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杨天石、柏桦、野夫联袂推荐,李锐作序。 李大兴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以及意味深长的喟叹,兼具历史感和文学性。
编辑推荐
这本回忆录性质的散文集,记述了李大兴先生自童年至中年时期的人生瞬间,既有年少时分的懵懂和梦想,也有中年的离愁和无奈,文字清婉,思想深邃:人生如同一曲离歌,相聚有泪,离别无悔。
内容简介
本书是李大兴先生的随笔散文集。是《在生命这袭华袍背后》的姊妹篇,而涵盖的时空范围更广。书里收集的29篇文章,是2016年到2017年发表在《经济观察报》《读书》《财新周刊》上的部分作品,每一篇独立成篇,但在时间和内容上有着内在的联系,自成体系。本书分四个部分,即红楼往事、七号大院、留日片段和美国笔记。作者在写个人经历回忆的同时,展现的是一代人经历的回忆。文章描述细腻真实,大事小情追忆人事浮沉。文稿语言生动,笔触动心,在体现鲜活生活的时候也能让读者感受到...
杨天石、柏桦、野夫联袂推荐,李锐作序。 李大兴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以及意味深长的喟叹,兼具历史感和文学性。
编辑推荐
这本回忆录性质的散文集,记述了李大兴先生自童年至中年时期的人生瞬间,既有年少时分的懵懂和梦想,也有中年的离愁和无奈,文字清婉,思想深邃:人生如同一曲离歌,相聚有泪,离别无悔。
内容简介
本书是李大兴先生的随笔散文集。是《在生命这袭华袍背后》的姊妹篇,而涵盖的时空范围更广。书里收集的29篇文章,是2016年到2017年发表在《经济观察报》《读书》《财新周刊》上的部分作品,每一篇独立成篇,但在时间和内容上有着内在的联系,自成体系。本书分四个部分,即红楼往事、七号大院、留日片段和美国笔记。作者在写个人经历回忆的同时,展现的是一代人经历的回忆。文章描述细腻真实,大事小情追忆人事浮沉。文稿语言生动,笔触动心,在体现鲜活生活的时候也能让读者感受到深深的时代感和作者的不懈追求。
作者简介 · · · · · ·
李大兴。旅美华人作家。著名民国史专家李新先生之子。
目录 · · · · · ·
红楼往事
梦醒时分梦苏州
在公交车上看见往昔
父亲的世纪
东四六条里的人民大学
父亲与人民大学的半生缘
石狮上洒满斜阳
诗与远方多无奈
冬夜的晚宴
高考恢复四十年
1979年的蓝星星
七号大院
天籁之音犹在耳
白骨幽魂何处寻
月亮门里的青梅竹马
一个老三届失踪者的故事
志士遗老皆尘土
悲情往事去无踪
留日断片
青叶山冬夜灯光
一样的月光照青春
在日本学英国史
从霓虹灯到月亮的距离
天花板的雀斑占领了眼睛
圣诞灯光里的往事今宵
美国笔记
重返波士顿
风城岁月偶回眸
“今天”往事十年记
消失在雨巷的背影
蒙娜丽莎的流逝
茫茫人海无处寻
湖畔灯光幽暗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志士遗老皆尘土 一 上世纪90年代没有GPS导航,也没有网上预订旅馆,往往是一放假,就开车去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到深更半夜开车累了,就在高速公路边的酒店睡下。后来我一直很怀念这种随意的、自我赋予不确定性的旅行方式:没有一定的日程,有时连目的地都没有。 有一年秋天去东部,在上纽约州山里遇暴雨,天色全暗,前方几乎什么都看不清楚。好不容易从山里开出来,已经过了晚饭时间,我又饿又累。这时抵达一个小镇,忽然看见路边有一家中餐馆招牌居然是“北京饭店”,立马停车进去。一位胖胖的白人姑娘招呼我坐下,菜单全是英文。我笑笑问她:“你老板真是从北京来的吗?”她说:“我觉得是。”我告诉她,我真的来自北京。 我正在喝送来的一碗酸辣汤,忽然耳边响起了很正宗的北京话:“这么晚您到我小店来,这可是贵客呀!”老板是个面白无须、眼睛微眯、一团和气的中年人,那时候中国人还没有这么多,在一个山间小镇遇见一个北京人开餐馆,在我来说算得上奇遇;在他来说,就要打烊之前忽然有一个北京人从风雨中走进来就餐,也是非常少见的。 老板特意进厨房让大厨炒了一盘京酱肉丝送给我,然后坐在我对面聊了许久。他说话有些老北京的味道,而且是特别客气、讲究用词、礼数周到那种。没一会儿工夫,我就了解到沈老板是老三届的高中生,在农场里干了十年才回到北京,分配到街道工厂当工人,后来和海外亲戚联系上,由亲戚担保就出来没回去。 “那您这快二十年也挺辛苦的吧?”“还不都是为了孩子!为了让她出来上个好学校,有份好职业。” 沈老板很自豪地告诉我,女儿上了常春藤学校,现在已经在波士顿当医生了。 “她常回来看您们吗?” “基本上不回来。她很忙,而且接触的人、生活的圈子跟我们都没什么关系。” 打烊的时间已经过了,我也该去找酒店睡觉了,于是和沈老板告别: “您最近回去过北京吗?” “哎,从出来以后就没回去过。家里老人都不在了,再说开餐馆这一行,根本没什么日子能走开。...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10页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诗与远方的往事今宵"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诗与远方的往事今宵"的人也喜欢 · · · · · ·
-
- 一生两世 7.8
-
- 老舍评传(增补本) 8.6
-
- 知识分子的幽灵 8.5
-
- 书架上的近代中国 7.4
-
- 美国宪法的基督教背景 7.9
-
- 诗人革命家 8.9
-
- 民主崩溃的政治学 7.7
-
- 我是一个中国的美国人 7.9
-
- 回家的路 我与中国 8.4
诗与远方的往事今宵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 条 )

看有才有趣的人叙述往事是享受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大兴老师的文章最早是在《经济观察报》专栏上发现的,一看就喜欢上,读书阅读与交友一样,也讲直觉、也会一见如故。写父母家乡、述居住大院、说赴日求学、话定居美国。大兴老师将人生中遇到的人与事缓缓道来,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沉甸甸,字里间透露出淡淡的忧伤,行文中聊聊数... (展开)
柳士同:别开生面的往事今宵

李大兴:志士遗老皆尘土

李大兴:天籁之音犹在耳

追随理想的人生之歌---评《诗与远方的往事今宵》
> 更多书评 11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19 (普照)
- 2019年出版好书籍整理 (石篁居主人)
- 中华读书报好书榜 (你道姨)
- 中华读书报月度好书(2019年) (八哥)
- 单位藏书进项(2019) (到里斯本看海)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77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诗与远方的往事今宵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草原上的咩咩羊 2019-08-13 23:15:07
文字是美的,感觉也有,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不咋喜欢这种大院子弟忆前人,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
0 有用 烟斗客甲 2019-11-06 15:59:43
这些散文简直就是大河体的长篇小说,时代变迁动荡激流的洪流下,家族变故个人遭遇生命无常刻骨记忆……1935年李成之(李锐父)和李新(李大兴父)先后考入重庆川东师范,学生运动三李执政,后来李新去了陕北公学,李成之去了抗日军政大学,国庆十周年相见文革中双逝;四个部分,即红楼往事、七号大院、留日片段和美国笔记。80年代初被保送去日本至今35年在国外,1982年去仙台当年留学生千人而已,现在在日华人90万,... 这些散文简直就是大河体的长篇小说,时代变迁动荡激流的洪流下,家族变故个人遭遇生命无常刻骨记忆……1935年李成之(李锐父)和李新(李大兴父)先后考入重庆川东师范,学生运动三李执政,后来李新去了陕北公学,李成之去了抗日军政大学,国庆十周年相见文革中双逝;四个部分,即红楼往事、七号大院、留日片段和美国笔记。80年代初被保送去日本至今35年在国外,1982年去仙台当年留学生千人而已,现在在日华人90万,70万来自大陆,本书是《在生命这袭华袍背后》的姐妹篇,涵盖的时空范围更广,是2015年开始在《经济观察报》上的个人历史专栏文章和之后2016-2017年在其他媒体发表的文字的合集,共29篇;李新口才好文笔好能独当一面,1937年成立陕北公学-华北大学-合并鲁艺和北方大学成为华北联合大学-合并华北革命 (展开)
0 有用 晚来天欲雪 2025-04-04 21:00:53 广东
像一位在我身边的长者,娓娓叙来他关于历史、人生、命运的经验和感受。正如他说,“当我们回首往事,叙述比价值判断远为重要。生活是一个不断重复领悟的过程。”不知为什么,读这本书我总有些心跳加快的感觉。里面讲的一个个非凡的人生故事都异常精彩,总感觉可能会在我身上发生,也许也不会…..无论如何,在怎样的时空中,文字和音乐也是、永远是心灵安放的方舟。读完这本书,是在一家酒咖馆里,下午喝咖啡,晚上喝了杯酒,就这... 像一位在我身边的长者,娓娓叙来他关于历史、人生、命运的经验和感受。正如他说,“当我们回首往事,叙述比价值判断远为重要。生活是一个不断重复领悟的过程。”不知为什么,读这本书我总有些心跳加快的感觉。里面讲的一个个非凡的人生故事都异常精彩,总感觉可能会在我身上发生,也许也不会…..无论如何,在怎样的时空中,文字和音乐也是、永远是心灵安放的方舟。读完这本书,是在一家酒咖馆里,下午喝咖啡,晚上喝了杯酒,就这样读完这本故事集。期间有一只猫爬到我的身上捣乱,还有个小男孩向我推销他的“手工小麻花”,我买了一包,还给我唱了首吉祥歌表演了个翻跟头。今天,也是清明节,在书的最后一页写了一篇清明怀想,写了一首诗。今天,是追忆的日子,也是未来会回忆的一天。 (展开)
0 有用 理5打工人 2022-06-15 15:59:54
有几个故事蛮感动的。比如一个80年代小有名气的搞哲学的搬到美国之后,博士读不下来,转行搞计算机,混的还可以,最后消失在海边,大家都不相信他死了。很久以后作者收到其从南美洲发来的微信。
0 有用 momo 2019-11-10 20:29:48
读他的第二本书,失去了第一本的惊艳,一篇篇的小文像是有一个模子,一个套路,批量生产出来的。共鸣仍是有的,却也知道该说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