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主要内容:牟宗三哲学是中国传统儒学乃至中国哲学在当代的发展,“第三期儒学”的概念即首先由牟先生所提出。牟先生是当代新儒学主要的、影响卓著的代表人物。他的先后期门生弟子大多是港、台地区哲学界、新生代的杰出学者,影响遍及北美、英、欧陆、日、韩、新、澳洲等地。《中国哲学的特质》和《中国哲学十九讲》七八十年代已有韩文版行世;法国社会科学高等学院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Joel Thoraval博士现正拟将前书译成法文印行。1987年香港大学特颁牟先生荣誉文学博士仪式上,哲学系教授F?C?Moore博士特致辞说牟先生由儒家的心性学为起点所建立的“道德形上学”,为一超越义的形上学系统提供一道德的证明,是一勇敢而有原创性的思想线索,有深远的成果。同年冬季学期起,德国波昂大学专设“牟宗三哲学”课程,由哲学系教授J?Simon博士与汉学系教授R.T...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主要内容:牟宗三哲学是中国传统儒学乃至中国哲学在当代的发展,“第三期儒学”的概念即首先由牟先生所提出。牟先生是当代新儒学主要的、影响卓著的代表人物。他的先后期门生弟子大多是港、台地区哲学界、新生代的杰出学者,影响遍及北美、英、欧陆、日、韩、新、澳洲等地。《中国哲学的特质》和《中国哲学十九讲》七八十年代已有韩文版行世;法国社会科学高等学院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Joel Thoraval博士现正拟将前书译成法文印行。1987年香港大学特颁牟先生荣誉文学博士仪式上,哲学系教授F?C?Moore博士特致辞说牟先生由儒家的心性学为起点所建立的“道德形上学”,为一超越义的形上学系统提供一道德的证明,是一勇敢而有原创性的思想线索,有深远的成果。同年冬季学期起,德国波昂大学专设“牟宗三哲学”课程,由哲学系教授J?Simon博士与汉学系教授R.Traunzettel博士共同主讲。《简明大英百科全书》也设“牟宗三”条目。 牟先生生前名字又进入1995年出版的《英文剑桥哲学字典》索引,其中“中国哲学”的总条目中指出“牟先生是当代新儒一派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的创作者
· · · · · ·
-
牟宗三 作者
目录 · · · · · ·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的人也喜欢 · · · · · ·
-
- 虚无主义:本质与发生 7.9
-
- 批评的西方哲学史 8.4
-
- 中国哲学十九讲 8.6
-
- 康德物自身学说研究 7.8
-
- 维特根斯坦与维也纳学派 7.9
-
- 四因说演讲录 9.1
-
- 世界的逻辑构造 9.6
-
- 批判的形而上学 8.3
-
- 西方哲学史(第一卷) 8.8
-
- 从陆象山到刘蕺山 8.4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学问的解析 学问的说明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

哲学的碰撞带来智慧的火花

感觉一共就讲了几句话
> 更多书评 10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吉林出版集团 (2010年1月)9.3分 91人读过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8.9分 161人读过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8.9分 99人读过
-
未知出版社 (1980)暂无评分 10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五星图书【哲学】 (爱玛·包法利)
- 【世纪人文】系列之“世纪文库·中国部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彼岸)
- 五经大义;诸子要旨;历代通鉴;中国思想文化通论 (Lightsage)
- 九分以上中国文史哲著作(乱序) (司空宅星)
- 世纪文库之中国部分 (无)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46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豆友204788811 2024-04-09 13:24:00 澳大利亚
很好的康德入门读物
2 有用 非虛構 2023-11-10 12:07:07 北京
哲學思想從古到今,歐洲的往往囿於宗教,離不開所謂存在、永恆、絕對、精神、物質等等的正反面的問題。中國的則往往囿於政治,離不開人情、人事、實用。雙方思想的核心問題不同,雖有交叉重疊,但是不能互相套用公式術語。例如說「佛法」,不是中國的法,也不等於宗教。宗教也是新詞,不能完全相當於原來用於具體教派的教字。中國一般人不容易懂得外國人的宗教感情。外國人不容易懂得中國人的政治意識。一個用宗教眼光看政治。一個... 哲學思想從古到今,歐洲的往往囿於宗教,離不開所謂存在、永恆、絕對、精神、物質等等的正反面的問題。中國的則往往囿於政治,離不開人情、人事、實用。雙方思想的核心問題不同,雖有交叉重疊,但是不能互相套用公式術語。例如說「佛法」,不是中國的法,也不等於宗教。宗教也是新詞,不能完全相當於原來用於具體教派的教字。中國一般人不容易懂得外國人的宗教感情。外國人不容易懂得中國人的政治意識。一個用宗教眼光看政治。一個用政治眼不看宗教。從十七世紀到二十世紀,外國哲學大有發展,我們大可借鑒和採納,但不便硬搬。移植很難,接枝不易。對於術語和習慣用語更要注意,因為雙方傳統不同,往往形似而實異。吸收必然會轉化。佛教已有先例。思想由語言而傳。對於不同語言必須仔細推敲,廳斤計較。可惜這在中國傳統中是較弱的一環。 (展开)
0 有用 durchstehen 2021-08-27 18:10:02
我以为这是中西学都够精深、通达的宗师之作。首次接触到这些根本的哲学概念,粗略能读懂读通顺,欣喜之余趁此契机先多读一些西方哲学基本著作。
0 有用 Optimus_Primal 2018-01-26 15:16:49
看懂了这里的康德
0 有用 momo 2024-02-03 22:50:21 天津
还是序+十四讲+散文的结构。 西哲绝大部分是康德,康德占了十四讲的50%篇幅以上。由于没有看过康德著作的译本,所以看不大懂这书。 我觉得以康德代西哲,以一心开二门代中哲,多少有点单薄。同时论述的内容大部分以当时的部分儒释道理论去一股脑解释历史各时期的儒释道,还是有些囫囵吞枣的吧。 我以为,西哲是致力于成为一门可以证真或证伪的真理的学科。中国思想更多是探索一种无法求证的自然状态。西方的侵略是强大的表... 还是序+十四讲+散文的结构。 西哲绝大部分是康德,康德占了十四讲的50%篇幅以上。由于没有看过康德著作的译本,所以看不大懂这书。 我觉得以康德代西哲,以一心开二门代中哲,多少有点单薄。同时论述的内容大部分以当时的部分儒释道理论去一股脑解释历史各时期的儒释道,还是有些囫囵吞枣的吧。 我以为,西哲是致力于成为一门可以证真或证伪的真理的学科。中国思想更多是探索一种无法求证的自然状态。西方的侵略是强大的表现,但中国传统也有其价值,没必要完全禁锢于西方知识体系的。 感谢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台湾是我们的一部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