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罗特 (Joseph Roth1894-1939) 是可以和卡夫卡、穆齐尔相提并论的重要德语作家,堪称作家中的作家,深受多位文学名家推崇。罗特出生于奥匈帝国东部边境的犹太家庭,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作为记者为维也纳不同报社写稿,成为二三十年代德语世界的明星记者 ,曾就职于《法兰克福报》其代表作《拉德茨基进行曲》更是现代德语文学中关于“哈布斯堡神话”的标志性作品,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写成的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收入《理想藏书》,位列德语文学作品前十名。
刘炜,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德语文学专业博士,现任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副院长、德语系副系主任。从事奥地利德语文学中的“哈布斯堡神话”及德语流亡文学研究多年。
徐庆,应用语言学博士,上海电机学院德语系教师,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复旦大学德语系,曾赴德国科隆大学交流进修。译有《耳证人》《资本主义简史》等书。
刘美珅,北京理工大学德语系,专业方向德语语言文学。硕士毕业后曾在国内某高校担任德语教师。2017年起在维也纳大学攻读比较文学博士。
吴麟绶,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东欧语系德语专业,1968年分配至1975年至2003年任教于西安外语学院,曾参与《恩格斯与伯恩施坦通信集》(伯恩施坦部分)《德意志百年文化史》《摹仿论》的翻译工作。
孙爱群,北外德语本科毕业,南京大学语言文学硕士毕业。现为旅游管理人员,南京晓庄师范学院旅游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1 有用 尼不可 2023-08-11 22:37:29 奥地利
主题明显带有早年印记,语言却已经自成风格,时不时迸出一语道破和回味悠长的观感。对于城市的负面情感,配合副刊文章来读更有嚼头。吹毛求疵一处~“她们白色的裸体站在那儿,仿佛年幼的天鹅。”不,年幼的天鹅是灰色的~翻译虽不是一人,却一如既往地好!
1 有用 EzioAuditoreXY 2022-07-08 19:35:33
一切都临近终结,世界即将覆灭 在大厦崩塌,四骑士到来的前夜 没有什么理念、信仰有再被坚持的价值 在这所有人都挥舞着棍棒的人间 只有向上爬,才能死的“体面”、“壮烈” @2022-03-03 16:41:28
0 有用 秋虫吊月 2021-01-25 22:15:29
“这位作者是个脓包,喷溅着墨汁来抵御雪崩,用报纸筑成堤坝防止洪水。”“我不相信他是真的迷信。我见过很多理智的人会故意给自己添点小疯狂。”
1 有用 狄狄 2022-04-05 17:49:06
罗特的小说既是感伤的,又是严酷的。旧的时代崩塌,旧人无家可归;而像纳粹这样的新兴力量乘势崛起,为机敏而冷酷的野心家提供了向上升的机会。《萨沃伊饭店》提供了一幅被抛弃者的群像。战争结束后的归乡者从东向西涌来,“俄罗斯,那个巨大的国度,把他们倒出来”,他们跟雨一样是灰色的,也一样连绵不绝。罗特的笔触有着令人心惊的力量:“人如果看到这么多脸,就一个都认不出来了。他们像鱼一样都长得一模一样。”作为罗特早期... 罗特的小说既是感伤的,又是严酷的。旧的时代崩塌,旧人无家可归;而像纳粹这样的新兴力量乘势崛起,为机敏而冷酷的野心家提供了向上升的机会。《萨沃伊饭店》提供了一幅被抛弃者的群像。战争结束后的归乡者从东向西涌来,“俄罗斯,那个巨大的国度,把他们倒出来”,他们跟雨一样是灰色的,也一样连绵不绝。罗特的笔触有着令人心惊的力量:“人如果看到这么多脸,就一个都认不出来了。他们像鱼一样都长得一模一样。”作为罗特早期的作品,《萨沃伊饭店》显得更为松弛,有明显的表现主义的色彩;相较而言,《蛛网》虽抓住了时代的脉搏,但收得太紧,只在核心的情节中机械地推进,稍显单调。 (展开)
1 有用 Puppetmaster 2021-07-17 14:49:33
罗特的中篇比长篇好太多,语言平实有力,浓厚的奥匈帝国历史背景,还有些许无政府主义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