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培文
出版年: 2019-7-1
页数: 404
定价: 78.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培文书系·文学与当代史丛书
ISBN: 9787301302552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以早期“新诗集”——《尝试集》《女神》《草儿》《冬夜》《蕙的风》等为讨论对象,通过考察“新诗集”的出版、接受、编撰及历史评价等环节,重新审视“新诗的发生”这一历史命题。上编主要从“文学社会学”的视角出发,讨论“五四”前后一个自足新诗发生空间的形成,涉及报刊传播的影响、新的读者群的召唤、新书局的支持、阅读程式的养成等诸多方面;下编则关注在“新诗集”的成书、接受和历史定位过程中,新诗历史形象及合法性的塑造与追寻,从而对新诗发生的线性历史想象提出自己的质询。
本书初版于2005年,以博士论文《“新诗集”与新诗的发生研究》为基础,该论文2004年曾被评为百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出版后也曾获得第三届“王瑶学术奖优秀青年著作奖”。此次修订,除了文字的疏通、材料的补充外,又特别增加了附录的四篇文章,希望在勾勒新诗第一个十年发展概貌的基础上,以个案讨论的方式,...
本书以早期“新诗集”——《尝试集》《女神》《草儿》《冬夜》《蕙的风》等为讨论对象,通过考察“新诗集”的出版、接受、编撰及历史评价等环节,重新审视“新诗的发生”这一历史命题。上编主要从“文学社会学”的视角出发,讨论“五四”前后一个自足新诗发生空间的形成,涉及报刊传播的影响、新的读者群的召唤、新书局的支持、阅读程式的养成等诸多方面;下编则关注在“新诗集”的成书、接受和历史定位过程中,新诗历史形象及合法性的塑造与追寻,从而对新诗发生的线性历史想象提出自己的质询。
本书初版于2005年,以博士论文《“新诗集”与新诗的发生研究》为基础,该论文2004年曾被评为百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出版后也曾获得第三届“王瑶学术奖优秀青年著作奖”。此次修订,除了文字的疏通、材料的补充外,又特别增加了附录的四篇文章,希望在勾勒新诗第一个十年发展概貌的基础上,以个案讨论的方式,更为全面地呈现早期新诗特定的文化政治意涵。
“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增订本)的创作者
· · · · · ·
-
姜涛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姜涛,1970年生于天津。1989年考入清华大学攻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后弃工从文,200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得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领域为20世纪中国新诗及中国现代文学。出版有专著《公寓里的塔:1920年代中国的文学与青年》《巴枯宁的手》《“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图本徐志摩传》,编著《20世纪中国新诗总系》(第一卷)、《北大文学讲堂》,译著《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等。另,出版诗集《洞中一日》《我们共同的美好生活》《鸟经》等,曾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王瑶学术奖优秀青年著作奖”“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东荡子诗歌批评奖”等。
目录 · · · · · ·
增订本前记
初版序(温儒敏)
导言研究方法、对象的提出
[上 编]
第一章“新诗集”与新诗“传播空间”的生成
第一节从书信到成集:新诗传播空间的形成
第二节支撑诗坛的“新诗集”
第三节公共传播与现代的诗歌想象
第二章读者、时尚与“代际经验”
第一节新诗读者的构成
第二节作为阅读时尚的“新诗集”
第三节“代际经验”中的《女神》
第三章“新诗集”出版与新诗坛的分化
第一节“新诗集”与“新书局”
第二节由诗集出版看新诗坛的分化
第四章“新诗集”与新诗的阅读研究
第一节读者分类与新诗的“读法”问题
第二节对三本诗集的讨论:从“读法”的角度
[下 编]
第五章“新诗集”对“新诗”的呈现(一)
第一节胡适新诗构想的三个层面
第二节《尝试集》对“新诗”的塑造
第六章“新诗集”对“新诗”的呈现(二)
第一节胡适眼中的“新诗集”——以《草儿》《冬夜》《蕙的风》为中心
第二节“诗话语”的凸显:《冬夜》《草儿》序言的考察
第三节选本中的新诗想象:对“分类”的扬弃
第四节《女神》成书与“新诗”的重塑
第七章论争中的“新诗集”:新诗合法性的辩难
第一节《评〈尝试集〉》:“学衡派”的反动
第二节《蕙的风》的论争:对一桩旧案的重审
第三节《湖畔》与“经验范围”的争议
第四节对“新诗集”的整体批判
第五节“新诗”与“诗”:合法性辩难的展开
第八章“新诗集”与新诗历史起点的驳议
第一节作为新诗合法性起点的《女神》
第二节新诗史上的《尝试集》和《女神》
结语
[附 录]
新诗的发生及活力的展开——新诗第一个十年概貌
早期新诗的政治与美学:以“《星期评论》之群”为讨论个案
《天狗》:狂躁又科学的“身体”想象
20世纪30年代的大学课堂与新诗的历史讲述
主要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增订本)"试读 · · · · · ·
《“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初版于2005年,是在我的博士论文《“新诗集”与新诗的发生研究》的基础上扩充而成的。这篇论文讨论的虽是“新诗的发生”这个老问题,但选择以“新诗集”为切入点,引入文学社会学的方法,梳理了在“新诗集”出版、传播、评价过程中新诗形象的塑造以及合法性争议。当年,关注出版、传媒、读者,以及文学生产机制的作用,在文学研究界早已蔚然成风,但对新诗...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伊格尔顿所指出的:“一个社会采用什么样的艺术生产方式一一是成千本印刷,还是在风雅圈子里流传手稿一对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也决定了作品文学形式本身。”[이从这个角度看,新诗现代性的生成,其“空间”的自足与独立,作为一项复杂的历史建构,是呈现于文学的现代生产、传播、接受方式的整体变迁中。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导言 研究方法、对象的提出 -
2)。因而“报刊”不仅是发表的空间,也同时是文学教化、趣味塑造的空间,尤其是新文学,更是与现代传媒、出版紧密伴生的项实验,报杂志甚至替代子传统经典成为新文学者获得文学教化的主要源泉。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新诗集”与新诗传播空间的生成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增订本)"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公寓里的塔 9.3
-
- 巴枯宁的手 8.7
-
- 左翼文学的时代 8.5
-
- 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 9.2
-
- 左联筹建与组织系统考论 9.0
-
- 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 9.1
-
- 问题与方法 9.6
-
- 百年中国新诗史略 8.4
-
- 论新诗现代化 8.7
-
- 对话与漫游 8.6
“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增订本)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 条 )

来自《 “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的启示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1)论证时很谨慎,凡有观点处,几乎都有材料的支撑,令人信服。 (2)对原始资料的掌握全面而细致,这样就使得论者在阐释个人观点的时候,很有底气。 (3)行文不但从容不迫,而且精炼,没有废话,几乎不“注水”。 (4)以小切口而讨论大问题。时间限定在1920-1923年前后... (展开)
新诗发生场域中的张力流变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泛文学观念(章太炎)的交响与回应:胡适对新诗的自我想象,从最初的文白之辩、文章八事(形式与内容要求两块)逐渐策略性地集中为文|白之辩中,通过与国语运动的声势结合,摆脱了旧诗的束缚,催生了新诗的全新面貌话语权和影响力,但也将诗简化为、“降维”白话 散文。例... (展开)> 更多书评 7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五星图书【文学理论】 (爱玛·包法利)
- 豆瓣高分书籍是否名实相符(一) (无心恋战)
- 近三百年优秀学位论文编年选辑 (哲夫成城)
- ▓攒▓书▓如▓山▓倒▓ (不流ᝰ)
- 【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19 (普照)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666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增订本)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XD 2021-12-21 22:06:16
救命书籍
1 有用 齐东强 2020-04-26 17:22:18
俺也终于拜读完涛哥大作了,拜倒
6 有用 白象似的群山 2019-09-24 16:58:33
五星没得说。
15 有用 大甜甜~~ 2021-02-18 16:04:27
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认真读完了上篇,作者有一种使出了十八般武艺的感觉,各种文献都有引用。最给我启发的在郭沫若的部分。郭沫若是一个异军突起的人,完全不是胡适的那个传统,也和少年中国派比较疏离。郭沫若是用一个孤高的《女神》创作,划出了一条自己的路,给胡适派造成了巨大冲击。这层关系一方面是我过去完全忽视的,另一方面也可以解释郭沫若巨大的社会名声从何而来。
3 有用 喝水没烦恼 2021-11-29 13:18:42
读前两章的时候还觉得与古代文学的传播接受研究比起来非常稚嫩,从第三章开始异军特起,真是把当时的文学生态给写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