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清」的本質是什麼?
它如何從尊重藏傳佛教的「內亞帝國」,演化為用經世儒學自救的「近代東亞帝國」,再演化為一個叫「中國」的民族國家?
製造出「中華的混迷」的帝國又如何被「中華」史觀所吞噬?
華夷思想的大明.「中外一體」的大清.被「中華主義」支配的中國——包括台灣、琉球、 韓國在內的,充滿矛盾和對立的現代東亞,如何處理乾隆皇帝的巨大遺產?
東北亞的梟雄、努爾哈赤率領的滿洲人國家,越過長城而征服漢人,建立了大清。大清之所以能擁有廣大領土,並非因為是「中華文明」的代表者,而是因為獲得藏傳佛教支持,才能治理西藏與蒙古。大清的本質是「內陸亞洲的帝國」而非「中華帝國」。
然而,當十九世紀西方列強抵達東亞時,帝國面臨到必須轉變為「近代主權國家」的難題。在清末的混亂中,民族國家「中國」的樣貌隨著排滿的思想逐漸浮現,但究竟「中國」該具有怎樣的型態,始終莫衷一是。
在如...
「清」的本質是什麼?
它如何從尊重藏傳佛教的「內亞帝國」,演化為用經世儒學自救的「近代東亞帝國」,再演化為一個叫「中國」的民族國家?
製造出「中華的混迷」的帝國又如何被「中華」史觀所吞噬?
華夷思想的大明.「中外一體」的大清.被「中華主義」支配的中國——包括台灣、琉球、 韓國在內的,充滿矛盾和對立的現代東亞,如何處理乾隆皇帝的巨大遺產?
東北亞的梟雄、努爾哈赤率領的滿洲人國家,越過長城而征服漢人,建立了大清。大清之所以能擁有廣大領土,並非因為是「中華文明」的代表者,而是因為獲得藏傳佛教支持,才能治理西藏與蒙古。大清的本質是「內陸亞洲的帝國」而非「中華帝國」。
然而,當十九世紀西方列強抵達東亞時,帝國面臨到必須轉變為「近代主權國家」的難題。在清末的混亂中,民族國家「中國」的樣貌隨著排滿的思想逐漸浮現,但究竟「中國」該具有怎樣的型態,始終莫衷一是。
在如此「混迷」的狀態中,東亞最大的國家,從「內陸亞洲帝國」演化為「近代東亞帝國」;從多元文化的帝國發展成「中華」社會的近代國家。如今,東亞國際社會的矛盾與緊張關係,皆來自這個叫做「中國」的國家不完全的轉型過程。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簡介
平野 聰
東京大學大學院法學政治學研究科教授。專長亞洲政治外交史,研究領域為中國以及東亞的近代史、民族主義和國家統合問題。主要著作除了本書之外有《「反日」中國的文明史》(筑摩新書,2014),以博士論文出版的著作《清帝國與西藏問題──多民族統合的成立與瓦解》(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04)獲得同年度的「三得利學藝獎」(思想‧歷史部門)。
審定者簡介
蔣竹山
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專長清史、新文化史、全球史。著有《島嶼浮世繪:日治台灣的大眾生活》(蔚藍,2014)、《人參帝國:清代人參的生產、消費與醫療》(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裸體抗砲:你所不知道的暗黑明清史讀本》(蔚藍,2016)、《This Way看電影:提煉電影裡的歷史味》(蔚藍,2016)。
譯者簡介
林琪禎
一橋大學大學院言語社會研究科學術博士,現為和春技術學院專任副教授,...
作者簡介
平野 聰
東京大學大學院法學政治學研究科教授。專長亞洲政治外交史,研究領域為中國以及東亞的近代史、民族主義和國家統合問題。主要著作除了本書之外有《「反日」中國的文明史》(筑摩新書,2014),以博士論文出版的著作《清帝國與西藏問題──多民族統合的成立與瓦解》(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04)獲得同年度的「三得利學藝獎」(思想‧歷史部門)。
審定者簡介
蔣竹山
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專長清史、新文化史、全球史。著有《島嶼浮世繪:日治台灣的大眾生活》(蔚藍,2014)、《人參帝國:清代人參的生產、消費與醫療》(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裸體抗砲:你所不知道的暗黑明清史讀本》(蔚藍,2016)、《This Way看電影:提煉電影裡的歷史味》(蔚藍,2016)。
譯者簡介
林琪禎
一橋大學大學院言語社會研究科學術博士,現為和春技術學院專任副教授,內容力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譯有《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滿洲國的實相與幻象》等。
目录 · · · · · ·
◎黃帝紀元與神武紀元間的漫射
現代社會與春節/橫濱中華街的「黃帝紀年」/誰來決定「世界的時間」?/韓國、日本的時間與「正統」/統括的歷史與分割的歷史/從「中國史」來看中國與近代日本的聯繫/原本並無界限的中國文明/「天下」概念的崩壞與近代中國的成立/立基於「借鏡」上的「傳統」
◎隨著經濟發展而產生的逆流
「東亞合作」的機遇與陰影/「自由」與民族主義/民主化與自由化後就能冰釋嫌隙嗎?/「正確的認知」由誰決定?/想像歷史的必要性
◎「東亞」是不證自明的概念嗎?
· · · · · · (更多)
◎黃帝紀元與神武紀元間的漫射
現代社會與春節/橫濱中華街的「黃帝紀年」/誰來決定「世界的時間」?/韓國、日本的時間與「正統」/統括的歷史與分割的歷史/從「中國史」來看中國與近代日本的聯繫/原本並無界限的中國文明/「天下」概念的崩壞與近代中國的成立/立基於「借鏡」上的「傳統」
◎隨著經濟發展而產生的逆流
「東亞合作」的機遇與陰影/「自由」與民族主義/民主化與自由化後就能冰釋嫌隙嗎?/「正確的認知」由誰決定?/想像歷史的必要性
◎「東亞」是不證自明的概念嗎?
「同文同種」地區意識下的產物/「東亞」形象有個普遍認知嗎?/「東亞」概念無法涵蓋的「東北亞」史/台灣的定位?/跨越特定「國家」與「民族」的框架
第一章_從華夷思想到大明帝國
◎「萬里長城」的存在意義
皇帝權力的象徵──天安門/建築物與政治/橫亙東西的萬里長城/發生於內亞大門「張家口」的悲劇/虛幻飄渺的長城/西出陽關/河西走廊的作用/萬里長城在今日的意義
◎何謂華夷思想?
各個社會中的平等、不平等與近代國際秩序/「東亞」傳統社會中的不平等/華夷思想與漢人的形成/「文化」與「漢化」/儒學思想中的「華夷」/朱子學的形成與問題所在/以「淫祠」「邪教」為名的壓迫/科舉制度的成立與宗族結合/科舉制度裡的「公」「私」矛盾
◎中華帝國──明的朝貢貿易系統
長江、黃河,以及北方的草原/名為「元」的帝國/朱元璋與明的建立/「中華帝國」的階層構造與朝貢貿易/受到恩惠的朝鮮與琉球/陽奉陰違與假朝貢/與蒙古的摩擦
第二章_內亞帝國
◎大清的興起
女真人與努爾哈赤的崛起/大清的興起與「終結」之地──撫順/八旗制度與後金建國/統一南蒙古/清澄的盛京──瀋陽展現出的統治理念
◎明的瓦解與清遷都北京
朝鮮的屈辱/明末的悲劇/入主北京/辮髮與流血/鄭成功與吳三桂/從地政學角度看清初時代/從悲劇中創造出的「傳統」
◎前所未有的版圖與藏傳佛教
是甚麼填補了明與近代中國間的落差?/藏傳佛教的發展與格魯派/達賴喇嘛政權的誕生/順治皇帝與第五世達賴喇嘛的會見/準噶爾的崛起/因「放蕩的達賴喇嘛」而起的危機/前所未有的版圖與「轉輪聖王」
第三章_盛世下的隱憂
◎雍正皇帝的苦惱
皇帝們「利用」了佛教?/在「中華」與佛教的夾縫間/雍正皇帝與奏摺制度/理藩院與軍機處/雍正皇帝的獨裁/杜絕奢華風氣/追求「滿洲人」的本質
◎批判歧視的《大義覺迷錄》
暗潮洶湧的反滿思想/曾靜的儒家政治期望論/推翻華夷思想──雍正皇帝的審問
◎逐漸崩解的驕傲
「中外一體」的新時代與近現代中國的原型/乾隆皇帝時代/乾隆皇帝與「國語」/逐漸廢弛的勇武與「十全老人」的悲哀/紫禁城與「堂子」/萬里長城下的猜忌/焚書與「平等」
第四章_徬徨的儒學家與神聖的武力
◎籠罩布達拉宮的巨影
閃耀的青藏高原/承德的「外八廟」──乾隆皇帝的大伽藍/與第六世班禪喇嘛的會面/朝鮮使節的冷漠視線/廓爾喀的入侵/成立金瓶掣籤制度/與中國共產黨抽籤
◎蛻變為經世儒學
「中華」的變質/何謂考證學?/顧炎武心中的矛盾──為何非得認同滿洲人?/瓦解的「盛世」/白蓮教之亂與嘉慶皇帝/於停滯時代中開花的經世儒學/日本的「經世」/被神聖化的乾隆皇帝與大清版圖──作為巨大轉捩點的魏源《聖武記》/鴉片戰爭與「重建人心」/屯田論中的「近代」徵兆
第五章_圓明園的啟示錄
◎東西文明的相遇
乾隆皇帝的祕密花園/廢墟的故事/實學的共鳴/禮儀問題
◎英國的亞洲政策與鴉片戰爭
「廣東體系」的形成/是帝國主義的壓迫,還是外交關係?/英國與清的接觸──博格爾與馬戛爾尼/鴉片貿易的關係圖與鴉片戰爭/通商口岸與租界
◎太平天國與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曲折
客家與禁慾──洪秀全的王國/烏托邦的教訓/鄉勇與新一代的漢人官僚/第二次鴉片戰爭
◎洋務運動時代
北京條約與對等外交關係的開始/同治中興與洋務運動/洋務的極限與灑下的種子
◎近代東亞史的序幕
「天下」的終結/填補國家主權空隙的爭奪戰/「近代中國」與乾隆皇帝的遺產
第六章_通往春帆樓的荊棘道路
◎走在近代史的傷口上
站在下關,遙想李鴻章/充滿怨念的獨立門/捨棄朝貢國立場
◎「適應」萬國公法
走向主權國家時代/天津教案/英俄大博奕的升溫與對清的陸上交易線/馬嘉理事件與對英國看法的轉換/襲擊西藏的厄運/從佛光普照的聖地,成為「黑暗地帶」
◎未知國家「日本」的出現
「邊疆的喪失」/未知國家──日本/琉球王國的一國二主/從琉球王國變成琉球藩/出兵台灣/琉球處分
◎清法俄的情勢緊張與曾紀澤的國家主權論
俄羅斯的東進與南進/伊犁條約/清法戰爭/曾紀澤與近代主權國家「中國」的誕生
◎朝鮮問題與甲午戰爭的醞釀
地區秩序轉換的悲劇/朝鮮與日本的上下關係/江華島事件/清積極的朝鮮政策/壬午兵變/不合時宜的清帝國主義/從甲申事變到巨文島事件/東學黨起義/決裂
終章_未完成的清末新政
◎自強的波瀾
優勝劣敗的噩夢/三國干涉/中俄密約──滿鐵的起源/「戊戌變法」的失敗/日本──孕育近代中國的搖籃
◎義和團事件與日俄戰爭的衝擊
義和團事件/清末新政的起步與「武士道」/日俄戰爭帶來的思想衝擊/過熱的立憲爭論/清末新政的意義
◎瓦解
蒙古與西藏的情勢/何謂「中華民族」?/排滿的邏輯/孫文與中國革命同盟會/辛亥革命
後記
學術文庫版後記──未完待續的清末
參考文獻
年表
主要人物略傳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東南弦月」—禮部所管轄的「儒學、科舉官僚、朝貢」領域 「西北弦月」—理藩院所管轄的「內亞文化、八旗軍人、大清的監督與當地獨立統治相結合」領域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69页 -
1。是自古代連綿延續至今,並以儒學與漢字文明為中心、理念的「中華」。而此「中華」文明開花的地方,就是「中國」。——也就是以文化角度來決定的「中華」。 2。不管「中華」的文明是否存續,只要是「中華」往常所統治過的地方,全都可以是「中華」、「中國」,因此不能棄而不顧,而要持續保住他們。——也就是以全力角度來決定的「中華」。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25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的人也喜欢 · · · · · ·
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 条 )

没有太大收获,夹带了岛民心态
> 更多书评 4篇
-
RichardSik (上閱清老檔,下讀碎神書。)
一個國家,若愈是想以人為的方式創造出一道與一般出入境管理截然不同的嚴密的「牆壁」,就愈缺乏寬容心和正當性,也愈可能面臨國家經營的現實危機。以社會主義陣營為例,若社會主義真的是對千萬人而言充滿魅力的社會,那他們根本不需要去阻擋「資本主義社會的危害」才是。 作者夾帶私貨無疑,以長城的牆壁來討論當下... (4回应)2019-10-14 13:19 1人喜欢
-
RichardSik (上閱清老檔,下讀碎神書。)
如何理解「中華」的意義,作者給出了兩個思路 1。是自古代連綿延續至今,並以儒學與漢字文明為中心、理念的「中華」。而此「中華」文明開花的地方,就是「中國」。——也就是以文化角度來決定的「中華」。 2。不管「中華」的文明是否存續,只要是「中華」往常所統治過的地方,全都可以是「中華」、「中國」,因此不能棄而不顧,而要持續保住他們。——也就是以全力角度來決定的「中華」。 作者寫這本書很明顯是「內陸亞洲」的支... (5回应)2019-10-14 02:20 1人喜欢
如何理解「中華」的意義,作者給出了兩個思路
1。是自古代連綿延續至今,並以儒學與漢字文明為中心、理念的「中華」。而此「中華」文明開花的地方,就是「中國」。——也就是以文化角度來決定的「中華」。 2。不管「中華」的文明是否存續,只要是「中華」往常所統治過的地方,全都可以是「中華」、「中國」,因此不能棄而不顧,而要持續保住他們。——也就是以全力角度來決定的「中華」。 引自 徬徨的儒家學與神聖的武力——「中華」的變質 作者寫這本書很明顯是「內陸亞洲」的支持者,也在書中有感受到有些「滿蒙非中國論」的傾向。這也是右翼史家的觀點吧。這裡就很容易看出「新清史」或是「內陸亞洲論」帶有明顯的政治傾向性。前面一章就是極好的例子,不做評價。
5回应 2019-10-14 02:20 -
RichardSik (上閱清老檔,下讀碎神書。)
-
RichardSik (上閱清老檔,下讀碎神書。)
一個國家,若愈是想以人為的方式創造出一道與一般出入境管理截然不同的嚴密的「牆壁」,就愈缺乏寬容心和正當性,也愈可能面臨國家經營的現實危機。以社會主義陣營為例,若社會主義真的是對千萬人而言充滿魅力的社會,那他們根本不需要去阻擋「資本主義社會的危害」才是。 作者夾帶私貨無疑,以長城的牆壁來討論當下... (4回应)2019-10-14 13:19 1人喜欢
-
RichardSik (上閱清老檔,下讀碎神書。)
-
RichardSik (上閱清老檔,下讀碎神書。)
如何理解「中華」的意義,作者給出了兩個思路 1。是自古代連綿延續至今,並以儒學與漢字文明為中心、理念的「中華」。而此「中華」文明開花的地方,就是「中國」。——也就是以文化角度來決定的「中華」。 2。不管「中華」的文明是否存續,只要是「中華」往常所統治過的地方,全都可以是「中華」、「中國」,因此不能棄而不顧,而要持續保住他們。——也就是以全力角度來決定的「中華」。 作者寫這本書很明顯是「內陸亞洲」的支... (5回应)2019-10-14 02:20 1人喜欢
如何理解「中華」的意義,作者給出了兩個思路
1。是自古代連綿延續至今,並以儒學與漢字文明為中心、理念的「中華」。而此「中華」文明開花的地方,就是「中國」。——也就是以文化角度來決定的「中華」。 2。不管「中華」的文明是否存續,只要是「中華」往常所統治過的地方,全都可以是「中華」、「中國」,因此不能棄而不顧,而要持續保住他們。——也就是以全力角度來決定的「中華」。 引自 徬徨的儒家學與神聖的武力——「中華」的變質 作者寫這本書很明顯是「內陸亞洲」的支持者,也在書中有感受到有些「滿蒙非中國論」的傾向。這也是右翼史家的觀點吧。這裡就很容易看出「新清史」或是「內陸亞洲論」帶有明顯的政治傾向性。前面一章就是極好的例子,不做評價。
5回应 2019-10-14 02:20
-
小靖葱美 (I will be and I will work)
二次大战后,回到日本的满铁相关人士,不仅经由自己的手打造出了新干线,如今也透过东北新干线车辆的授权生产,以‘和谐号’之名,运行在中国的大地上,成功地‘回娘家’。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能象征中国与日本间在甲午战争后,极为错综复杂的关系史?而名为‘和谐’的列车名称,又究竟有没有办法化解日中关系里的纠葛?2020-09-03 20:37
-
华夷思想与汉人的形成 今日的汉人虽拥有大量人口,但其实从一开始就是汉人的人少之又少,今天身为华夏文明发源地,也就是中原都市国家后裔的人,只占了极少的一部分,就如同北方汉人一般人高马大,脸型圆润,而南方汉人则相对小巧,脸型轮廓竟是泰国人,越南人从中原与兴起的华夏文明,特别是以汉字表达想法的汉语中文被越来越多的地区所接受后,汉人所涵盖的人种也越来越多样化。 于是乎所谓的汉人就本质上而言是一种文化共同...
2020-08-28 14:48
-
嘉黎敦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將自己國家的存在與利益視為絕對,不斷試圖煽動對於「他者」的受害心態及對抗心態的民族主義,十分容易打動民眾,獲得素樸的情感認同。在可以自由表達自身想法的環境中,更容易受到加乘效果,例如納粹主義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同様地,在二戰前的日本,也曾歷經「大正民主」時期的民主自由,卻紧接著面臨了世界恐慌與九一八事變爆發後的國際情勢,在内外緊張的狀況下,對外強硬論的聲浪提高,出現了以「國體明徵」與「國家總動員...2020-05-16 00:07
將自己國家的存在與利益視為絕對,不斷試圖煽動對於「他者」的受害心態及對抗心態的民族主義,十分容易打動民眾,獲得素樸的情感認同。在可以自由表達自身想法的環境中,更容易受到加乘效果,例如納粹主義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同様地,在二戰前的日本,也曾歷經「大正民主」時期的民主自由,卻紧接著面臨了世界恐慌與九一八事變爆發後的國際情勢,在内外緊張的狀況下,對外強硬論的聲浪提高,出現了以「國體明徵」與「國家總動員」為名的極端社會;而這種內部氛圍,與試圖迫使身為重要「他者」的亞洲國家服從之舉,很難說沒有任何關係。 綜合以上所述,若「我(我國)是受害者」、「在歴史角度上,我才是正確的一方」、「我已經(透過富國強兵或經濟發展)恢復了自信」、「我有能力對抗與我為敵的人」、「我的立場應受國際承認」等複合思考,是處在可以更自由陳述的環境中,就表示當地的自由民主思想已經與民族主義產生密切聯結了。 再者,即使現實政治體制並非是自由民主的,但只要這類發言能夠受到允許,做出該發言的人便必定會覺得自己比過去「自由」了,而這也是民族主義的魅力所在。 引自 ◎隨著經濟發展而產生的逆流 回应 2020-05-16 00:07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講談社 (2007)暂无评分 4人读过
-
講談社 (2018)暂无评分 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的评论:
feed: rss 2.0
15 有用 中世与近世之间 2018-12-26
据说本套书会由理想国引进,不过本书大概是讲谈社中国史最后两卷的命运,不仅由于作者对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评论,也涉及到天朝各种敏感事件。本书并非一般的清史概述,论大于述,不过对于清朝这种太熟悉的历史也不需要外国人的叙述,论反而是价值所在,藉此可以了解日本学者的观点,特别是涉及到近代中日关系问题,作者“非主流”观点,未必认同但可以进行对比,另外我看不出来作者有什么恶意,而是对东亚未来的发展趋势及现实困境... 据说本套书会由理想国引进,不过本书大概是讲谈社中国史最后两卷的命运,不仅由于作者对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评论,也涉及到天朝各种敏感事件。本书并非一般的清史概述,论大于述,不过对于清朝这种太熟悉的历史也不需要外国人的叙述,论反而是价值所在,藉此可以了解日本学者的观点,特别是涉及到近代中日关系问题,作者“非主流”观点,未必认同但可以进行对比,另外我看不出来作者有什么恶意,而是对东亚未来的发展趋势及现实困境的展望。关于民族、爱国主义、东亚等概念的检讨颇有价值。大概是作者本身研究过西藏问题,所以特别关注这一地区和藏传佛教的影响力,而将其作为清内亚帝国的一个表现,不过遗憾的是作者没有给出本书关于内亚帝国的定义。至于当下的中国民族问题,作者大概没有考虑近代民族主义的普遍影响,单方面指责过于偏颇。 (展开)
0 有用 烂柯人 2019-04-01
全书以论述为主,对初涉清史的我来说还是比较有启发性的,各个话题明显和大陆的学术氛围不一样,尤其是华夷之辨、藏传佛教等章节还是比较开眼界的。当然里面也有不少敏感的话,你要黑就黑吧,不过作为一部学术著作,每次章节论述完后都毫无缘由的拉出来批判一番,实在有些多余了……
3 有用 隐清 2020-02-29
日本人总有谜之优越感,本书无甚新意,不过是耳熟能详的事件梳理。日本学人对唐元清等朝所谓的“非汉民族”王朝的神往之情和对宋明等“中华主义”王朝的无视早已有之,但区别是早期学人如羽田亨、佐藤长、谷川道雄等更专注史实梳理、实地考古探研,而这位作者却惯于预设立场,纸上谈兵,指摘是非。满蒙疆藏与汉地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历史研究,何必尬吹一番大清曾经辉煌,来断言当今中国自命是”大清“的继承者?莫非以日本人每每自... 日本人总有谜之优越感,本书无甚新意,不过是耳熟能详的事件梳理。日本学人对唐元清等朝所谓的“非汉民族”王朝的神往之情和对宋明等“中华主义”王朝的无视早已有之,但区别是早期学人如羽田亨、佐藤长、谷川道雄等更专注史实梳理、实地考古探研,而这位作者却惯于预设立场,纸上谈兵,指摘是非。满蒙疆藏与汉地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历史研究,何必尬吹一番大清曾经辉煌,来断言当今中国自命是”大清“的继承者?莫非以日本人每每自傲的甲午之惨败也要继承?不知除了学术兴趣之外,满蒙疆藏从历史上看与日本人能有几多关系?可笑的是八旗这套书好几本的序言是”为了日本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与天朝并无二致,几时能摆脱民族主义的可笑情感,几时日本方能成为大国。 (展开)
4 有用 蓝手套 2019-07-12
這是一部民族主義者和所謂的「愛國者」不宜閱讀的作品。「清國」和「中國」的區別和聯繫,蛻變和繼承,作者用一種獨特的角度進行了比較客觀的分析,讀之很有啟發。
0 有用 自走麦子0.1t 2020-04-07
论点尚可,然而太过浅显简略,后记倒值得一看
0 有用 SuSo 2021-03-07
书里的较多评论(在国史观下)颇为刻薄,但感到刻薄是否是因为我们长期被中华史观影响的结果?这本书的指向是大众,所以中间理论举证过程较为简略。中心点是天下-内亚-东亚的嬗变,即从明天下至清内亚至民国东亚帝国的转变,又可谓是对清的内亚性的介绍。比较可惜的为两点(1)华夷论有极端者如郑所南又有明末顾亭林、黄梨洲之别;那么能否以清末民初的排满革命里严守“种族”之别的华夷论作为儒家天下(四夷)思想的定调?(2... 书里的较多评论(在国史观下)颇为刻薄,但感到刻薄是否是因为我们长期被中华史观影响的结果?这本书的指向是大众,所以中间理论举证过程较为简略。中心点是天下-内亚-东亚的嬗变,即从明天下至清内亚至民国东亚帝国的转变,又可谓是对清的内亚性的介绍。比较可惜的为两点(1)华夷论有极端者如郑所南又有明末顾亭林、黄梨洲之别;那么能否以清末民初的排满革命里严守“种族”之别的华夷论作为儒家天下(四夷)思想的定调?(2)晚清儒者,如魏源,实学著作被作者当成儒家“中华化”清朝的行为,不知这些可否上溯欧阳修的绝统/正统论,而非当成是别出理学、心学之外一派? (展开)
0 有用 瑛玘 2021-03-04
能够感受到作者强烈的现实关怀。至于好坏与否,一万个人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无需多言。在简短的几章中,作者挖掘“长城”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后人的传奇建构,深得我心;同时,其前往嘉峪关旅行经历时的描写,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是,在涉及到作者的研究方向时,文中即描写清国对Tibet统合与互动的部分就多少显得武断和随意,甚至存在单方面指责的情况,应该避免。由于篇幅所限,晚清部分基本是教科书式的宣读,有新意的部分在于... 能够感受到作者强烈的现实关怀。至于好坏与否,一万个人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无需多言。在简短的几章中,作者挖掘“长城”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后人的传奇建构,深得我心;同时,其前往嘉峪关旅行经历时的描写,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是,在涉及到作者的研究方向时,文中即描写清国对Tibet统合与互动的部分就多少显得武断和随意,甚至存在单方面指责的情况,应该避免。由于篇幅所限,晚清部分基本是教科书式的宣读,有新意的部分在于关注到了清末中、日、朝的“外交”关系(不过日本学者对此关注颇多,例如大谷正的《甲午战争》)。最后,尽管后记部分的用词有些走火,但我不认为作者有什么明显的敌意。 (展开)
0 有用 XIXI 2021-02-19
讲清了很多华人思想的局限性
0 有用 Jojoa 2021-01-25
作者大大的,缺乏对中华『古今』文化的了解。 个人情绪饱满。 很烦
0 有用 Blues 2021-01-25
本书阅读需要一定基础,建议配合《中国近代史》阅读。另外政治意图很强烈,不能算是正经的历史书籍,此书应该与《哈布斯堡的灭亡》一起打入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