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培文
出版年: 2019-7-1
页数: 404
定价: 78.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培文书系·文学与当代史丛书
ISBN: 9787301302552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以早期“新诗集”——《尝试集》《女神》《草儿》《冬夜》《蕙的风》等为讨论对象,通过考察“新诗集”的出版、接受、编撰及历史评价等环节,重新审视“新诗的发生”这一历史命题。上编主要从“文学社会学”的视角出发,讨论“五四”前后一个自足新诗发生空间的形成,涉及报刊传播的影响、新的读者群的召唤、新书局的支持、阅读程式的养成等诸多方面;下编则关注在“新诗集”的成书、接受和历史定位过程中,新诗历史形象及合法性的塑造与追寻,从而对新诗发生的线性历史想象提出自己的质询。
本书初版于2005年,以博士论文《“新诗集”与新诗的发生研究》为基础,该论文2004年曾被评为百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出版后也曾获得第三届“王瑶学术奖优秀青年著作奖”。此次修订,除了文字的疏通、材料的补充外,又特别增加了附录的四篇文章,希望在勾勒新诗第一个十年发展概貌的基础上,以个案讨论的方式,...
本书以早期“新诗集”——《尝试集》《女神》《草儿》《冬夜》《蕙的风》等为讨论对象,通过考察“新诗集”的出版、接受、编撰及历史评价等环节,重新审视“新诗的发生”这一历史命题。上编主要从“文学社会学”的视角出发,讨论“五四”前后一个自足新诗发生空间的形成,涉及报刊传播的影响、新的读者群的召唤、新书局的支持、阅读程式的养成等诸多方面;下编则关注在“新诗集”的成书、接受和历史定位过程中,新诗历史形象及合法性的塑造与追寻,从而对新诗发生的线性历史想象提出自己的质询。
本书初版于2005年,以博士论文《“新诗集”与新诗的发生研究》为基础,该论文2004年曾被评为百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出版后也曾获得第三届“王瑶学术奖优秀青年著作奖”。此次修订,除了文字的疏通、材料的补充外,又特别增加了附录的四篇文章,希望在勾勒新诗第一个十年发展概貌的基础上,以个案讨论的方式,更为全面地呈现早期新诗特定的文化政治意涵。
“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增订本)的创作者
· · · · · ·
-
姜涛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姜涛,1970年生于天津。1989年考入清华大学攻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后弃工从文,200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得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领域为20世纪中国新诗及中国现代文学。出版有专著《公寓里的塔:1920年代中国的文学与青年》《巴枯宁的手》《“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图本徐志摩传》,编著《20世纪中国新诗总系》(第一卷)、《北大文学讲堂》,译著《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等。另,出版诗集《洞中一日》《我们共同的美好生活》《鸟经》等,曾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王瑶学术奖优秀青年著作奖”“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东荡子诗歌批评奖”等。
目录 · · · · · ·
增订本前记
初版序(温儒敏)
导言研究方法、对象的提出
[上 编]
第一章“新诗集”与新诗“传播空间”的生成
第一节从书信到成集:新诗传播空间的形成
第二节支撑诗坛的“新诗集”
第三节公共传播与现代的诗歌想象
第二章读者、时尚与“代际经验”
第一节新诗读者的构成
第二节作为阅读时尚的“新诗集”
第三节“代际经验”中的《女神》
第三章“新诗集”出版与新诗坛的分化
第一节“新诗集”与“新书局”
第二节由诗集出版看新诗坛的分化
第四章“新诗集”与新诗的阅读研究
第一节读者分类与新诗的“读法”问题
第二节对三本诗集的讨论:从“读法”的角度
[下 编]
第五章“新诗集”对“新诗”的呈现(一)
第一节胡适新诗构想的三个层面
第二节《尝试集》对“新诗”的塑造
第六章“新诗集”对“新诗”的呈现(二)
第一节胡适眼中的“新诗集”——以《草儿》《冬夜》《蕙的风》为中心
第二节“诗话语”的凸显:《冬夜》《草儿》序言的考察
第三节选本中的新诗想象:对“分类”的扬弃
第四节《女神》成书与“新诗”的重塑
第七章论争中的“新诗集”:新诗合法性的辩难
第一节《评〈尝试集〉》:“学衡派”的反动
第二节《蕙的风》的论争:对一桩旧案的重审
第三节《湖畔》与“经验范围”的争议
第四节对“新诗集”的整体批判
第五节“新诗”与“诗”:合法性辩难的展开
第八章“新诗集”与新诗历史起点的驳议
第一节作为新诗合法性起点的《女神》
第二节新诗史上的《尝试集》和《女神》
结语
[附 录]
新诗的发生及活力的展开——新诗第一个十年概貌
早期新诗的政治与美学:以“《星期评论》之群”为讨论个案
《天狗》:狂躁又科学的“身体”想象
20世纪30年代的大学课堂与新诗的历史讲述
主要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增订本)"试读 · · · · · ·
《“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初版于2005年,是在我的博士论文《“新诗集”与新诗的发生研究》的基础上扩充而成的。这篇论文讨论的虽是“新诗的发生”这个老问题,但选择以“新诗集”为切入点,引入文学社会学的方法,梳理了在“新诗集”出版、传播、评价过程中新诗形象的塑造以及合法性争议。当年,关注出版、传媒、读者,以及文学生产机制的作用,在文学研究界早已蔚然成风,但对新诗...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诗歌”功能、性质的潜在变化: 对诗歌的重视,在中国有漫长的传统。但应注意的是,在中国古代,“诗”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只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歌作为社会整体教化的一个部分,它还是社会交际的工具,以及文化陶治、熏陶的手段。在传统知识分子的文化教养中,旧诗写作作为一种必须习得的技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与现代的特殊创造性活动,是有一定距离的,对写作成规的摹习与领会,是必须的人门途径。包天笑就曾描述当时中国儿童的文艺教育,最初是从学对“对子”开始,联系平仄协调,然后再学习作诗,“原来每逢考试,总有一首试帖诗,五言六韵,或是五言八韵,因此从小就要练习起来”。开笔作文,总是先作诗,有了这个传统,“诗歌”的社会性基础获得了天然保障,也使它的形式规范很难打破。何其芳也回忆儿时在私塾学作旧诗,“把诗当作功课来做,题目都是老师出的,叫做赋得什么,这和创作是完全不相干的(即使是十分幼稚的创作)”。在这段话中,“创作”同样是一个关键的词语,暗示了“新旧”之分中,其实包含着写作功能的差别。 “创作”一语,也是随着现代文学观念的传播,而引人的一个新念。 一种特殊的态度,即文学要从传统的成规、积习中挣脱出来,表达一种独特的、真实的、高于想象力的内在经验。看五四时期,新文学家是知何谈论“创作”的:“文学的价值全在于创作:一切专事装报装独创精神的东西,都不好算做文学的作品。因为切艺术,都是以创作的效能(Creative faculty)为基础的。” 叶圣陶的描述: 我们从事创作,须牢记着这“创作”二字单单连缀无数单字,运用许多现成的语句,凑合成篇,固然不可谓“创”;即人家已经说了的话,我用文字把它再现出来,也不可谓“创”。必须是人家不曾有过而为我所独具的想象情思,我以真诚的态度用最适切的文字语句表现出来,这个独特的想象情思经这么一番功夫,就凝定起来,可以永久存留,文艺界里就...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新诗集”与新诗“传播空间”的生成 -
《女神》无序,只有序诗,这一点在早期新诗集中相当特珠最早出版的几部个人新诗集,如上文所述,均由亚东图书馆出版,作者序者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人事关联。诗人间相互为序,暗示出的是、个以胡适及北大为中心、向外发散的诗人群落。处身在这一所谓“诗坛”之外,与名流“无师友关系”,《女神》无序与此或许有关。但郭沫若对自己的诗歌抱有充足的自信,既无需阐释自己的革命价值,也无需在新与旧的进程中定位,序诗中称: 《女神》呦!/你去,去寻找与我的振动数相同的人,/你去,去寻找那与我燃烧点相等的人,/你去,去在我可爱的青年的兄弟姊妹胸中,/把他们的心弦拨动,/把他们的智光点燃吧!与其他诗集序言中大段大段的自我阐述不同,这一段序诗中凸现出一种鲜明的读者意识,似乎表明“诗集”无需外在的历史定位,它召唤着读者的直接参与。此诗在《女神》出版之前,曾在报纸上发表。周而复回忆说,当年他在报上读到此诗,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甚至可以背诵,其产生的影响力可想而知。值得注意的是,挣脱“正统诗坛”诗体解放的定位,相信依靠诗歌本身的力量赢得读者,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定位”。 《女神》的编次依照的不是写作的时间顺序,而是某种美学上的分类。(56首诗作按照风格、体式被分为三辑:第一辑取材于古代传说或历史,采用诗剧形式;第二辑收录的是他诗情爆发时的激情喷涌之作,它们后来被认为是“女神”体的代表;第三辑则是小诗的汇集,有的“冲淡、朴素”,有的“飘渺迷离”。) 郭沫若对“新诗"的构想,与胡适们迥然不同,而且诗集的构成形态上,《女神》已扭转了《尝试集》所设定的新诗形象,新、旧间的“诗体解放”逻辑,以及对“新”的可能性的向往,似乎不再是支配性的因素,以某种“诗”话语为前提的特殊美学风格,被推向了前台,这种形象塑造无形中为“新诗”提供了另一个起点,新诗发生“空间”的场域格局,也由此发生了转换。作为新的起点,《女神》自然也留下了自己的投...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六章“新诗集”对“新诗”的呈现(二)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增订本)"的人也喜欢 · · · · · ·
-
- 从催眠的世界中不断醒来 9.0
-
- 论新诗现代化 8.7
-
- 巴枯宁的手 8.7
-
- 穆旦的精神结构与现代性问题 7.0
-
- 现代性的追寻 9.1
-
- 问题与方法 9.6
-
- 百年中国新诗史略 8.4
-
- “50-70年代文学”研究读本 9.9
-
- 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 9.1
-
- 左联筹建与组织系统考论 9.0
“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增订本)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 条 )

来自《 “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的启示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1)论证时很谨慎,凡有观点处,几乎都有材料的支撑,令人信服。 (2)对原始资料的掌握全面而细致,这样就使得论者在阐释个人观点的时候,很有底气。 (3)行文不但从容不迫,而且精炼,没有废话,几乎不“注水”。 (4)以小切口而讨论大问题。时间限定在1920-1923年前后... (展开)
新诗发生场域中的张力流变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泛文学观念(章太炎)的交响与回应:胡适对新诗的自我想象,从最初的文白之辩、文章八事(形式与内容要求两块)逐渐策略性地集中为文|白之辩中,通过与国语运动的声势结合,摆脱了旧诗的束缚,催生了新诗的全新面貌话语权和影响力,但也将诗简化为、“降维”白话 散文。例... (展开)> 更多书评 7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9.1分 23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五星图书【文学理论】 (爱玛·包法利)
- 豆瓣高分书籍是否名实相符(一) (无心恋战)
- 近三百年优秀学位论文编年选辑 (哲夫成城)
- ▓攒▓书▓如▓山▓倒▓ (不流ᝰ)
- 【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19 (普照)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67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增订本)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林林酱 2020-01-07 18:47:27
材料能力很强,很多切口都在《公寓里的塔》中得到展开,关注新诗发生时期的共时性,以及被论争和历史化而遮蔽的新诗早期内部张力。姜老师很重视“非诗”的部分所蕴含的丰富性与活力啊,也警惕诗歌回到“抒情老家”会导致的封闭性,有点想再看下他的创作了。
2 有用 杜鹏 2020-02-02 18:31:15
姜涛的考据能力令人惊叹!
1 有用 齐东强 2020-04-26 17:22:18
俺也终于拜读完涛哥大作了,拜倒
1 有用 Nylon 2020-11-23 10:59:40
上编以新诗集为聚焦中心切入新诗发生历史现场,剖析新诗生成时期的社会空间、读者群体、传播状况、阅读程式等方面,并由此视角挖掘出新诗生成期许多被历史忽略的现象,诸如新诗发生的自我建构与想象、新诗场域内部的分化与挤压等。下编进入新诗集中新诗的呈现问题、关于新诗的论争以及起点争议等问题的探讨,姜涛在扎实材料中发现早期新诗存在的巨大张力:现代性的写作冲动与纯文学观念的摩擦,具体表现为作者、读者在散文化新诗实... 上编以新诗集为聚焦中心切入新诗发生历史现场,剖析新诗生成时期的社会空间、读者群体、传播状况、阅读程式等方面,并由此视角挖掘出新诗生成期许多被历史忽略的现象,诸如新诗发生的自我建构与想象、新诗场域内部的分化与挤压等。下编进入新诗集中新诗的呈现问题、关于新诗的论争以及起点争议等问题的探讨,姜涛在扎实材料中发现早期新诗存在的巨大张力:现代性的写作冲动与纯文学观念的摩擦,具体表现为作者、读者在散文化新诗实践与对诗美期待间的矛盾。在张力外,姜涛进一步指出历史叙述中的清晰化与线性化机制,当下对新诗的思考可由反清晰、进入历史现场思考其发展可能性出发。研究打开了对早期新诗未免狭隘与零散的理解,稍感遗憾的是完全从社会学外部视角切入,不涉足早期新诗的文本分析。 (展开)
15 有用 大甜甜~~ 2021-02-18 16:04:27
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认真读完了上篇,作者有一种使出了十八般武艺的感觉,各种文献都有引用。最给我启发的在郭沫若的部分。郭沫若是一个异军突起的人,完全不是胡适的那个传统,也和少年中国派比较疏离。郭沫若是用一个孤高的《女神》创作,划出了一条自己的路,给胡适派造成了巨大冲击。这层关系一方面是我过去完全忽视的,另一方面也可以解释郭沫若巨大的社会名声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