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 · · · ·
冯邦彦,广东鹤山人,经济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所长、暨南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及广东经济学会副会长、广东国际经济学会副会长、广东港澳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第三产业研究会副会长、广东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广东华南经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广东城镇化研究会副会长,同时担任第九届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务委员。
曾于1987年至1994年期间应聘赴港,任香港东南经济信息中心有限公司经济分析员等职,长期从事香港经济、香港经济史、资本与财团等领域的研究。主要著作有《香港英资财团》(1996年)、《香港华资财团》(1997年)、《澳门概论》(1999年)、《香港地产业百年》(2001年)、《香港金融业百年》(2002年)、《香港产业结构研究》(20...
冯邦彦,广东鹤山人,经济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暨南大学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所长、暨南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及广东经济学会副会长、广东国际经济学会副会长、广东港澳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第三产业研究会副会长、广东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广东华南经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广东城镇化研究会副会长,同时担任第九届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务委员。
曾于1987年至1994年期间应聘赴港,任香港东南经济信息中心有限公司经济分析员等职,长期从事香港经济、香港经济史、资本与财团等领域的研究。主要著作有《香港英资财团》(1996年)、《香港华资财团》(1997年)、《澳门概论》(1999年)、《香港地产业百年》(2001年)、《香港金融业百年》(2002年)、《香港产业结构研究》(2002年)和《百年利丰——从传统商号到现代跨国集团(繁、简体中文版)》(2006年)等,以及主编《CEPA与“泛珠三角”发展战略》(2005)和《经济全球化格局下的两岸产业分工与合作》(2006年)。曾在《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经济学动态》、《当代亚太》、《学术研究》等内地学术期刊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可惜的是,20 世纪60年代中期,霍英东在地产业慘跌一跤。1967年,霍氏兴建的位于九龙天星码头的星光行落成之际,香港发生政治骚动,“左”派与港府势成水火,一向亲中立场的霍英东在租售星光行时,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有意租用的客户都受到英资香港电话公司的滋扰,言下之意是星光行的电话接驳可能遥遥无期,令星光行无法租售。结果,霍英东被迫以3600万元的低价贱售给置地。当时,香港骚动已接近尾声,置地购人星光行后,在短时间内即将数百办公单位成功租出,令霍氏遭受到一次重大挫折。自此,霍英东在地产业的发展转趋低调,并逐渐淡出。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00页 -
1965年,香港地价、楼价、租金开始大幅暴跌。该年度,港府卖地收人仅得7586万元,比上年度的1.43亿元,大幅下跌47%。地价暴跌可以观塘为例,1964年观塘工业地皮在最高峰时售价曾达到每方尺120元,但到1965年年底,每方尺售价已跌至 40元,跌幅高达 67%。楼宇方面,花园洋房和高级住宅的市道尤疲滞,无论是九龙塘、界限街、窝打老道、龙翔道、跑马地、渣甸山、半山区以至浅水湾等各区的高级住宅大都价格大跌,市道呆滞。铜锣湾的高级住宅,原来每层售价在10万元至20万元,到年底已跌到6万元至12万元。中区商业楼宇的租金也普遍下降了35%至40%。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1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香港地產業百年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 条 )

香港地产业百年读书笔记

历史层面解说较多,经济及其他综合层面的分析少

房地产三个字包含了太多的东西

现在(2010)的房地产市场,究竟相当于香港的哪年?

《香港地产业百年》读书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很难得的一本史料,不做读书笔记的话感觉都浪费了 这篇读书笔记的目的主要是写一下我个人通过阅读所收获的(当然是个人观感)房市变动背后的原因。 第一章:1840-二战前 香港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 1 两权分离:土地所有权属英国王室 土地使用权允许自由有偿转让 2 政府对土地发... (展开)
关注百年香港地产涨跌的原因和公屋政策的演变

从香港地产看中国地产
> 更多书评 11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东方出版中心 (2007年1月第1版)8.0分 404人读过
-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21)暂无评分 17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香港地產業百年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逆风飞扬 2022-08-08 15:18:06
原英资:九龙仓 置地 和记黄埔 太古;五虎:合和 长江实业 新鸿基(新禧、鸿昌合记、李兆基) 恒隆 大昌;诸侯:新世界 恒基兆业 南丰 信和 鹰君 永泰建业 廖创兴 希慎兴业;其他:华懋(未上市)
1 有用 灵川 2018-09-18 16:08:18
Good reference
0 有用 差人 2021-04-03 10:59:19
20210402. 开埠之初,“土地皆官地,批租使用权”奠定了地产业的制度基础。战后,随着大量移民入境,港府鼓励拆卸旧屋重建,朝鲜战争对华贸易封锁使游资投向房地产,吴多泰的分层出售、霍英东的“楼花”,共同促成了第一次房地产的繁荣发展。历次周期有:50初到60中,60末到80初(以美孚新邨为开端,大型私人屋苑兴起于此时),过渡时期的三次声浪。总的来看,能够坚持在各次危机中持续看多香港发展并把握地产周... 20210402. 开埠之初,“土地皆官地,批租使用权”奠定了地产业的制度基础。战后,随着大量移民入境,港府鼓励拆卸旧屋重建,朝鲜战争对华贸易封锁使游资投向房地产,吴多泰的分层出售、霍英东的“楼花”,共同促成了第一次房地产的繁荣发展。历次周期有:50初到60中,60末到80初(以美孚新邨为开端,大型私人屋苑兴起于此时),过渡时期的三次声浪。总的来看,能够坚持在各次危机中持续看多香港发展并把握地产周期的发展商最终成为寡头,如置地、嘉年地产等都因或多或少的失误跌落tier1。公屋方面,石硖尾大火后,五六十年代徙置大厦、公共屋邨和新市镇的大规模建设同步展开,七十年代则是“十年建屋计划”的年代。八十年代都会计划则以市区重建和鼓励置业为主。金融风暴后,由于经济与地产业深度绑定,“八万五”也沦为空谈。 (展开)
0 有用 王彬 2024-04-04 01:43:19 北京
短短一本书,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