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①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 鎮長的日记 (鎮長)
- 近期国内引进的日本史 (東山鹿溪)
- 怎能读尽天下书 (疏狂老鬼)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422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日本的诞生的评论:
feed: rss 2.0
7 有用 夏川 2019-06-19 00:04:58
普及书,作者总结的古代国家制度包括:1,以天皇为中心,包括摄政关白、院等职位的政体;2,领土五畿七道;3,家族制度;4,假名与汉字合用;5,神佛合一的宗教意识及《古今集》为代表的审美意识和自然观(p. 191),然后从日本原始时代讲到这些制度的成立。因为这五点已经很有概括性,所以可以当作日本平安中期以前的断代史。关于日本古代国家究竟如何成立,从直木孝次郎、井上光贞,到石母田正、都出比吕志,乃至网野... 普及书,作者总结的古代国家制度包括:1,以天皇为中心,包括摄政关白、院等职位的政体;2,领土五畿七道;3,家族制度;4,假名与汉字合用;5,神佛合一的宗教意识及《古今集》为代表的审美意识和自然观(p. 191),然后从日本原始时代讲到这些制度的成立。因为这五点已经很有概括性,所以可以当作日本平安中期以前的断代史。关于日本古代国家究竟如何成立,从直木孝次郎、井上光贞,到石母田正、都出比吕志,乃至网野善彦都有专著论述,本书的观点基本上都是认可度最高的一些,包括东亚局势是日本国家形成的最直接因素(我觉得甚至是最关键的因素),国家是7-8世纪成立。一个小亮点是对比吐蕃、东南亚,这一点之前未注意。另,第44页“魏国设置一大率”翻译错误,主语应是“邪马台国”。其余也有单词错误,比如“逻辑”译为”理论“ (展开)
0 有用 秋山雪見🍁 2023-07-06 15:16:07 福建
作者在后记中说核心问题是“以天皇为中心的大和(日本)的古典国家制度是怎样在与中世、近世的国家制度相重叠的同时,作为国家存在的基础一直延续至近现代的。国际交流(包括人、物、信息等广义上的交流)作为促使日本这种具有个性的国家制度延续至今的基础原因”,可以看出作者在近些年研究动向的影响下有意识从东亚世界中发现日本古代史的新线索。并且作者指出,以往学界忽视了朝鲜半岛在律令制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作者在史学... 作者在后记中说核心问题是“以天皇为中心的大和(日本)的古典国家制度是怎样在与中世、近世的国家制度相重叠的同时,作为国家存在的基础一直延续至近现代的。国际交流(包括人、物、信息等广义上的交流)作为促使日本这种具有个性的国家制度延续至今的基础原因”,可以看出作者在近些年研究动向的影响下有意识从东亚世界中发现日本古代史的新线索。并且作者指出,以往学界忽视了朝鲜半岛在律令制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作者在史学反思部分总结,日本史概说争议不大的原因是日本史基本发生在现代日本国家的范围内,由此也会导致对区域史的忽视。古代日本的形成史和区域交流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注意到区域文化交流的影响,才能意识到“何以日本”。作者提到平安时代的贵族在学问研讨时对于国名的来源感到疑惑而无所适从,便是一种自他混淆的“无意识”。 (展开)
0 有用 andyh 2024-02-06 19:35:31 日本
此书甚硬,但还是尝试解答「倭」、「大和」、「日本」、「假名」这些概念的起源,甚至还简要探讨了审美的变迁(从《万叶集》里歌颂梅花居多到《古今集》歌颂樱花居多)。但受制于文献的局限性,这些概念并不一定有确切答案。看这本书也强烈意识到何为历史,以及一个国家如何从历史中寻找一致的身份认同(比如何尊上的「宅兹中国」)。
0 有用 牯岭川 2021-02-25 13:05:25
把日本放在整個東亞格局裡去敘述挺喜歡的,但謀篇還是不太適合中國讀者。
0 有用 如水圆清 2023-11-04 09:44:08 浙江
较为简略,有些内容在《飞鸟·奈良时代》更为详细。这本更强调“日本”原本是大和为中心的王权的王朝名,但是在以天皇制为中心(且并未接受册封)的古典国家体制确立以后,因其对于后世制度和文化的典范性,逐渐转换为国家名称。对于垦田永年私财法、《古今集》、大和语言以及神佛合一等古典国制中内容的评价也可看出作者有意凸显被自近世以至明治维新以来的观念所遮蔽的,平安时代以来的普遍性。但这种普遍性也是在东亚的特殊性中... 较为简略,有些内容在《飞鸟·奈良时代》更为详细。这本更强调“日本”原本是大和为中心的王权的王朝名,但是在以天皇制为中心(且并未接受册封)的古典国家体制确立以后,因其对于后世制度和文化的典范性,逐渐转换为国家名称。对于垦田永年私财法、《古今集》、大和语言以及神佛合一等古典国制中内容的评价也可看出作者有意凸显被自近世以至明治维新以来的观念所遮蔽的,平安时代以来的普遍性。但这种普遍性也是在东亚的特殊性中得以成立,相比于现代的国民国家视野下的日本史,二者都会在不同的意义上出现作者在后记中所惊讶的问题。也就是过分体现的相对性反而会强化其特殊性,这其中最难摆放或者面对的当然是普遍性的、或者说超越本政治体因素对于自己的意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