麦田、果圃、一季一换衣的山坡,夏季的生育与冬季的棉衣,春季的播种与秋季的麦收,人成了这幅无始无终的巨型戏剧的一个功能、一个角色。这幕戏剧在人的辛苦劳作与人的勉强的温饱之间玩弄...2019-04-15 20:33 2人喜欢
十年过去了,历史的年盘并未因时间的流逝有所改变,生活的内容并未改变,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连同那旧童谣都并未改变。在雪地上飘起从未见过的旗子之前十年、百年、千年,这封闭的乡土的世界演出着同一幕巨型戏剧,一枯一荣的大地,麦田、果圃、一季一换衣的山坡,夏季的生育与冬季的棉衣,春季的播种与秋季的麦收,人成了这幅无始无终的巨型戏剧的一个功能、一个角色。这幕戏剧在人的辛苦劳作与人的勉强的温饱之间玩弄着危险的平衡,以造成自身永不停止的轮回。群体生命和繁衍的目的就这样在辛苦劳作和勉强的温饱之间被埋没,被消弭,成为自然一一生产方式轮回中的傀儡。乡土世界废弃了时间,成为永恒的轮回,而人在这轮回中旋生旋灭,自生自灭:这是怎样的一种历史写照!旋生旋灭的人众中没有一个英雄也不可能有英雄,群体生命不能脱离这种乡土生活方式而生存,而只要群体还圈限在这一生产方式中,改变历史轮回的可能便微乎其微在这种恶性循环中,你已分不清究竟是动物般旋生旋灭的人众造就了沉滞的生产方式,还是沉滞的生产方式造就了动物般的人众。而这科循环正是我们民族中最古老、最沉重的一部分,我们历史的惰性深层。
回应 2019-04-15 20:33 -
espionage (Piled higher and deeper)
在某种意义上,女性的出现,女性的自我命名所显露的唯一真实,不是她获得与男人一样的平等,而是在她主体成长中的一个结构一性缺损,一个女性自身的反神秘化过程、一个使女性的隐秘经验,包括历史经验、心理和生理经验,从一片话语的涂盖之下,从一片话语真空中发掘和昭示于世的过程。没有这一步,女性恐怕无以摆脱“我”和“我自己”"的镜式同义反复,真正以女性的身份进人那个我、你、他的关系结构,那个主体完成的最后阶段。...2019-04-15 19:46 1人喜欢
在某种意义上,女性的出现,女性的自我命名所显露的唯一真实,不是她获得与男人一样的平等,而是在她主体成长中的一个结构一性缺损,一个女性自身的反神秘化过程、一个使女性的隐秘经验,包括历史经验、心理和生理经验,从一片话语的涂盖之下,从一片话语真空中发掘和昭示于世的过程。没有这一步,女性恐怕无以摆脱“我”和“我自己”"的镜式同义反复,真正以女性的身份进人那个我、你、他的关系结构,那个主体完成的最后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主体成长中的空白,显露了不仅是女性自身,而且也是整个现代史上新文化的结构性缺损。女性没有成为知识或科学的对象,没有找到足以界定“我”一一女性的科学语汇系统,这或许并不值得多么大惊小怪,在某种程度上,整个新文学和那哺育了新女性和女作家的新文化都未及建立一个反神秘化的、科学的、求真的传统乃至语汇系统。
回应 2019-04-15 19:46
-
espionage (Piled higher and deeper)
然而值得继续追问的是,在男性——父子掌握话语权的社会文化中,何以会出现自拟女性、自喻女性的“性别寄托”式的文学设计呢?这实际上涉及整个古代文化秩序的又一特异之点。试将“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等诗句中花与主、草木与美人的关系与“君怀长不开,贱妾当何依”等词句中君与妾、男与女的关系作一比较,可得一相似关系式,在两类诗句中,总是有固定不变的两种角色,一为主体、驾驭者、使...2019-04-15 19:38 2人喜欢
然而值得继续追问的是,在男性——父子掌握话语权的社会文化中,何以会出现自拟女性、自喻女性的“性别寄托”式的文学设计呢?这实际上涉及整个古代文化秩序的又一特异之点。试将“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等诗句中花与主、草木与美人的关系与“君怀长不开,贱妾当何依”等词句中君与妾、男与女的关系作一比较,可得一相似关系式,在两类诗句中,总是有固定不变的两种角色,一为主体、驾驭者、使用者或赏识者,一为价值客体、待取用者、服从被动者。重要的不在于性别混淆,而在于这种关系式中的性别角色是从不混淆的。无论是寄托芳草还是寄托女性,都表现了作者们对作为客体价值、待他人取也值得他人取的“物”的地位的认同,特别是对夫妇、男女两项关系式中那一从属角色的认同,这角色自然是女性角色。
回应 2019-04-15 19:38 -
espionage (Piled higher and deeper)
且不说这与五四先驱们当年痛苦执着的民主、科学、先进、自由、富强的民族未来乌托邦已大有异趣,更重要的问题在于,改变了旧制度的新的合理秩序仍然不过是秩序,并同一切秩序一样掩饰着自身的秘密一中国近现代史的真正目的和它自身出现的必然性。确实,这一统一秩序在上层建筑领域掩盖或取消了各种生产方式的不协调与差异人类历史前进变化的动因,并且在意识形态领域涂抹了秩序自身的历史由来一中国历史特定的必然性。这也便是...2019-04-15 19:42
且不说这与五四先驱们当年痛苦执着的民主、科学、先进、自由、富强的民族未来乌托邦已大有异趣,更重要的问题在于,改变了旧制度的新的合理秩序仍然不过是秩序,并同一切秩序一样掩饰着自身的秘密一中国近现代史的真正目的和它自身出现的必然性。确实,这一统一秩序在上层建筑领域掩盖或取消了各种生产方式的不协调与差异人类历史前进变化的动因,并且在意识形态领域涂抹了秩序自身的历史由来一中国历史特定的必然性。这也便是为什么女性的生存在民族获得新的政治前途的一瞬间戛然而止:女性获得理想中的平等,如民族群体获得了理想的安顿,但她和他们都并未获得理想的自由或自主——一种辨别真实、明言差异、承认自我,认识历史的权利,当然也就更谈不上自我否定的权利。
回应 2019-04-15 19:42 -
espionage (Piled higher and deeper)
同我们在妇女解放问题中遇到的现象一样,我们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一结论,但马克思主义中那些与意识形态斗争稍有距离的部分一那些知识概念和科学部分,如果不是遭到忽略,至少也遭到了简单化的解释,从而不复成为知识和科学。(当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结合是一个复杂问题,此论难免有偏颇之见。)又響如,在中国五四时期颇有影响的达尔文学说,曾改变了不少人对历史进步和人类自身的看法,促成一代人的意识形态信念,以为进步...2019-04-15 19:48 2人喜欢
同我们在妇女解放问题中遇到的现象一样,我们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一结论,但马克思主义中那些与意识形态斗争稍有距离的部分一那些知识概念和科学部分,如果不是遭到忽略,至少也遭到了简单化的解释,从而不复成为知识和科学。(当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结合是一个复杂问题,此论难免有偏颇之见。)又響如,在中国五四时期颇有影响的达尔文学说,曾改变了不少人对历史进步和人类自身的看法,促成一代人的意识形态信念,以为进步、发展、“青年必胜于老年”“青春必胜于白首”是老大中国获救的途径。且不说这与达尔文在西方历史与人的问题上产生的效果多么不同(在西方,达尔文的学说导致的是对合目的的历史及人的伟大梦幻的破灭),问题在于,达尔文那种环游各地广泛考察各生物学文本把各种神秘的、偶然的、不可解的资料,一一还原到其原始处境,以求从历时角度对每一偶然的成因做出令人信服的破译解释的工作,那种反神秘化的科学工作,却很少人效仿或很少人效仿得像。即便在鲁迅那里,进化论也只是一种信念,而不是一种科学工作方式,他的《中国小说史略》固然从历时角度描述了小说发展,但对各个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原始情境的解释一一其科学研究却显得薄弱得多。也许正是因为取其成果为信念、而不是取其方法为科学,达尔文学说在中国被作为一种反动意识形态社会达尔文主义遭到批判后,便默默无闻。同妇女们一样,达尔文的某些东西遭到忽略。我们的现代史似乎并没有允诺这种科学和反神秘化的文化选择,新文化更似一种政治焦虑的产物,一种自鸦片战争和东西文化碰撞以来民族主体对自身政治前途的巨大焦虑的外射物。女性在某种意义上同其他字眼一一人、个性解放、民主、科学一样,成为缓解这种焦虑,象征地满足这种政治愿望的一个意识形态等码。科学、知识、人和女性在未及出现、未及得到解释之前,已经被囫囵吞枣地编入了现代意识形态向封建秩序进攻作战的武器库,并随着这一战场的转移而弃入旧物堆。正是由于这种对民族政治命运的焦虑和缓解焦虑的迫切性,在辛亥革命之后形成的新文化赖以立身存命的不是科学、知识、技术,而是意识形态,这恰巧应和我们生产方式的历史——我们的现代生产方式改变的不是生产力,而是所有制。仅凭这一点就足以使女性封闭于她的镜式结构中间,阻隔在由自我命名到自我阐释反阐释的此岸,从而把子君从一个活女性变成死女性,从弄潮儿变为落伍者,把“我是我自己”的骄傲变成“女子没有真相”的痛苦。
回应 2019-04-15 19:48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HHKNT3(满200-30)ZVYBKQ(满300-60)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8.9分 888人读过
-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9.5分 3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浮出历史地表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𝓡𝓸𝒸𝓀𝓡𝓸𝓈𝓮 2021-01-31
在历史地心,历史是从被统治的女性身上奠定的,女性的被压迫奠定了一切的被压迫。 然而女性毕竟是在最底层,于女性的横尸之上一个异常灿烂稳固的文明建立了,无论我们置身当中呼吸到的空气是甜美的还是腥臭的,其间无疑都有股我们已被训练习惯免疫了的焚尸味道。 在这片尸域里站起来了几个光辉灿烂又异常痛苦甚至连倒下的尸体们那点倒下的幸福都没有的女性,她们用男性的语言或喊或说或哭或笑,她们何曾浮出历史地表,她们只不过... 在历史地心,历史是从被统治的女性身上奠定的,女性的被压迫奠定了一切的被压迫。 然而女性毕竟是在最底层,于女性的横尸之上一个异常灿烂稳固的文明建立了,无论我们置身当中呼吸到的空气是甜美的还是腥臭的,其间无疑都有股我们已被训练习惯免疫了的焚尸味道。 在这片尸域里站起来了几个光辉灿烂又异常痛苦甚至连倒下的尸体们那点倒下的幸福都没有的女性,她们用男性的语言或喊或说或哭或笑,她们何曾浮出历史地表,她们只不过浮出来让你们看见她如何被杀死,如何成为尸体,又如何以尸化料养育所谓文明。 (展开)
4 有用 Island 2020-08-23
“拨云见日,异香满口,如痴如醉,相逢恨晚”
4 有用 沈隱舟 2021-01-21
“两千年父与子的权力循环中,女性是有生命而无历史的。那里有妻子,有夫后,有妇人,有婢妾,而没有女性。”
13 有用 秦十因 2018-09-17
大开大合的文笔,利用以时序为绳的作家作品以及之与社会思潮大背景的互动构建起来的现代女性文学史。摘录的时候发现都集中在(孟悦的)总论部分,学习如何写史。有开创之功,但用女性主义这一意识形态去串起这些作品也同样遗留了大量可供书写的罅隙和不同的解读角度。无疑在自己的理论框架内是很完备的——但斩钉截铁的语气也不免使人质疑会否有心虚嘴硬之嫌。我想不明白的一点是,戴爷这么多年一直强调的“女性性”到底是否真实存... 大开大合的文笔,利用以时序为绳的作家作品以及之与社会思潮大背景的互动构建起来的现代女性文学史。摘录的时候发现都集中在(孟悦的)总论部分,学习如何写史。有开创之功,但用女性主义这一意识形态去串起这些作品也同样遗留了大量可供书写的罅隙和不同的解读角度。无疑在自己的理论框架内是很完备的——但斩钉截铁的语气也不免使人质疑会否有心虚嘴硬之嫌。我想不明白的一点是,戴爷这么多年一直强调的“女性性”到底是否真实存在,是否存在某种本质的“性别性”?男性性是什么,是否有社会建制、性别权力之外的“本质的”男性性存在?倘若两镜之中的空虚就是答案呢?在论述孤岛时期的时候显示出一种倾向,即脱离了意识形态控制、指向个人主义的女性书写呈现了女性性,虽则女性意识与个人意识同步觉醒,但是否剥离前者肯定后者就是一种对真相的趋近呢 (展开)
1 有用 重较 2020-07-27
读完意犹未尽,写得真好啊,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剖析也很到位,理论也不显生嵌硬套,经她这么一分析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
0 有用 哪吒 2021-04-14
平静,精准,全面刻画历史话语的皱褶。圈出男性想象的界限:娜拉除了回来与堕落,还有他们无法想象的其他选择;女性除了祥林嫂和子君,还有他们无法想象的另外的女性形象。尽管反传统的义理自然地包含女性解放的议题,但其却是其中暂时的可以放弃的一环,当意识形态斗争从反传统转换阵地,女性解放也即搁置一旁,然而对于具有女性性别身份的女性,女性解放的议题永远无法悬搁,当新的意识形态显示出秩序,重新使女性成为纳入秩序的... 平静,精准,全面刻画历史话语的皱褶。圈出男性想象的界限:娜拉除了回来与堕落,还有他们无法想象的其他选择;女性除了祥林嫂和子君,还有他们无法想象的另外的女性形象。尽管反传统的义理自然地包含女性解放的议题,但其却是其中暂时的可以放弃的一环,当意识形态斗争从反传统转换阵地,女性解放也即搁置一旁,然而对于具有女性性别身份的女性,女性解放的议题永远无法悬搁,当新的意识形态显示出秩序,重新使女性成为纳入秩序的的异己者而将其推至最边缘,作为早期反传统议题中一部分的女性解放议题,也就重新成为眼中钉,秩序立即做出反应:压抑女性声音,使其成为沉默的他者。 (展开)
0 有用 荀怀岫 2021-04-13
书中语言表达太绝了,有些比喻句非常惊艳,可能是我贫瘠的语言永远表达不出来的。 可能熟悉一些文学作品读起来会更顺畅,更能理解作者的观点。
0 有用 牧七 2021-04-12
根深蒂固的思想,不自知的沉默羔羊,集体的身份暴力,让这场看不见的奴役和醒觉者的痛苦持续。颠覆了我对于女权的认识,只是文字稍显累赘。
0 有用 青蛙想吃冰淇淋 2021-04-12
按照五四时期那民主与科学的呼唤,那少年中国的允诺,他们的任务并非仅仅为推翻一个政父助声呐喊,而倒是应该将矛头对准那占据了古往今来所有历史扉页的政父政权本身,对准老大中国那一滋生这种专制结构的土壤;那生产方式的历史轮回,那失去了时间感的文化积习,那斩不尽杀不绝的封建意识形态。所以说到底,现实依旧是一种看似伟大的妥协。而尽管五四将女性群体从社会文化那看不见的深处裹挟而出,从混沌的文化无意识深海浮出历史... 按照五四时期那民主与科学的呼唤,那少年中国的允诺,他们的任务并非仅仅为推翻一个政父助声呐喊,而倒是应该将矛头对准那占据了古往今来所有历史扉页的政父政权本身,对准老大中国那一滋生这种专制结构的土壤;那生产方式的历史轮回,那失去了时间感的文化积习,那斩不尽杀不绝的封建意识形态。所以说到底,现实依旧是一种看似伟大的妥协。而尽管五四将女性群体从社会文化那看不见的深处裹挟而出,从混沌的文化无意识深海浮出历史地表,但女性形象依然是男性中心文化中的“空洞能指”。女性依然身处在孤独之中,依然缺失自己的话语,依然是社会中的他者。广义上,他者身份仍将持续,女性仍旧且不得不在凝视之中艰难前行。 (展开)
0 有用 做作业的鹦鹉 2021-04-10
看完之后再一次感叹学文学史真的需要天分。或许写作过程中情感逐渐澎湃,最后写张爱玲一章肆意营造色彩浓重、苍凉死寂的氛围到让我惊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