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的论域接近地缘政治的研究,基本上是从法理学的角度,采用历史的描述结合隐喻与象征的手法,气势恢弘而形象生动地论述了欧洲近代政治格局的嬗变:海洋象征英美海洋国家及其法理传统,陆地象征欧陆国家及其法理传统,以及他们的诞生、演变、发展、衰落和冲突。其核心问题意识是:海洋和大陆分别代表两种法理传统和政治传统,两者的差异具有人类学的根源,战争也好,科学也罢,哪怕是人类未来不可思议的进步都不能消除这种差异。在此图景中作者力求展示的是他眼中的,或许也是对德意志民族而言的,作为世界历史的人类的天命,即通古今之“法”,道自然之“变”。
陆地与海洋的创作者
· · · · · ·
-
卡尔·施米特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卡尔·施米特(Carl Schmitt, 1888-1985),是德国20世纪最重要的法学家之一、天主教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法学教授。施米特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20世纪后半叶的法学和政治理论产生重大影响,且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德国战后成长起来的法理学家、哲学家、社会思想家——包括60年代开始有影响的思想大家,仍与施米特一起思想。
目录 · · · · · ·
丛书信息
· · · · · ·
海国图志(共44册),
这套丛书还有
《康德《论永久和平》的法哲学基础》《思索英格兰与苏格兰的联合》《希腊人的缺失》《在灵泊深处》《君主之鉴》
等
。
喜欢读"陆地与海洋"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陆地与海洋"的人也喜欢 · · · · · ·
陆地与海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8 条 )

在阿甘本与朗西埃之外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施米特的大名像一个幽灵漂浮在所有派别之思想家的上空。后现代引用他,自由主义遭其激烈批判,连施特劳斯也并不认同其现代哲人的立场。更神秘的是,似乎只有《政治的概念》、《政治的神学》以及《政治的浪漫派》三本早期著作得到了无尽的解读。总结起来,施米特也因此被三个近... (展开)
【转】林国基:卡尔·施米特《陆地与海洋:古今之“法”变》中译本序言
在不朽的柏拉图对话中,有朽的柏拉图记载了一个海上霸权大西岛(Atlantis)的朽坏。[i]由于海神波赛冬的护佑,它曾经强盛一时,后来在一场海啸 中突然沉没,原因不明。这个借助柏拉图的言辞才流传下来的古老传说,就此成为后世挥之不去的幽灵,而且遭遇了各种变形。在培根笔下...
(展开)

陆地与海洋的历史辩证法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陆地与海洋》包括了施密特的三篇围绕“陆地与海洋”概念论述近代欧洲发展及当时时局的文章。前两篇《陆地与海洋》以及《国家主权与自由的海洋》内容上比较接近,主要是通过陆地与海权之斗争的视角重新解释了16世纪以来至20世纪“国家时代”的世界历史(欧洲历史)。在施密特... (展开)

人类存在的可能性 与 法-秩序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施密特在《陆地与海洋》一文当中将现代世界中的陆权和海权还原为人类存在的两种不同的可能性,并试图以“空间革命”(“精神”的自我发展)这一概念在哲学意义上理解(黑格尔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的本质,理解陆权和海权之间相对关系的变化(海权的兴起)。施密特正是在此一意义... (展开)> 更多书评 18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8.7分 657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政治学 (叙拉古之惑)
- 丛书收藏报告【已完结1】 (爱玛·包法利)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 冷门佳作(少于10人评论) (37°暖)
- 经济人书单 (经济人读书会)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陆地与海洋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不系 2022-04-26 14:20:36
差附录
0 有用 小栗子708 2023-07-24 15:44:55 山东
大地与海洋的对抗。 在欧洲公法中,陆地与海洋区分,陆地从属于一群主权国家,海洋不属于任何国家。英国赢得了整个地球的空间革命,建立了一种特殊的海洋秩序(包括战争、领土、贸易等方面)。 《大地的法》中未提到的线索: 荷兰的加尔文宗的运动是海洋运动的一部分,冒险的投机精神与预定论的信心。(与韦伯正相反对) 英国的内部危机:工业革命使得进取的品格被机械利维坦所替代。
1 有用 风后 2019-03-11 22:39:54
施米特一贯的精湛。林国华的论文倾向值得了解。
1 有用 greenhands 2019-06-15 15:55:45
第一篇,海洋势力的兴起与新教的拓展的时间和方向几乎一致,有意思的观察。第二篇,塞尔登的海洋封闭论(瓜分论)与格劳修斯《开放的海洋论》,论证的依据和方法上的异同分析。
0 有用 prime3368 2022-10-15 17:34:20 上海
世界史是一部海权国家对抗陆权国家斗争史,在犹太卡巴拉神秘主义的表达中,也是利维坦与比希莫特的斗争,在卡尔·施密特那里,又还原为水与土的元素之争,背后又是空间意识与民族精神的对立。大航海与天文学革命让人们置入直面虚无的空间意识之中,欧洲人通过海洋对基督教以外的世界实施土地的共同占有,欧陆之间的战争发展为有组织的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土地从属于主权国家,陆战成了军事集团之间的对决。而海洋则不属于任何人,或... 世界史是一部海权国家对抗陆权国家斗争史,在犹太卡巴拉神秘主义的表达中,也是利维坦与比希莫特的斗争,在卡尔·施密特那里,又还原为水与土的元素之争,背后又是空间意识与民族精神的对立。大航海与天文学革命让人们置入直面虚无的空间意识之中,欧洲人通过海洋对基督教以外的世界实施土地的共同占有,欧陆之间的战争发展为有组织的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土地从属于主权国家,陆战成了军事集团之间的对决。而海洋则不属于任何人,或者说只属于英国,不同于陆战,海战是经济战,是全体战,它可以对陆地实施封锁,正是在纯粹的海洋性存在,让一个岛国称霸了世界300年。不过,那种用帆船驾行于海洋之中,以人力克服海洋的捕鲸人精神在19世纪却随着机器兴起急剧衰退,机械嵌入了人与海洋之间,利维坦从巨大的鱼变成了机器,这也是施密特对大英帝国的把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