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亿万富翁John Benedict与自己的三位前妻Marcia Kemp、Alice Tierney、Audrey Weston相聚在莱特镇,随行的还有律师Al Marsh和律师的秘书Smith小姐。此时奎因父子也受John Benedict之邀,到莱特镇休假。一天晚上,Benedict当众宣布自己要再次结婚,并这样描述新娘:“她就是我生命中最后的女人……”不料当天晚上,Benedict就惨遭杀害,弥留之际,他打电话给埃勒里,拼死说出了最后一句死前留言:“Home……”埃勒里赶到现场,却在现场发现分属三位前妻的晚礼服、假发和手套。究竟是谁杀害了Benedict,而他生命中最后的女人又是谁?
The Last Woman in His Life的创作者
· · · · · ·
-
曼弗雷德·班宁顿·李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埃勒里•奎因(Ellery Queen),推理小说史上一个非凡的名字,实指弗雷德里克•丹奈(Frederic Dannay,1905-1982)和曼弗里德•李(Manfred Lee,1905-1971)这对表兄弟作家。他们的创作时间长达半个世纪,作品多达数十部,全球销量约计两亿册;他们曾五获埃德加•爱伦•坡奖;他们的四部“悲剧系列”和九部“国名系列”作品被公认为推理小说史上难以逾越的佳作;他们于1941年创办的《埃勒里•奎因神秘杂志》(EQMM)成为劳伦斯•布洛克、迈克尔•康奈利等推理大家起飞的平台,迄今仍是最专业、最权威的推理文学杂志之一;他们出资设立“密室研讨小组”,定期与约翰•狄克森•卡尔、克雷顿•劳森等推理大师交流、切磋……他们成就的不仅仅是自己,更成就了推理小说的黄金时代。
Ellery Queen is the pseudonym of...
埃勒里•奎因(Ellery Queen),推理小说史上一个非凡的名字,实指弗雷德里克•丹奈(Frederic Dannay,1905-1982)和曼弗里德•李(Manfred Lee,1905-1971)这对表兄弟作家。他们的创作时间长达半个世纪,作品多达数十部,全球销量约计两亿册;他们曾五获埃德加•爱伦•坡奖;他们的四部“悲剧系列”和九部“国名系列”作品被公认为推理小说史上难以逾越的佳作;他们于1941年创办的《埃勒里•奎因神秘杂志》(EQMM)成为劳伦斯•布洛克、迈克尔•康奈利等推理大家起飞的平台,迄今仍是最专业、最权威的推理文学杂志之一;他们出资设立“密室研讨小组”,定期与约翰•狄克森•卡尔、克雷顿•劳森等推理大师交流、切磋……他们成就的不仅仅是自己,更成就了推理小说的黄金时代。
Ellery Queen is the pseudonym of cousins Frederic Dannay and Manfred B. Lee. Ellery Queen is also the name of their famous detective who has appeared in more than 30 novels and 70 short stories. He has been on the radio, in the movies, on television, and in comic books. The Mystery Writers of America gave Queen 7 Edgar awards and its coveted Grand Master award. Dannay and Lee also founded and edited Ellery Queen's Mystery Magazine which, at 61 years and still going, is the longest running mystery anthology magazine in American history. They wrote Queen's Quorum, a scholarly examination of the detective short story, and edited more than 90 books of detective fiction. Worldwide, their books have sold more than 150 million copies.
The Last Woman in His Life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 条 )

平平淡淡的莱特镇终章


這是篇針對人“性”反思的作品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埃勒里的倒數第二本,對同性戀犯罪的反思,其中還有作者許多慣有的暗諷共產主義的文辭,提到過越共等,奎因的古典推理較之現代的硬漢吸引人的多,埃勒里的人物性格桀驁不馴,父子之情感人,看破細節的機敏。 埃勒里的富翁朋友被殺,嫌疑人為三個前妻,但是最後發... (展开)> 更多书评 12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新星出版社 (2012)6.9分 558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48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The Last Woman in His Life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欧阳杼 2009-02-04 17:13:32
音节上的技巧玩到了极致,另外,古典的尽头原来是前卫啊……
0 有用 prosubmarine 2015-04-27 22:55:53
1 dying message这么玩儿着实不好翻译,人名设置该说是刻意还是巧合呢. 而且即使看原文,这个死前留言对读者来说也毫无意义,毕竟真相揭晓前并没有丝毫迹象表明或暗示Marsh是弯的 2 警察老友吐槽ellery一来莱特就发生命案略喜感 3 故事三星,加一星作为对莱特镇的告别.
0 有用 bobo 2010-02-20 23:21:35
紧随时代的奎因
0 有用 林明冬 2022-07-09 17:25:07
到现在这也依旧是我读过的作品中最佳的死亡留言—— 它是在侦探查明真相的基础上被解释的,极具说服力; 它也很好地对“死者为什么不直接说出凶手名字”这一死亡留言根本性的问题做出了极其自然的解释; 它确实与凶手息息相关,而通过死者口中说出的形式却又极具迷惑性; 它让埃勒里成功做出了一个“预言”,比起锁凶的推理更能展现名侦探的实力; 它本身又极其简洁,无论是其展现出来的形式还是真正的含义,都不涉及任何高深... 到现在这也依旧是我读过的作品中最佳的死亡留言—— 它是在侦探查明真相的基础上被解释的,极具说服力; 它也很好地对“死者为什么不直接说出凶手名字”这一死亡留言根本性的问题做出了极其自然的解释; 它确实与凶手息息相关,而通过死者口中说出的形式却又极具迷惑性; 它让埃勒里成功做出了一个“预言”,比起锁凶的推理更能展现名侦探的实力; 它本身又极其简洁,无论是其展现出来的形式还是真正的含义,都不涉及任何高深的知识,任何读者都能接受,并在埃勒里点明的一瞬理解清楚; 它本身的含义更是整个故事背后的核心,但却巧妙地被隐藏到了全书的最后一行,甚至最后一个词。 ——再说下去可能就涉及暗示和泄底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