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人王氏之死的书评 (253)
生命的色彩在叙事中闪光——评《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小人物的命运》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没有人会去想在300多年前,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人们曾怎样生活着。苏轼曾叹:“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个体生命似乎显得有些微不足道,如大树上的一片叶子,凋落、枯萎,然后湮没在岁月厚重的泥... (展开)水石——评论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
X发现宁夏中卫有黄河。那里的黄河还是清流,静静躲在贺兰山的余脉影子里头,迤俪向东北而去。从她的讲述看,我相信中卫的黄河与上游其它地方并无二致。 X从行李包里倒出一小包石头来,大如鸡蛋,小似蚕豆,圆圆的腰身,与雨花石光彩的外表不同,它的面容是灰朴朴的。X...
(展开)
2024年新版是所有版本里翻译最好的
《王氏之死》是史景迁代表作之一,经典的历史题材作品,这次读到的是新经典2024年全新制作的精装新版本,全新的翻译全新的制作,更加方便当下读者的理解,一直以来我读书都倡导“买新不买旧”新版肯定是踩在旧版本肩膀上的提升,相对来说更加准确,当然,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许...
(展开)
从此开始,历史关注普通人 | 史景迁《王氏之死》
1671年,山东郯城,妇人王氏决定与情人私奔,逃离丈夫的家。 或许是不堪忍受眼前日复一日的贫苦生活,或许是想要追求一点遥远甚至是虚幻的美好,也或许这段婚姻本就不是出于自愿,也毫无欢乐可言。按《大清律例》,通奸意味着重罪。 更糟糕的是,遭情人抛弃后,王氏独自流落在...
(展开)
康熙盛世中民不聊生的具象版,小人物之死
史景迁(Jonathan Spence)可以算是汉学界研究中国史的奇才了,他长于把中国晚明以来错综复杂的人物与史事,用通俗易懂地说故事方式讲出来,让一头雾水的西方读者短时间内读懂弄明白,让中国读者读起来更明晰,原来还可以这样认识历史。 史景迁,耶鲁大学教授,曾任美国历史学...
(展开)
不如叫做《郯城知县黄六鸿》
正如史景迁本人在前言中所说,这本书聚焦于1670年代山东郯(tan二声)城四个小而具有冲突的事件:郯城的产业结构和税收、遗产给寡妇彭氏引来的祸端、王三犯罪集团的覆灭以及妇人王氏私奔后返家被夫所杀一案。所谓“小”是相对于大的历史背景而言的,正如副标题所昭示的一样,作...
(展开)
《王氏之死》:丧气之后的启示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个下午不看思修党史的结果就是下了大半本《王氏之死》。这是第一次在书还没看完的时候就写书评,仅记录此刻的观点。等到书看完了,还会有修正。 后四章读罢,认为所写的“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之中的“大历史”,可以列举如下:地震、黄河决口、疫病等汹汹席卷而来、当时... (展开)大历史背后的“王氏命运”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史景迁在其代表作《王氏之死》(The Death of Woman Wang)中描绘了中国清代初期山东郯城的社会现状,既有乡村属性又有地方特色,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民众的生活风貌。创新之处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其一,由1673年冯可参主编的《郯城县志》,郯城知县黄六鸿的回忆...
(展开)
《王氏之死》美国历史学家眼中的十七世纪的中国故事
文/石墨杨 史景迁第一次看作者名字,我以为是一名中国人,了解之后才知道,他是美国汉学家,我们从他取名蕴含景仰司马迁之意可见他对此专业的热爱。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悠久的中国历史,并以不同一般的“讲故事”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了他的观察和研究结果,他的作品敏锐、深邃、独...
(展开)
17世纪一个中国小县城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17世纪的山东郯城是幅员辽阔的明清朝时期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本书成书的契机是作者史景迁先生在图书馆时读到了一位王姓妇人的悲惨故事。一连串本可能泯灭在千年历史洪流中平凡小人物的故事于此重见天日…… 这个时期的郯城平平无奇,既没有杰出的代表人物,经济上也一直穷... (展开)