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高尔基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副标题: 童年
原作名: детство
译者: 刘辽逸
出版年: 1988-5
页数: 245
定价: 16.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增订版
ISBN: 9787020070879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副标题: 童年
原作名: детство
译者: 刘辽逸
出版年: 1988-5
页数: 245
定价: 16.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增订版
ISBN: 9787020070879
内容简介 · · · · · ·
《童年(增订版)》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内容包括了高尔基幼年时期从三岁至十岁这一段时间的生活断面。阿寥沙·彼什科夫三岁丧父后,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外祖父卡什林是一个小染坊主,已濒临破产。他性情暴躁、乖戾、贪婪、自私;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甚至第三代也受到很坏的影响。外祖父家里,弥漫着人与人之间的炽热的仇恨之雾;大人都中了仇恨的毒,连小孩也热烈地参加一份。这是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家庭。外祖父经常凶狠地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竟把幼小的阿寥沙打得失去了知觉,结果大病一场;有一次疯狂地殴打外祖母的脑袋,致使头发上的发针都扎进了她的头皮里。
童年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玛克西姆·高尔基,他是苏联著名的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11岁时当过学徒。他是前苏联下诺夫哥罗德人,俄罗斯族。1868年3月16日生于下诺夫哥罗德的一个木工家庭。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政治生活1892年用笔名“玛克西姆·高尔基”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从此专心从事写作。1936年6月18日在莫斯科逝世。世人遗憾,悲伤。
目录 · · · · · ·
导读/知识链接/童年
导读/知识链接/童年
· · · · · · (收起)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那个当官是干什么的呢?” “官儿吗,就像最淘气的孩子,把所有的孩子,把所有的法津都破坏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7 -
直到今天,我还能看见那只沿着裤筒,有一条鲜明的样式的令人厌恶的腿,看见它踢向一个女人的胸脯! 回忆旧日俄罗斯生活中这些和铅一样沉重的画面,我经常自问:值得吗? 因为丑恶也是一种真实,知道今天还没有绝迹!要想他们从我们的生活中清除掉,就必须了解它们。 尽管它们是那么的沉重,那么令人窒息,令人作呕,可是俄罗斯人的灵魂却勇敢的闯了过来,克服了,战胜了它们! 丑陋,卑鄙和健康,善良一同生长在这块广阔而又肥沃的土地上,后者点燃了我们的希望,幸福离我们永远都不会遥不可及!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2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增订版(共61册),
这套丛书还有
《安徒生童话精选》《成语故事》《外国短篇童话精选》《泰戈尔诗选》《堂吉诃德(上下)》
等
。
喜欢读"童年"的人也喜欢 · · · · · ·
童年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63 条 )


重读《童年》,我终于明白了高尔基何以为“高尔基”!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因这句掷地有声且无所畏惧的呐喊,苏联作家高尔基,作为苏俄文学奠基人,享誉文坛,影响深远。 他的文字被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盛赞为“壮丽的诗句,美妙的文章......永不为时光所磨灭”。 然而,这位伟人却长期饱受难以想象的苦难,其笔名“高尔基...
(展开)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40 )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7.7分 94375人读过
-
Лениздат, Команда А (2014)暂无评分 2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8.1分 3638人读过
-
译林出版社 (2018)8.7分 2226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童年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Steve 2023-01-17 18:28:38 美国
*
1 有用 咦哟柚 2023-06-28 16:59:34 四川
俄国文学不愧是经典之作。在破碎与混乱的经历与絮语,都掩盖不了平凡的人生的那一抹让人痛苦的底色。 而这份痛苦,并不是日本文学的无病而呻、作茧自缚;也不是欧洲文学的刻意扭曲。 是劳苦大众,是时代的哀歌。是可以触碰,可以回溯的历史与人生。 生活是痛苦与不幸的交织,但依旧可以用来佐以为欢乐。家庭可以破碎而分裂,但这就是孩子眼中的真实。 每个人都是鲜活的、真实的,但都又有着毁灭的气质,会随时遇到未知的灾难。... 俄国文学不愧是经典之作。在破碎与混乱的经历与絮语,都掩盖不了平凡的人生的那一抹让人痛苦的底色。 而这份痛苦,并不是日本文学的无病而呻、作茧自缚;也不是欧洲文学的刻意扭曲。 是劳苦大众,是时代的哀歌。是可以触碰,可以回溯的历史与人生。 生活是痛苦与不幸的交织,但依旧可以用来佐以为欢乐。家庭可以破碎而分裂,但这就是孩子眼中的真实。 每个人都是鲜活的、真实的,但都又有着毁灭的气质,会随时遇到未知的灾难。 暴怒与残忍充斥了这美好的书名,但也让人看后欲罢不能的想去看下一个“人间”的章节。 (展开)
0 有用 淡淡的黏人 2022-04-30 16:01:18
同款初中看的 于是前不久将在人间看了 还差一本 我的大学
0 有用 闲梦远 2024-11-19 18:08:55 四川
阿廖沙在那样的家庭长大,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苦难,每次读来都想哭。 译者水平很高,最喜欢这个版本,大量的环境描写翻译得都很好。
0 有用 春水 2021-06-04 20:11:59
初中打发时间,和同桌一起看完。后来因没有协商好谁买在人间谁买我的大学,所有就只看了童年哈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