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中日关系,始终是每位中国人都应该直面的一个现实
中日两国百年恩怨的前世今生
两国未来趋势最具预见性的著作
本书是作家张承志总结八十年代以来几次居留日本经历的一部心血之作。虽然没有面面俱到,但若干章节勾勒了中国读者渴望了解的一些日本历史文化梗概;尽管时而披沥胸臆,但独自的体验里,凝结着对天下大势的估计。不同于往昔的名人旅日谭,也不同于当今的学者论文集,虽是一册散文,但力求处处考据。此书以良知与自省为武器,把中国同时作为剖析和批判的对象,大声疾呼着历史的大义、国家的和平,以及民族精神的升华。
敬重与惜别的创作者
· · · · · ·
-
张承志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张承志,1948年秋生于北京。
高中毕业后在内蒙古乌珠穆沁草原下乡,放牧四年。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现为自由撰稿人、散文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
1978年以来,多次获得全国优秀短篇、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1995年获首届爱文文学奖。
1983年、1991年两次长期居留日本,任东洋文库外国人研究员。1993年任日本爱知大学法学部助教授。
迄今出版著作(单行本)约八十部,主要有《黑骏马》、《北方的河》、《心灵史》、《谁是胜者》、《聋子的耳朵》、《鲜花的废墟》等。其中在日本出版的有:《モンゴル大草原遊牧誌》、《黒駿馬》、《紅衛兵の時代》、《殉教な中国イスラーム》、《回教から見た中国》、《北方の河》、《鞍と筆》。
目录 · · · · · ·
第二章 三笠公园
第三章 长崎笔记
第四章 赤军的女儿
第五章 四十七士
第六章 解说·信康
第七章 文学的“惜别”
第八章 亚细亚的“主义”
第九章 束尾:红叶做纸
跋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敬重与惜别"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敬重与惜别"的人也喜欢 · · · · · ·
-
- 文明的入门 8.3
-
- 你的微笑 8.9
-
- 聋子的耳朵 8.2
-
- 谁是胜者 8.6
-
- 涂画的旅程 8.0
-
- 常识的求知 8.3
-
- 以笔为旗 8.4
-
- 越过死海(2011-2015) 7.9
-
- 张承志文集Ⅷ 一册山河·谁是胜者 9.2
-
- 清洁的精神 8.4
敬重与惜别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8 条 )
> 更多书评 38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东方出版社 (2014)8.4分 69人读过
-
九州出版社 (2013)8.4分 133人读过
-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8.8分 37人读过
-
行人文化實驗室 (2014)暂无评分 7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我的日本藏书 (光明的鱼)
- 重点研究之日本文化 (月亮)
- 有必要仔细研究一下日本 (小花明日香)
- 我自己的世界图景 (苏门答腊)
- 知日与日知 (苏门答腊)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敬重与惜别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翁小样 2010-02-08 22:30:53
中心馆二楼看 http://book.douban.com/review/2990921/
0 有用 第五象限 2011-09-14 13:41:22
作家张承志80年代以来几次居留日本经历的心血之作。张曾言他以放弃小说,散文更为得心应手。然而,9骗长散文却俨然也成了学术,处处历史的考据,扎实且充满自省与良知。中日关系是一对孽缘,书中那些令张承志敬重或者认为该惜别的日本人或事,其实亦是对泱泱中华的批判与反思。
2 有用 加可木南 2019-01-13 13:55:11
【在 @雨枫书馆 翻书751】摘抄: 郑成功,至七岁随父移居福建之前,与他的日本母亲在平户度过了七年时光。当他接替父亲,入世于东海中国的舞台时,在他眼前,大陆上正是明清鼎革,海上则有白人携铁炮传教殖民——郑成功的选择,只能是因势利导,驾风使浪。对他和继承他的家族部将来说,所有的纵横抉择,都无非是形势所迫求生图存,其实并无太多的政治可言。(《长崎笔记》) 日本魅力的秘密,就是它对接受的一切文化,都不... 【在 @雨枫书馆 翻书751】摘抄: 郑成功,至七岁随父移居福建之前,与他的日本母亲在平户度过了七年时光。当他接替父亲,入世于东海中国的舞台时,在他眼前,大陆上正是明清鼎革,海上则有白人携铁炮传教殖民——郑成功的选择,只能是因势利导,驾风使浪。对他和继承他的家族部将来说,所有的纵横抉择,都无非是形势所迫求生图存,其实并无太多的政治可言。(《长崎笔记》) 日本魅力的秘密,就是它对接受的一切文化,都不仅爱不释手,而且对之一丝不苟,从而逐一完成了对它们的礼仪化、形式化,即广义的宗教化。中国正败在这一点——无数文化都源自中国。但没有宗教的约束,也没有礼仪的规矩,它们在中国,逐日变作了枯燥的老生常谈,变成了统治者行骗的工具,因而一代代愈渐乏力,文化逐年衰微。(278页) (展开)
1 有用 昆玉河边扒猪脸 2012-02-06 13:05:15
力荐第八章
0 有用 短章 2011-02-27 10:38:14
野草四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