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20世纪文坛上最值得敬爱和最激荡人心的作家之一
与卡夫卡、穆齐尔齐名的著名德语作家,堪称作家中的作家
本卷收入约瑟夫·罗特的中篇小说《齐珀与他的父亲》(王彦会译)与长篇小说《右与左》(王怡译)。
《齐珀与他的父亲》以“我”(阿诺尔德的朋友)的视角,讲述了齐珀家的故事。战争开始前,阿诺尔德·齐珀被老齐珀寄予厚望,齐珀一家也过着较平静的小市民的生活。一战爆发后,老齐珀将他的两个儿子都送上了战场。很快,弟弟凯撒失去了一条腿,老齐珀对此十分冷漠,并觉得这是一份荣耀。阿诺尔德战后返乡,陷入一种迷茫的状态,公务员的工作也让他难以忍受。阿诺尔德几乎找不到人生和存在的意义,只能每晚到咖啡馆排解郁闷的心情。后来,他爱上了女演员艾娜,她嫁给他,却不爱他,他为她不惜举债,而她却为了好莱坞的机会抛弃了他。再后来,阿诺尔德在蒙特卡洛赌博输得精光,之后被一个著名的小丑捞到杂耍剧...
20世纪文坛上最值得敬爱和最激荡人心的作家之一
与卡夫卡、穆齐尔齐名的著名德语作家,堪称作家中的作家
本卷收入约瑟夫·罗特的中篇小说《齐珀与他的父亲》(王彦会译)与长篇小说《右与左》(王怡译)。
《齐珀与他的父亲》以“我”(阿诺尔德的朋友)的视角,讲述了齐珀家的故事。战争开始前,阿诺尔德·齐珀被老齐珀寄予厚望,齐珀一家也过着较平静的小市民的生活。一战爆发后,老齐珀将他的两个儿子都送上了战场。很快,弟弟凯撒失去了一条腿,老齐珀对此十分冷漠,并觉得这是一份荣耀。阿诺尔德战后返乡,陷入一种迷茫的状态,公务员的工作也让他难以忍受。阿诺尔德几乎找不到人生和存在的意义,只能每晚到咖啡馆排解郁闷的心情。后来,他爱上了女演员艾娜,她嫁给他,却不爱他,他为她不惜举债,而她却为了好莱坞的机会抛弃了他。再后来,阿诺尔德在蒙特卡洛赌博输得精光,之后被一个著名的小丑捞到杂耍剧院做他的搭档……
《右与左》这部小说通过描写家道中落的富家子弟保罗·伯恩海姆及其周边人物的人生故事,展示了一战后的社会众生相和彼时的时代精神。银行家之子保罗·伯恩海姆从小养尊处优,曾赴牛津大学学习,是公认的天才。父亲突然去世之后,保罗中断学业,随后投身一战。但因战争的残酷和自己的懦弱,保罗迅速失去了对战争的激情。战后回到故乡,保罗面对越来越惨淡的生意,陷入迷茫,随后他接手家中的生意,并搬到柏林。和他一样迷茫的,还有一直在保罗天才阴影下成长的弟弟特奥多尔。他因参与一政治事件而被迫逃亡到匈牙利。保罗在柏林时期的生意伙伴勃兰德斯是俄国人,他富有经济头脑,很快就富甲一方。自家生意做不下去的保罗后来也在勃兰德斯处谋得了经理的职位,并借此迎娶了化工厂主家的伊姆加德。特奥多尔逃亡归来,勃兰德斯也为其安排了一份工作。如愿以偿与工厂主联姻的保罗对妻子并无深刻爱意,反而喜欢上勃兰德斯的夫人莉迪亚。莉迪亚拒绝了保罗,也对勃兰德斯的冷漠感到绝望,最终选择了离开,勃兰德斯也相继离开,“世界还是照样按照它无聊的轨迹继续转下去”,新的篇章也在开启。
两部小说都展示了战后返乡一代的不幸和迷茫,也体现了社会各阶层的无所适从,能引起人们对战争的深思。
【名家评荐】
罗特的作品全面描绘的人类悲剧远非现代小说技术能够企及。没有其他当代作家——包括托马斯·曼——能够接近他的全面。罗特已达峰顶。
——纳丁·戈迪默(南非作家,199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缅怀失去的过去,忧虑无家可归的未来,是奥地利小说家约瑟夫·罗特成熟作品的核心。罗特深情地回望奥匈王朝,把它当作他唯一曾有过的祖国。
——库切(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约瑟夫·罗特是20世纪文坛上最值得敬爱和最激荡人心的作家之一。
——马塞尔·莱希-拉尼茨基(当代德国著名文学评论家)
无论是对大环境的掠影,还是对小人物的剪影,罗特的语言分寸感都很强。读罗特的小说,你不能落下任何一句话;每一句话都有意味,罗特的小说没有闲笔。
——刘硕良(著名出版家、韬奋出版奖获得者)
流亡生活虽然艰辛,但罗特从未停下手中的笔。一方面,他写出犀利的文章鞭笞纳粹当局,指出什么是恶;另一方面,又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一个理想世界,告诉人们什么是善。他的文学世界也被世人按照不同需求和取向进行解读,不同的阵营都将他视为知己和同事。
——刘炜(《罗特小说集》主编)
罗特小说集11的创作者
· · · · · ·
-
约瑟夫·罗特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约瑟夫·罗特(Joseph Roth,1894—1939)
约瑟夫·罗特是与卡夫卡、穆齐尔齐名的著名德语作家,堪称作家中的作家,深受多位文学名家推崇。罗特出生于奥匈帝国东部边境的犹太家庭,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作为记者为维也纳不同报社写稿,成为二三十年代德语世界的明星记者,曾就职于《法兰克福报》。罗特不到三十岁时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至四十五岁英年早逝时已出版小说数十部,其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均出手不凡,成为那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最优秀的德语作家之一。罗特较为人所知的小说有《拉德茨基进行曲》《先王冢》《皇帝的胸像》《百日》《无尽的逃亡》《约伯记》《塔拉巴斯》《蛛网》《假秤》《第1002夜的故事》《沉默的先知》等,均以精湛的叙事技巧、独特的语言风格、深邃广阔的人文思想受到广泛关注。其代表作《拉德茨基进行曲》更是现代德语文学中关于“哈布斯堡神话”的...
【作者】约瑟夫·罗特(Joseph Roth,1894—1939)
约瑟夫·罗特是与卡夫卡、穆齐尔齐名的著名德语作家,堪称作家中的作家,深受多位文学名家推崇。罗特出生于奥匈帝国东部边境的犹太家庭,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作为记者为维也纳不同报社写稿,成为二三十年代德语世界的明星记者,曾就职于《法兰克福报》。罗特不到三十岁时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至四十五岁英年早逝时已出版小说数十部,其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均出手不凡,成为那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最优秀的德语作家之一。罗特较为人所知的小说有《拉德茨基进行曲》《先王冢》《皇帝的胸像》《百日》《无尽的逃亡》《约伯记》《塔拉巴斯》《蛛网》《假秤》《第1002夜的故事》《沉默的先知》等,均以精湛的叙事技巧、独特的语言风格、深邃广阔的人文思想受到广泛关注。其代表作《拉德茨基进行曲》更是现代德语文学中关于“哈布斯堡神话”的标志性作品,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写成的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
【主编】
刘炜,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德语文学专业博士,现任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副院长、德语系副系主任。从事奥地利德语文学中的“哈布斯堡神话”及德语流亡文学研究多年。
【译者】
王彦会,北京理工大学德语系副教授。研究重点为德语经典现代派文学、中德文学文化关系等。发表译作有《未终结的故事——福尔克·布劳恩作品集》(合译)、《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下册)。
王怡,毕业于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2012年获悉尼大学德国研究博士学位。现任职于德国波恩应用技术大学,研究领域包括德国殖民史、中德交往史等。
目录 · · · · · ·
齐珀与他的父亲 王彦会 译 / 001
右与左 王 怡 译 / 139
约瑟夫·罗特生平简表 / 369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罗特小说集11"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罗特小说集11"的人也喜欢 · · · · · ·
罗特小说集11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 条 )

希望中夹杂着失望,失望中充满绝望

《罗特小说集11》读后感
> 更多书评 11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①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
- 2020年起出版的外国文学译本【网店上架】 (鲸岛)
- 国内出版的德语文学(2018——) (宝王白奖评委)
- 文新思 (森森)
- 小说紫金 (三) (微不足道)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54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罗特小说集11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尼不可 2024-01-09 13:31:34 北京
父与子,右与左,君主与民主,爱国与世界主义。他是多么擅长把那个时代的”既……又……“写得既生动有趣,又扎心刻骨。
0 有用 小矮子 2022-12-20 16:54:12 浙江
年轻一代的悲伤和老一辈的迟钝。我喜欢结尾的出人意料:突然加入了一个评论性的角色。
0 有用 lieerli 2023-07-02 23:40:03 重庆
罗特把嘲讽,鄙夷和同情给予故事的主人公们,而主基调是深刻的悲观和绝望———身在他那个时代谁又不会呢?同时又写得非常好 关于人的内心怯懦和迷茫。第一个故事写得更好 但第二个故事中的勃兰德斯如同荒原狼的形象很出色
0 有用 曾经巫山难为云 2023-02-02 19:02:34 海南
拜读了奥地利作家约瑟夫·罗特的两部作品——《齐珀与他的父亲》、《右与左》(《罗特小说集》第11卷),使自己又增长了一分见识,并深深为作家的作品所触动。约瑟夫·罗特为读者展示了大都市屋檐下的生存与迷茫,这里的各色人等被历史和社会席卷吞没,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传统价值观,也没有失去做人的根本——人性。从中,可以深刻地体味那种世事无常终有定,人生有定却无常的真谛。我们多少都会从经典著作中找到与罗特小... 拜读了奥地利作家约瑟夫·罗特的两部作品——《齐珀与他的父亲》、《右与左》(《罗特小说集》第11卷),使自己又增长了一分见识,并深深为作家的作品所触动。约瑟夫·罗特为读者展示了大都市屋檐下的生存与迷茫,这里的各色人等被历史和社会席卷吞没,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传统价值观,也没有失去做人的根本——人性。从中,可以深刻地体味那种世事无常终有定,人生有定却无常的真谛。我们多少都会从经典著作中找到与罗特小说里人物相似的形象。或许,真正地思考、发掘、探索人性,是每个文学家共同的情怀和意志。 (展开)
0 有用 Eva 2023-01-30 16:53:35 广东
约瑟夫·罗特写出了战后一代年轻人的彷徨与无望。《齐珀与他的父亲》中,老齐珀对两个儿子寄予厚望。自己未竟的音乐家梦想就由儿子来实现。阿诺尔德聪明,凯撒放浪混乱。他们的人生因为入伍参军而变得不一样。凯撒不曾被父母待见。在战时失去一条腿的他,战后继续沉迷酒精,深度抑郁死去。死后才重新被父母重视,已太迟。阿诺尔德辗转找工作谋生。父亲安排给他的工作让他如坐针毡,度日如年。他追求的女演员妻子与他并无爱意。他的... 约瑟夫·罗特写出了战后一代年轻人的彷徨与无望。《齐珀与他的父亲》中,老齐珀对两个儿子寄予厚望。自己未竟的音乐家梦想就由儿子来实现。阿诺尔德聪明,凯撒放浪混乱。他们的人生因为入伍参军而变得不一样。凯撒不曾被父母待见。在战时失去一条腿的他,战后继续沉迷酒精,深度抑郁死去。死后才重新被父母重视,已太迟。阿诺尔德辗转找工作谋生。父亲安排给他的工作让他如坐针毡,度日如年。他追求的女演员妻子与他并无爱意。他的未来从未走运,在苦闷中挣扎求生。《右与左》里的保罗·伯恩海姆将自身的自尊傲慢建立在物质基础上。他曾留学牛津,也曾是骑兵。不善理财经营让他感受到贫困。物质求助特别伤害他自尊。勃兰德斯从未用力抓住所拥有的反而富裕自由。保罗奋力往上爬却在名利与地位间摇摆不定。每篇末尾处都有评判结语。犀利又不乏真知灼见。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